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源短缺,环境退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

资源短缺,环境退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3 资源短缺,环境退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缺地、缺电、缺资源的三大瓶颈制约突出。加之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人为的生态环境脆弱带,给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1.2.3 资源短缺,环境退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能源短缺日益严重,缺地、缺电、缺资源的三大瓶颈制约突出。首先是土地资源短缺。苏浙沪人均土地面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0.7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37亩)的1/2。近年来,各项经济社会建设事业与农业争地的矛盾十分尖锐。仅1996—2006年的1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耕地面积就减少了3495万公顷,相当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耕地的1/20。其次是电力紧缺。2009年,苏浙沪用电总量为6938.81亿千瓦时,占全国的18.96%;人均用电量为4680.23千瓦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1倍。尽管如此,苏浙沪每年仍有6%—10%的供电缺口,特别是夏季用电高峰时期,各地拉闸限电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是矿产资源匮乏。煤铁铜铅锡等各类矿产均需从区外和国外调运,资源“卡脖子”状况十分严重。2009年,江苏省一次能源生产量2618.5万吨标准煤,自给率仅为11%,较2005年下降2.2个百分点[8]。浙江、上海的一次能源自给率更低。能源、原材料和土地价格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的态势,高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数个百分点。以2008年为例,工业化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差,上海高达8.1个百分点,江苏高达10.4个百分点,浙江为6.31个百分点(以2007年价格=100)。这自然加重了企业经营的难度,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艰巨。2008年,苏浙沪单位GDP的电能消耗量为1160.17千瓦时/万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比全国高出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则是比较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2009年,苏浙沪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56350.75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481381.9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507.43万吨,虽然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其人均三废排放量和三废的单位产值排放量仍有较大差距,经济增长仍呈现“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特点。

环境退化,灾害频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伴随着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退化日益严重;水质下降加速,太湖流域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因水质性缺水造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普遍,水荒蔓延;大气污染加重,城市“三岛效应”凸显,酸雨频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成灾,各种灾害性天气现象频生。加之人口剧增,人地矛盾突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人为的生态环境脆弱带,给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改善和优化本地区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紧迫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