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上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方面的持久性变化的活动。[3]诸多的研究已经形成诸多的共识,并趋向于接受现代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上的较为持久变化的活动。而一般动物的学习行为却仅仅局限于满足其自身的诸如趋利避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

关于什么是学习的问题,心理学界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做界定。广义上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方面的持久性变化的活动。而狭义层面上的学习则仅仅是指人类的学习,即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学习”一词,有如“劳动”、“工作”之类的词汇一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正确理解学习的含义,既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学习的意义,又有助于我们准确掌握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究竟什么是学习,这一直是理论界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人们曾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习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心理学史上看,对学习问题展开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期。1885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所报告的记忆实验研究可谓是关于学习的科学研究的开端。此后,学习研究似雨后春笋,新的观点层出不穷。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继1898年发表动物实验报告后,持续深入地对人类学习开展了系统化研究,并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思想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就是人类本性和行为的改变,本性的改变只有在行为的变化上才能表现出来。[1]鲍尔(G.H.Bower)和希尔加德(E.R.Hilgard)在其名著《学习论》(1981)中主张学习是主体在一定情境中由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既不是先天反应倾向的直接结果,又不是成熟机制的直接作用,还不是诸如疲劳、醉酒之类暂时状态的直接影响。[2]加涅(R.M.Gagne,1985)则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disposition)或能力(capability)方面的一般性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一段时间,而且不能将它单纯地归因于生长过程。[3]诸多的研究已经形成诸多的共识,并趋向于接受现代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上的较为持久变化的活动。其特性具体表现在途径、内容以及选择等几个方面。

第一,从产生变化的途径来看,学习活动具有由反复经验引起变化的途径特性。学习活动是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变化。学习主体身上的变化有很多,纷繁复杂,各式各样。作为学习主体获得个体经验的活动,学习并不包括在学习主体身上所发生的全部变化。只有学习主体自身通过一定的途径(观察、实验、思考和练习等),凭借自己的经验所形成的变化,才可能称之为学习。而那些没有通过学习主体自身经验的变化,诸如成熟作用、本能反应、疲劳影响、机体损伤以及感觉适应之类的变化,就不属学习活动的范畴。

第二,从发生变化的内容来看,学习中的变化具有从心理到行为的内容特性。学习中的这种变化可能是行为上的变化,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变化。作为由经验所引发的变化,学习既可以表现在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变化上,也可以表现在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心理变化上,如认知水平的提高,意志品质的增强,情感素养的提升,人格面貌的改善,等等。

第三,从维系时间的长短来看,学习活动所带来的变化具有相对持久的时间特性。一时的变化具有偶然性、暂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属于学习活动范畴。但是,学习中的这种“持久”的变化也是相对的,因为任何学习结果都不是终身不变的。

此外,从产生变化的性质来看,学习活动还具有随意与不随意、积极与消极的多重选择特性。学习过程可能属于随意(或有意)活动,也可能属于不随意(无意)活动;学习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作为一种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变化,学习现象尤其是人的学习活动常常具有明显的目的,其随意性或有意性每每为人所肯定。但是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行为或心理上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之中实现的,这种行为或心理上的变化也是凭经验获得的,也属于学习活动的范畴。而就学习的价值或意义而言,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并非都具有积极意义,良好习惯是学习的结果,陈规陋习同样是学习的产物。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它对于个体适应环境、发展身心和改造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问题产生了研究的兴趣,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目前,有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对学习做广义学习与狭义学习的两重区分,而是对学习作了多重的具体划分:一是广义的学习,它体现学习的最本质特征,包括了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二是人类的学习,它体现人类在学习上与动物的区别;三是学生的学习,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属于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与人类的一般性学习相区分;四是学校情景中的学生学习,它与一般的学生学习相区分,属于学习理论研究的重点。[4]

二、人类学习与学生的学习

(一)人类学习

人类学习即狭义学习,较之动物学习,它的特点非常突出。

第一,就学习活动的内容方面来看,人类的学习既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又要掌握和积累人类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动物因缺少第二信号系统的工具支撑,而只能局限于直接经验的获取。

