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背景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实施的背景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全球化的本质特征,阐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挑战,是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首要工作。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也要具有全球性视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致力于人的素质的提升,解决的是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方向问题,因此必须纳入全球化的领域中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处于复杂的环境之下:全球化浪潮冲击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网络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等等,这些都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全球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冲击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力,不仅左右着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同样也想控制全球。他们认为全球化应该以西方为中心,是西方模式的全球化。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34]全球化的进程是不可避免的,各民族国家间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共产党的第三、第四新生代上,因为这些青年人已经对革命精神和历史传统有所淡漠,很容易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他们企图通过搞乱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以达到瓦解社会主义政权的目的。

第一,全球化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分析全球化的本质特征,阐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的挑战,是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首要工作。关于全球化的界定,目前有诸多定义。一般来说,全球化是指全球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人们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并形成全球意识。[135]全球化首先是从经济开始的,但全球化绝不只限于经济方面,政治、文化、教育等等都卷入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必须思考一个基本问题:国家应该如何存在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超国家权力”不断膨胀,与此适应,“全球主义”也鼓吹国家主权的衰退以及民族国家的消解。更有甚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在经济上的强势地位,常常凌驾于别国之上,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主导者。他们往往以维护国际秩序为名,单方面粗暴干涉别国主权。并且,美国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可以轻而易举的盗取、监听任何一个国家公民的通信信息。这不仅直接威胁着相关国家政局的稳定,同时也破坏着相关国家的主权,挑战着政府的权威。美国出兵伊拉克,干涉伊朗核计划以及叙利亚和利比亚的内政,对于中国的台湾、西藏和人权等问题也指手画脚。总之,这就是美国一贯我行我素,推行霸权主义的行径。从一定意义上说,全球化的到来,必然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引发新一轮的建设高潮。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必然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并受到影响。因此,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以及极端宗教主义得以迅速传播并对我国施以影响,公开支持“台独”、“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这就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问题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既能参与全球化进程,又能维护国家主权,创造性地开展好对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国际主义教育问题,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其次,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全球化的推动者是西方国家,其目的也是西方制度的扩张。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凭借经济、科技等手段,把其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向全球扩张,而且还借助于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技术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和影响。在舆论宣传工具中,美国特别倚重“美国之音”,因为“美国之音”电台的宣传任务就是“利用广大的无线电网与共产主义作斗争”。“美国之音”与西方一些国家签署的反共提纲,内容包括:宣传美国生活方式;针对青年人的某些特点,美化资本主义;宣传社会主义国家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困难;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和宗教狂热等等。归纳起来,就是他们要千方百计地美化资本主义,诋毁社会主义,煽动反社会主义的情绪。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立场。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图书、影视剧和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大量涌入,这些文化产品夹杂着淫秽与暴力的内容,以时尚的形式,吸引着青年人倾向于西方文化,导致很多人贪慕虚荣、崇洋媚外,严重地削弱了我国青年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等消极现象有所滋长,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都产生了很大冲击。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不仅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而且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也提出了新挑战。如果中国人民对全球化大浪潮没有必要的思想准备,失去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在盲目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就会放弃社会主义信念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目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自国际与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双重压力,导致了我国部分人民群众出现了信仰危机,思想政治和道德理想状况堪忧。党内腐败现象蔓延、邪教组织兴风作浪,使人们质疑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一般说来,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高潮时,人们很容易确信社会主义、确信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与远大目标,而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往往有些人会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全球化实际上也是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制度战胜打着“自由、民主、发达”的旗号,实际上却是以剥夺和掳掠为依托、维护少数资本家利益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实施方法提出的时代性课题。

第二,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要求。首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也要具有全球性视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它的推进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化的出现,也必然要求人们以全球性的眼光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尽管每个民族都有着因文化差异而各具特色的道德传统,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民族都必须担负起为全人类命运负责的伦理重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致力于人的素质的提升,解决的是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方向问题,因此必须纳入全球化的领域中来。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客观实在,是一个历史进程。同时,全球化也是一种观念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人们认识问题的工具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纳入到全球化的视野中来考察,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运用已有的、先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理论和方法等知识,来规划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未来走向;另一方面也使当今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时代脉搏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真正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坚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全球性视野,就要吸收全球化时代产生的新意识形态理念以及各种新知识、新观念,运用全球化时代造就的媒体和手段,探索出真正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使得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历史告诉我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道德体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也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态度,辩证地对待历史上出现的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把不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引入进来,促进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为了维持自己的政权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公民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尽管各国在教育的方法选择上存在有差异,但只要它们都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能有效地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能推动人类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就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成就了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多元化,也就是要坚持多元化的观念,正视不同方法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吸收不同教育方法的合理成分,以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

