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路径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路径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已有研究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组织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在调研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指出,他们最希望得到用地或信贷方面的扶持。应整合和落实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分析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其壮大和发展。

基于已有研究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组织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产物。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实施,改善了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制度环境,降低了合作社机制创新的成本。广西农民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完善自身组织体系建设,也需要外部配套政策环境的健全。

(一)建立协作观念,提升协作意识

地缘或血缘关系是农民合作关系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但需要通过合作制度的设计,进一步拓展超地缘或亲属关系的合作,进而为中国传统乡村的现代转型奠定基础。基于“农民的高度原子化和利益计算短期化[14]”的特点,降低合作成本和提高合作收益是农村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农民合作组织是一种基于农民内在需要而建立的组织,是农村社会的自主性整合[15]。因此,通过社员行动感化和思想动员,降低传统和习惯对农民的负面影响,让农民看到合作社能够切实为他们带来收益,让农民主动地参与其中,是农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结合典型示范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合作知识教育,营造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广西,应该结合自身客观现实,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引导群众消除对合作社在思想上的障碍和顾虑,让农民了解国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工商登记管理的相关优惠政策,熟悉合作社的创建流程和运作模式,提高农民自愿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二)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组织章程并切实按照组织章程进行规范运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议事、风险控制、利益分配和自我调节等机制。

一是完善公共积累和分配制度。通过拓宽服务和经营渠道增加合作组织的收入,科学解决合作组织的公共积累和成员分配问题,使合作组织成员之间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健全组织筹资制度。通过吸纳会员股金,扩大生产规模,向二、三产业延伸,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品牌意识,加强协会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建立自我服务机制,制定规范的章程和实用的岗位职责、财务管理、品牌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制度。四是引进或培训合作社所需的管理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在高校设立相应学院或研究机构,培养合作社发展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财会人才等。

(三)营造组织宽松的外部环境

宽松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农业、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等配套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激励。

首先,政府应帮助协会建立统一规范的运作方式。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民间组织,在基层出现还属于新生事物,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政府应从农业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制定行业协会发展规划,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进行规范,如在登记管理、组织机构、规模要求、活动原则及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上加以统一规范,使各地分散的协会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和无序化。

结合广西山地多、个别乡镇地处偏僻等特点,民族地区政府部门还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实现服务前移,提高工作效率,使农民身不离乡就可以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手续。此外,地方政府可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扶持一批有影响力的协会,应按优势发展区域,促进跨县、跨市协会的建立,同时要鼓励协会之间实行联合,加强不同行业组织的信息交流和协作,形成优势互补。

其次,在税收减免、信贷优惠以及注册登记上给予支持,增大对于已有一定基础且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必要的资金扶持。在调研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指出,他们最希望得到用地或信贷方面的扶持。应整合和落实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分析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其壮大和发展。

同时,依托地方特色产品,针对性开展指导服务,让农民在其中切实改善生活和生产水平。政府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项目带头人、农业生产大户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的业务培训。

(四)延长产品产业链,拓展服务内容

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合作组织的规模效应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核心任务。在健全完善外部扶持政策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围绕自身的经营核心,根据市场需求,深挖原有项目的潜在价值,并且向产前、产后延伸,扩展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从单一的养殖模式向复合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进一步拓展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可以围绕海产品自身特点,引进食品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围绕服务和产品内核,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地方政府也应指导农民合作社申请农产品品牌注册,引导农民加强产品营销和市场建设,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推介会等形式,扩宽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安永景:《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研究》,广西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贺雪峰:《退出权、合作社与集体行动的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孔祥智等:《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的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刘宇翔等:《芬兰农民合作组织管理的分析与借鉴:影响农民参与组织管理的因素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6]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等编著:《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告(2006—2010)》,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版。

[7]世界银行:《中国农民专业协会回顾与政策建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8]覃学强等:《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9期。

[9]杨凤敏:《广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第11期。

[10]苑鹏:《中国农村市场化进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1]张晓山等:《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周国增:《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初探》,《广西农学报》2007年第1期。

【注释】

[1]本章作者胡佳,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当代中国公共行政、地方政府治理。
本章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比较研究”(编号:12CGL083)、广西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11QD003)的阶段性成果。

[2]罗必良:《农民合作组织:关于合作机理的一个评述》,《广东经济大学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刘伟等:《广西工商多管齐下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势发展》,http://news.163.com/10/0430/08/65GLI9V7000146BC.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8月13日。

[4]这一现状与全国普遍现状相同,单纯从事种植、养殖的普通农户有很强的合作意愿,因为他们只能出售没有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在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中所得最少。参见李尚勇:《农民和基层干部普遍缺乏基础知识成为合作社发展桎梏》,《中国民族报》2008年4月22日。

[5]互惠型农民合作组织,是指由村社区内非政治精英发起,以本社区成员为主的合作组织内部主要体现的互惠型关系。参见李姿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模式初探》,《农业经济》2010年第4期。

[6]李姿姿:《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模式初探》,《农业经济》2010年第4期。

[7]从国家相关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底由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合作社45.8万个,占合作社的比重为89.9%。参见《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广西农网,http://www.gxnw.com/18/2012_4_25/18_245_1335318070897.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8月13日。

[8]戴正刚:《闹海致富领路人——记港口区光坡镇网箱协会党支部书记邓强》,《防城港日报》2011年6月29日。

[9]谢振华:《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海上党支部”带火亿元产业》,《人民日报》2012年6月4日。

[10]连波:《北部湾畔的“海上党支部”》,http://gx.people.com.cn/GB/179464/14951001.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8月13日。

[11]基地协会会员年人均收入1.5万元以上,科普示范大户年人均纯收入2.5万元以上,受益农户年人均纯收入9 000元以上。参见连波:《北部湾畔的“海上党支部”》,http://gx.people.com.cn/GB/179464/14951001.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3年8月13日。

[12]赵劲松:《体验防城港“海上庄园”养殖生活》,《南国早报》2011年9月7日。

[13]程同顺等:《中国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共识与分歧》,《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14]贺雪峰:《经济合作组织:高合作成本低合作收益如何解决》,《人民论坛》2006年第17期。

[15]徐勇:《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农民组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