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23]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而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的.只有带着疑问去探究、摸索,才能更加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又称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23]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问题性

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而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的.只有带着疑问去探究、摸索,才能更加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

2.探究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探究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理解、记忆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是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4.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固定的,它可能是某一具体学科,也可能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也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

三、怎样开展探究性学习

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就特殊性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1.在兴趣中引导探究——优化教材内容

把学习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建立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中,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在兴趣中引导学生探究.例如,蚂蚁搬家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有的学生亲眼看见过.在教学《小数乘以或除以10,100》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都见过蚂蚁搬家,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完成小数点“搬家”的事.学生一听就感到惊奇:蚂蚁搬家的事我们了解,可小数点搬家是怎么回事呢?它为什么搬家?怎么搬?一个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此时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立即出示如下算式让学生进行探究:

25÷10=2.5; 25÷100=0.25; 25÷1000=0.025;0.56×10=5.6; 0.56×100=56; 0.56×1000=560.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除数(因数)的变化规律,很容易发现商(积)的变化规律.这样在兴趣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归纳等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又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检测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

2.在转化中学会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主体的作用,挖掘主体的潜力,探究性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小数和整数是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教学《除数是小数除法》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出示算式(1)3420÷76=45,要求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0后,算式是怎样的?商有没有变化?学生运用商不变的知识,很容易地得到算式(2)34.2÷0.76=45,变成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式,商仍然不变.同样,要求学生把算式(2)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100,算式又是怎样的?商发生变化没?学生同样运用了商不变的性质,又得到原算式(1)3420÷76=45,商依然没有变.此时,笔者马上出示算式(2)34.2÷0.76,让学生探究.由于学生经历小数和整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探究很快获得成功,即把除数0.76和被除数34.2同时乘以100(商不变),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是整数除法运算.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探究,这样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在探究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一组的一名学生把除数0.76乘以100变成整数,被除数却没有乘以100,结果商变成了0.45.这个小组的学生相互帮助,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加以改正.笔者发现后除了表扬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精神外,同时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把这种现象看作学生在探究中生长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感悟到不仅问题需要探究,而且在探究时需要合作.

3.在实验中深化探究——设计开放性习题

开放性习题的练习是对传统习题的一种“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开阔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有一道数学习题是这样的:一个长60cm,宽50cm,高40cm的容器中盛满水,现将一块不规则石块浸没后再取出,则水面高度下降了3cm,问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是多少?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理解减少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它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水的高度.尽管这样,学生在练习时效果仍不太令人满意.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应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根据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讨论、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自己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把上述问题大胆地开放设计.上课开始,笔者拿起手中不规则的石块,对学生说:“你们能不能计算它的体积?”说完把学生带到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室,五个人一组,实验桌上摆放着长60cm,宽50cm,高40cm的玻璃容器以及尺、一瓶水和一块不规则的石块.笔者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实验活动,发现有的小组先在容器里放水,记录水面高度,后投进石块,再记录水面升高的高度;有的小组先把石块放进玻璃容器里,倒水,记录水面的高度,取出石块,记录水面下降的高度.在探究时,分工合作,人人参与,有的测量,有的倒水,有的观察记录.根据观察记录的情况分析,水面的升降是由石块引起的,变化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它的体积等于容器底面积乘以水的高度.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白实验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学生获得的绝非只是一个不规则石块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学生的探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任何事情都习惯开展想象,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敢说,乐于去探究,勇于去探究.

(安岳县林凤镇中心小学 颜秋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