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市场报道的方法与策略

金融市场报道的方法与策略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金融市场报道的内容和特点、地位有了较深入了解后,我们就要讨论金融市场报道的方法与策略问题了。所谓报道的方法与策略,就是我们在具备了基本的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后,如何将金融理论知识与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问题。有不少学者认为,“广场协议”带来的日元大幅度升值与日本经济此后十余年的低迷有着密切关系。金融市场报道作为财经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发挥其守望、监测的功能。
金融市场报道的方法与策略_财经新闻概论

在对金融市场报道的内容和特点、地位有了较深入了解后,我们就要讨论金融市场报道的方法与策略问题了。所谓报道的方法与策略,就是我们在具备了基本的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后,如何将金融理论知识与新闻传播理论与技能进行有机结合的问题。它要求我们的财经新闻从业者能够立足金融,放眼国内外经济运行的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能够将经济学、管理学的知识与新闻学、传播学以至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和人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使金融市场报道着眼于金融,又不止于金融,对于读者,既能通过阅读报道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相关分析,又能从中读解出一些超乎金融范畴的内涵。这个要求对于“易碎品”的新闻报道来说,确实很高,真正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报道可谓是凤毛麟角。但“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高标准,是为了使我们的报道能增加一些内涵,使这个领域的报道保持一种向上的态势。

一、把握世界经济走势,掌握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

金融市场报道与宏观经济形势密不可分,我们在进行报道时必须要密切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经济走势,对国家经济政策了然于心,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才能在金融报道时具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和高度。

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它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需要我们长期从事金融报道的经验,还需要我们对于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政策调整的敏锐直觉。

(一)把握世界经济走势,使金融市场报道具备高远气象

金融市场是一个全球化程度极高的领域,而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又占据着主导地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创新举措、金融形势变化都深刻地影响着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两大问题: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财政赤字剧增。为了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态,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增加出口竞争力。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协议: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该协议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在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下,美元对日元持续大幅度下跌,最低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50%,换言之,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有不少学者认为,“广场协议”带来的日元大幅度升值与日本经济此后十余年的低迷有着密切关系。

201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施压,要求我国提高人民币汇率,实则也是国际金融问题国内化的一个案例。对此,财经新闻从业者应当心中有数,要在全面把握国家乃至世界经济走势的前提下,深入分析所报道内容的得失利弊,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决不能成为西方舆论的应声虫。

《财经》2010年第7期的封面文章《汇改重启》报道组合,就是在把握国家乃至世界经济走势的前提下,客观公正报道我国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问题的一组优秀之作。该报道对美国向中国施压的国际背景有准确的解读,同时对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形势也作了深入分析,认为我国的汇改应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自主改革。本组报道由主报道《汇改重启》,辅文《美国施压“双面胶”》、《“不能过分强调汇率”——专访IM F副总裁列普斯基》,评论《破解汇率政策僵局》,以及背景知识链接《人民币汇改32年》组成,主报道《汇改重启》由《交锋人民币》、《升值再权衡》、《贸易敏感度》、《汇改将继续》四个部分组成,比较详细地报道了近几个月来中美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博弈,中国政界、学界对人民币升值问题的不同意见,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汇率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这篇文章立意高、视野开阔、采访工作充分扎实、分析细密,是我国汇改重启方面的一篇高水平报道。而两篇辅文都是从国际政治、经济的角度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解读,两篇报道(专访)的采访对象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国际信息来源。评论则由北大经济学教授撰写,再加上背景知识链接,这组报道就为我国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进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权威新闻解读,在世界上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二)掌握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使金融报道与国家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金融市场报道作为财经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发挥其守望、监测的功能。

对于我国的财经新闻从业者而言,对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的深刻把握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特点在近十年左右表现得更为突出。政府不仅为经济改革确定规范、制定制度,而且还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这样一个格局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者要时时关注政府的任何政策变动,了解国家经济发展与政府行为的互动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积极、理性、建设性的新闻服务,使金融报道与国家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2000年10月5日,《财经》杂志发表《基金黑幕》,文章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监察部职员赵瑜刚撰写《基金行为分析》和《基金风格及其评价》两份研究报告,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大量违规行为进行了翔实的报道。文章用大量事实和数据,得出了六大结论:“基金稳定市场”是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设、基金“对倒”制造虚假的成交量、利用“倒仓”操纵市场、基金的“独立性”很成问题、“净值游戏”不仅仅是表面的欺瞒和“投资组合公告”的信息误导愈演愈烈。文章发表后,在证券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文章发表十天后,文章中涉及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发表《严正声明》,称《基金黑幕》一文“对基金的交易行为的判断与事实严重不符”。十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严正声明》发表两天后,《财经》编辑部针锋相对,在《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发表《枙财经枛杂志声明》,声明“本刊始终以客观、公正的报道作为事业追求准则”,“本刊认为,对于证券投资基金及其他市场发展热点问题的不同观点和建议都可以有充分的表达机会”。2000年11月5日,胡舒立在《财经》发表《批评权、知情权,还有“新基金”使命》,重申媒体行使批评权、维护公众的知情权的责任:“媒体的批评权与公众的知情权作为公开性的保证,其重要地位必然地优于市场上某一利益集团自赋的或他赋的‘历史使命’。”2000年10月29日,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独家专访,对证券市场上的基金黑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并对市场的监管力度提出了质疑。《基金黑幕》一文的发表不仅引发了持续一年多的股市大讨论,而且促使监管当局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措施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约束。

