首页 理论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实践探索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甬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非常重视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种责任主要体现为时代责任、社会责任。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的实践探索

内容摘要】文化是大学之魂。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重要职能,承载大学理想校园文化不仅仅是体现大学的理想与价值、彰显大学的个性与特色之所在,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支撑与实施载体。本文根据在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探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与影响,找到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宝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由大学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共有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具有凝聚、激励甚至改造的作用。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从中世纪现代大学产生之日起,大学就肩负着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功能和使命,大学校园文化以一种自觉、能动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的素养、价值观、思维、行为都打上学校的烙印。大学校园文化中蕴涵着师生共同的思想与情感基础,渗透到师生的观念和行动中,一方面,通过文化育人,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文明习惯,完善知识能力结构,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育人,发挥师生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传承与创新文化,并推动社会文化创新。所以,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国家与民族复兴方略的重要部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大学内涵发展的主动选择。

一、在甬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与不足

(一)主要经验

这几年来,在甬高校普遍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这既是中央、省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在甬高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自觉追求。

1.传承区域文化,挖掘德育资源

在甬高校在文化创建过程中,充分运用区域文化传统,使得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与时代特色。最受关注的区域文化传统分别是宁波商帮文化、浙东学术传统及院士文化、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三方面。在宁波商帮文化的发扬上,宁波大学是在海内外宁波帮人士鼎力支持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注重“爱国爱乡、创新创业”宁波帮精神的传承弘扬,实施“宁波帮文化工程”,举办宁波帮文化节,出版宁波帮研究著作。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也重视传承宁波商帮文化。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侧重传承弘扬红帮文化,把“兴红帮、学红帮、传红帮”作为办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浙东学术传统的传承上,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注重挖掘“经世致用”的传统,培育良好学风,倡导学术精神。在院士文化的挖掘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作了积极的探索。在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方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等大学的办学历程,具有鲜明的改革创新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

2.结合学科专业,服务成才成人

文化体现为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与学科、专业、技能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立德与树人的结合,注重成才与成人的结合。宁波大学自2002年起举办“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院士名家引导人生,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应。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行走的新闻”与“用声音叙事”两项活动,就是结合专业训练开展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努力提高学生技能,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技能运动会、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模拟公司”等。

3.重视社团建设,搭建活动平台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力军,对于繁荣校园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甬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为了搭建活动平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许多高校每年组织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学术、艺术、实践、体育、娱乐等多个方面。在甬高校中影响较大的活动平台有浙江万里学院的“四季歌”,宁波大学的宁波帮文化节、建校纪念周、社团巡礼等。

4.志愿公益服务,培养责任意识

在甬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非常重视青年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这种责任主要体现为时代责任、社会责任。在一系列学生自主开展的文化活动中,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支持慈善公益,关注绿色环保,如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生态文化·绿色环保·公益服务”校园文化、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责任文化建设工程、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临终关怀爱心服务、宁波工程学院的亲情教育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自我责任意识。

5.运用新兴媒体,建设网络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近两三年来,微博风靡全国,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微博表达情绪、发表观点、建立联系。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运用微博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校园“微博文化”,产生了良好的成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每年开展网络文化节,开设班级博客、团学社博客、辅导员博客等,也发挥了良好的育人功能。

6.培育文化品牌,打造特色文化

在甬高校普遍实施了文化品牌项目培育计划,进行校、院(系)两个层次的文化项目评审。2012年市教育局开展首届高校校园文化品牌评选,编印优秀品牌汇编,建设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同时引导在甬高校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迄今为止,在甬高校中获教育部全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的有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行走的新闻”(二等奖)、“生态文化·绿色环保·公益服务”校园文化(优秀奖),宁波大学“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三等奖)、宁波帮文化工程(优秀奖),浙江万里学院“四季歌”(优秀奖),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模拟公司”(优秀奖)、责任文化建设工程(优秀奖)等。在文化品牌项目的培育、建设和评审中,学校文化特色得以凝练,文化个性得以展示,育人功能得以拓展。

(二)主要不足

虽然在甬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做了许多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不少成绩与荣誉,但总体而言,文化建设方面还有许多观念需要创新,有许多制度需要设计,有许多特色需要培育。通过调研与分析,我们认为以下一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1.忽视大学的理想与精神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在重视文化的口号下,偏离文化的本义。文化本应是大学的精神支撑,也应该是学生的精神支柱。文化育人,就是要让学生去追求理想,提升价值。大学追求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但事实上,一部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功利,流于世俗,有的甚至提出要以企业文化来引领大学校园文化,把技能训练和职业培训完全等同于文化建设。对这种“工具理性”、短视行为,应有足够的警惕。