再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发展。全球化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浓缩了的地球村之中。在这样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受“定点”的约束,而是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一些符号标志完成交流。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发展,也就是要超越时空的界限,通过网络、语言等“符号标志”,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对话、交流实现符号的重构。现代是由传统演变而来,现代性不能脱离传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现代性,就是要求其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既不能忽视传统,也不能迷失在现代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现代转型。我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包含有科学和合理的成分,这成为其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现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也为传统教育方法的改善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坚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现代性,要求在科学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条件,通过比较、选择等机制,不断开拓教育方法的思路创新和有效性提高。

二、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要求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大众传媒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引起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价值主体的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许多传统有益的价值观面临消解,我们正面对着如何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多元化问题。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等的总评价或者看法。价值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就社会而言,价值观代表着社会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判断,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灵魂。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培育,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接续奋斗,全党都要特别关注青年人成长,要求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第一,价值观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首先,价值主体利益意识凸显,价值选择呈多元化。在自然经济社会形态中,个人依附于家庭和国家,与这种社会关系相对应的是以宗法和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在这种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之下,个人的主体意识和利益意识淡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最高主体,它通过行政手段调节社会生活,社会整个利益格局单一,政策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是唯一的价值目标,因此,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追求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市场经济推动下,通过财富的物化关系表现人的价值平等关系,市场成为人与人相联系的桥梁,经济利益也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内容。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必然使企业和劳动者都非常关注物质利益。与此相对应的是价值观中利益意识凸显,主体意识生成。价值主体目标的变化和主体意识的产生必然形成人们的多元价值观,新的价值观和依然存在的陈旧价值观交织在一起,往往造成价值观的冲突,形成了价值观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局面,这些价值观方面的消极影响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更加复杂化。

其次,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危害着我国主流价值观。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各种非政府组织、民办非企事业的民间组织、非企事业的人民团体等组织大量涌现。很多组织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事务,为我国的发展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然而,某些游离于党和政府领导之外的非法组织浑水摸鱼,夹杂期间,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危害极大。比如,某些屡禁不绝的非法传销组织,其行为不仅损害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也严重破坏了我国的道德基础和诚信理念,危害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了个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以“法轮功”、“全能神”为首的一些邪教组织,以传教为名实际上却是以推翻社会主义政权为目的。他们勾结国外反华势力,向人们宣传唯心主义价值观,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组织、煽动人们采取武装暴乱、自焚等多种形式的恶劣行径来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扰乱了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一次次的挑衅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底线。有很多防范意识不足的普通民众,尤其是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往往被这些反动组织所利用,充当了这些组织的工具,成为这些组织的成员,有的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却依然对他们的升天、圆满的蛊惑深信不疑,比如受法轮功影响的天安门自焚事件等等。[136]

面对这些多样化的社会组织,我们必须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一些在党和国家领导下的正规社团、群众性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正确处理这些组织中的某些矛盾与冲突,创造必要的条件以促进这些组织的职能发挥。对于一些合法的宗教组织,要充分地认识到它们的影响力,并加以正确引导,以使其向着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方向发展。对于那些非法的反动的社会组织,尽管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依法取缔,但是它们的活动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因此,我们要时刻加强防范措施,对于这些反动组织活动,一经发现,要进行严格的打击。同时一定要做好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宣传教育工作,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自觉抵御各种反动思想侵袭。

再次,利益与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矛盾冲突加剧。非公有制的出现必然带来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又必然带来利益来源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利益矛盾加剧化等特点。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企业、甚至不同个人之间,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比过去都更加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表现在价值观上也更加多样化。应该如何在既实现价值主体的多样化,又能保护价值主体的利益,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处理好国家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否则的话,如果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护个人利益,就会导致部分人的个人主义价值倾向滋生,不利于群体团结和整体利益的实现,造成更大的利益不均衡状态,引起矛盾激化甚至破坏社会的安全稳定。

如何解决利益多样化带来的矛盾冲突,为此,我们一定要从顾全大局的观点出发,正确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使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社会主义国家不是不重视个人利益,但是,个人利益的获得必须是在不违背和破坏整体利益的前提之下。个人只能是整体中的个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是都能明白的道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利益的壮大可以提升集体利益,同样,集体利益的丰富又是个人利益增加的前提条件。因此,处理好现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之争与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社会上的群众主体还是正在求学的大学生,利益是每个人追寻的目标。但是,没有原则性的个人利益追求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个人获得利益的时候,必须以遵守国家的法律为前提,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凡是这样的利益主体必然是市场经济所鼓励和推动的力量。

