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爱的花》是以“花卉”为主题而开展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案例,是由上海南码头小学的王芬娣老师指导实施。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充当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共同参与研究的合作者。《探索生命》是基于网络资源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1.小学中年级实施案例——《可爱的花》[1]

《可爱的花》是以“花卉”为主题而开展的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案例,是由上海南码头小学的王芬娣老师指导实施。研究主题源自班上的一位同学生病,大家想到应带着花去看望他。一个同学提出了“同学生病了该送什么花?还有很多花不认识”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和兴趣,在争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引发了这次研究活动。实施过程如下:

成立小组: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春天有哪些花?什么花最美丽?老人生日送什么花?每种花代表什么意思?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分别研究“花的礼仪”“每个月开什么花”“花之最”“名花欣赏”这四个子课题(四个小组分别称之为“礼仪组”“月花组”“花之最组”和“名花组”)。在分组的同时考虑如下因素:将家中有计算机的学生分散到各组以便上网查询资料,将性格较外向的学生分到需外出考察(花店、小花园等)的小组去。

收集信息:各小组采用不同方式分别收集资料和信息,比如“礼仪组”的资料主要来自因特网;“月花组”的学生首先对校园里栽种的各种花卉进行研究,在对校园花卉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上网查询和走访花店老板等途径进一步掌握不同花卉的不同开花季节;“名花组”的前期研究主要是对各个花园进行观赏与实际考察,后期则主要在网上进行查询检索;由于一般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奇花,因此“花之最组”的研究主要是对社会上喜爱奇花异草的名人雅士进行采访,在采访中增长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从网上查找到许多原来并不熟悉的内容。

交流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收集,学生手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但由于各小组研究的子课题不同,本班同学对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及结果并不清楚,因此信息的交流显得格外重要。比较常用而有效的交流方式有:个人汇报(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最好能制作成多媒体文稿形式进行演示)、小组汇报(让各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本组收集到的资料)、知识竞赛(让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编写成一道道竞赛题让全班同学竞答,以此巩固并扩散所学知识)等多种。

开展研究:收集好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以后,学生们就可以积极开动脑筋,在各组组长带领下按各子课题的要求开展研究。“礼仪组”着重研究与花有关的礼仪、与花有关的语言;“月花组”研究每月开什么花?若按季节分每季又有什么花?“花之最组”研究了什么是最大的花和最小的花、什么是开花期最长和开花期最短的花等一系列问题;“名花组”则对中国的十大名花和每个省市的市花作了研究。在此过程中,还要求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制作成表格和网页形式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陆续涌现,当看到自己或小组的作品出现在眼前时,学生们将因充满成就感而高兴和自豪。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礼仪组”介绍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内涵,所以对不同的人应送不同的花;“月花组”通过小品表演介绍不同的月份开出不同的鲜花;“花之最组”运用智力竞赛形式进行花之最的介绍;“名花组”则把各种珍奇鲜花制成精美的网页让大家欣赏。

总结评价:总结是在小组成果展示基础上进行。先由学生完成自我总结与小组总结。然后由教师组织小组间的总结汇报活动。在总结汇报的同时,教师也要组织好评价的实施(在总结阶段进行的评价一般是指总结性评价,但是在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形成性评价。所以教师还应提前设计好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式)。

课外的专题研究性活动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利用研究性活动,让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学会主动学习:学生们在实践中以感兴趣的花的知识为起点,将兴趣转化为问题,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活动中去,从多种渠道收集花卉知识。这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研究活动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比书本广阔得多的空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主动学习的极大热情。为了了解和掌握花卉知识,学生们去图书馆、逛书店、并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还到公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上网收集资料能在课内进行,其他任务都需要在课外去完成;而运用课外时间开展研究性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活动方式,充分施展自己的特长,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充分地发挥。在访问花店老板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大量有关花卉的知识,还培养了人际交往的能力、锻炼了自己的胆识。由于许多活动都以小组形式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团队精神,要善于和别人合作,这对于那些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使这些学生对集体这个概念有了亲身的体验与认识,知道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与小组的荣誉攸关。

