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次战略转变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持续成长

三次战略转变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持续成长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我们去追寻战略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学校持续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在既有条件下积极创造未来的动态战略管理过程。1980年,学校制定了《华中工学院今后十年的规划和设想》,开始实施一场影响深远的战略变革,逐渐完成了从一所纯粹的工科大学向现代综合大学的转型。

在武汉的喻家山下有这样一所大学:建校仅有60余年,但其综合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已位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它就是被誉为中国最有活力的大学之一的华中科技大学。这所诞生于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科性院校,能够在动荡不定的政治风云中识别并坚守发展方向,主动争取发展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更为可贵之处在于这所学校成长的持续性,在学校发展的关键阶段总是能够主动突破旧有框架、寻求战略转变,在经历数任校长之后一直保持上升的态势。从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中我们去追寻战略的演变轨迹,可以发现学校持续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在既有条件下积极创造未来的动态战略管理过程。

(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战略转变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就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时候,新中国大学以及大学校长都在忙于“拨乱反正”,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总体上还没有实施变革的心理要求。朱九思校长经过思考以后,预感到国家改革的春天即将到来,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大的变革才能缩短与世界的距离,一场大学之间实力的较量就要开始。为了让学校成员感受到战略变革的重要性,他发动了大规模的综合调查研究,对世界高等教育尤其是一些一流大学和相关学科的状况进行了全面了解和系统研究,使全校人员看到了存在的巨大差距,并产生缩短这种差距的强烈愿望,通过开放新信息,继续强化实施变革的信念。这次调研工作,从1977年8月开始,延续了半年多的时间,参加调研工作的先后有720多名教师;在调查过程中,又着重了解、分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情况;总共查阅了24000余份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料和数百种教材,写出了数十份近60万字的调查报告。[2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本校的情况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拟定了《我院同世界著名理工科大学的差距和赶超的主要措施》的报告,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调整和改造专业,实现理工结合;加强基础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恢复和建立一批研究机构,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术水平;更新实验设备,建设一批试验研究中心;加强科技情报工作,搞好内外学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打开国际交流渠道;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调整各种关系。[23]并将报告发全院各部门讨论,向全体成员传达需要战略变革的信号,与成员沟通战略变革的动机与要达到的目标,消除成员对战略变革的忧虑,统一并集中全体成员意志,坚定地朝着战略变革的方向迈进。

1980年,学校制定了《华中工学院今后十年的规划和设想》,开始实施一场影响深远的战略变革,逐渐完成了从一所纯粹的工科大学向现代综合大学的转型。整个战略实施过程围绕学术水平的提高来展开:以完善学科结构为基础,以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善学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保障。在战略实施的推动下,学校先后建立了理科的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文科方面的中文系、新闻系、社会学系、社会科学系、外语系也相继成立,使原来只有工科的华中工学院开始转变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提出了“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的指导思想,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发动全院教师干部认真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科学研究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调整科研计划,加强重点课题;三是抓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的建设。这些措施的执行,把科学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产生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1983年,全校参加科研的教师超过1000人,科研经费突破了1000万元,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字;1984年科研经费增长到1278万元。到1985年底,学校共完成科研课题294项,有100多个项目获奖。其中国家发明奖10项,国家‘六五’攻关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防科技成果奖12项,国家部委级科技成果奖50项。”[24]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壮大使学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经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大发展,学校基本实现了“三大转变”:从多科性工学院向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转变;从以教学为主向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转变;从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向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转变。1984年,这所年轻的大学与其他老牌大学一起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对于这段时期的工作,朱九思指出:“所有这些,都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适应了这种规律。我们也应该适应这种规律。”[25]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战略转变

1985年,国家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黄树槐校长不失时机地调整了工作中心,确定了“提高质量,充实内涵”的发展思路,将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办出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和21世纪经济振兴的需要”[26]。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积极推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并没有忽视学科的发展,黄树槐校长提出了“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学科发展思路,扶持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大力支持跨国界的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研究。这一阶段学校发展致力于强化内涵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产生什么“轰动效应”,但是,今天我们却发现,正是那个时期重点发展的激光、数控等专业现在已经成为学校响当当的品牌,那个时期支持发展的物理学科在今天产生了学校理科领域的第一位院士。