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是同步的,在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分工更具体化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社会阶层的多元化。我国由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不断的分化产生了许多新阶层,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等。由于每个阶层所处的天然位置的不同,必然使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可能是均衡的。这就必然引起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竞争加剧,进而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促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多样化、多元化。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立的价值观念也会出现,这就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同时,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阶层的分化必然带来就业观念、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原来“统包统配”的就业方式被打破,代之以介绍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方式,“铁饭碗”与终身制已逐渐被聘任制和公开招考所取代,社会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成功机会。然而,这种多样化的就业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个人拥有的知识、机会等很多因素是不同的,有的人所在的行业好,有的人所在的职位高,这就造成了收入的差别拉大。有很多人不会自觉履行先富带动后富的社会责任,富者骄奢无度,穷者愈加憎恶,社会贫富差距无限扩大,社会矛盾也日趋尖锐。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民主之行步履维艰,贪腐现象也蔚然成风。这些就使得社会中的弱势阶层愈发感到社会的不公平,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政府产生不满情绪,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弱势群体出现了很多自残自杀甚至伤害亲生孩子事件,[137]有的甚至采取杀害无辜群众的办法来报复社会,如公交车杀人案,[138]各地频发的幼儿园儿童被砍案以及2013年6月7日的厦门公交车起火案等等,这些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二,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社会转型期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新特点,促进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首先,发挥“主体发展性”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公平、自由、民主”是公民的共同追求,参与成为一种常态心理。与此相适应,大学生也应该发展成为独立、自强、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有理想追求的人;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不仅要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内容,还要求在实践中认真地去执行,成为一个素质高尚的人。这样,“主体发展性”教育模式就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然趋势。

“主体发展性”体现了对个体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共同关注,是社会转型期个体地位提升的一个要求,也是个性张扬和道德发展相结合的一个表现。主体性和发展性是一个辩证关系,主体性是前提,发展性是归宿。突出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发展性是以突出主体性为前提的,主体性体现在发展性的过程之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体现“主体发展性”教育模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一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大学生个体的不同特征和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和方式,并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要求而进行创造和更新。二是创设多渠道的实践环境。学校、社会、家庭和社区都要依据自身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环境。高校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的拓展和校园文化建设,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要求和精神价值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全方位的高校育人环境。社区环境建设、家庭生活方式和社会的文化与道德发展都应该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三是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空间。不仅要以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为基础,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现实空间,还要以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手段,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虚拟空间。四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硬性的理论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代之以交互性、平等性、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其次,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转型期间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有效载体,这仅仅为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利用社会组织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是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社会组织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社会组织服务于人民,不仅可以协调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还可以协调政府与民众、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来源于民间、由不同的群体组成,具有贴近民众、代表群体、能够协调公众利益的优势。在社会转型期间各种矛盾多发易发,社会组织在协调社会矛盾、化解民间纠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将其作为缓和社会冲突的润滑剂和稀释剂,引入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作为化解多样性矛盾机制的有益补充,成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安全阀”。另外,社会组织还有监督的作用,既可以监督政府、又可以监督民众,尽管这种监督的作用是柔性的,但却是必需的。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仅协调了不同群体的利益之争、推动了公众行为的规范有序,而且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发挥出了作为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二是发挥社会组织的管理作用。社会组织不同于政府,没有政府所具备的职能,但它却可以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我们一直说“小政府,大社会”,就是要不断壮大社会组织的力量,由社会组织来承担“无限政府”所不能承担的职责。因此,通过对社会组织成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的功能,使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自觉遵守纪律、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这样就可以起到政府直接管理所起不到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使社会组织成为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伙伴。这是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发展社会服务,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加强社会协调,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139]

三、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方法的影响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出现以及迅速发展,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人类的文化交流真正跨越了时空边界。中国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20年过去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非常惊人。截至2013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亿,并且这个数字一直处于更新变化之中,互联网已经成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一个社会标志。互联网的发展可以把全世界以信息的形式联系起来,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也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呈多样化。但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也使得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给主流价值的宣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信息网络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首先,网络环境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造成了冲击。互联网成为各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宣传与斗争的新阵地,世界各国对其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互联网多样化的价值观内容中,有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有益的补充,而有的却是与之相抗衡的力量。互联网上也有各种社会思潮内容,有社会主义的,也有资本主义的,有集体主义的,也有个人主义的,有马克思主义的,也有无政府主义的等等。信息网络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和空间,但同时,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也使人们在价值选择方面出现了迷茫。

