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常用方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常用方法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两类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则是彼此影响、相得益彰的。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是主渠道和主课堂。“05方案”的实施实际上就是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高校教师一定不要忽视专业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平台,只有充分发挥所有教职员工的有生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地融入高校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过程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功能。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程教学法

由高校的任务所决定,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因此,一定要利用课程教学这条主渠道,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寓各科的教学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一,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平台。首先要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高校课堂教学主要由两类课程组成,一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类是专业课程。这两类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则是彼此影响、相得益彰的。

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是主渠道和主课堂。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来看,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学生自觉地树立起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两者有交叉,有重叠。[184]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讲解与分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具有明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课程。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是按照教育部“2005方案”实施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这四门课程新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地勾勒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05方案”的实施实际上就是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专业课也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干课程。专业课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更多大学生关注的是专业课的学习与研究。[185]专业课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不具有明显的教化性特征,但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先进的技术因为使用者的不同,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成为害人的工具。因此,借助于专业课的隐形载体特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巧妙的融入进去,做到寓无意识中进行“有意识”的意识形态教育。因此,高校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专业课教学,在讲述中鼓励学生树立学科创新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介绍与专业相关的学科领军人物及其创业精神,讲解学科发展动向及其社会功能,鼓励学生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做到用知识服务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理想目标。

专业课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显示器。一个热爱学习,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双重教育的结果。因此,高校教师一定不要忽视专业课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科学的专业课教学方法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就业的岗位,努力实现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个人价值都具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其次,要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专业课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教材体系,而现实又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难免会出现教材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以及时代性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还有部分重复现象。因此,各科教材体系的构建要始终坚持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当前,要突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那就要探究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主题内容,要组织相关学者、专家、教学工作者等人组织成教材编写队伍、确保新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这是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条件。目前,这一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就要主动地想办法,在教学中突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内容,要把社会问题、时势问题、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等带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课时安排与学分规定方面,不能忽视前者而强调后者,这样的待遇必定使学生降低对课程的学习兴趣,[18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就不会起到预想的效果。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他的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与科学性始终是决定教育成效的最主要因素。当代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青年,思想新潮,信息丰富,“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方法,只能使大学生不断地忽视各类课程的存在价值。我们来看一下高校在各类课程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常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多,学生思考的问题少,教师讲授的时间长,学生思考的时间短。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挣得学分并使考试过关,这就根本谈不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掌握与自觉践行,长期以来使学生对这些课程渐渐失去了兴趣。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我们认为,首先要求各科教师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关键在于要认识到各科教学在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进教学全过程。以人为本,教学内容与方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高度的热情和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和求实精神去引导学生。其次,高校的每一门课程一般都是连着上两三个课时,尤其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如何使学生始终在这段时间内保持兴趣,最关键的是在教学方法上改进,采用启发式或者讨论式教学方法,美国叫作纠问式,叫法不一样,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说简单的在课堂上多提些问题,多用直观的教学仪器就算完成了。美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课的讲授来完成的,但美国讲授这些课的教师一般都是有名望的学者和专家,通识课的课程不采取考试的方式评估,只要求学生消化相关的信息量就行,对听课学生也没有专业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去听。[187]这种松散的管理方式却仍能使这些课程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这些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采取纠问式的方法,课堂讲述的内容都是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和教师就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思考、评议。正是这种教育方法,使美国高校的通识课非常受学生欢迎,这不仅减少了学生对纯粹价值观理论讲述的排斥感,同时,也使大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了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接近感、亲切感和认同感。

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经验,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融入社会热点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贯穿到这些讲座之中,把深奥的理论渗透入简单的实例中去,让学生参与对问题的评判与讨论。对于热点问题,可以让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同学们都意识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活跃课堂气氛,发挥主动性。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展示一些图文并茂的事件情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把讲授的内容与学生本身面临的问题联系起来,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与现实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需注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控制好课堂的热烈气氛,对问题加以引导与归纳就可以了。

因此,恰当地运用好各科教学方法,不仅不会使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枯燥无味,甚至会成为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放松的课堂。我国自古以来在课堂讲授方法上都堪称楷模。儒家思想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就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和学生对话、交流的形式。孔子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放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辩解,课堂形式简单,但内容寓意深刻。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然是高校首选方法。

除了课堂教学外,各科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社会调查、科学研究、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锻炼学生能力,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寓实际行为的有利教育途径,是教书育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们要利用好实践教学的有利时机,利用当地的革命圣地、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旋律教育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优良作风。

第二,要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平台。大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他们共同营造着学校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氛围。教师的价值取向、言谈举止,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和大学生素质建设。