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一些思潮的冲击下,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急功近利的狭隘功利主义盛行。杨叔子任校长后,他深切地感触到“学校经过大发展之后,很多东西是空的,我当时深有感触,非常空,发展非常快,如果还这么发展下去,学校可能会垮,至少会掉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提出了人文教育理念,推行教育改革和氛围重建,率先在国内举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杨叔子校长认为不能形成自己文化的学校不是好学校,而文化氛围是一个大学的魂,大学就像一个泡菜坛子,只有在合适的文化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才能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高等学校不仅是专业教育,而且要在专业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要使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把学生当作人看待,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个性的,不要把人性搞得没有了。没有人文教育观念,绝对不行,素质教育关键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是世界潮流。”[27]如今,“文化素质教育之树”在华中科技大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已经深深扎下了根并枝繁叶茂,已经开展了2000多期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使学校获得了“学在华工”的美誉,而且对全国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也因此获得了持续性的增强。

概而言之,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的阶段。黄树槐校长和杨叔子校长秉承朱九思先生提出的综合化办学理念,通过学科建设和人文教育推进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努力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经过这段时期的发展,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已经崛起成为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

(三)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战略转变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周济担任校长以后,他敏锐地预见到全球范围内的高科技革命及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将带来大学的深刻变革,这是大学发展的新机遇。“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大学发展需要社会的支持,如果大学关起门来办学,发展的道路必然越走越窄,面向社会办学并提供科技服务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学校继续推行战略转换、体制转换及学科重构,坚持走“科技成果产业化”之路;围绕学科形成产学研实体,形成了一种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风气,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济校长重视学校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学校于1998年制定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战略目标、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校园总体建设规划,把发展目标瞄准了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学校在这个时期坚持重点选择的学科发展战略,把生命和信息学科作为学校的特区和龙头,围绕学科发展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学校发展在国家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中发挥重大作用,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办学之路,为学校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学在不断的传承与变革中前进和发展。新世纪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樊明武校长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继承和丰富了“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校制定了《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01—2020》,继续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向学研产协调发展转变;向办学的高层次、多类型转变;向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向国际化转变。学校大力推行学科交叉和融合、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的国家基础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排名上曾名列全国第四,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得到显著提升。之后,新任校长李培根继续实施开放式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大学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他认为:“如果某一高等学校把融教育于社会视为其内在的教育理想;其主要的教育活动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甚至在某一点上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其主要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之中,这样的高等教育可称之为开放式高等教育。”[28]基于“一流本科、一流教学”的目标,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改革,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师;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坚持立足地方,积极开展校企、学校和地方的合作,为社会提供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支持,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放办学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推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学校的自主发展。

在新的起点征程上,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未来10年的奋斗目标:10年之内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高水平大学。为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华中科技大学的全部课程必须能够吸引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以及相当多的来自海外的精英学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其中,将培养具有国际声誉的卓越工程师置于优先地位,引领全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潮流。在科学研究方面:所有的教学人员必须从事学术研究,在知识的创造或应用、推广方面有所建树,且须在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服务社会方面:形成从基础到应用的创新链,在大部分的学科领域内要进行下游研究;与政府、企业建立创新联盟,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和研究成果的转移,引领区域和国家的科技创新;人文社科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为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高水平的政策咨询和专业服务,满足社会需要,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在合作结盟方面:华中科技大学要探索与中国工程院结盟的途径与可能性,力争成为中国工程教育的旗舰大学;积极推行校际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倡导国内外一流理工大学结盟。发起成立东亚一流研究型理工大学联盟(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印度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达到卓越水平,扩大学校的全球影响力。[29]

从华中科技大学走过的历程来看,大学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面临的发展环境都不一样,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也存在差异。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精神始终引导着大学发展,把问题变成机遇,把劣势转化成优势,在适应时代要求中不断进行战略变革,使这所年轻的大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