第二,就学习活动的机制方面来看,人类的学习是在改造现实的实践中,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来进行的。因为有第二信号系统的积极参与,所以,人类的学习从根本上不同于动物的学习,它彻底摆脱了动物学习对第一信号系统的局限。这使得人类不仅能够以个体独自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取个体经验,而且还能够在活动交往过程中以间接经验的方式掌握前人的经验,获取更为丰富的个体经验。间接经验的学习需要以语言为基本工具,以社会经验传递为前提,而动物在自然生活的前提下,客观上要受其生存方式以及机体结构和机体技能的局限,并不可能具备类似于人类的经验传递方式和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言。即使是直接经验的学习,虽然人类与动物在此存在一些学习上的共同性,但是在形式或机制上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在人类学习活动中掌握直接经验的目的往往并不在直接经验本身,而是为了间接经验的学习。换而言之,人类直接经验的学习基本上是为学习间接经验打基础的。

第三,就学习活动的动力方面看,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不仅要满足个体的生理需要,而且要满足其社会生活的需要;既有适应现实的意义,又有改造现实的追求。而一般动物的学习行为却仅仅局限于满足其自身的诸如趋利避害之类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的满足就是动物学习的唯一动力。在动物身上,学习的功能集中表现于对环境的消极适应。因此,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将人类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活动过程。

(二)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作为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而存在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充实自己的活动过程。

在学习的内容方面,学生的学习既包括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发展智能,又包括培养行为习惯,还包括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等内容。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首先,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其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第三,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三、学习的分类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对学习进行分类有利于我们深入认识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但是由于分类角度的不同,教育心理学界对学习的分类并不怎么一致。早在20世纪50年代,布卢姆(B.S.Bloom)等人就探索用分类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将学生的学习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类学习,每一领域的学习又按学习的水平(结果)由低到高分出若干层次。认知领域的学习被分成“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水平层次,情感领域的学习被分成“注意(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水平层次,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被分成“整个身体的运动、细致动作的协调、非言语沟通和言语行为”四个水平层次。

此后,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教学设计专家罗伯特·加涅(R.M.Gagne)出版(1965)《学习的条件》一书集中体现了其学习分类的思想。《学习的条件》一书于1970年、1977年和1985年先后三次修订再版,最后一版的书名为《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它关于学习层次、学习结果的分类主张对学习理论及其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965年,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的简繁、学习水平的低高,将学习依次分成八类,并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

第一类是信号学习。信号学习是指对某种信号刺激作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学习,其先决条件主要取决于有机体先天的神经组织。在巴甫洛夫(Иваи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条件反射实验中,狗学习看见灯光就分泌唾液,就属于信号学习。

第二类是刺激—反应学习。这种学习使一定的刺激或情境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以某种反应来获取某种结果。其中强化在该类学习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桑代克(E.L.Thorndike)的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属于此类。

第三类是连锁学习。它是指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联结,形成系列性刺激—反应的动作联结。个体首先要习得每一个刺激—反应联结,并按照特定的顺序反复练习,同时还应接受必要的及时强化。各种动作技能的掌握都与此类学习紧密相关。

第四类是言语联结学习。言语联结学习也有人称之为词语联想学习,是指形成一系列言语单位的联结,实现言语连锁化。将单词组合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就属于言语联结学习。

第五类是辨别学习。它是指学习对不同刺激尤其是类似刺激做出相应的适当反应。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的反应的复杂的多重辨别,与对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物体分别作出不同反应的简单辨别一样,都属于辨别学习。

第六类是概念学习。它是指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做出同样的反应。将猪、狗、猫、狐狸、狮子、老虎等概括为“动物”的学习,对“圆”、“三角形”等概念的学习,都属于概念学习。

第七类是规则(原理)学习。规则学习是指学习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连锁。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定律、定理的学习即是规则学习。