教师的劳动具有明显的示范性特点,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者,也是伦理道德、价值规范的传播者。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教师担任什么课程,他的一言一行就构成了一个德育亚环境。高尚的道德,良好的教风,卓著的敬业精神无疑对学生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引领力量,负载在这种人格之上的知识信息也变得更有权威性与可信度。可以说,教师是高校里直观性的教义模范,是活生生的行为榜样。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精神纳入到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之中。

首先,要在高校广大教师队伍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爱岗敬业、言传身教。要求各科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要掌握的非常牢固,要对“三个倡导”所包含的三个价值目标理解到位,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贯穿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同时,还要求教师有广博、深厚的相关知识,如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了解,对国际局势的走向、对大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的了解等等。教师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敬业心态,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品德,端庄的言行举止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满感情地去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把教师作为朋辈去看待,能够把学习与生活中的感受与困境向教师倾诉,实际上思想教育就是从解决大学生的日常问题着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很难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因此在高校内,任课教师与辅导员都应该时常与大学生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与心理素质,从而在无意识中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说的就是要于无声之处融入教育的精神实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与观点去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评析各种社会思潮,学会辨别真伪,自觉树立起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理想信念。能够明白作为大学生在现代化建设与道德传递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明确人生只有融入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闪闪发光,青春只有在为人民的幸福真诚奉献之中才会更加绚丽多彩。鼓励大学生认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追求,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其次,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要求在高校教师队伍的选拔与任用方面要严格把关。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采取公开、公平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严格筛选,严格把关,择优录取,尽量做到专业与职位相符,建设一支业务精、政治强、纪律严、作风正的教育工作队伍。尤其是对于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来说,他们作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者,其素质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的班风与学风建设,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因此,在辅导员的招聘方面更要注意到其专业性与素质性。

二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实际能力,高校要根据他们的自身情况与工作需求,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采取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等不同形式的培训项目。通过培训,可以使教师队伍的知识面不断扩大,知识内容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要鼓励辅导员这支队伍搞科研。目前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辅导员队伍实践经验丰富,而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可以把在工作中的直接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不仅可以提高科研水平,还有利于总结归纳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三是高校要鼓励各学科教师队伍继续进修深造,通过系统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整体水平。相对于辅导员来说,对于具有本科学历的,要鼓励他们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而对于具有硕士学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择优推荐他们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博士。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条件的大学还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访问学习,学习国外高校教育经验,尤其是各学科在融入社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经验,从而为我们所借鉴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

同时,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中,要克服重视科研成果、教学课时数量,轻视师德建设和教学效果的倾向。要把各种奖励政策与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教育效果相联系。通过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看他们有无违纪违法行为,有没有表现优异的先进班级和个人,有没有在专业学习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比较突出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验证高校各科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效果的试金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管理育人法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施行的是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校级、院级和班级管理三个层面。校级管理一般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负责,下设由学生处、宣传部、后勤处、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学生工作委员会,共同负责全校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在院级或系级,主要由各自的书记、院长或者是系主任共同负责本学院学生的管理工作。具体到针对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位学生的管理,主要由各学院或系部的辅导员主抓,负责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高校施行多层次的管理机制,意在大学生脱离课堂以后,保障其行为做到合乎规范性的制度调理机制,也是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促使其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成效进行展现的实践机制。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管理的必要性。首先是因为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法存在有一定的弊端。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虽然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随着社会形式的复杂变化,已经表现出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传统的高校大学生管理方法一般是采取严格管理的方式,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校规校纪,其中管理的成分多,教育的成分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因素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功能。现代教育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管理与教育并行。因此,要彻底改变高校传统的只要管住学生就行的做法,要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维护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其次是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借助于现代媒体又加速了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高校的90后大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思想活跃,观点新颖,好奇于新兴事物,唾弃于陈规陋俗;他们依赖性强,集体感弱,缺乏自律与奉献的精神,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必要的开拓与创新精神;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做事不踏实,待人不诚恳等等表现。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但只依靠严格规范的纪律管理显然是不行的。因此,高校应该成为一个大熔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融入对大学生的软管理中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教师用这样的实际行为去感染学生,才能真正在管理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感化、感恩教育,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把这种先进的意识形态理念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去。

