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专业学科分类

可持续发展专业学科分类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达到800多人。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32部,共获得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奖励70多项。同济大学现有四本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同济大学学报》、《德国研究》、《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整合全校的社会科学以及工程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2008年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成立以来,注重跨学科、应用性政策研究。
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同济大学的文科在20世纪中叶曾经非常辉煌,一大批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云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文、哲学、法学、历史等学科整建制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强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济大学积极筹划文科发展。新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开始大力发展文科,特别是2007年百年校庆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极大地鼓舞了同济师生员工发展文科的热情和激情。此后同济文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历经“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大”几个阶段,目前正在向“从大到强”目标前进。

一、总体情况

学科建设方面,文科学院现有8个: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科门类涵盖文学、法学、经济学、建筑学、哲学,主要一级学科博士点有:哲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城乡规划学、建筑学、法学、外国语言与文学。教学科研岗位教师达到800多人。学科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科在全国处于前列,大多数学科排在20名到30名。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对行业发展保持了相当大的影响。管理科学与工程在“建设管理、工程管理、服务科学”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哲学学科在德国、法国哲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学术影响。外国语言与文学进步显著,整体实力能够进入全国前10名左右。法学在知识产权方面影响突出。

科研机构建设方面,学校科研机构注重顶层设计,文化思想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以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指导思想,以欧洲思想与文化研究、城市研究为重点。成立了可持续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欧洲思想与文化研究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建立了三个校级研究平台,各个学院在三个平台下设立了30多个研究所(中心)支撑三个平台建设。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岗位管理遵循竞争性、动态化原则,力图成为各个学科建设人才的“蓄水池”,重点引入海外学者。

在科研项目与成果获奖方面,学校注重质量,不片面追求数量。在2001—2010年,共承担各类课题1200多项,总经费3.3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8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532部,共获得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奖励70多项。在艺术与设计领域,40多项成果获得行业内各类奖项。2010年学术论文影响指数位列全国第32名。

在文科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校加大投入,文科图书设施和各类数据库得到快速发展。在“985工程二期”城市发展创新研究基地建设方面,专门设立国际著名的文科数据库专项,大大改善了师生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为提高政策研究的科学性,成立了社会调查中心,承接师生政策研究所需的各类数据的调查、计算和处理工作。

同济大学现有四本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CSSCI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德国研究》、《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学刊》。在综合性期刊排名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度排在第10名,《德国研究》在国别研究领域保持了相当大的影响力,《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学刊》是行业内最著名的期刊之一。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学校文科发展的主要成绩和经验有:“顶层设计”在先,注重发挥大学传统和文化传承,注重优势理工学科链条的延长,注重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研究生长点,“入主流、有特色、树品牌”。

1.“顶层设计在先”

发展什么样的文科,这是摆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理工大学面前的最突出的问题。学科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一定的土壤和氛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在决策过程中却是非常难的。“为”哪些,又“不为”哪些,这是争论不断的战略问题。学校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注重两个原则:有大学文化传统,有可能成长的空间。2004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全校文科大会,明确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和学科布局的总体思路,搭建了文科发展的总体框架,即确立了“一体两翼”战略。

2.“一体两翼”战略

“一体”是以“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核心,全面推进人文与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两翼”是发挥学校欧洲交往特色和城市科学强势优势,注重欧洲思想与文化研究、城市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同济大学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把可持续发展渗透到大学的每一个细胞里,培养具有责任感的公民。学校开设了可持续发展通识课程,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伦理、制度、法律、文化等。由各个学科领域的著名教授领衔课程教学,为大学的文化传承和大学精神塑造做出文科的贡献。

在学科布局时,学校充分发挥对德国暨欧洲国际交流的窗口作用,特别是与德国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传统。到2010年12月,学校在德国取得文科博士的大约有50多人,遍布哲学、文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与德国著名大学联合成立的文科博士生院完成了筹备,即将招生,授予中德博士双学位。

学校在学科布局时还充分考虑到优势理工科学科链条的延伸。学校在城市规划、建设、交通、环境等领域拥有中国大学最齐全、学科整体实力最强的学科群。文科的学科布局充分考量到这个优势,既要培育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又要全面提升这些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3.三大平台建设

