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健身性健美操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伴随健身性健美操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阻碍着健身性健美操的本土化发展。如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健身性健美操的目标,以引导健身性健美操的稳定健康发展,自然而然地成为本世纪健身业的关注焦点。

所谓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即指统筹考虑经济社会、资源和制度政策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并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在全球性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现实中,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历程后得出的结论。至今,对可持续发展仍没有完全统一的概念,各种定义不一而足。但这一发展观提出的意义在于,给人类指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思想必将随着社会发展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发展观的实践造成人类发展的多种危机,而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体育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支柱之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体育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体育发展能力;既要保持体育的适度发展与结构优化,又要保持体育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产业优化,从而达到体育与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健身性健美操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伴随健身性健美操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阻碍着健身性健美操的本土化发展。如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健身性健美操的目标,以引导健身性健美操的稳定健康发展,自然而然地成为本世纪健身业的关注焦点。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对人类几千年发展经验教训的反思,特别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发展道路反思的结果,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球范围内达成的共识,中国学者也是在这一时期引进和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背景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在感受工业经济带来的成果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人类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时人们开始发现工业经济带来的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于是对经济增长为唯一的发展模式这种理论提出了质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然而在伴随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的同时,世界各地的森林等植被资源减少、水土资源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等,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多重压力下,开始对传统发展模式产生质疑。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述了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的泛滥使用对生物和人体所造成的损害。书中指出,农药的无限制使用会使一切生物灭绝,自然界会像失去了一切生命似的一片寂静。这是科学家最早对人类发出预警的典型代表,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关于发展观的争论。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认为不能仅用GDP和GNP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应该建立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生活和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意大利经济学家皮尔斯则发起组织了一个探讨世界经济未来和人类前途的世界性民间团体——罗马俱乐部。

197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主要探讨如何合理利用生物圈资源改进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成员、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多斯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人口、资源消耗、粮食生产、工业化和污染如果按现在的增长速度继续下去,地球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一百年内的某个时候达到极限,全球性的灾难也将来临。该报告得到广泛转载,但由于观点太过悲观,许多人难以接受。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这是人类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第一次国际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宣告人类开始重视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1980年,由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共同出版的《世界自然保护策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保护》这一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个大纲不仅强调资源保护,而且还注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同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但主要是探讨资源环境的保护问题,对可持续发展并没有过多涉及。

1987年,担任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主席的挪威首相布伦兰特夫人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做了详细的界定和系统的阐述。这份报告明确指出了过去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强调环境保护要与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走一条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历史上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日程》,将可持续发展列为全世界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和理论走向行动的愿望。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酝酿、争论、形成、深化、拓展和向实践转化的过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揭示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是将环境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轮廓;20世纪9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很多定义,其内涵也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有:

(一)国际上的定义

1.WECD定义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其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要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它不但涉及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而且涉及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这一定义强调:一是人类要发展,特别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但这一定义由于概念的模糊,再加上操作上的困难,学术界不是很满意。

2.从自然属性定义

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持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的能力。该定义旨在说明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或者说通过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和人类愿望的实现,最终使得人类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3.从社会属性定义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其共同发表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该定义侧重从生态平衡角度,既强调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又强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创造一个保持人们平等、自由和人权的环境。

4.从经济属性定义

希克斯·林达尔最早从这一角度给出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时,从资产中可能得到的最大利益。巴比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这一角度的定义强调可持续发展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5.从科学技术属性定义

美国世界能源研究所认为,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就是建立极少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该定义侧重于从环境保护和技术角度,将污染看作技术差、效益低的表现,而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

(二)我国的定义

我国在1992年签署了《全球21世纪日程》以后,1994年率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系统论述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和行动框架。此后,国内学者纷纷结合中国国情,对国外可持续发展概念、理论进行创新和本土改造。

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刘培哲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既不是单纯的社会发展或经济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持续,而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他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

2.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叶文虎教授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除了强调代际人群的公平和平等,而且还强调一个国家和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平等。