最后,由高校的特点所决定,高校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管理与服务,因此,通过这三种渠道实现育人功能是大学的本职工作。当前,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功能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徒法不足以自行”,依靠刚性的纪律只能起到威慑的作用,达不到教育人的目的。高校应该在管理人员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管理过程中融入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让学生理解学校的管理,尊重学校的管理,遵守学校的管理,在被管理中逐渐成长。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师生管理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对大学生管理的目的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但最基本的就是通过管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做到诚信友善、乐于助人;第二个层面就是要在管理实践中,让学生自觉形成对“平等、公正、自由、法治”的理解与追求。一个先进的社会无疑具有这四点特征,“平等公正自由法治”不是抽象的词条与概念,它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被每一个人感触,需要每一个人去维护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树立起对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理想信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等、公正、自由、法治”的社会价值目标必须在国家富强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没有国家的民主与富强,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公正和个人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为了实现最高层次的价值目标,从而自觉规范个人的价值目标,自觉管理自己。

一是要求高校在管理的过程中改变观点,转变方法,以情感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青年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人群,情感体验表现的更加突出和强烈。因此掌握大学生的情感特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从情感入手对他们进行管理,会更容易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涸、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188]另外,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是有选择性的。当被教育者认为传递信息是科学的,他就乐于接受,对于传授信息的教育者,如果他认为是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他也很愿意接受传递的信息,否则的话会产生心理屏障,出现逆反心理。[189]因此,以情感人正是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情感入手,消除大学生的抵触心理,做到较容易地实施管理教育。

情感管理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密切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育者的亲切态度,教育内容的博爱与现实性,这些就决定了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道德生活中,人们考虑最多的,常常不是不断的固守原则和规条,而是更倾向于可信的品性,善良的道德感,和依凭真实的感情行事。”[190]了解学生,用关爱、亲和的态度去和学生打交道,也自然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融入到了对大学生的管理中。

二是要做到全方位、公正公开管理。首先,高校要严格实施对教师的管理工作。高校的管理工作,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对教师也同样适用。学校对教师的人事、科研、职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考核,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融教学、育人和学生的情感沟通于一体。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看待。高校要努力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对于师德师风方面出现问题的教师,要及时地清退,以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向上,优化整个教师队伍。其次,高校要抓好对后勤服务人员的管理工作。为了保障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高校还有一支从事服务性工作的队伍——后勤工作人员。他们在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提供着必不可少的服务,对这支队伍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大学生身体健康、顺利完成学业任务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指出:“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者、教学工作者服务……使他们能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191]高校后勤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因此,加强对这部分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素质,也是高校的工作内容之一。后勤服务部门如果只考虑到经济效益,在服务内容与形式上过于功利化,就会丢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降低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到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校要制定严格的后勤管理制度,使后勤的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努力做到以服务质量求生存,为学生的学习、食宿、娱乐等方面提供安全、舒适的有利环境,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勤工俭学的机会,不断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效能。最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公开公正。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制度化的形式融入各种规章制度中去,通过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各种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高校要确保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如果在制度实施方面,对学校有益处的就执行,没有益处的就不执行,对部分学生执行,而对部分学生不执行,这样就会形成一种随意的“乱管理”现象。[192]乱管理会使学生无法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预见行为的后果,造成制度形同虚设,出现混乱状态。管理制度混乱造成的负面后果,完全会冲抵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教育内容。因此,高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实现管理育人、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寓其中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虽然和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联系最为密切,但是和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食堂宿舍等后勤服务人员等,也时常接触。这些部门教职员工的做事风格,言行态度,也都时刻在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导向以及对高校人文气息的评价。可以说,高校行政人员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绝不亚于任课教师。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行政人员在处理学生事务,诸如助学贷款、转专业、勤工助学、违纪处分等事宜时,要做到以人为本、公平合理、以教育为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融入管理之中,融入管理人员的思想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增强对学校以及教师的信任感与尊敬感,寓无声之处实现高校的教育目的。

三是要抓典型,用先进,在班级管理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要善于培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和实施方面的经典工程,并注意发扬光大。班级作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单位,管理好班级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之一。高校班级和其他组织比起来,既有集体组织的属性,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高校班级是实施教学和学生开展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促进学生学习的微观环境。学校的教学任务必须要依靠良好的班集体才能完成,学校的规章制度也需要通过班集体才能传达给每个学生。班级相对于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他们不仅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及早发现自己的个性特点,还可以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班级管理是传输主流价值观念,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平台,也是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班级的管理建设。