2.忽视德育与美育的结合

德育与美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育和艺术教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在甬高校对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缺少艺术选修课程、高雅艺术演出、高水平的书画展览和艺术鉴赏等活动,学生艺术品位与美学修养基本上受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影响。

3.忽视课堂教学的文化效应

文化建设需要由活动来呈现,营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场景,来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学习生活质量。但文化建设又广泛体现在各层次、各方面,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中。校长、名师直接影响着一所大学的文化风格与文化特色,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但现状是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付了事、照本宣科、心不在焉,不把学生装在心中,这又谈何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营造出和谐的文化氛围?

4.忽视文化的传承性

大学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厚重感、历史感。而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过度强调创新,把许多优良传统丢失了。文化建设如果一味追逐时尚,追赶新潮,必将失去个性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创新,但更要重视传承。尤其是在当前整个社会风气趋于浮躁之时,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传承显得更加重要。

5.忽视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目前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主要表现为缺少对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我们认为,绝不能把学生自发开展的活动等同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只有注重顶层设计,才能确保文化的传承与特色的展示。

6.忽视文化建设的协同机制

在大学内部,校园文化建设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的现象比较普遍。从领导层面看,文化建设的各个条块由不同的校领导分管;从管理层面看,宣传、团委、教务、学工、基建、后勤等各管一摊;而学院层面看,文化建设往往局限于学生工作一块。这样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难以形成文化建设的协同机制。在学校考核体系中,文化建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很难被大多数领导重视。

二、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路

(一)遵循的原则

在和谐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应进行总结反思,充分汲取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典型经验。我们对2012年全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名单进行了分析,并对宁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了系统研究。最后总结出,在甬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创建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弘扬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建设,不能陷于功利、浮躁、破碎,而应着眼于理想、价值和精神的追求。大学当然要培养有用之才,但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在于“才”,更在于“人”。要通过文化建设,培养“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以此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坚持弘扬大学精神,就是要经受“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考验,引导学生思考与担当社会责任,并实现自我成长。众所周知,当前有些大学生很少思考有意义的生活,缺乏用知识服务人类的胸怀与视野,思想上常常陷于困惑、浮躁和无所适从,因此坚持弘扬大学精神尤其重要。宁波大学通过面向广大师生征集和专家研讨,先后确定“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为宁大精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为宁大校训,“爱国爱乡、创新创业”为宁波帮精神,坚持办好“做人做事做学问”讲座,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大学精神,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坚持培育文化特色

大学文化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文化个性是在坚持共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特色和风格。大学文化特色的形成,一定与大学所在的区域环境、发展历程、学科专业相关联,也与大学所传承的文化项目有关。比如获得2012年全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的南开大学校园话剧团,其历史可追溯到张伯苓任校长时倡导话剧,这是中国话剧的源头之一,百年来传承不断,其文化厚重感可想而知。宁波大学实施宁波帮文化工程,培育“侨资特色、海派风格”的文化,就是与宁波大学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开展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评审是培育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宁波大学“一院一品培育与认证计划”及“白鹭奖”评选,对于学校文化特色的凝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坚持服务学生成长

目前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展开的。本文从文化育人与德育创新的角度来思考和谐文化创建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积极作用。以2012年全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10项特等奖名单来看,都是文化育人的优秀成果,如吉林大学“整合精神文化资源,打造德育创新高地”、江南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工程”、山东大学“树立身边榜样,建构精神坐标”、四川大学“创新入学教育与毕业教育”等。2012年在甬高校唯一获评优秀奖的是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责任文化建设工程”。由此可见,“道德成才”是文化育人的鲜明主题,“精神成人”是文化育人的内在要求,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创建必须坚持这一主题和要求。

4.坚持文化素质教育

在文化创建过程中,必须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结合,德育与美育、体育结合。实践证明,经典阅读、通识课程、艺术鉴赏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提升、情感发展、高尚人格和美好心灵的塑造作用非常明显。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架构中,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分属不同的工作条块,但为了真正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必须形成协同机制,共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5.坚持制度文化创新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行为文化、活动文化等“有形”的文化很关注,成效也很显著,但对制度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和谐校园文化创建过程中,应当要重视教师的作用,通过制度设计让教师主动参与到文化建设中,为文化建设提供“正能量”。目前,宁波大学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的引导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它既是学问,也是人生,还往往与学长带动制联系在一起。一种好的制度,往往是“大象无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作用。

