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干问题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的社会形态,必然产生和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义、仁、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以“民主、 自由、平等”为基本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承认与尊重。极端个人主义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互为因果,构成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长期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离不开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其对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道德层面的基本要求。

一、不同社会形态的价值观

不同的社会形态,必然产生和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核心价值观。有古代核心价值观、近代核心价值观、现代核心价值观;有奴隶社会核心价值观、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

1.我国古代价值观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设想。奴隶制条件下,人和人不仅不同,有些人甚至不被当作人,这就是奴隶制的核心价值观。统治阶级以遵从“天命”自居,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甚至对他们拥有生杀之权。在奴隶主和自由人民之间也有调节他们利益和行为的道德价值观,如中国的“忠”“勇”“节”“孝”。

我国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提出“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提出的“五伦”;班固提出“三纲”“六纪”;朱熹提出“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义、仁、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2.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者也宣扬君权神授,认为人是分等级的,贵族是上帝的选民,地位天然高于平民。针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价值观,法国大革命中“第三等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价值观,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以“民主、 自由、平等”为基本内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对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承认与尊重。由此形成了保护隐私、尊重人权、倡导平等等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生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倾向。极端个人主义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互为因果,构成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英国的《人民宪章》,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资本主义的这种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具有虚伪性、唯心性和欺骗性。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不同社会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

1.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大交流、大交融、大交锋

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的价值判断,需要有一个精神旗帜、思想引领和文化导向,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虚拟社会的治理和繁重的建设任务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有利于加强虚拟社会的治理和建设。

3.我国社会现阶段,尤其是文化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文明素质的问题、思想道德问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也需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

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4G用户总数达9728.4万户。中国已经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网络大国。网络是信息时代的终极舆论武器,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言论表达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不良情绪的减压阀;另一方面,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人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不再是被动接受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不停地、系统地指责、批评、唱衰我们的执政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形成一个强大的摧毁自信的心理战。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饭吃饱了,衣服穿暖了,物质生活是相当丰富。这30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精神信仰方面的问题,大家感觉精神饥渴,很多人的信仰动摇了。当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核弹与火箭”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走向台前。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在这场“无硝烟战争”中,中国被推到最前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直接的文化宣传、文化商品、教育和学术交流进行的文化渗透;二是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影响着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三是苏东剧变的阴影,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四是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五是多元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六是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冷战,就是实施文化白蚁战略。他们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精心打造成千上万的桥段,或幽默风趣,或引经据典,或娓娓道来,这些东西一旦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可怕的精神毒品。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毒品恰好迎合了中国社会的某些精英阶层对国家爱之深责之切的心情,让他们最先上瘾、上瘾最深,欲罢不能,以至于他们也习惯于用这样的口吻说话,用这样的视角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参与新的创作。于是,这样的段子越来越多,越来越俏皮,越来越本土化。这种毒品,正在摧毁着中国人的国家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自信,甚至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我们试想一下,网络每天都这样地教育着我们,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今天的一些人对中国的体制、对中国共产党、对官员和社会如此不信任了。这是怎样的一场摧毁自信的心理战?试想:如果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被人不停地指责批评、系统而有目的地唱衰,那又将意味着什么?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经济工作搞不好会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同样会出大问题。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国家的安全也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无法巩固。苏东剧变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的。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成功领导了经济起飞的执政党,不仅没能巩固住自己的执政地位,反而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丢掉了政权。所以说,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价值观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其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必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始终。

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

二是“为人民服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和精神动力。“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推翻“三座大山”,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题。

四是集中体现为“建立一个独立、 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纲领。

五是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价值观的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第一大历史任务。之后,我们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得到广泛深入传播。

二是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

三是广泛开展了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四是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3.改革开放新时期价值观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党中央特别强调精神文明,推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双丰收。

1981年,中央提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就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就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就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