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并配置以专职机构与专职人员。这种管理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没有考虑到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当前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维活跃,追求时尚,有很多东西,如果教育者不紧随着去学习,极易形成代沟,更不要说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了。旧有的管理模式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也导致了很多自律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因此,这种管理模式不能发挥好班级在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氛围中的作用。学习与做事完全成为个人的独立行为,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使班级丧失了生命力。学生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淡化了对同学、教师、甚至学校的亲切感。因此,一定要加强对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在班级的自我管理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班级管理模式。也就是说班级管理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做好各种职责分工与行动计划,引导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全员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够真正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达到团结一致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思想塑造,因此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关怀精神。班级管理模式的目标定位不应以功利为取向,而应以大学生的积极向上、健康发展为精神主旨,意在使大学生具有进取、自律、和谐、友善的人格特征。这就要求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紧紧依托学生主体,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协商,使班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场所。让不同的思想进行交流与碰撞,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真正确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教育者需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家庭等多方面内容,使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需求,积极回应大学生的问题,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困难,真正实现高校的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与管理育人一体化。使原来纪律性与组织性特征明显陈旧的班级管理模式融化在情感与关爱之中,使班级管理模式体现出时代性与实效性。通过最大限度的发掘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了班集体每位大学生的生活之中。

其次,要以党员干部为核心带动班级管理工作。党员历来是普通群体中的先进成员,班委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因此发挥好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一定能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用好党员,注意与党员干部的组织核心地位相结合,时刻关心党员与学生干部的思想情况,及时调整其价值取向。要经常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座谈会,加强对党员与学生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党员与学生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项目。以党员和学生干部为主体,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通过班级文化活动来提升班级内的文化氛围,使班级同学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学会做人与做事,学会学习与创新,即能够按照班级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做事,又能够形成富有特色的个体品质与自主精神。使所有班级成员,不仅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做到自觉践行,而且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要求的健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要深入心理,贴近实际,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就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寻求帮助、慰藉、教育的场所,深入到了传统思想教育所不会触及的地方。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着手,可以改变学生看问题的立场,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培养积极的精神情绪,能够正确地对待挫折与压力,从而在轰轰烈烈的奋斗事业中成就做人的自信。

为了广泛地教育大学生,在心理教育的形式上,可以就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恋爱受挫、就业困惑、学习焦虑等方面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心理教育,以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大众化问题。除此之外,对个别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书信、建立QQ群、飞信群等多种交流形式,以匿名的方式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可以提升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有了良好的心理状态,才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提供健康的个体条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服务育人法

服务育人,是指高校教职员工要本着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进出色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中,进而达到教育和感染学生的目的。对于高校来说,教书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学生,实现育人功能。因此,学校的各级行政机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学校图书馆以及后勤服务部门等,所有教职员工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要本着尊重学生和爱护学生的态度,主要从学生所关心的几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首先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设施建设工作。高校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搞好教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服务设施建设,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不断提高这些设施的服务功能,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以学生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促进服务质量的改善与提高。最终以优质、热情的服务来吸引和感染学生,发挥这些设施的育人功能。

其次是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高校的一草一木、文化景观无不体现着一个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氛围。因此,高校要搞好校园的环境绿化工作,打造园林式校园文化景观。使广大师生在别具一格的校园中感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珍惜学习机会,能够做到自觉求学、求知、成长、长才。

再次,高校要组织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牵涉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和谐。因此,学校不仅要在专业设计安排上及时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就业前景,还要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掌握求职技巧,学习职业道德理念,树立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工作精神。高校要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采取推荐就业和自主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局面。

最后,要加强特殊学生的帮扶工作。大学生中有一部分特殊的群体是需要关注的,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以及身体上有轻微残疾的学生等等,对待这部分学生,要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对待经经济困难学生,要着重从经济方面进行帮助,如在助学金评定方面优先考虑,对于符合学校相关照顾条款的,还可以申请减免学费以及困难补助等。通过这些措施,要让经济困难学生从心底里感恩学校,感谢国家,以实际行动回报身边更多的同学和亲人,从而巩固对这部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对待少数民族学生,要注意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做到不歧视,不排斥。学校要尽可能照顾到这部分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动向和兴趣爱好,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融入汉族学生群体。对待有严重心理问题以及部分残疾学生,教师要主动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养成主动向身边人倾诉的习惯,学会了解自己,积极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的负面影响,及时地调整心态,防止向病态方向发展。

总之,高校的主题就是培养人才,而“三育人”方法是高校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性教育的有效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和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不断变化,“三育人”实施的具体方法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法

俗话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人接受锻炼的最终途径还是社会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又证实了加强思想建设的必要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有限度的,归根结底还要受到社会存在的支配。因此,社会实践可以说是思想形成和变化的最根本原因。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93]“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事物。”[19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情、社情、国情,增强了意志力、培养了综合能力、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入功能与引领作用,使实践精神自觉地转化为了大学生的行动指南。[195]