6.坚持管理文化培育

和谐校园文化创建,既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行动。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细节经营,重视过程控制。细节不但决定成败,也决定成效。对于文化活动组织来说,组织者和管理人员必须坚持做到“精心、精致、精彩”。宁波大学“做人做事做学问”名家系列讲座的组织工作非常注重细节,如学生领票入场,讲座准时开始,讲座基本礼仪与规范,师生到位方式等,能让人感到处处体现着教育,蕴涵着文化。只有“精心设计、精致形式、精彩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称为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活动。

(二)指导思想与对策思路

我市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创建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注重弘扬主旋律与尊重多样性相结合,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统筹发展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广泛普及与重点提高相结合,着力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凝练精神,提升大学文化自觉

推动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其核心是凝练学校精神。精神作为大学之魂,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价值追求,决定了大学的校风、教风、学风,展现了大学师生的风貌,是大学师生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凝练大学精神,就要组织师生讨论与总结,通过广泛参与与推动,通过创新、继承或整合,强势形成主导文化,并进一步发展为体现师生共同愿景的大学精神。下一步将通过宏观指导,加强理论研究,引导大学精神培育,使各校形成具有鲜明风格的办学理念、学术品格和育人追求。引导在甬高校结合本校实际,传承弘扬区域文化传统,加大对浙东学术传统、宁波商帮文化、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传承力度;引导在甬高校根据办学历程、学科专业等培育文化特色;引导在甬高校开展大学形象设计和理念阐述,逐渐规范大学校名、校徽、校旗、代表色、校庆日的表述与使用;推动在甬大学校史研究,支持大学校史馆、展览馆、博物馆建设。

2.政策引导,搭建文化发展平台

一是实施整体发展计划。制发《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实施意见》,通过重点项目实施、重点领域推进、重点院校领航实施,整体推进在甬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二是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协同市级相关部门共同举办宁波市大学生艺术节、话剧节、辩论赛、合唱节等各类活动。充分运用“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等平台,推动大学文化集聚与共享。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会同市体育局或相关运动协会开展多样化的校际竞技体育活动,推进国际文化交流。

三是引导社会组织参与。2012年,支持中国宁波网等组织建立在甬高校传媒联盟,开发专题门户网站,帮助大学生感受并参与宁波发展。2013年,将进一步支持做强高校传媒联盟,使其成为宁波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同时支持更多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3.做好内功,深化文化思想传播

深化大学文化传播,就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到校园,探讨和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一是以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点宣传项目为核心,精心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活动;二是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尤其是思政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启动大学思政精品课程评选,建立大学思政教师研究交流平台;三是加强实践活动,总结提炼具有宁波高校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研究建立常态化的实践教育机制,特别在项目运作、学分评价、学科引领、师资指导等方面突破制约瓶颈,形成畅通运行;四是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引导各高校加强数字化宣传平台建设,加强微博等新媒体建设,引导意见领袖,培育健康网络文化;五是继续培育大学优秀学生社团,特别注重社团的价值观层面建设,关心学生需求的层次性,在创新中形成自律;六是加强大学公寓文化建设,引导建立新型公寓社区,满足大学生对公寓生活学习等多样化需求。

4.典型示范,培育优秀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引领与风向标,是大学育人理念与办学特色的生动体现。品牌项目具有延展功能,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维护及培育。2012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启动在甬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品牌评审工作,首批9个品牌项目入选,具有实践性强、师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项目可持续性强等特点,在大学与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要特别重视院系文化建设,注重院系文化特色的凝练和文化品牌项目的培育。积极支持在甬高校申报省、部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并力争有突破。

5.强化保障,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考核评估、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是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的保障。一是强化考核评估,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年度绩效考核中,对优秀项目实施单位实施激励政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对专项行动计划及思政科研、精品课程、体育文化活动等投入经费,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有保障。如会同市财政局、文化局继续实施宁波市“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推动市级演出场所“普惠大学生行动”,引导大学生参与艺术观摩活动。支持高校加大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校园景观建设。三是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大学思政、文体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2013年拟在宁波大学建立高校思政研究与发展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支持中心、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在市高校思政研究会设立思政课程专业委员会、辅导员专业委员会、公寓建设专业委员会等自治研究组织,推动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

总之,加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并需长期推进的过程,需要大学、政府、社会多方推动,才能不断完善并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本课题组成员:胡赤弟 何 倩 冯雪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