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领导力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领导力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服务精神”是领导力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此可见,领导力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对此而言,关注学生的个体现实需求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个角度入手,能够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内化。

领导力教育起源于美国,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则立足于中国,两者服务于不同的国家制度,但从理论与现实实践的两个角度分析发现,领导力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价值。

(一)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1.教育内容的相融性

领导力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共通相融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即两者都包含了价值观教育。其一,领导力教育蕴含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相融。美国作为领导力教育的先行国家,它将国家所要赋予公民的价值观培育融入领导力教育当中,其中就有丰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领导力教育中有一个理念为“American Exceptionalism”[2],即“美国例外主义”,其实质就是培养人们内心对国家的强烈的认同感及自豪感。其二,领导力教育蕴含了集体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友善”、“诚信”相融。领导力教育提倡“使众人行”以及“团队合作”的理念,是一个团队凝聚力的标志所在。如典型的“关系型领导理论”,就是强调组织内部和谐的道德关系,是成员产生相互信任,共同进退的强大驱动力。其三,领导力教育中蕴含了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敬业”相融。服务型领导理论认为,领导产生于服务,即领导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服务者,应该具有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意愿,满足他人的需求,以此取得追随者的信任和支持。“服务精神”是领导力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典型的教育方式“社区服务”就是采取社区与高校互动的形式对大学生服务精神进行培养。其四,领导力教育蕴含了公正、公平的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法治”相融。在团队活动或团队决策的过程中,平等、公正、公开是必不可缺的要素。“平等”体现在团队的人际关系中,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发挥自身的领导力,成为领导者,带领团队向预定目标前进。“公正”、“公平”体现在团队决策时,团队要达成共同目标和利益,就必须按照团队的规章制度,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再进行决策。

通过以上分析,领导力教育蕴含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公平公正的法治精神以及其他优秀的道德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价值要素有很大部分的重叠和相融。

2.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国外的领导力教育在其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培养国家未来的人才。

从领导力教育的角度看,西方之所以兴起领导力教育,是国家经济繁荣和领袖危机形成强烈的对比。社会需要具备一定领导才能的青年带动社会的进步,国家需要具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青年为国家增强实力,凸显人才竞争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高校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诉求而开展了领导力教育,力求以领导力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型的领导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培养新型的公民领导者已经成为各国领导力教育的共识,它们把“社会责任感”、“变革精神”、“合作意识”、“奉献精神”这些普遍适用个体成长的价值要素作为领导力教育的重要目标。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前提。在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益开放的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态势,其思维的独立性、选择性、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增强,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追求个性的时候迷失方向,自我价值不清晰等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予大学生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消解其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焦虑,促进其健康成长,使其积极地投身社会主义事业。

由此可见,领导力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二)现实的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现实来看,当代大学生关心自我发展,并且普遍有服务于社会的意愿。在国家经济、文化、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踏入社会,眼界见识、自我意识、独立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过去的大学生高。可以说,这些优点对于自我素质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具有良好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身上也有诸多弱点。这些弱点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时代因素来看,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平普遍改善了,在很多人心中,“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正是由于现在相对优越的条件,使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顽强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从家庭成长背景来看,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相对于多个子女的家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少,并且自他们求学生涯开始,就面临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即使在校园中,随着“能力本位”观念的兴起,他们较少与团队互动,使其团结协作能力欠缺、创新素养不足;而以考试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缺乏实践、实训内容的环节,使大学生相对欠缺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

社会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生活条件的改善与价值观念的变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局限和困惑。大学生处于明确自身理想和自身价值的关键时期,他们关注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希望为这个社会与周遭的人做些实事,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社会的接纳和认可。然而很多人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承受力和担当能力不足,一旦遇到挫折,他们自身的意志就容易被瞬间击垮。现实则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对此而言,关注学生的个体现实需求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这个角度入手,能够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内化。

2.高校对领导力教育模式的认可

自从领导力教育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视野之后,领导力素质越来越被认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素质之一,领导力教育模式也被高校教育者认可,并且被视为大学生价值观和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笔者在对部分高校领导和学者的采访[3]中得知,领导力教育与高校价值观教育的价值维度一致,非常符合大学教育革新的需要。从教育内容来看,张智强认为,“领导力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高的匹配度,我们可以利用领导力教育的方式,把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与我们党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尽管它们的立脚点不同,但领导力理论的很多观点与内容跟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教育载体来看,翁文艳认为,“领导力教育具有统合优势,可以统合其他内容。比如志愿服务、素质拓展、创业心理学等,这些活动载体都可以和领导力价值观教育统合起来,开展综合教学活动,能够更加让大学生喜欢”。从教育的方法来看,马龙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理论内容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可能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领导力教育可能更倾向于从一个优秀者或积极的公民的角度来谈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汪歙萍认为,“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可以进行改革。这些改革的资源来自什么地方?比如说学生领导力的一些教学方法,是我们改革中一些可借鉴的途径之一”。

目前,国内高校对领导力的研究日渐活跃,部分高校也成立了领导力教育的研究机构,如上海理工大学成立的“大学生领导力研究与训练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的“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成立的“青年领导力研究与开发中心”等。可以看出,领导力教育模式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已经逐渐被学界内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目标、内容上与领导力教育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如何利用领导力教育中的教育方式、方法来改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模式,即本文重点研究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