信息网络化首先是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种新交流方式的便利与风险。并且,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谋求战略优势的有力工具,日益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多个领域。一些西方人士公开宣称,中国需要现代化,这就是他们的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念送到中国。他们雇佣大量的“写手队伍”,向中国境内发送许多有害邮件,在中文网站和BBS上大量贴文,散布政治谣言,支持敌对势力建立网站,资助他们利用互联网络组织策划、煽动闹事。可以说,信息网络化在全世界已经演化成为为争夺全球资源的新式战争,这必然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互联网在全世界的发展速度也很惊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依赖环境。西方的文化已经随着电影、音乐、食品、书籍、服装的输入而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选择权利。西方国家在互联网上大肆推崇他们的个人主义观念,宣传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利己观。越来越多的人在利用互联网工作、学习、休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在思想和行为上会打上网络的烙印。近年来我国在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普遍关注的问题,如老人摔倒无人扶、婴儿被碾无人救的所谓道德滑坡现象,无疑也是借助于互联网炒作的结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等特征,网络犯罪、网络欺骗严重影响着网络文明的发展,使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认同、社会认同、个人认同都产生了动摇。长期下去,势必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

其次,网络环境下抵御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的难度加大。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在很多领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的交流、交锋极为频繁,但在很多领域,西强我弱的格局依然存在,因此,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之争也非常激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互联网成为敌对势力宣传腐朽文化和攻击异己势力的重要阵地。尽管很多时候没有诉诸武力战争,但是在网络领域的思想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被形象地比喻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网络领域,由于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西方国家凭借其娴熟的网络技术,操纵着网络信息的生产权与发布权,牢牢地掌控着文化霸权的位置。这就使得西方敌视社会主义事业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意地利用网络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价值体系构建,窃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计划,散布反动舆论,夸大歪曲一些事实,妄图利用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来扳倒中国。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弱势地位,很多信息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足够的防范与攻击能力。从历史发展的经验来看,对于国家和政权来说,制空权、制海权和制话语权都非常重要,前两者可以在“硬较量”中获胜,而一旦失去了制话语权,有可能在硬较量之前就已经四分五裂了,苏联就是非常好的印证。

在新世纪,谁掌握了互联网资源,谁就拥有了最大的话语权。要想争夺话语权,就必须密切注意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创新网络监控与防范手段。鉴于美国拥有互联网根服务器的管理权,但美国却用此权利肆无忌惮地侵犯人们的隐私权。有人提议中国建立自己的根服务器,[140]以确保中国的网络阵地安全,作为最好的意识形态防范措施,这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当然,在没有自己的根服务器之前,我们一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对于西方敌对势力在互联网络的攻击与思想渗透,一定要准备好相应的反击措施,利用各种宣传舆论阵地揭穿其阴谋,加强自律与自觉,做好教育防范工作。

第二,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要求。在网络兴起之前,我国主要是依赖于报纸、电视、书籍等传统媒体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高校则主要是依赖于课堂面对面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灌输教育。政府和教师掌握着话语权,信息传播的形式是单向度的,广大民众都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随着网络的兴起以及传播手段的成熟,网络交流吸引着大规模的普通群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传播者,因此,每一个网民都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正是网络的双向性、互动性特征造成了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冲击,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必须进行变革。

首先,要注意加强大学的网络管理。如前所述,信息网络化的海量信息使人难以辨别真假。正如卡斯特所说:“所有信息全都包含于媒介之中,因为媒介十分全面、多样、富于延展性,使得媒介在同一个媒介文本中吸收了所有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141]在如此浩瀚如烟的历史信息中,如何选择真实、有用的信息,使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那就必须注意提高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从而对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取舍。网络的平等、自由、开放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对社会、道德、生存等等方面的事件和观点进行评论和传播。这些信息一方面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使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相悖的素材得以传播。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的海洋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也就成为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其次,要注意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的开放和虚拟性让人的个性在网络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张扬,为了追求点击率,虚拟空间里出现了大量的垃圾信息,对网络环境的维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净化网络环境,用制度保障环境的优化成了必备环节。如在200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对关于恶意信息的散布、传播、点击率等都有了具体的定罪量刑标准。这些制度对于规范个人的网络行为,加强网民的道德自律具有了明显的引领作用。另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不等于把教育的内容搬到网站上,就占领了网络空间,就抓住了网络主阵地。还必须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做到声情并茂,促进教育主客体的网上交流,把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日常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无形之中促进大学生行为的自觉转化。

综上所述,全球化、社会转型与信息时代的新发展与新变化,即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教育方法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进,才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