《基金黑幕》的成功,除了《财经》杂志的领导和采编人员敬业精神、敢于揭黑的勇气外,《财经》对于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报道尺度的精准拿捏,也是重要原因。

二、了解金融市场基本规律,从历史、现实与未来趋势三个维度把握报道基调

金融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种发展规律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密切相关,如在西方发达国家,日本、德国的商业银行业十分强势,他们往往成为企业的控股方。而美国的资本市场则十分发达,企业的资金更多地依赖股市和债市。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使得它在西方世界里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西方国家的后起之秀。但美国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也使它屡受金融危机冲击。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是一次重大打击,2007年以来因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则是最近的一次,这次危机到底会给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业带来什么影响,未来会有哪些变数,都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金融市场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在观察金融市场时,应当从历史、现实与未来趋势三个维度去研究分析,在对金融市场进行了全角度研究后,才能确定新闻报道的基调。

(一)历史的维度

培根在随笔《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正在于对于史学的无上推崇,早有前贤说过:“六经皆史。”这种文化基因应当有效地吸收到我们的金融市场报道中。

前面讲到,美国的兴起与其资本市场的高度发达有直接关系。而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有一系列的“偶然性”:纽约作为美国资本市场中心,是因为在英国人占领之前,由擅长资本经营的荷兰人占据,荷兰在自己国家成功建立了银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金融体系,他们占领北美后将资本主义商业精神也带到了纽约(当时叫新阿姆斯特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为了筹集军费,大陆军政府发行了大量政府债券,最终迎来了战争的胜利;美国独立后,为了重组国债,联邦政府又发行三只新债券,以取代原来的各种战争债券,这一举措无意中埋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种子,这些债券从1790年10月上市交易,很快就把市场的力量聚焦于其上,使这三只债券成为反映美国未来前景的晴雨表;此后,美国大运河的开挖,铁路、钢铁业的兴起,都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也就在美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证券交易的欺诈、腐败也层出不穷。因此,美国资本市场200多年的历史也是违规、犯罪与监管、约束双重变奏的历史,这个历史直到现在仍在继续。

如果我们中国的财经新闻记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史有精深的研究的话,他再来观察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一定会发出会心一笑的。如果从这样的历史维度观察中国金融市场,我们就必须肯定我们在短短20余年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对中国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就会获得更多的历史智慧加以观照、思考。

遗憾的是,我国的金融市场报道,具有这种历史维度的记者和报道实在是凤毛麟角,严格地说甚至可以说不存在。

吴晓波这位当年的记者,在多年沉潜后写作的《激荡三十年》,倒是具有一种历史的苍凉,书中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政策的解读,透露出作者的历史智慧。只是这本书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报道,而更是一种财经史了。但他观照财经事件的方法、视角,倒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现实的维度

如果说历史的维度为我们的金融市场报道提供了一个长远时间段的观照背景的话,那么现实维度的观察应当是我们分析报道的核心。现实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枢纽,它是历史之果,未来之因,对现实的深刻体认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可以做好对未来的预测。

在这一点上,中外金融市场报道都是以此作为重点的。下面我们以美国《财富》杂志对安然公司财务造假的报道为例,看看美国财经记者是怎样从现实维度分析研究报道对象的。

安然公司是美国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业务包括能源批发与零售、宽带、能源运输以及金融交易。长期以来,安然笼罩着炫目的光环: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在2000年的总收入高达10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是华尔街竞相追捧的宠儿……

但这些耀眼的光环并不能蒙蔽所有人的眼睛。2001年初,一家投资机构老板吉姆·切欧斯对安然的盈利模式表示了怀疑。2001年3月5日,美国财经记者贝塔尼·麦克莱恩是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安然被高估了吗》一文,首次指出安然财务存在“黑箱”问题。2001年10月2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司提交某些交易的细节内容,并在10月31日开始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11月8日,安然被迫承认做了假账。12月2日,安然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