为推进“一体两翼”战略,学校设立了三个平台:欧洲思想与文化研究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国际化研究平台。

欧洲思想与文化研究院整合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力量,发扬对德交流、对欧洲交流窗口的作用,注重欧洲哲学、文学、语言、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到2010年12月,连续出版有关德国、法国思想与文化方面研究的学术专著已到达100多本,在学术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德国、法国思想与文化方面的研究已处于国内前沿,对学界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整合全校的社会科学以及工程科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平台,2008年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成立以来,注重跨学科、应用性政策研究。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积极创新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每3个月举办一次高水平的专家论坛,围绕当前党和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成果以专家建议形式报送各级领导。此研究基地每年设立4个左右的社会调查项目,就当前热点问题展开社会调查,掌握一手数据和实地情况,以社会调查专报形式报送各级领导。到2010年12月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提交的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达到16次,有的政策建议直接转化为上海市各级政府的决策,在市容管理、家政服务业、政府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议被相关职能部门采纳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

国际化研究平台,包括中德学院、中芬(芬兰)中心、中法学院、中意学院、中西(西班牙)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同济大学-联合国亚太遗产中心,这些研究机构成为学校文科师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学校这些对外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承担了三个功能:

举办相关的高水平国际会议,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承担了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

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据统计2001—2010年共有150多位国际学者通过这些交流平台到同济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文科师生出国交流的纽带,学校的师生通过这些平台到相关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进行学术访问或交流。到2010年,文科研究生保持20%左右的出国交流比例,文科青年教师(40岁以上)保持30%左右的出国访问研究的比例。

三、标志性成果

学校的文科发展一直注重高端化、高品质的研究,不断形成具有同济大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新范式。

1.三位教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

在2001—2010年,学校万钢教授、唐子来教授、诸大建教授先后就国家创新系统、中国城镇化战略、从世博会看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等主题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讲解。积极发挥大学的“智库”作用,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从讲解人次来说,在同类型的高校中保持前列。从讲解的内容上看,这些主题正是学校努力打造的学科高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的最前沿的领域,为此国家科技部专门在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政策和对策展开研究,重点关注绿色经济、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创新。中国城镇化战略是学校文科长期关注的重点。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关注的焦点是可持续发展如何深入持续推进。

2.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新范式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大学,活跃着一大批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诸大建教授的研究团队,持续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发展研究,他是国内最早提出“循环经济”的学者,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2005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首席专家,并于2010年12月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解世界发展新趋势新理念。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典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式。诸大建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长期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还兼任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城市化委员会理事、《世界资源论坛》国际专家委员会专家、建设部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顾问、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上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Ecological Eco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Governance等SCI、SSCI杂志的国际编委。

3.欧洲思想与文化研究的重镇

学校在与欧洲交往中有着悠久的传统,多位欧洲国家政要曾访问过同济大学。一大批研究欧洲思想与文化的“中生代”有代表性的学者聚在学校。据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对2001—2010年出版翻译的图书进行的影响力评价,由同济大学孙周兴选编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所著的《海德格尔选集》位列哲学论文引用国外学术著作第一名。孙周兴教授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德国《海德格尔年鉴》(Heidegger-Jahrbuch)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中国书评》编委、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其代表作有:《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东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出版)、《路标》(译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尼采》(译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演讲与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等。专著《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获浙江省政府1997年社科优秀成果奖;《海德格尔选集》(两卷)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好书”,获浙江省政府1998年社科优秀成果奖;论文《本质与实质: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获上海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四、“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同济大学文科发展实行“从大到强”的发展战略,以“高品质、国际化、跨学科”为导向,全面提升文科核心竞争力,在有限的科学研究领域里达到“全球视野、国家水准、同济理念”的要求。

(1)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具有同济特色的科学研究领域。形成一个能够支撑综合性大学内涵建设的文科学科布局,既要瞄准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又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重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可持续发展、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五个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2)以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提升核心竞争力。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造就一批国内领先、世界有影响力的学术队伍,采用灵活多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聚集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

(3)继续强化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体制创新,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先行试点。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先行试点”,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岗位考核与待遇相结合,构建学术资源配置的决策、执行的新体制,重点领域重点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