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外学习的类型与特点

课外学习的类型与特点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为常见的是学科类课外学习和非学科类的课外学习。以学校为界,开展课外学习的场所可以分为校内与校外的课外学习。在学校条件满足不了的情况下,会借助社会各界的公共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学习,以保证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场所接近真实的程度可以分为模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课外学习。在选择课外学习形式时,应当根据学校特点、教师的能力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主题或作业,精心组织,保证反思性的活动实效。

二、课外学习的类型与特点

1.课外学习的类型

最为常见的是学科类课外学习和非学科类的课外学习。前者与中小学的主科有密切的联系,以语文为例,有演讲、阅读、文学欣赏、作文创作、诗朗诵等不同主题或专题;其他科目也都开设数量不等的主题,以音乐为例,有中外名曲欣赏、民乐演奏、音乐知识讲座等主题,甚至组成乐队、合唱队;一些学科综合性、研究性更强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也属于这一类;这些构成了课外学习的主要部分。一方面,它与课堂教学组成了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课外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它是校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参加不同层次学科竞赛的基本途径,在这个意义上,它体现出校本特色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有助于学校拓展办学思路。

非学科类的课外学习主要针对社会性、生活性更强的活动,例如社区服务,传统的“学工、学农、学军”,参观和游览,帮父母做家务,募捐,这些活动构成相对独立的课外学习系列。

以学校为界,开展课外学习的场所可以分为校内与校外的课外学习。在学校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学习,一来节约成本和时间,二来保证学生的安全。在学校条件满足不了的情况下,会借助社会各界的公共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学习,以保证学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场所接近真实的程度可以分为模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课外学习。前者是指利用那些特地为学生准备好的场所来开展各类课外学习的活动,例如,利用青少年活动基地,少年宫,学校里的实验室、工作间等。后者是指利用公共的资源以及各个行业的资源来开展各类课外学习的活动,例如,利用各类博物馆、科技馆,居住区、街道,商店。

2.课外学习的特点

我们强调课外学习的全员参与性以及不为竞赛胜利的功利性目的,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1)双重性。它是正规教学与非正规学习的统一。一方面,它属于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自然延伸,许多在课堂教学中布置的学习任务,以不同形式的作业要求在课外完成,这类作业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需要利用生活和社会资源,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这是它与课堂教学联系中体现出的一种特性。另一方面,它相对独立,可以有综合性更强的学习主题或作业,成为学生社会实践的主渠道。

(2)综合性。它是多目标、多内容、多功能的统一,集中体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上。相比各门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分门别类地传授,它的主题或作业需要集合多门课程的内容才能解决;相比各门课程目标的细化,它的目标更具有概括性;相比各门课程传授方法的单一性,它需要集合多种科学性和沟通性更强的方法,比如个别访谈、社会调查等。因而,它也就具有课堂教学不曾具有的综合优势——能力的锻炼,人际交往的成熟,价值观的完善。

(3)真实性。它把虚拟的课堂情境转变为参与社会、参与生活的真实情景,把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单一交往转变为与社会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打交道的复杂交往。

(4)开放性。它在空间、人员、主题和活动方式上更灵活,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意味着应依据主题或作业的需要更灵活地调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学生与教师可以利用家长、同事和社区居民等人员,用其所长来支持学习;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科技馆、活动中心等空间,作为学习的场所。在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学生也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彼此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学会与人协作的社会交往。

实践证明,小课堂和大课堂的统一,不仅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按照社会需要来发展自己的必要途径,也是独立学习的可能途径。在选择课外学习形式时,应当根据学校特点、教师的能力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设计主题或作业,精心组织,保证反思性的活动实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