2002年3月1日,在首次对安然提出质疑一年后,贝塔尼·麦克莱恩又发表了《安然为何破产?》,深度剖析安然破产的原因。为了做好这次报道,麦克莱恩花费了一年时间,对安然公司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对其盈利、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由于麦克莱恩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报道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该报道由《傲慢的企业文化》、《交易秘诀》、《利润从何而来?》、《斯基林发出一个信号》、《苟延残喘》五部分构成,报道首先回顾了作者对安然事件关注的一个过程,然后从企业内部文化、交易秘诀、利润来源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导致这个庞大巨人一夕之间崩塌的内部原因。

由于金融市场报道的对象往往涉及面广泛、关系复杂,在深度报道中,现实维度的观察、研究应当是报道的中心和重点。对于报道对象当下的状况都无法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研究,未来维度的预测、历史维度的俯察都无法找到落脚点。在这点上,我国金融市场报道的优秀之作也有较好的体现。

《财经》2001年8月发表的《银广夏陷阱》,就是这样一篇精彩之作。《银广夏陷阱》分为《前言》、《引子》、《天津广夏“独撑大局”》、《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嘉德的另一种命运》、《德国客户之谜》、《天津海关一锤定音》等几个部分。报道从银广夏1999年、2000年神奇的财报业绩和惊人的股价涨幅入手,对银广夏神话提出质疑,通过对银广夏公司发展史的简要描述,指出关键的转折点在于1998年之后天津广夏“独撑大局”,继而从各个层面探究天津广夏巨额利润的真实性,最后亮出来自天津海关的书面证明,证明天津广夏1999年出口480万美元,2000年出口3万美元(银广夏提供数据为1.8亿马克),2001年1月到6月甚至没有出口额,揭示出银广夏是一场彻彻底底的骗局。

该文章2001年8月5日发表后,银广夏A股票当天被深交所停牌,并于一个月后创下连续15个跌停板的记录。中国证监会迅即派稽查组赶赴银川对银广夏一事正式立案调查。

作为一篇出色的报道,《银广夏陷阱》荣获了200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古索科国际新闻提名奖,2003年被收入《财经》杂志丛书之《黑幕与陷阱》一书。

(三)未来的维度

金融市场报道在给读者提供了现实维度的分析和历史维度的财经智慧后,还可以考虑在需要的时候,为读者提供未来维度的预测。

但金融市场本身充满了变数,任何的预测都可能招致未来经济发展的或重或轻的否定。因此新闻报道的未来维度的把握不宜采用绝对、精确的方式,而应当在全面深入采访后获得各方重要资料后,记者审慎分析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和各方意见,在客观报道事实和各方意见的同时,将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自然呈现出来。

《财经》2010年第6期的封面文章《宽松货币尾声》就是这样一篇未来的维度体现得很好的报道。该文认为我国2009年以来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已经进入尾声,但如何调整、何时加息,以及宽松货币政策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如何配合等,则是各界关注的问题。记者在遍访政府官员、金融业者、学者、实业家后,通过对金融市场现状和各方人士意见的报道,将对上述问题的预测很自然地呈现了出来。

三、研究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寻找报道切入点

金融说到根本,是社会对创新性的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资金激励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在金融市场报道中要想找到新闻点,就应当从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

美国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实则是金融市场在制度安排上不断创新,不断对创新性的企业行为给予鼓励、支持的结果。美国建国后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就在运河开挖、铁路修建、钢铁业整合等方面突飞猛进,1900年,美国GDP首次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强国。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在1970年代以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则有后来居上之势,一时间美国人心惶惶。但很快,美国就又找到了经济增长点,那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再次引领世界经济潮流。而科技进步转化为产业效益的关键,正在于资本市场和科技进步高度有效的结合,创造出一个强大的创新机制。它创造了“硅谷”神话,不断地发现和推动接连不断的高科技浪潮,促使美国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成功转型,使其引领全球经济到如今。

美国的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给我们进行中国的金融市场报道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需要指出的是,金融创新并不是越复杂、越新潮越好,金融创新应当和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必须是适应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的,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的。这样的金融创新,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可能早已属于过往的旧制了,但如果这种别国的“旧制”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那么它就是成功的创新。

比如放宽金融业的进入门槛,鼓励民资进入金融服务行业,就可能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金融创新。尽管这个创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已是金融业的常态,但在我国,如果这些政策能够较大尺度地兑现,它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就将是金融报道的一个挖掘不尽的富矿。

2006年10月13日,孟加拉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10月30日,《财经》发表《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表面上看,这篇文章只是配合尤努斯得奖做的一个应景报道。实际上,这篇文章想要起到的正是借鉴、启发的作用。既然是比中国还要落后、贫困的孟加拉都可以对贫苦农民进行小额贷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为什么我们中国不可以进行类似的制度创新?

