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区域内部产业发展水平来看,仍然有一部分地区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据分析,全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可能,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当加快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高,加工贸易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5.6.4 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残留有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某些特征,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主导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为主,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仍然属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

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应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抓好轻工、纺织、机械、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集中力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和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三低一高”的“绿色”高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形成以三大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为主导的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业中心[59]

1.坚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首先,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较大,同时产业基础雄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必然要求。其次,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差异明显,200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市中人均GDP(按户籍人口)最高的苏州市约为106863元,而最低的泰州市仅约为27840元,前者约为后者的3.84倍。从区域内部产业发展水平来看,仍然有一部分地区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一定就是技术落后的产业。近几年来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就源于内部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创新,使其重新获得发展的巨大活力。“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2.适当调整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有进一步重工业化的趋势,这主要源于重工业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轻工业,因此各地争相发展钢铁、化工、机械、汽车等资金密集型行业。但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一般要求较大的经济规模,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从全球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加之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和资源将会被不断蚕食,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内的比较优势会逐渐缩小以至消失;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种资源价格的上涨,外资有随时撤走的可能性。据分析,全国经济重心有北移的可能,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当加快资金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社会中以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实施现代管理方式的服务业。江苏、浙江、上海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如产品研发、物流配送服务等。城市是服务业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服务业发展有日益向城市中心靠拢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就是要采取积极的城市化政策,加快城市化步伐,即优先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城市职能合理分工,力争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以都市圈和中心城市为主导的服务业中心。

4.注重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高,加工贸易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这种以外商投资为主、“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方式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虽然进出口贸易总量不断膨胀,但经济效益增长并不明显,原因在于缺乏核心技术,经济发展“无芯”或“少芯”,没有自己的品牌。这种增长方式,产业链比较短,利润很低,对国内带动比较差,同时由于大量出口,也造成了贸易摩擦不断。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能力也必须开始掌握核心技术。首先,解决研发费用投入来源问题,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入风险资本等多方投融资机制,以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投入,争取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其次,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和完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互动机制,促进技术从理论到生产实践的转化,加速技术创新的实际应用。

(二)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基础设施良好以及沿江、沿海、沿湾、沿湖的优势,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沪宁、沿江和沪杭、沿湾为两翼的“Z”字形地域空间开发格局,以此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协调发展,打造世界级的大都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开发应按“一一二二三三”式的格局展开。“一一二二三三”是指一个中心,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核心发展区,包括上海周边一小时都市圈范围以内的城镇;一个限制开发区域——太湖生态保护区;两条优化发展轴线——沿沪宁、沪杭地区和两条重点发展轴线——北沿江、南沿湾地区;三条特殊通道——沿海、沿江港口群物流走廊、长江三角洲地区西侧宁杭生态走廊和江南运河历史文化走廊和三个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

现代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经济”现象[91],大企业集团或者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最具活力。立足于此,长江三角洲地区应该优化产业组织和企业规模结构,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基地,争取每个县培育一至两个特色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产业集群分为明显的两类:一是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二是以诸暨大唐袜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集群。各地区应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上海市继续推进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着力提升产业结构;江苏省重点培育依托大型企业集团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竞争力;浙江省利用现有产业集群优势,按照“扶持一批、优化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则,优化发展以中小企业为核心、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另外,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强强联合加快规模扩张,获取规模经济。

(三)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发展管理

苏浙沪自然条件相似,社会文化相仿,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类似,存在明显的产品、产业同构化现象,由此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区域竞争,影响地区关系协调发展,不利于区域一体化进程。各级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采取地方保护主义遏制自由竞争,依靠企业本身和地方政府难以形成良好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有赖于更高一级政府也就是中央政府制定合理产业政策,协调区域关系。

1.加紧研制相关产业政策,实现有保有压,扶优限劣

引导和鼓励高附加值进口替代、扩大出口的产品生产和资源消耗少、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发展,限制生产能力过剩、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产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

2.将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确定重点发展区域、优化发展区域和限制发展区域以及各区域重点发展行业和限制发展行业,组织协调各区域产业发展序列,做到依托优势、错位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协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