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着眼长远,扬长避短,全面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关联和责任的旅游,就成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也将促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并且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去进行保护,因而就能切实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日益关注,以大自然为取向的生态旅游业逐年升温,发展势头强劲。如何着眼长远,扬长避短,全面推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生态旅游及其特性

(1)生态旅游的概念。近年来,由于生态旅游的不断升温,生态旅游一词被各种组织和机构泛用或滥用,几乎任何一种与自然资源有关的旅游活动均被贴上生态旅游的标签。为了使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重新回归到自然保护和谋利于当地人民的轨道上来,1993年,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的缘起。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在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发展中国家大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淳厚的文化遗产,具有生态旅游的永久魅力,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那么,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呢?①随着旅游理念的渐趋成熟,旅游者逐渐开始追求特殊的带有刺激性的旅游。生态旅游以其目的的多样化,成为旅游者热衷的旅游活动。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讲,生活节奏紧张而且竞争激烈,加之工业化和城市化造成的多种污染,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因而,许多人希望返璞归真,到静谧、幽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放松身心,考察生态,增长阅历。②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给旅游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迫切需要一种更负责任的旅游方式,来保护未来旅游开发所依赖的环境质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关联和责任的旅游,就成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它以自己特殊的魅力,吸引着那些对旅游感兴趣,又对生态环境和文化富有认知的人积极参与这种方式的旅游,同时也推动政府和旅游业经营者对生态原理增强感悟,肩负起艰巨的管理职责和调节平衡作用,更有效地服务于这种旅游。③随着旅游人群的迅速增长、消费的增加和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影响规模的扩大,人们对有利于环境和人们生活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有认同感,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正是顺应着这种趋势而产生的。

(3)生态旅游的实质。开展生态旅游是要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保护人文景观方面做实实在在有益的事,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生态旅游只有在当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从而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受破坏的情况下,才真正显示出它的意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考察生态旅游,必须考虑三个关键的要素:①经历的质量(旅游者);②资源的质量(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③生活的质量(旅游地居民)。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旅游持续发展的基本哲理。

(4)生态旅游的特性。根据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分析,它反映了生态旅游的四个基本特性:①参与性: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业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②动态性:生态旅游是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与旅游地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呈现了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③开放性:生态旅游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态这个复合系统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具有显著的关联效益。④效益性:生态旅游的最根本目标就是追求由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形成的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对人类和生物的共同繁荣承担责任。

2.生态旅游的目标

生态旅游必须明确承认生态和经济问题与政策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承担生态和社会方面的责任,使人们在保持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要。在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有五项基本目标必须贯彻始终。

(1)保护旅游地的自然资源。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经过亿万年塑造而成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除非强烈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很难自然地发生变化。破坏性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于人类的活动。因而,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妥善地关注人们自身的活动,解决这一问题。

(2)保护旅游地的生命力和多样性。特色鲜明的自然美和高品位的文化遗产相互融合,共同形成旅游地的生命力,必须注重保护。保护旅游地的多样性主要是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包括保护动植物种群、群落及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保护旅游地的文明。每个旅游地都有自己特定的文明“本底值”,旅游者的流动带来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必然影响旅游地的特定文明,并在文明“本底”上融合、异化和更新,形成新的地域文明。保护旅游地文明,就是把公平发展放在首位,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相互尊重,相互平等。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不应以牺牲旅游地的特定文明为代价。这种平等关系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的关系上,同时也表现在代际之间的关系上。

(4)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态旅游应该为旅游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让旅游地居民能够真正得到具体的经济实惠,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也将促使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并且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去进行保护,因而就能切实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5)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健康环境。人群密集和流动频繁的旅游区容易传染疾病,因此控制自然疫病和人类传染病也应当成为生态旅游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生态旅游应当在政策和法律的限定与指导下,健全旅游地防病治病机制,有效地控制自然疫源和人类传染病,使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加符合旅游地的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

3.生态旅游发展态势

生态旅游伴随着旅游业的升温而兴起和发展,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旅游业中的最新流行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双休日”制度的实行,城市及人口密集区进入生态旅游的游客正以成倍的态势增长。

生态旅游的潜力和市场是巨大的,这一点已得到证实。但也应看到生态旅游可能带来的正负双重效应。如果生态旅游健康发展,会给国家和当地带来收入,对环境建设也有好处,游客还能在游山玩水中增强环境意识。但如果生态旅游误入歧途,那它带来的将是一场环境灾难。因此,在开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正确的生态旅游规划,切不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一个区域的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及公众的参与和合作。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对于西部地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开展生态旅游认证,推动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已开展的生态旅游,从实质上讲只是以风光旅游和野生动植物观赏为主,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这些以自然资源为主要访问对象的游客们其实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反而造成了新的压力,增加了自然生态保护的难度。实际上,生态旅游一词在我国正广泛地使用,并且在许多场合被滥用为商业旅游的标签,在许多地方“生态旅游”四个字甚至成为地方政府和旅游经营者兜售自然资源的口号!

根据对以上目标和原则的分析,我国在生态旅游实践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生态旅游的含义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把生态旅游仅仅理解为走向大自然,只考虑自身从自然中能获得的精神享受,而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责任。二是一些旅游从业者急功近利,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自然景观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三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无法确保部分生态旅游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四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加之一些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导致因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要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新塑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努力使旅游与人类的自然、文化和生存形成一个和谐优美的整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旅游业是市场需求日益兴旺的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增长点。有很多相关产业借助于旅游市场的持续繁荣来使自己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因此确保旅游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发展事关重大。其中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实施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措施和保证。为此,必须以高标准加强对我国旅游业的管理,推行ISO14000系列标准,是其成为从高起点引导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使中国旅游业在国际旅游业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手段。

中国已经正式成为WTO的成员,为此必须在WTO的规范下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业也将全面融入到世界旅游业发展之中,公平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生态旅游认证对加强生态旅游业的管理,促进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作用可以综合概括为:开展生态旅游认证,将有力地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统一,使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对旅游地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负责任,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