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及其应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及其应对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存在问题,需要被推进。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困境。[2]在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其表达方式、传播路径及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就必须要理顺主流价值观与大众文化在传播时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大众的可接受性、通俗性和感染性。[7]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的多元化及互动性提上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及其应对_思想文化新论

窦立春[1]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中存在不易记忆、传播路径较单一以及知行分裂等难题。这些难题的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表达方式不够凝练、对大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不够深入以及部分官员道德榜样力量式微等现象紧密关联。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借用文化多元化推行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走出困境的应对策略是:以更加凝练的语言增强其亲和力;以双向互动的传播路径及唤醒式教育推进大众的主动认同;以内在修养与外在监管的方式提升德育工作者素养,重塑大众对道德榜样的道德信念。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应对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是道德教育普遍本质的自觉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过程也就是被群众掌握、内化为道德信念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普遍认同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但其表达方式不够凝练,也不容易记忆;在传播路径上尽管占据了主流平台,但并不意味着就获得了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存在问题,需要被推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当前我国具有普遍性伦理要求的公共本质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定和实施是社会主义道德秩序、关系和规律的内在要求。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践,由单纯理论走向生活实践,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化为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曾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要求。”[1]这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要求:要始终以群众为中心,深入了解群众需求。

尽管主流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很多,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理解的并不多,能够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心灵深处并产生实效性影响的则更少。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面临困境。有调查显示,尽管大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度较高,例如“有37.4%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58.4%的学生认为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很有必要;32.9%的学生对‘八荣八耻’非常了解;但也有49.7%的学生认为不能按照荣辱观所要求的内容去做”。[2]在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其表达方式、传播路径及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不够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方面形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价值观体系,涉及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改革创新、荣辱观等方面,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征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与实践宗旨,是形成社会向心力、凝聚力的根本性要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反映。但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群众很难表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也不太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深刻内涵。即使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41.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达不简洁、不易记;有71.5%的大学生认为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提炼则更有利于群众接受”。[3]如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就必须对其表达形式进行科学凝练。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种类繁多,涉及的概念也非常丰富。例如,戴木才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田海舰、邹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提炼和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等10个字;还有学者将“共同富裕”、“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4]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不会一劳永逸地一次性完成,其变化也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过程,但是其凝练过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实际需求,需要尊重大众的意愿,考虑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以通俗、准确、鲜明、扼要的形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通过群众容易理解和记忆的表达方式,做到“既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内容,又能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于识记”[5],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贴近人民群众”。[6]使其成为全社会所真正理解、共同信奉的主导思想和价值评价标准。反之,缺乏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难以被把握,难以被理解和记忆,则更难以深入大众,触动人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传播路径较单一

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时已经充分利用了主流媒体,并以新闻、公益广告、影视作品等方式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平台加以宣传,但是在权威被祛魅和被恶搞的时代,一些人故意躲避崇高、拒斥先进,并将崇高、牺牲等道德理想理解为“傻子思想”,并以各种媚俗的市民伦理观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因素并未真正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就必须要理顺主流价值观与大众文化在传播时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大众的可接受性、通俗性和感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能仅仅依靠权威、行政命令或者道德说教,也不能采取强制性手段进行简单灌输,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实践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还可能会在更深层面上引发群众的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调查显示,“30.5%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满堂灌’的理论课课堂教学并不喜欢;40%的大学生认为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毫无效果”。[7]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的多元化及互动性提上日程。在传播路径上,借助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等特点及民间大众话语,实现主流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内在契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通俗化、生活化,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并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8]通过双向互动的多样化传播路径使人民群众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反之,如果仅仅从“本本”出发,抑或只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措施单向度地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会影响实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实践中存在知行分裂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所认同的过程,最关键的是由“知”转化为“行”,由“理论精神”转化为“实践精神”的过程。且以“实践精神”为取向,培育个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同一性,实现意识与意志的合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民心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程中,一些德育工作者,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会出现知行分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本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并从深层意义上影响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辩证否定中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质上源于是否以群众需要为标准,具体原因可以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德育工作者及部分官员道德榜样力量的式微成为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德育工作相关人员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动之间的背离正在消解道德权威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有道德知识,无道德行动”的现象成为影响德育实效性的突出难题。知行分裂的根源在于道德情感无法转化为道德意志,更难以形成道德冲动。目前的道德教育往往从道德原则出发,通过理性推理得出道德判断,在这其中非常强调理性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作用,而没有充分强调教育的人文关爱本性以及关怀情感的培育路径,于是出现道德理性无法向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转化的状况,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出现断裂。其次,部分官员的腐败也成为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难题的重要根源。政府官员本应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楷模,但人民群众对部分官员的做法并不认可,也不满意。在2003年教育部委托东南大学的重点课题“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调查与研究”中发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的道德状况最不满意,官员腐败已成为造成当前不良道德状况的主要原因。[9]官员腐败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的现象。部分官员的腐败及分配不公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的两大重要社会因素,政府官员作为政治上掌握话语权力的群体却成为道德方面大众最不满意的群体,这种明显的对比和反差,造成了社会道德信用的丧失。

