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朗读视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朗读视频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分析。围绕这三个倡导所包含的二十四个字,有研究者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价值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指引的地位。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行为导向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

在新时期新阶段,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而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包含有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也日渐丰富起来。总的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研究,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等等;第二类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包括教育的意义、原则、途径、方法等问题;第三类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提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

一、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分析。在党的十八大会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前,有很多研究者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围绕这三个倡导所包含的二十四个字,有研究者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价值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指引的地位。总价值目标在实践中能够鼓励社会成员奋发有为、努力工作,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制度层面上来说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套完整体系,它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指全国公民在社会实践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三个价值目标的关系是,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公民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才能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的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们真正享受到公平、法治、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环境,最终实现富强、民主的和谐社会目标。可见,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14]也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在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三个倡导”揭示了其内涵的丰富性与多层次性,体现了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统一。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善的目的必须借助于外部手段才能够实现。目的正当,手段有效,实践才能够最终获得成功。人们实践所凭借的手段既可以是物质工具,也可以是行为规范。而三个倡导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会秩序以及“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正是具有这样的工具性价值特征,它们正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价值理想所必需的。[15]还有研究者在深刻分析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所提炼内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是用现在24个字、12个词的概括好,还是用更为简洁、凝练的表达更易于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作者进一步提炼出了“自由、平等、民主、仁爱”八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认为这八个字不仅能体现出“三个倡导”的精神内容,还更加易记易懂易行,合乎民众接受心理。[16]

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定时代、人群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当代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借鉴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优良文化传统因素。因此,时代性同时也体现了开放性,传统性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性。[17]有研究者认为“三个倡导”思想体现了统一性,是主导价值观与倡导价值观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面上是被党和国家所倡导与被规定,而其本质却是对社会主义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正确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具备主导价值观的特征;“三个倡导”思想体现了真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体现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现人民的群众史观,体现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价值保障;“三个倡导”思想体现了总概念所具备的高度代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涵盖了实践中具体理念,并超越简单概念,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整合的价值观念。[18]

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研究。有研究者认为,从实践层面上讲,“三个倡导”所包含的内容具有导向、激励和整合等多种功能。导向功能是指其反映了社会主义广大民众的普遍价值理想需求,能够凝聚人心,为社会发展发挥巨大的价值引领作用;激励功能是指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满足人民的多层需求,成为广大民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行为动机,起到激发斗志、增长干劲的重大作用。整合功能是指将部分统一为整体。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构能够在社会中形成求真务实、尚美避丑的价值观主流,而且能够强化广大干部群众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和践行。[19]还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类主体意识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重要标志,起着引领人们走向文明、避免倒退的价值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体起着向内的认同、凝聚和向外的甄别、排斥的强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主体尺度、利益和要求具有重要的行为规范作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行为导向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20]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有研究者认为,首先在学科研究上,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互衔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清楚、讲明白;在教材设计上,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上,要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培育做出贡献;[21]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基石与思想武器,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有研究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再加上国际一些敌对势力从不间断的渗透和演变策略,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确保大学生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同时,作者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不仅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的教育对象有重叠、教育内容相包含、教育目标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核心价值观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作用。用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22]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在教育对象方面,主要是侧重于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一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背景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现阶段的最高成就,也是党建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加强对其融入高校教育的研究,是基于国际国内的时代背景而展开的。在国际方面,西方的敌对势力一直在伺机而行,他们妄图使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悲剧在中国上演,以便继续在经济上蚕食、在文化上殖民发展中国家,保持自己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社会主义国家要时刻警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目前,世界上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有5个,不仅数量之少,而且,在综合国力方面,除了中国之外,其余各国在国际事务方面都不能做到独当一面。为此,中国成了资本主义国家进攻的中心。“中国威胁论”的口号此起彼伏,造成了对我国的围攻局面。在国内,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使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总产值几近位于世界榜首,然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却出现了相对失衡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正是基于以上社会背景而提出来的,凸显了它的伟大战略意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一些专著中有所提及,如杨业华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韩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等。

