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功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功能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一种纯理论性的研究,而是研究如何解决思想问题的实用性科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功能,就是要充分发挥其作为中介的工具性价值,把教育中的诸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合力作用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性强、准确易记,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一种纯理论性的研究,而是研究如何解决思想问题的实用性科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功能,就是要充分发挥其作为中介的工具性价值,把教育中的诸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合力作用的效果。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实践总结,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诉求和理想信念,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性强、准确易记,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以及价值准则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的发展与奋斗方向,它体现着现阶段我国全体人民的价值理想,在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中处于引领指导的地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形成了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的价值追求。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也就是要求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民主“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保障人民享有各项民主权力;“文明”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提升公民的知识水平与文明素质,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和谐”是指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价值导向。法律依法保障公民行使自己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享受人身自由,这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激发起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实现人类的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平等”不仅仅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还包含人人享有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内容。只有在平等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公正”与“法治”,才能够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实现依法治国,才能够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时代精神。

再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求。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制度健全,社会和谐,说到底还是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民。国家作为一个虚幻的概念,它的存在实际上就是依靠一种精神的维护,离开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离开了民族自信与凝聚力,国家将不复存在。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对事业的“敬业”态度与奉献精神,强调做人、做事脚踏实地、待人真诚,讲信誉、守诺言,做到“诚信”不欺,助人为乐,扶贫济困,与人“友善”,这些不仅是维护中华民族永驻活力的传统美德,也是实现前两个“倡导”内容的基础,是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个“倡导”所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要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和个人要最终实现的理想目标,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国家和个人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和社会发达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人的进步,一切发展将成为泡影。因此,这三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三个“倡导“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中应该对这几个方面全面把握,不可偏颇。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目标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措施,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目标的设定与活动的结果息息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如此,首先在教育之前就要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再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将其变为现实。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价值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才能逐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依靠的是人,为了实现在国家层面的最高价值目标,就要求从每一位大学生个体着手,逐步培养起他们在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

第一,要培养大学生逐步确立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相对的,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所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实现目的的手段。一切以个人的利益为中心,导致了利己主义的泛滥。在现实生活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相辅相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并不是要完全牺牲个人的利益。只有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才要求牺牲个人利益。因为人只有在完好的集体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没有了集体的完整,就谈不上个人利益的维护。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家”和“国”的集体主义观。正是这种以整体主义为本位的传统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战胜磨难的精神武器。我国传统社会的家国同一思想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以及封建等级制度基础上的,完全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其中难免有些消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合理地借鉴了我国传统社会价值观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成分。我国在经济上施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在政治上施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确立的经济和政治基础。当代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也是“爱国、敬业”精神的一种表现。

第二,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法治”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是施行依法治国的国家。用法治代替人治与德治,依法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事物,使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法治就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巨大进步。法治离不开逐渐完善的法律制度,然而,即使法律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如果得不到认真地贯彻执行,人民的法律知识淡薄,不知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是随意违法与犯法,那么法律制度便是形同虚设。因此,法治社会不仅依赖于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更需要进步的法治意识,人人尊重法律、运用法律、了解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遵纪守法的情况,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不仅要使大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高校还要运用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法治观念需要从点滴做起,由不违纪到不违法,从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来严格把控自己的行为,逐步使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法治观,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实现“自由与平等”,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民主”的核心价值观。民主简单地说,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意思。千百年来,民主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民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经济制度上的不同,决定了在民主的本质、内容以及形式方面也是绝对不同的。所以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统一的民主模式,就是对同一个国家来说,民主也是一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素质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施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人民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受益者。在政治上,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在政体上,我国施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选取自己的代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因此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层次的民主,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民主必须以经济为基础,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民主制度与民主形式也会更加的完善和丰富。

大学生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普遍认同的,但是在对基层民主的发展现状,普通民众作为人大代表的人数比例方面,认为还是存在有一定问题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培养,这不仅是推动我国民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使大学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备素质要求。

第四,要培养大学生树立“诚信”的核心价值观。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所创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系,其主旨就是告诫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人的本质就是要讲究诚信,强调君子之德。我国传统社会尚且注重诚信之德,同样,在全球化的今天,诚实守信仍然是当今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一个社会缺乏诚信将不能维持,一个人缺乏诚信将不能生存,诚信是大学生拓宽自己人生道路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人人讲究诚信不仅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必备特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储备军,必须要以市场经济基本要求来要求自己。市场经济是讲究信誉、平等、竞争,以质量求生存,优胜劣汰的商品经济。同样,个人的一切行为运行在市场经济之中,也必须以信誉、诚实、守信等高质量的品行赢得生存,否则,个人也会像劣质商品一样,被社会所淘汰掉。

之所以要加强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建设,还是由于当前我国大学生所表现出的越来越多的诚信缺乏。目前社会上的许多贪污腐败现象无疑不是发生在曾经也身为大学生的人身上,诚信缺失、欺诈骄奢是这些人的共同特征。当前有部分大学生更是利用高智商、高科技实施犯罪,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虚荣攀比等不良作风也是司空见惯之事。缺乏了基本的价值观念支撑,大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就很难担当起任何责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个人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就将成为空话。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不仅是有力促成和谐社会形成的基本人文素质要求,也是保障大学生不偏离正常人生轨迹的航向标。

第五,要培养大学生树立“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互帮互爱,团结协作是与人友善的基本表现。而目前,很多大学生往往忽视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项素质内容。社会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这些并不表示与人友善就是和竞争背道而驰的。相反,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则更需要依赖于人们的团结协作才能出效益、出成果,团队建设越来越受重视。然而,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膨胀,尊敬师长、孝敬长辈、朋辈之间的亲切互助做的还不到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要精心组织和安排,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和主题,开展形形色色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要能够充分显示团结协作的力量,以此促进大学生进行思考和反省,进而学会沟通、学会协作;提高大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事;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并在集体之中获得自我成就感和归属感,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魅力;最后,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纽带,使大学生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是指教育主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所产生的功能价值。判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大小和有无,主要是依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后所表现的结果来判断。其结果只要是符合预设的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与期望一致的影响,促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是有效果、正面的效果,反之则是无效果、负面的效果。

当然,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学生自身素质、家庭成长环境、教育主体的素质、高校的支持力度等。但是,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教育者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协调平衡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诸多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使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并有效地运用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之中去,以合力的有效力量使教育效果向正面转化。反过来说,如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不当,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可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