(二)教育对象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内在需求结合起来,也没有将其内化并转化为坚定的道德信念,从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动力不足

教育对象希求在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和解放。然而在实践中,大众缺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动力,更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的指南,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今社会普遍盛行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之间的道德冲突。而这些道德冲突使那些能够根据原则作出判断的“理性天才”在具体的道德选择时陷入困境,甚至一些非主流、反主流的思潮和观点竞相在社会生活中推销自己并抢占道德地盘,进一步加大了道德选择难度。在当今中国社会实际奉行的道德价值观中,“见利忘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占42.8%。[10]个人主义价值观极大地冲击了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并造成道德选择时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在道德选择时,到底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彰显社会正义?还是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标准,谋求个人私利?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使大众在道德选择时面临价值迷失和道德困惑,甚至在道德追求上不知如何是好,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丧失了动力。

3.在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企图借助文化多元化的外衣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推进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达到腐蚀和西化中国青年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青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

目前,我国的价值观构成呈现出多元化样态:“市场经济中形成的道德占40.3%,社会主义道德占25.2%,中国传统道德占20.8%,西方道德占11.7%。”[11]在此背景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价值多元化的外衣推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并企图以此腐蚀和分化中国青年。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尽量地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和鄙视并且进一步公开地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共产主义教育;然后为他们制造一些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的精神,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让他们向往美国的衣食住行和教育的方式,让他们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以及宗教迷信。”[12]可见,多元主义、霸权主义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难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的应对

(一)以更加凝练的语言和适宜的形式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提升亲和力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度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邃而科学的内涵需要进一步被凝练,提炼成贴近人民需求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话语,使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民群众便于记忆,以达到深入生活,体现民意,打动民心的目的。同时,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表达形式是否已经做到了良性互动的问题,还需要借助权威评价和民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验。所谓权威评价活动是指以权威机构为主体进行的评价活动;所谓民众评价活动是指通过社会舆论、民谣等方式比较真实地表达群体主体意志的活动。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相互结合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恰如陈新汉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与权威评价活动联系在一起,而民众评价活动通过对权威评价活动发生影响,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影响,因而民众评价活动能自发地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13]权威评价活动与民众评价活动相辅相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统一,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

(二)以更加有效的传播路径和教育方法唤醒民族的“集体记忆”,推进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

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权威式单向度的传播路径和灌输性教育弊端,需要依循道德发展和教育规律,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民族认同的基点上唤醒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伦理普遍性。法国心理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述“集体记忆”的概念时曾指出:任何记忆实质上都是‘集体记忆’,它必须透过对集体生活及其情境的表象而被唤醒。[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具有伦理普遍性的认同根植于民族的集体生活和具体情景之中,是民族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民族存在方式的自觉共识,也是对民族共体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反思和把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过程中,大众通过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理解自我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并以此推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认同。在传播路径上,以主流价值观为主要平台,同时也要重视与大众文化的互动,实现主流价值和大众文化的契合。

(三)建设优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重塑大众对道德榜样的道德信念

针对德育工作相关人员知行分裂及官员腐败等现象破坏了道德榜样在人民心目中形象的问题,需要提高德育工作人员及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建构优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这可以从内在修养与外在监管两个方面切入。在内在修养方面,从事德育工作的相关人员及党员干部首先要以身作则、知行统一,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研究、宣传和实践中做到真学、真懂、真用、真行,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约束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在外在监管方面,除了具体监管部门的监督之外,更为普遍有效的方式是接受人民大众的监管,全民监管不但是制约官员腐败、减少知行分裂现象的有效路径,同时也体现了人民主体性。德育工作者及政府官员在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是‘要人民怎么样’,而是‘人民要怎么样’”[15]。通过内在修养与外在监管双管齐下,提升德育工作人员及党员干部的素质,推进优良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树立德育工作者及党员干部的道德形象,重塑大众对道德榜样力量的道德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困境是其自身科学发展的辩证否定环节,在此过程中通过人民主体性的凸显,以更加凝练的语言和适宜的表达方式,以更加有效的传播路径和教育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内在认同的现状调查和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7):74-76.

[3][7]重庆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报告[J].探索,2010(3):125.

[4]禹国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评[J].道德与文明,2008(2):71-74.

[5][8]黄金魁,雷吉来.大众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J].唯实,2010(5):23,25.

[6]崔延强,郭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探[N].光明日报,2011-01-16.第007版.

[9][10][11]樊浩.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4):27-29.

[12]金鑫,徐晓萍.“西化”、“分化”中国——美国的险恶用心[J].书摘,2003(1):7.摘于中国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

[13]陈新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11):21.

[14][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3.

[15]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J].哲学研究,2011(1):12.

【注释】

[1]窦立春(1976—),女,山东济南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讲师,哲学硕士,东南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在读,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