二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侧重于某一种具体途径,如有研究者主张从人的心理层面分析,强调在交往的话语体系中使核心价值观生活化;[23]还有人认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使理论转化为信仰的中介环节;[24]有研究者主张通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加强师德建设,通过灌输和学生自身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5]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精神契合性,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核心价值观可助于实现核心价值的功能;[26]有研究者主张通过电影市场对社会主义文化、道德、审美价值的传播,来实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目标,通过塑造当代社会中的先进人物银幕形象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27]还有研究者主张从舆论宣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运用、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论述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28]有研究者指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抗震救灾精神的教育,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环境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9]有研究者主张网络教育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途径;[30]有研究者认为公共传媒是应对目前我国在国际、国内存在的问题,实现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31]还有人认为要立足现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创新建设,通过宣传和引导,用开放的观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树。[32]有研究者主张通过教育和网络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保证机制和激励机制。[33]有研究者希望通过理论宣传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树典型,立先进,努力营造舆论强势,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主张要在动态中把握社会思潮,通过建设制度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34]

三是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研究。有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疑需要科学而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引领整合原则、教育合力原则和交融互补原则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方法有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网络引领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等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通过理论灌输把它的科学内涵转变为人们在思想层面的“内化认同”;再进一步通过具体环境下的道德评价活动,也就是通过“外化实践”达到对理论知识的彻底掌握和运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做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时体现“以人为本”,所谓“心理疏导”,就是通过语言交流、心理交流、思想交流等方式疏通思想并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在当今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着信息化飞速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软性”网络信息引领和健全“硬性”的制度保障,对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5]有研究者认为灌输方法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非常重要,关键问题是一定要创新灌输方法,这是向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提。因此,首先要求教育者精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形成全方位的灌输网络,建立全员参与、多层次的灌输队伍,提升灌输队伍的素质是采用灌输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保障。[36]有研究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研究性学习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等,变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都会遇到新问题、新困难,甚至超出预先设置的研究范围,这就促使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掌握科学实用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提升双方的能力。[37]

四是综合性理论著述。高校作为重要的理论研究基地,同时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渐渐丰富和丰满。这里边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有戴钢书等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2008年人民出版社);杨业华著《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2011年12月人民出版社);郑承军著《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石国亮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大学生版)》(201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陈芝海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2013年光明日报出版社);李纪岩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3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清华大学德育研究中心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2013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等。

通过对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不仅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并出现了一系列的成果,同时还引起了广大在校大学生的重视,他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探索、践行,进一步壮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学习力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此外,部分研究成果关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本身的论证,其中包括理论的来源、理论的内容、理论的功能等。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研究者们则侧重于把教育途径与方法进行分开论述,缺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充分地把握住了目前国内的研究情况,注重于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系统阐述,内容更加翔实与具体。

二、国外研究现状

正如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所说,每个民族都必须拥有自己的价值体。民族国家就是“个别体……是人类精神——或者说是上帝思想——的独特的创造物。”[38]可见,国家就是建立在一种精神之上的物质实体,离开了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安全便要受到威胁。大国之所以成为大国,就是因为它比小国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更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第一,国外学者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及功能的研究。相对于中国,国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研究与重视程度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利坚是一个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民族,作为个人,他们通常不注重自己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赞成同样的意识形态,其一致程度令人吃惊。”[39]美国高度一致的信仰、信念就是包含有自由、平等、民主、人权、法治等一系列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念。美国人就是出于对这些观念的笃信而团结在一起的。在美国,不管来你自于何种民族、肤色、信仰,其共同点就是具有一种共同信念。“我们的国民很幸运,没有几种意识形态,而是只有一种。”[40]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约和帕斯隆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实现了社会结构的再生产。法国社会所宣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容主要包括人权、民主、爱国以及伦理道德等。[41]帕斯隆认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要载体就是通过教育制度让学校教育工作担负起社会的教育工作任务,从而实现把符号暴力变为潜移默化的机制。