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充当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共同参与研究的合作者。教师也是初次接触大量有关花卉的知识,对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的资料有些也不太熟悉;所以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方面学习到不少东西,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2.小学高年级实施案例——《探索生命》[2]

《探索生命》是基于网络资源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设计与执教教师是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的唐晓勇老师,此案例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本专题涉及的相关知识有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宗教、政治。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参与活动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较熟练地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应用,并通过合作探究,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生理系统,以及人们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对生命的赞美和社会上仍存在的“残害生命”现象,让学生能够科学地了解生命,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此案例是让学生利用暑假期间进行,大部分学习内容是通过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来完成。其中集中活动时间8课时(在假期开始和假期结束时各集中活动2课时,在假期中再利用网络通过学校网上论坛进行集中活动4课时)。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激发兴趣、明确意义:教师利用集中活动的第1课时,为学生提供介绍与“生命”(生命奥秘、残害生命等)有关的网址、录像、图书资料、相关报道等,让学生通过观看、浏览,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并了解、明确此次主题探究的意义。

确定主题、成立小组:学生先自主浏览教师提供的资料,做好浏览记录,根据记录分类整理并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再把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列为研究的主题,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合作小组去进行研究;然后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并讨论研究方法。

注意:学生在提出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分类,以便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认知与探究,必要时教师可根据情况对某些主题作出进一步的阐述。研究小组成员人数最好控制在5人以内。

完成主题、形成成果:为完成对某一主题的研究,首先要让学生运用网络和其他手段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在收集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例如也可查阅书籍),而不要仅仅局限于通过网络;此外,还要让学生注明信息的来源,并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在收集到一批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以后,要让学生定期利用学校网络论坛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讨论、评价与交流,以便大家共享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每个学生都可自由提出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也可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果其中有些问题学生彼此都回答不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帮助(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都应处在适当的指导和监控位置)。

为了深化对主题的认识与理解,各小组应在组长主持下认真讨论选定的主题;通过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建设起本组的主题网站和写出本组的活动体会;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本主题的研究报告。主题网站、活动体会和研究报告三者即是体现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注意:在深化对主题认识与理解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陷入无从下手的困境,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选择好适当的角度去切入——选择的角度要小,要能切中要害,要让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在撰写报告时,要提醒学生努力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要能从多个角度去认识选定的“生命主题”。

分组汇报、评价总结:集中活动2课时。各小组展示本组围绕选定的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包括主题网站、活动体会和研究报告三方面的成果),并派出代表向全班作口头汇报。汇报过程中应接受其他组同学的提问与质询,汇报后各组可以互相进行评价,最后再由指导教师对各组的学习活动开展情况作讲评和总结。

3.初中一年级实施案例——《寻找身边的历史[3]

《寻找身边的历史》是按新课标要求、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初中一年级设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物古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使学生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学历史的乐趣。本案例由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中学的凌怡老师设计,其教学目标涉及以下三个方面:①让学生了解身边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包括文物、古迹、古物、古建筑等方面的历史事实以及相关的知识;②让学生通过研究活动体验并掌握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逐渐学会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包括学会表述历史和提高关于历史的思维能力;③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形成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实施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明确研究活动的目标并进行分组。教师先向学生呈现研究活动的目标、主题以及研究活动的内容、方式,使学生有所了解。然后根据协作学习方式,将全班56位同学按自由组合原则,分成8个小组,每组7人,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小组人员作适当的合理调配,小组内各成员再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研究活动要求进行具体分工,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实施计划。

实施阶段:此阶段的任务包括选定考察对象、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撰写考察报告和收获体会四项。选定考察对象,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通过小组讨论,选定本小组最感兴趣的考察对象并确定考察日期。然后将考察对象和考察日期上报指导教师,再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以避免项目重复;实地考察,要求各小组利用双休日进行,并要带上摄录器材对所考察的文物古迹进行现场拍摄,或对有关人员进行录音,以便作为研究资料;资料收集,要求各小组针对本组的考察对象,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资料收集完毕以后指导教师应进行检查,资料不足的小组要进行补充;撰写考察报告和收获体会,要求各小组根据考察情况和收集的有关资料写出一篇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考察对象的历史和现状、对这种历史和现状的看法与见解,以及对如何宣传、保护历史文物古迹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此外,还要求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所负责的工作和所遇到的问题写出自己的收获体会。