3.中央党校贾华强教授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无论是现今还是未来,都能保持社会进步、体制优化、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这种社会和经济发展道路。这一定义,摆脱了西方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范畴,而是结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强调保持政治与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建立优化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极具中国特色

4.中国社科院腾藤教授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为全人类能够在地球上永久生存与发展下去,而自觉形成的以人为主体,以资源、环境和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全体参与和科技进步为保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实现代际之间和同代人之间相公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一种发展道路。这一定义,既强调了时间的永久性、范围的广泛性(全人类)、各构成要素协调性(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和资源等),也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以及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基础性。这一定义内容广泛,得到普遍应用。

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与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由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缺乏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因此,其基本特征主要有:

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保护环境为由限制经济增长,毕竟经济增长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和社会财富,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这里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指数量上的增长,更指质量上的增长,即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提高效益、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实现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有前提和条件的,这个前提就是要保护资源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其在地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等。总之,只有保护和保证了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实现人类平等和社会公平为目的。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并创造一个人们享有平等、自由、人权、教育、医疗和免受暴力等的社会环境,实现与社会同步进步。

总之,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自然可持续是前提,人类社会可持续是目的,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解决各类矛盾,推进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演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创造出一个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理论推向实践,就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提炼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原则。综合各种研究,可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消除人类需求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因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而这里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同代人的代内公平。即给全体人类平等的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通过公平的分配权、公平的发展权的赋予,解决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二是代际人间的公平。即本代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能损害子孙后代用以满足需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公平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其需求的权力。三是公平分配有限的自然资源。即在国家之间,各国都要负有确保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能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之外地区环境的责任

2.可持续性原则

资源的永续性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人类要调整自己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使得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一旦发展过度,超出了资源和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消耗标准,人类生态的物质基础就会受到破坏,发展本身也会衰退。

3.共同性原则

不同国家和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能有所区别,但这些发展战略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且为了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各国联合行动,即每个国家或个人,在开展自己的行为活动时,都要考虑到这一行动对他人、他国以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都按照共同性原则办事,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才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需求性原则

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系统也是不同的。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使得世界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甚至在某些领域突破极限,使得人类的各种需求没有得到均衡的满足。要满足人类物质、精神需求,满足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实现美好生活愿望,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才能满足。

5.质量性原则

传统的经济发展是通过GDP、GNP的增长率来衡量的,只强调经济发展的量,而没有强调经济发展的质。事实上,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改进,投入产出结构的调整以及分配状况的改善。而可持续发展则充分考虑了经济增长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以来,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基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多元性特点,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也层出不穷,并呈现出逐步演化与深化发展的态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就是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研究的演化与发展的最新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研究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观念,涉及多种学科领域。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做了系统阐述后,学者们开始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具体有:

1.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主要从不同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和原则等进行理论探索,建立一般理论框架。

2.国家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可持续发展内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理解后,各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国情和现实基础,开始探索国家可持续发展理论,当然,这些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作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地域单元,由于其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环境条件等都存有较大差异,学者们结合区域发展理论,因地制宜地对各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探索。

(二)可持续发展量化比较研究

对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和发展进程进行量化评价,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的依据。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设计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等方面开展研究,对全球、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化分析,以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定量化比较。

(三)可持续发展体制和机制研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和功能分割现状,优化随意决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反馈灵敏和调控措施得当的现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学者们开始结合特定的国家、地区的现状,构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与体制。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计划和行为过程,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领域发展战略的综合。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其研究也属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研究范围通常按照不同的地区空间展开,包括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五)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信息的全方位化,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空前加剧。而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同性,使得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可持续合作成为必然。学者们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为各国、各地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合作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

(六)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可持续发展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哲学辩论中走出,开始将关注点放在更迫切、更实质的问题上,并且深刻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现实水平和程度的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落后,因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有待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建设。因此,国外研究机构和国内部分学者开始探索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其内涵和量化分析等。由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开始较晚,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可研究的空间也很广泛。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经从理论认知与思辨,进入实践研究阶段,呈现拓展和深化的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