国外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对其都有过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等人,分析了西方发达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价值理性的丧失与耗尽,批判了失去价值引导的“工具理性”在社会中的过分膨胀。他的研究对社会形成了重大影响,从而使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显学。民主社会主义则致力于对价值理性的张扬,提出了“公平、自由、互助”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从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在社会主义研究中存在的过于科学化和实证化的倾向。资本主义的学者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以苏联、东欧剧变、社会主义政权解体为契机,从理论层面系统论证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束,从社会价值观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挑战。为此,自90年代以来,以米利班德为首的西方社会主义学者,他们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以及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又进行再次了反思。他们认同民主、自由、平等、效率、正义、公平等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并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主要目标上达成一致。但由于政治立场、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时代的局限性,西方社会主义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阐释过于简单与片面,割裂了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在整体上没有达到科学水平。

第二,对国外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国外学者,国内研究者也是日益渐多,这些研究的丰富性无疑对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学者路易斯说:“当你认为自己的道德不成问题时,其余的问题就呈现为方法问题。”[42]这就是美国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美国人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正是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了“自由、民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观念被他们视为普世价值到处推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对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课程设置实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功能。就美国来说,德育课程也是大学生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美国高校叫作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树立相应的价值观理念。如哈佛大学所设道德理性类课科目,共有12门课程,通过讨论人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关于价值观选择方面的重要问题,从而探索理性的道德和政治抉择方法。[43]法国高校虽然没有专门设置价值观教育课程,但在其对全国高校的教育计划中却明文规定:对公民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一项永远不能回避的任务。法国高校开设有公民的伦理和道德教育课程,其目标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并负有责任,培养公民的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素养的人。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国家课程》,把培养“德行、智慧和礼仪”作为培养绅士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项基本目标中,有4项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44]由此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各自显现的程度和表示的方式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为了实现青年一代形成与其国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态度和价值,达到政治社会化的目的。

二是通过文化产品实现渗透教育。一般说来,西方人文社科著作、影视、报刊等文化产品中都蕴含有意识形态的内容。文化产品以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需要,作为意识形态传递的载体,其内部又含有意识形态的内容。例如音乐光盘、影视资料、游戏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这样大学生就可能在消费各种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大众文化产品中所渗透的价值理念。

三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实施感性教育。美国人认为,学校的课堂气氛、教师形象、规章制度、校内舆论导向等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产生影响,其作用绝不亚于正式课程。因此,校园文化的作用是渐进式、持续性的渗透过程。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波尹尔就提出要求:所有高校都要为新生开设一门短期有学分的课程,课程的名字为“大学:它的价值和传统”。[45]

四是通过设立专门组织机构来保证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德国在1952年成立了全国性的专门政治教育机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法国高校在1989年成立了教育高级委员会,美国除了建立有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协调机构,还建立了一些跨地区的全国联盟,用来指导协调本校和全国性的相关活动。并且国家还用法律手段保障这些机构的有效运行。法国在1989年也颁布了《教育指导法案》,强调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参与和配合。美国在1990年颁布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法案规定凡是那些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部门和组织,都要与学校一样,承担起道德教育的使命。日本1949年就制定了专门的《社会教育法》,要求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动用社会多种教育资源来达到教育目的的实现。[46]这些法律规范的确立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权威和意志,也保障了教育严格受制于总的社会价值目标。

其次是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在西方古代社会,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宗教灌输等方法来向青年输入忠诚与服从的价值观念。到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价值理念的方法有价值澄清法、社会学习法,以及关心体谅法等等。这些方法特点在于不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僵死的道德教条,而是鼓励受教育者按照个人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对错,这种突出个人主义的精神势必在道德领域造成混乱。关心体谅法是从受教育者的心理角度考虑其所需、所求,其真实目的不是为了倡导互助互爱,引领个人健康发展,而是在于提升教育对象的生产积极性。总之,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非常关注大学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在教育方法则更趋于隐性化与现代化。主要是借助于现代媒体、利用网络技术,融社会核心价值观寓各种文化产品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灌输无处不在,但又让人乐于接受的教育效果。

国外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高校相比,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和广大人民不可能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欺骗性和功利性,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美国宪法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阶级特权不受法律保护,种族特权被神圣化。”[47]

总之,目前国内外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是研究内容丰富,类型多样,视角多元,方式方法综合。这些成果,基本上适应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功不可没。同时,对国外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也给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