在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体制下,金融创新还会有比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更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新闻事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金融创新不直接相关,它却可能是金融创新的前提。对这类选题,我们不妨也可以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去思考、研究。

《财经》2008年第18期的《富国基金高管“选秀”》就具有这样一种潜质。该文报道的是上海富国基金在上海市金融工委主持下,进行市场化竞聘的一个事件。在中国当下的体制下,金融机构绝大部分由政府垄断经营。可是金融机构要想获得较好的经营业绩,需要在国内外金融人才市场上引入经营人才,这样就出现了“党管干部”和“市场干部”两种体制上的矛盾。上海富国基金2008年的高管市场化竞聘,是上海金融系统人才体制的一次突破,但与完全的市场化相比尚存距离。《财经》的报道主要从金融人才体制改革的角度进行,如果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去思考会不会另有新意?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刻,金融业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顺利转型,这将是我国金融业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值得财经记者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四、金融市场报道的人性视角

西方财经报道的一个特点是注重在报道经济行为、经济事件的同时,渗透对于经济行为、经济事件的人文关怀,对于经济行为、经济事件中人物的人性观察。说到根本,经济活动是一种人类活动,它始终伴随着人的欲望、感情、思想,它与人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

从这个角度说,在我们进行金融市场报道时,在一些选题中,适度地加入人性视角,也是一种能够出彩的选择。

《财经》2004年第24期的《成败陈久霖》就是这样一篇优秀之作。该文以中航油(新加坡)总裁陈久霖作为报道核心,以他在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为节点,通过《履险如夷的底蕴》、《“无知者无畏”》、《救与不救,还是斩不斩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和《服从谁的规则》等部分,向读者逐步展示了巨亏事件的全貌,探究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直指国有垄断企业存在的制度错位和监管缺位。该文糅合了华尔街日报体和中国传统人物传记的写作手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文章以充满人情味的陈久霖回乡祭祖开始,然后自然过渡至新闻主体部分,全文人物形象丰满,事件脉络清晰。2004年《南方周末》将《成败陈久霖》评为“致敬之年度经济报道”。在致敬理由中,《南方周末》这样写道:“报道对事情的始末缘由和陈久霖其人作了较为准确的还原,并直指国有垄断企业存在的制度错位。整个操作显示出《财经》的新闻突破能力和调查水准。”

需要指出的是,金融报道中的人性视角应当与所报道的金融市场行为、金融事件紧密结合,应当为金融市场行为、金融事件的分析提供助益。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人性化视角就会游离于金融报道主题,变成普通的社会新闻报道了。

当然不同的媒体由于其定位的不同,读者群的不同,金融市场报道时人性视角的呈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专业性财经媒体中,人性视角应当与金融专业报道有机结合,且要围绕金融报道这个核心做文章。在综合性的新闻媒体中,金融的专业性有可能要适度降低,而人性的内容可能会更加浓郁一些。

如《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2期封面故事《20岁100亿的风险资本》中,共有四篇文章:《VC和PE:无风险富矿的“风险”》、《熊晓鸽与IDGVC的中国样本》、《季琦:风险基金青睐的“攻城略地者”》、《20岁创投新军的蛮荒力量》,四篇文章中,《VC和PE:无风险富矿的“风险”》是一篇概述性文字,《熊晓鸽与IDGVC的中国样本》、《季琦:风险基金青睐的“攻城略地者”》讲述的是两个风险投资人的故事,《20岁创投新军的蛮荒力量》讲的是江浙一带“富二代”竞相进入风投行业的故事。除了第一篇有稍强一些的专业性外,其余三篇都通过对所报道主角的经历、言行、性格的点染,营造出较浓郁的人性氛围。这种表达方式十分适合《三联生活周刊》的基本定位:以人文的视角关照新时代、新观念、新潮流,强调故事性,兼具深度和广度。

本章小结

1.金融市场报道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报道、货币市场报道、资本市场报道、国际金融报道。

2.金融市场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特点:全局性、复杂性、专业性、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的特性。

3.金融市场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地位:金融市场报道本身是财经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立的报道价值,同时,金融市场报道还与宏观层面的经济报道、中观的地域经济或行业报道、微观的企业报道,都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金融市场报道具有连接宏观、中观、微观经济运行的枢纽地位。

4.金融市场报道的方法与策略:把握世界经济走势,掌握国家经济形势和政策;了解金融市场基本规律,从历史、现实与未来趋势三个维度把握报道基调;研究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寻找报道切入点;金融市场报道的人性视角。

思考题

1.金融市场报道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如何理解金融市场报道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四个特点?请举例说明。

3.以某一财经媒体为例,分析其金融市场报道的优势与不足。

4.要做好金融市场报道,需要哪些知识储备和能力?

【注释】

[1]丁骋骋:《美日国际收支为何大相径庭》,《上海证券报》,2007年3月2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