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的结构与类型

学习的结构与类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性的、一劳永逸的学习已成为历史,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已是学习型社会中人的必然的生存状态。一言以蔽之,掌握知识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也不是学习的终结。这个学习模式较为具体地展示了学习过程的一般结构。它们实际上是学习者长时记忆中另一个独立的部分。对学习进行分类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文化科学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中占有主要地位。

一、学习的结构与类型

(一)学习及其结构

1.学习的概念

学习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学习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上的学习特指人的学习,它是学习者把外界的经验、知识、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这是一个个体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犹如人总是要把外界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血肉之躯,使自己成长起来一样。

按照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学”与“习”。“学”就是通过读书、听讲、观摩、思考等,掌握已有的知识。这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经过的环节,无论蒙童还是成人。社会生活是无止境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是无止境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总量三五年就要翻一番,知识更新是经常的。在过去,学几年就可以“吃”一辈子;现在,即使有了高学历,也只能“吃”一阵子。一次性的、一劳永逸的学习已成为历史,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已是学习型社会中人的必然的生存状态。关于“习”,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其中的“习”是温习、复习,更是实践。即是说,孔子的本意是在学得了理论知识之后就要照着去办,这是很快乐的事。先哲们把实践看得特别重要,把它视为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毛泽东也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光说不练”或“只会说不会干”,即理论脱离实际,是学习过程的中断。

“学习”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史籍《礼记·月令》中,即“鹰乃学习”。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先是观摩,得其要领,然后是自己反复练习。后来人们把它理性化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其中前四句讲的是“学”,后一句讲的是“习”。

按照现代学习理论,学习还应该有一个重要环节:创新。对社会来说,知识的传播、应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创新,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的桃花源并非人类的理想去处。对个人而言,探究未知世界是人的天性。掌握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只是探究未知世界、解决新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学习,总是要在前人止步的地方继续前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因此,创新本是学习的应有之义,是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该有的观念和能力。

一言以蔽之,掌握知识本身不是学习的目的,也不是学习的终结。在学得知识之后,把它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把它推向前进,创造出新的知识来,这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学习的一般结构

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对学习结构提出了多种看法,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加涅对学习结构分析的观点。

自从信息加工论以及模拟法渗透到心理学之后,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里,不断有人依据已有的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尝试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来模拟学习过程的结构,提出种种学习模式。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Gagne)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就具有代表性(1974年),如图8.1。

img16

图8.1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这个模式是用模拟的方法依据实验材料进行推论而提出的一个假设结构。它是用来描述信息从一个假设结构进入另一个假设结构的经过的。它设想为一个来自环境变化的刺激输入,先是经过感受器而进入感受寄存器(即登记器,非常短暂的记忆存储所在,一般为0.25~2秒),然后(得到特别的注意)进入短时记忆。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所能保持的时间是比较短暂的。经过学习者的复习(复述),能把信息在这里保持稍长时间(5~20秒或1分钟),然后把信息编码(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操作或加工)以便储存,并且转移到长时记忆的结构里。人们把长时记忆设想为一个永久性(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上)储藏仓库。后来,信息在检索以后得到恢复。恢复以后的信息又转移到短时记忆(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回到记忆的“前沿”)。这时要考虑信息的适当性,然后作进一步的寻找或利用反应发生器的活动,产生反应。

这个学习模式较为具体地展示了学习过程的一般结构。实际上,从环境的刺激(信息)经感受器到感觉登记器,到短时记忆以至于长时记忆部分,就是上述学习过程的定向环节。信息从长时记忆到短时记忆进入反应发生器,再到效应器,就是上述学习过程的执行环节。由效应器的活动作用于环境时,环境的变化可以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再次传入感应器

模式图的上方“期望”、“执行控制”两部分是决定学习者怎样从事注意、贮存、编码和检索的。其中,“期望”指学习者达到的目标对学习的影响;“执行控制”指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它们实际上是学习者长时记忆中另一个独立的部分。

加涅提出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它把学习描述成一个环状结构,强调在学习中信息要受到各种加工处理,发生一系列的转换,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习者以外的任何人,只能帮助,不能替代;二是模式揭示了“期望”、“执行控制”对学习活动全过程的调控,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主动过程,因含有主体学习论思想,对学习中的元认知、认知策略以及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富有启发作用。

(二)学习的分类

从教育实际出发,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一般把学习划分为四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指运动、动作的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智能的学习,智能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以思维为主;(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上述的分类是比较符合我国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的。因为这种分类以学生为对象,能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某一方面的特殊性,便于揭示这个方面的具体规律。对学习进行分类的目的也正是如此。知识、技能、智能和品德是各有特点的。知识是事物的属性和联系的反映,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定向的工具。文化科学知识是人类社会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中占有主要地位。知识所要解决的是客观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一类问题,知识的学习中所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矛盾。技能是一种合法则的行为方式,是人们顺利地完成行为所不可缺少的调节因素。技能所指向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技能和知识同样是人类社会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技能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解决会与不会、熟与不熟的矛盾。社会生活规范,也叫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反映,是用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的工具。在行为规范的学习方面,所要解决的矛盾比较复杂,不仅有知识、技能问题,还有情感和态度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行为规范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其规律的具体内容不同。诸如,知识学习的中心是掌握概念。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和规律是,应用变式材料,通过在思维中分离出事物的各种特点,加以比较,抽出其共有的本质特点加以综合与概括,同时舍弃其非本质特点并下定义,这是掌握概念的基础;经过多次概括、建立概念体系,这是理解概念的实质和运用概念的关键。技能的培养,则要形成学生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觉表象的结合,并促进从视觉形象向动觉表象转化。思维是智能的核心,学生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是有效思维的中心环节。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是道德信念的养成,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经验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是使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的主要条件。凡此,都必须把学习进行分类并深入研究,才能揭示出来。

但是,这种分类也有不足,它不能反映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学习或形成总是密切联系的事实。

在美国,比较流行的是心理学家加涅(R.Gagne)的学习分类。1965年,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种学习类型,即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词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的(规则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这一分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三类学习都是简单反应,许多动物也能完成。而且事实上,这几类学习大多是从动物实验中概括出来的。1971年,加涅作了进一步的修订,把前四类学习合并为一类,把第六类分为两类。这样,他把学习简化为六类: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的学习、定义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即解决问题)。

同时,加涅又曾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即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是指学生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品的形式)所掌握的内容,或者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智慧技能的学习是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是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的学习。按其不同的学习水平和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即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在组织的才能,即学习者用来“管理”或“控制”他的学习学习过程的方式;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它包括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地喜爱的情感、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运动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如体操技能、写字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从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分类,对于我们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组织教学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Bloom)、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辛普森(E.J.Simpson)等人也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不过,他们的分类法是为了用于课程设计,因而是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方面;情感领域包括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等五个方面;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