总结阶段:此阶段研究包括活动评比和研究成果展示两项。活动评比由各小组根据组员在本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选出最佳组员,再由指导教师根据各组活动开展情况选出最佳组长,并根据各组撰写的考察报告内容、质量从中选出优秀考察报告;然后举办“寻找身边的历史”研究活动成果展示会,由各小组自行设计成果展示方式——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剧表演、文物制作或景区导游等不同方式将本小组的考察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示出来。

将历史内容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历史的亲切与厚重、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学会与人合作、在研究活动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寻找身边的历史》这一课的四大显著特点。

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寻找身边的历史》,这一名称就起得好——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所学历史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在他们的身边都能寻找到相应的踪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拉近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有益处。

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真正地走入了自己身边的历史,对当地的各种历史遗址、历史文物、人文风俗现象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历史的印记是学生自己亲自观察到的,历史的亲切与厚重是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和体会出来的;学生是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到最终的小组汇报),都需要全体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果。因此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较好地了解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还能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开展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既要考察本组选题的相关内容,又要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进行成果的展示与汇报。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技能与学习方法,还促使学生形成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过程中较强的参与意识。

4.初中二年级实施案例——《说不尽的泉》[4]

济南是一座古城,以泉多泉美而闻名于世,故美其名曰“泉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如此这般人间天堂的佳话使泉城人深感自豪,泉城也以其历史悠久,独具风韵的泉文化而誉满全国。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泉是济南的灵魂,泉又是济南的眼睛,泉水成为济南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然而,由于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近几年曾几次出现泉水停喷,人为填埋泉眼,泉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泉水警号长鸣!

2003年9月16日8时30分,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复涌了。泉城人沸腾了。继而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等四大泉群也复涌了。在兴奋之余,为了唤起泉城人对泉文化的保护意识,济南第三十中学初二(2)班的全体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时捕捉新闻焦点话题,以“说不尽的泉”为课题开展了这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过程及步骤如下:

确定研究课题并围绕主课题成立若干子课题小组(第1周):如上所述,济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泉水是济南的血脉,是济南千年历史的见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具有巨大的研究潜能和空间。学生们生于斯,长于斯,处于泉水氛围之中,泉水资源丰富;加上学生们兴趣浓厚,热情高涨,有干劲、有闯劲。又使这项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在开始实施时,以振奋人心的一则新闻引出主题,激发学生参与此项研究的动机;接着围绕主课题,确定若干个研究子课题并成立相应的子课题小组;教师对各个子课题小组进行研究指导,并确定各个子课题的信息资料来源。

通过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第2~3周):各个子课题小组通过讨论,进行组内分工;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外出安全教育,要制订应急措施,并让学生了解外出收集资料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各个子课题小组在获取有关资料后,要把所获资料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处理,并作进一步分析加工,以形成研究成果。

展示调研成果(第4周):由各个子课题小组以不同形式展示调研成果,全班共同分享,教师做点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出改进意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查漏补缺;最后由全班推选出几位代表,共同撰写唤起泉城人重视保护泉文化的倡议书

向社会宣传保泉(第4周):在走向社会之前,教师再次强调安全问题,做好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与家长事先沟通,并与泉城广场管理处联系好活动的相关事宜;然后学生走入社会,向广大市民宣传保泉的重要意义及有关措施,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与此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甘苦。

总结交流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体会(第5周):每个学生畅谈自己参与这轮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体会,全体师生结合自身感受参与点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及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

《说不尽的泉》的主题研究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能够及时抓住学生关心的、发生在身边的、而且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趵突泉复涌这一令人惊喜的焦点问题来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二是由于学生对研究主题非常关注,对参与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所以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从子课题确定、小组分工、资料搜集、调研成果展示、到走向社会宣传等一系列活动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三是学生通过访问护泉老人、去图书馆查询、上网搜索、了解民间关于泉水的传说、宣传参与护泉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较深入地了解了有关泉的成因、历史、价值、文化以及保护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