第八类是解决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原理)解决现实问题。亦指高级规则的学习。在各种条件下应用规则或规则的组合去解决问题。

上述八类学习是分层排列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同时又具有累积性,每类学习都以前一层次的低级学习为前提,较高级、较复杂的学习是建立在较低级、较简单的学习基础之上的。

1971年,加涅又将八类学习的层级结构简化成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原理)学习和高级规则学习(相当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六类。即将前四类学习合并成为“连锁学习”一类,并把第六类学习具体分成“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两类。

实际上,加涅的这种学习分类系统几乎概括了教育心理学界所有的一切学习类型,它既包括了低级的动物学习,又包括了高级的人类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977年,为了更好地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学习结果称为能力,并根据学习结果的差异,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

它是指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即学习“怎么做”的知识(人称“过程知识”)。应用一些原理、法则去解答习题就属于智慧技能的学习。

2.认知策略

它是指内部组织起来的,用于调节学习者自己内部注意、学习、记忆与思维过程的技能。有选择地注意,采取有效的步骤解决问题,在适当时候进行迁移,诸如此类的调节控制过程,都得靠认知策略来完成。

3.言语信息

它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学习事物的名称、事件的特性以及有组织的观念就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

4.动作技能

它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动作技能是在不断的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肌肉动作构成的。

5.态度

它表现为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选择性倾向。个体的动作选择要受态度的影响。个体通过直接的事件经历、间接的观察模仿等途径来形成态度。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与布卢姆的学习分类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加涅的智慧技能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使学习主体能处理相关信息。它包括了布卢姆认知学习中的“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四个水平层次的学习。

认知策略的学习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集中表现在学习主体对自身注意、记忆、思维及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提高上。布卢姆的学习分类,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认知策略的学习。

加涅的言语信息学习,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它包括了布卢姆认知学习中的“知识”和“领会”两个水平层次的学习。

动作技能学习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表现为形成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能力。它与布卢姆的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基本相一致。

加涅的态度学习,表现为影响学习主体处事、待人及对己的选择倾向。它相当于布卢姆情感学习中的“接受”、“反应”两个水平层次的学习。

(三)我国的学习分类

在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多半认为,教育活动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能力和体力,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态度和品德。为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我国内地的教育心理学家从教育的实际出发,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结果的不同,倾向于将学习分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规范(行为规范)的学习等几大类型(冯忠良,1992,1998)。[5]

一是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掌握,它是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来接受和占有知识,并在头脑中构建相应的认知结构。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大脑中的主观印象,它来自反映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关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描述性经验,也可以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操作性经验。学生有了这种认知经验,便可解决知与不知、知之深浅的问题,从而方便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确立个人活动的方向。

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即包括感知和理解等在内的知与不知、知之深浅之类的问题。

二是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过程。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来自活动主体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这种经验包括在人脑内部,借助内部言语,以简缩的方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和改造的心智技能,也包括在外部,借助肢体或器械,以展开的方式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动作技能。学生有了这种动作经验可以解决做得会与不会、熟与不熟的问题,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控制个人活动的执行。

技能的学习既有借助内部言语,以简缩方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做加工改造的心智技能的学习,又有借助肢体或器械,以展开方式作用于客观对象的动作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比知识的学习更为复杂,它不仅包括对活动的认识问题,还包括活动或动作的实际执行问题。不仅要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同时还要能做出实际的动作。技能学习最终要解决的是会不会做、做得熟不熟的问题。

三是行为规范的学习(又称社会规范的学习或接受)。行为规范是调节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个体乃至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思想工具。它来自学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这种经验的习得以一定的价值观为中介,并通过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最终形成相应的品德。其重要意义在于协调个体与他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定向和调控个体的社会行为。

行为规范的学习是将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行为主体的内在需要的内化过程。它要比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复杂得多,它既包含行为规范的认识问题,又包含行为规范的执行及其内心体验问题。

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行为规范学习中的主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