第一,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活动文化,两者在内涵上是基本一致的,都是指在校园之内进行的,以大学生为主体参加的各种社团、协会、比赛、讲座等集体性的文化活动。比如文学社、漫画社、羽毛球协会、会展协会、校园卡拉ok大赛、摄影比赛、报告会等等。各种社团和协会为大学生的业余爱好提供了一定的发挥场地。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生活场景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很多人远离了家乡,生活环境和交友圈子发生了变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未知的陌生环境,这就难免产生冷落与不适的感觉。大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喜欢交流与冒险。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团、协会等校园文化活动无疑为他提供了众多表现的机会。在社团、协会、各种比赛活动中,大学生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伙伴,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进而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关心,减少了孤独感,增添了愉悦感。在学术方面也可以相互探讨、取长补短,不仅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也增加了友谊。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是在课堂之外大学生自愿、自觉参加的活动,极易在活动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影响。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都是有声有色、如火如荼,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高校应该充分地运用这种教育机会,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活动经费支持,扩大其影响范围,要充分地重视社团、党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积极地培养各类社团的骨干队伍,加强思想建设,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奖励,使他们成为教师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

第二,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大学生社会实践之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在高校或者有关单位的组织下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融教育性、专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完全是锻炼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在致用中检验教学效果,检验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种类非常之多,比如,创业实践、三下乡活动、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宣传、志愿者服务、扶贫活动等等。[19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5年中宣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进一步指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通过与几所比较熟悉的高校大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普遍反映良好,对活动经过感触颇深,学到了在课堂上根本无法接触到的东西,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实际能力,甚至在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变。有些同学通过实践活动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就及时地调整了方位,为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做好了准备工作。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高校又是如何运用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美国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志愿者服务活动、宗教活动、参观考察活动等内容。据统计,美国大学生约有一半以上都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有些高校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给予资金支持,有的高校甚至规定必须参与这些活动才能毕业,美国政府也鼓励高校对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学生减免学费。可以说,有了政策的支持,美国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非常积极。志愿者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如环保服务、安全服务、援外服务等二三十种服务项目。为了利于更好地实现服务工作,各州之间还建立了联盟,以帮助学生完成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服务计划。大学生也积极参与教堂的活动,做一些慈善服务、义工服务等工作。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他们也被宗教的信条理念同化了。美国政府还不惜花巨资在各地建设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公园等等设施,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些地方既有名人纪念馆,也有艺术珍品的陈列,还有珍贵的历史资料的再现。因此,美国大学生的参观考察地点非常之多,通过参观活动,重现历史,很多到过这些地方的外国人都深深地被美国的历史精神所触动,更不要说美国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流露出的强烈的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断地规范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并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来抓。要扩大经费的支持力度,调动教师及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以积极的指导。要努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高校的发展、大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推动法

各高校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自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以来,各个高校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出台一系列的措施,通过各种方法强力推进该项工作。

第一,认真组织实施。不少高校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目标要求,划分出宣传动员、学习教育、总结提高等阶段逐步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高校都重视充分利用媒体的独特宣传优势,尽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网络、校园广播、校报、板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校园文化艺术宣传等活动中去,使相关宣传活动更加立体化、形象化和经常化,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利用电子屏幕对时事新闻、校园重大活动等进行滚动宣传,营造浓郁的“正能量”舆论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入眼、入脑、入心,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它的认识,明确意义,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中。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的根本目的明确,旨在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使同学们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开设相关课程。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教育部组织精干力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材及时进行修订,力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骨干课程当中,让其进教材、进课堂。为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和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10年决定成立2010-2014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育部领导下,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评价、指导、服务,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督导、指导工作,以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各个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和教育。近几年,各个高校逐渐成立了单独部门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多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改变了以前机构重叠,受人牵制的现象。各高校不仅积极使用教育部指定公共政治理论课教材,同时加强师资引进和培养,不少学校每年都在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的授课水平,科研水平,力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在教育过程中,各个大学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不仅通过思想政治课主渠道进行教育,还通过系列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引导和教育,比如报告会、研讨会、党团组织活动、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朗诵比赛、影视展播等活动,使同学们以先进典型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各个大学出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度重视,都采取相应的措施,有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此项研究,或者指定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

云南大学在2010年10月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心,强调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践行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四个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情感认同和责任认同,认为认识到位是优秀的有生命力的研究成果诞生的基础。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性机构,旨在通过学术研究,使相关研究成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要做到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

同济大学于2011年6月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这一研究中心将以深入学习、研究、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在同济大学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成为一个以该校教师为主体的跨学科、跨院系的学术研究团体。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广州大学等一大批高校也都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它们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予以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以支持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宇文利教授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程化》(《探索》2010年第4期);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2012年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李红)、《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有效途径》(邓薇)都是它们辛勤探索研究的最好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