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后面增加的拓展阅读和写作表达这两个环节,并不属于一般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范畴,而应看做是,对这一教学模式在特定的语文学科教学情况下的丰富与拓展。《奇妙的克隆》是初中二年级的一篇说明文,叶老师运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认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克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则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课文而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

四、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1.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奇妙的歌手》[4]

《奇妙的歌手》是北京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科普类童话故事。内容讲述的是小黄莺要找金嗓子歌手组织一个合唱队。但当它分别找到蟋蟀、青蛙和蝉这几位歌手时,却得知它们都不是用嗓子发声的。最终小黄莺的合唱队还是建成了。不过,其中包括了一批不是用嗓子发声的优秀歌手。北京市昌平区二毛小学的马莲君老师,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对该课的第二课时进行了教学,过程如下:

创设情境、激趣引题:教师告诉同学们小黄莺给大家写了一封公开信(以多媒体投影的方式展示),其内容是:为了参加森林音乐会,拟组织金嗓子歌手合唱队,希望大家踊跃报名。教师要求同学们先读公开信,然后猜猜小黄莺最后找到了哪些金嗓子歌手?同学们读完小黄莺的信后兴致盎然,接着很快就猜出蟋蟀、青蛙、蝉等歌手。与此同时,教师以贴图的方式把歌手的图片呈现在黑板上。通过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并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本课主题,同时还引导学生回顾了课文。

提出问题、启发思考:教师提出“小黄莺是在哪里找到这些歌手的?它们的歌声怎么样?它们是用什么部位发声的?”等问题,让学生们认真思考;与此同时,板书“在哪里?歌声怎样?用什么发声?”

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首先带着问题自主读课文,之后通过小组讨论、协商画出能回答教师问题的词语或句子,并尝试填写回答上述问题的表格。

全班交流、深化理解: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经本组讨论后对上述问题得出的答案;教师板书各组答案,同时指导全体学生朗读相关的词句。

总结提高、突出主题:在对讨论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再以“为什么它们叫奇妙的歌手”设问,并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歌声美、但不用嗓子发声”。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拓展阅读教学资源中的“知识宝盒”和“故事宝盒”内容。这些拓展阅读内容介绍了动物界的很多奇妙现象(涉及动物睡眠、吃食、育儿等许多方面),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启发学生,边读边想,看看自己能不能也根据动物的某种奇妙特点,创编一篇童话。显然,通过拓展阅读环节,可以大大深化与延伸本课的主题与教学目标的要求。

学用结合、写作表达:在拓展阅读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们把自己了解到的动物界的奇妙现象告诉更多的读者,让学生在留言板上以“奇妙的……”为题(也可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表达(最好也能写成童话故事),从而使学生通过这一教学环节能取得更大的收获。

教师在这节课的前半段时间里贯彻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包括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全班交流、总结提高等环节)。表格的填写相当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提供了一个认知工具——通过填表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与理解。情境的创设、表格的设计与提供、小组协作活动的组织以及总结提高等环节,是本教学模式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而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和全班交流则是本教学模式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几个环节。在此之后,教师又给学生以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拓展阅读(且阅读材料内容异常丰富)和写作表达,这就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能够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从而进一步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应该说,后面增加的拓展阅读和写作表达这两个环节,并不属于一般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范畴,而应看做是,对这一教学模式在特定的语文学科教学情况下的丰富与拓展。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这样的拓展确实是非常有效的,完全可以作为一条成熟经验进行普遍推广。

2.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奇妙的克隆》[5]

本案例由广东省佛山市荣山中学叶宇兰老师设计并执教。《奇妙的克隆》是初中二年级的一篇说明文,叶老师运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认真预习课文并搜集有关克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如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先通过播放“克隆人”动画创设情境,再用下列事例绘声绘色地导入新课:“《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的梦想。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以上的想法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有一种新兴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启发思考、促进理解:接着,教师陆续提出四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去认真思考。从而促进了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身边有哪些植物和动物先天具有克隆本领?”学生根据课文介绍和自己查找的资料作出回答,并在教师的点拨下从课文中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特点;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克隆?”要求学生在观看有关“克隆”的视频之后,用一句话概括“克隆是什么”,然后教师对课文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什么是克隆进行归纳和小结;教师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克隆技术目前有哪些研究成果?”(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认真分析课文中的说明顺序及遣词用句特点)“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则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课文而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它涉及克隆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为了开阔视野和了解更多的克隆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在有关“克隆人”的阅读材料中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一些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这是深化对“克隆”问题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紧紧抓住这点——要求学生围绕这方面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认识与观点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打写出来;然后选其中的代表性论点,由师生共同进行当堂评议。

总结提高、促进迁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师对本课作出以下总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程度在同步增长。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进入到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法律以及人类的心灵,从而将引起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让我们一起深思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与价值观,使之既能正确导引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又使我们能理性而道德地运用科学之剑为人类造福。”接着布置课后作业:“在搜集整理有关克隆人资料的基础上准备下节课的辩论题——克隆人是祸还是福?”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促进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关于说明文教学的课。教学中综合运用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并指导学生口头表述并利用网络当堂打写。课堂教学设计比较灵活——没有像一般的课那样将课文分析与拓展阅读环节分开,而是将拓展阅读材料结合于课文的分析、讲解过程之中。而且所选的拓展材料紧扣课文主题,使该材料确实能更好地为课文的深入理解服务。教学过程条理清晰,一步一步引出颇具争议性的话题;自始至终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克隆”问题的兴趣,并关注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

