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科分类主义视域和方法

学科分类主义视域和方法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分类主义方法是通过没有灵魂的专家们的努力,才形成为普遍的感官主义生活方式和享乐主义生活追求。从本质上讲,学科分类主义方法所形成的教育,是一种压迫合法论和剥夺合法论的教育。学科分类主义方法的最大功用,是把活性存在的世界、事物、生命撕裂成无数的碎片,然后把这些人为撕裂的碎片幻化为世界、事物、生命之存在整体。

美国当代生物物理学科学家、盖娅假说的提出者詹母斯·洛夫洛克指出:“由于缺乏整体观,科学被分解成为相互独立的专科。生命科学的研究从本质上讲需要综合的方法,然而科学分类越来越精细,速度之快令人震惊。据我最近一次统计,生物学有三十多个分支学科,每一分支的生物学家,几乎竟以自己不了解生物学其它分支而自豪。每位生物学家只是某个狭窄领域的专家,因此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年复一年,新的分支不断出现。类似于混沌理论中的分歧图表(bifurcation diagrams),学科的过细划分将造成恶劣的学术氛围。学科的每一次细分都是发生在学科急需综合的关键时刻。”[27]

洛夫洛克在生物学领域所发现的问题,恰好揭示了人类整个精神探索的方法论视域:人类的精神探索,经过漫长中世纪的孕育、近代的发展而至于现代,完全进入了严格的学科分类主义时代。在这个时代,学科分类主义方法把人类精神探索人为地割裂成一块块各自独立而互不联系的局部领域,由此形成学科与学科领域老死不相往来,学生物的不懂物理,搞哲学的不关心伦理学,从事美学的淡漠心理问题和人性问题。更严重的是,生物学者只关心自己那一片狭窄的领地,而对生物学的整个领域和整体发展缺乏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这种情况在其它领域亦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专事文学研究的,不仅不懂哲学和历史,而且对文学本身的研究也在事实上划分出古代、近代、现代之分,甚而至于还把古代分为上古、中古、近古,每个研究者都偏执于一隅,搞上古文学的了不解中古和近古,弄现代的却对文学的源流一无所知。这种严格的学科分类主义方法,制造出一种共相的人类精神探索和学术研究模式,即专家模式。专家模式把人圈进一个个十分狭窄的领域,让其皓首穷经某一段、某一块或某一个问题而为专门的“家”,但这种专家模式所源源不断地制造出的千篇一律的专家,却如同马克斯·韦伯所讲的那样,没有灵魂。“专家没有灵魂”,这是因为人类精神的生长是生态整体的,任何一个精神领域都与其它领域血缘相联、生息相通,而日益狭窄的学科分类主义方法,割裂了这个血缘相联、生息相通的整体,使之成为没有生命的领域性碎片,这些碎片式领域构成了一口口井,专家们就坐进井里得意地游泳和观望天空,专家们通过井口,把所看到的那一小片云彩想象性扩大为整个世界,认为世界原本就是这样,这种井底之见,构成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们忘却了康德的告诫,即对头顶那浩瀚的天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神圣敬畏。专家们丧失了对浩瀚天空和内心道德法则的神圣敬畏而盲目骄妄。我们通常形容初生牛犊有“无知无畏”的精神,在严格的学科分类主义方法引导下生长出来的专家们,他们终其一生,也成长不大,而始终只是初生牛犊,成为真正的无知无畏者,因为他们除了得之于自己所热衷的那一碎片式领域,对整体完全无知,他们把无知当成光荣,将无知变成勇敢,把愚昧和荒谬夸张为真理。所以,马克斯·韦伯所讲的“专家没有灵魂”,是指专家没有对世界、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没有生态整体的智慧,没有真知真识,没有以探求真理为己任的品质与精神。

这种严格而狭隘的学科分类主义方法,通过专家们的努力,变成了日常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法。在日常生活领域里,人们只兴趣具体的事物,只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或者更具体地说,只关心与自己的利害相关联的事情,并且最后发展成只关心当下的利害关联的事物,甚至哪怕是涉及到自己明天的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失去热情,更不说他人、社会、民族、国家、自然环境生态方面的事情和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变成与己无关的内容。因而,这种严格的学科分类主义方法,灌输给人一种热衷具体、关心当下、权衡个人眼下利害得失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模式,这种思维—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模式,滋生出感官主义生活方式和享乐主义生活追求

学科分类主义方法是通过没有灵魂的专家们的努力,才形成为普遍的感官主义生活方式和享乐主义生活追求。专家们的努力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呢?是通过教育。这里的教育,既指狭窄意义的、体系化、系统化的国民教育,也指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比如大众传媒活动本身就具有教化功能,就是一种实在教育形式。教育的学科课程化和专业领域化,是完全按照学科分类主义方法而编排程序、制定目标、确立任务、进行设计、组织实施、展开评估的。学科分类主义方法所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和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其着眼点是学科知识,其目的是学科专业技能,其根本的方法论视野就是分析综合法和实验操作技能,其培养的总目标,是把人训练成为实利主义的片面知识人、经济人和政治人。这是一种培养半截子人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人关注的重心是实利、知识和技能、学历和文凭,是给人带来实利的兑现支票。因而,自然科学的学科课程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科知识和理解、掌握、运用学科知识的程序、方法、步骤,却忽视人对自然、世界、事物、变化的好奇心、惊诧感、神秘意识等品质的培养,更忽视对想象力、幻想力的培养,忽视对原理的认知和整体的把握。人文学科课程灌输的是抽象的观念,很少引导学生关怀生命、关切身体、关注心灵、内省灵魂,觉醒自由意志,感受、体验和想象自然宇宙、世界生命以及自我生命的创化活力。社会科学学科课程更多地强化学生的权力意识、强权理论,以及如何把谬论虚幻化为法则、把谎言变成真理、把压迫、剥夺、侵犯美化为正义和革命。具体地讲,这种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教化学生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或强力意志把世界进行分类,把一切事物进行分类,把人进行分类,由此产生出高等动物与低等动物、高贵的人与卑贱的人、好人与坏人、革命与反革命、敌人与同志、阶级与路线、阵营与党派等等。从本质上讲,学科分类主义方法所形成的教育,是一种压迫合法论和剥夺合法论的教育。

学科分类主义方法的最大功用,是把活性存在的世界、事物、生命撕裂成无数的碎片,然后把这些人为撕裂的碎片幻化为世界、事物、生命之存在整体。所以,学科分类主义方法又可称之碎片整体主义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形成于近代,发展日趋完善于现代社会,但它却发酵于古代,经历了物象整体主义、观念整体主义,最后形成碎片整体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