3.初中数学教学案例——《黄金分割[6]

本案例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汾江中学黄伟峰老师设计并实施,授课内容出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都将“黄金分割”作为比例线段的应用来处理,学生学过以后,很难感受到“黄金分割”的实用价值,体会不到“黄金分割”所带来的美的感受。本节课除了讲授黄金分割的定义及其作图方法之外,还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并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些黄金分割的例子,使学生具体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从而促进对黄金分割的认识与理解,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本课教学对象是佛山市汾江中学跨越式发展试验初二(1)班学生。这些学生对网络教学比较感兴趣,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掌握“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基础知识较扎实,但个别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的调控。本案例的授课过程如下: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教师先通过动画展示一组图片的方式创设情境,接着围绕展示的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五星红旗的形状为什么不是正方形或其他形状?为什么翩翩起舞的芭蕾舞演员要踮起脚尖?为什么世界上许多人都对维纳斯着迷?等等。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并作出回答。这些由真实情境所引出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后面的教学作了铺垫。然后教师给出一组矩形,让学生通过投票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看的一个,再由此投票活动引出黄金矩形典故,从而转入新课。

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向学生布置自主探究与协作交流任务——学生首先要运用几何画板自主测量黄金矩形的长和宽,以及五角星中对角线所分成的线段的比;学生在动手测量过程中要认真探究其中存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小组协作、交流,以集思广益、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无须教师讲授,学生即可自己发现黄金比,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黄金分割的概念。

作图演练、深化认识:为了促进学生对黄金分割这一重要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本课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加强作图演练。第一,让学生利用V-class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随堂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进行讲评),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黄金分割的认识与理解;第二,由教师介绍黄金分割尺规作图方法,并在黑板上画出来,学生则根据老师的示范或课件演示学习这种作图,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黄金分割的认识;第三,要求学生运用黄金分割的有关知识(例如黄金比和画图工具),自己找出黄金分割的其他作图方法。

开阔视野、感受价值:要求学生阅读有关黄金分割在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大量应用资料,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全堂巡视,随时回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在阅读资料后还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实例进一步体会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课后拓展、促进迁移:课后要求完成以下作业:每位学生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本课所学的黄金分割原理,设计一个物体或图案;与此同时,每个学生小组要完成以黄金分割为主题的一个资源包(内容包括收集到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资料、自己设计的作品以及学习之后的感想)。此环节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促进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

《黄金分割》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其一,设置较丰富的问题情境,并从情境中提出真实问题,从而能较自然地引发学生的认真思考。其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为认知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从而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过程的优势得到真正的体现。其三,通过将软件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自主探究与协作交流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黄金分割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增进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形成了相关的作图技能。其四,通过建筑、艺术等领域的应用实例,有力地体现了黄金分割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深刻、受益匪浅。正如学生所说:“学习‘黄金分割’,使我深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乐趣。”“‘黄金分割’以它独特的科学神韵,美化了我们的生活,造福了人类,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无形的‘黄金’。我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但是,它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甚至已经寄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已经拥有了这笔财富,我们要利用这笔珍贵的财富继续探索、继续发现,让‘黄金分割’为我们分割出更多的‘黄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必须应用于实际才有生命力——注重数学的实用性,才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才能通过数学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生产力,达到我们学习的目的。”

4.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自由落体运动》[7]

《自由落体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2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讲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李老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一直是在学习有关直线运动的内容,并对这方面的知识已有初步的掌握,但因学习时间短,对这些知识掌握的还不熟练;同时这班学生比较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较忽视对物理研究方法的学习;此外,这班学生还比较普遍缺乏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针对以上几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激趣引题:本课以生活实际中“蹦极”的录像作为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课主题。

启发思考、自主探究:教师在播放录像的同时提出问题——蹦极是自由落体运动吗?学生一面观看录像,一面联系学过的物理知识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猜想问题的答案。接着教师又提出以下问题:“历史上人们是如何研究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究竟什么样的运动才是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关资料去进一步探究。

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在自主探究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制订“研究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先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过程和自由落体概念,然后进一步指导学生制订出研究方案。教师对制订研究方案的指导是这样进行的——先给出提示“我们知道自由落体是直线运动,那么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如果是,加速度是多大?方向如何?”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教师提示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集思广益逐步形成研究方案。

协作探究、实施方案:让学生分组去实施该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去观察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规律;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高度估测、时间估测和重力加速度的估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物理知识,还能学习到物理的研究方法。

总结提高、促进迁移:教师对本课的小结,侧重帮助学生建立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要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要用生活中的物理巩固课堂中的物理知识。在小结的最后还用一个涉及物理知识应用的小游戏“测试你的反应时间”来结束,从而通过小结进一步促进了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迁移。

本案例较好地体现了“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理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设情境、激趣引题、启发思考、指导研究方案制订、组织研究方案实施和总结提高等环节中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则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协作探究实施方案和做小游戏等环节中得到了较突出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的引导和启发下,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式去探究和发现规律,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此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学的思维方式,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把物理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物理知识形象化、实用化,使生活现象抽象化、物理化,从而既培养了学生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们迁移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