2006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它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它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五、四个层面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水平,是个人、社会和国家长期秉承的根本原则,在深层次上稳定而又持久地影响着个体和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立场和发展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尤为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前进方向,规范社会秩序,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1.从世界文化发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察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要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法律等制度性基础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维系这个社会的价值理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旦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众多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丧失理想信念。近年来,一些国家相继发生的政治危机,究其原因也是西方“普世价值”造成了严重思想混乱。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世界文化多样化促进了不同文化相互依存、对话、交流,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一些西方国家把中国看作其霸权地位和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主要威胁,加大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毁灭中国道德标杆,改树西方偶像;毁灭中华文明祖先崇拜,改造为洋人崇拜、基督崇拜;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维持中国人的自卑感;传播伪科学,力推环保恐怖主义,打断中国工业化和科技进程;散播中国崩溃论和社会不公论,唱衰中国;抹黑或全面诋毁中国历史,使人民产生愤怒感;大肆传播谣言,煽动网民情绪,诋毁国家政府和执法机关公信力;用海量谣言全面抹黑中国人所关心的所有话题和领域,打击幸福感;散播政治鸦片,丑化中国体制。他们极力丑化和诋毁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精神,糟蹋和抹黑中国国家形象,欲使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历史和现实感到失望甚至绝望,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成为西方价值的信仰者和跟随者,成为西方“普世价值”的俘虏,任其评说和摆布。他们美化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并拔高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和向往,企图让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以“普世价值”为标准,试图分化、西化中国,以期削弱、瓦解或演变中国。他们蓄意渲染和夸大中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离间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党和政府失去人民的认同、信任、拥护和支持,造成精神危机、信任危机,进而引起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中国道路和制度提供精神支撑,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利于中国人民在国际思想文化交锋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主导权,以强大定力走好自己的路。

2.从国家发展目标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就是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就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也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化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载体,促进了文化表现形态的变迁,提高了文化传播效率。特别是互联网的无障碍性、开放性、信息海量性,使得网络世界不仅存在大量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信息,也存在大量低俗、不健康甚至封建、有害的文化信息。诸如:网上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突出,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强,网上的恶意炒作日益严重,网上的信息安全日益凸显。信息化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负面信息的甄别和监管难度不断加大,虚拟社会的建设治理难度也不断加大,对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一个重大挑战。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我国文化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领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公民整体的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等等。针对受教育程度不同,欣赏口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群众,需要多种文化艺术形式满足群众对不同文化的需求,更好地充实人们的生活。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导向正确、关注现实、艺术精湛、思想深刻、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更容易赢得最广大群众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形势下,尤为重要和迫切。

3.从社会价值追求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曾经高举过自由的旗帜。但那时的自由只是资本的自由、财产的自由、对内剥削的自由和对外掠夺的自由。而社会主义的自由是要消灭一切不自由的制度,要给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物质保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弘扬平等观念,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消除影响平等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平等氛围,让平等内化于心,让平等固化于法,让平等外化于行。在当代中国语境里,公正就是公平正义,表现在程序上、规则上,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和原则对待人和事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公正才具备了得以实现的条件,成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我们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依照法律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就是为了迈向一个真正的自由社会、平等社会、公正社会、法治社会。

4.从公民价值准则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的思想品德修养总要受到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逐利;一方面作为资本,它要追逐价值利润;另一方面作为个人,它要追求物质利益。这种“二重性”具体表现在社会转型发展中,就是每个经济个体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社会的每个个人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一旦社会运行机制失调或失当,这两个“最大化”就会不断膨胀并叠加,进而排斥道德、催生拜金主义,甚至加剧社会道德失范。于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出现了“一切向钱看、有钱啥都干、权钱做交易、为钱可疯狂”等诚信缺失,也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要钱不要命”等道德失范现象。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何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从公民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的新发展。古今中外道德建设经验表明,脱离现实、大而化之,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望而生畏的道德要求,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习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每一公民从生活小节入手,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只要大家都做到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用力,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社会风尚之时。

参考文献

[1]聚焦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理论网,2014-02-19.

[2]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有何不同.求是,2014,1.

[3]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5-07-09.

[4]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及主要途径.宣讲家网,2014-07-08.

[5]从国家层面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家网,2014-07-01.

[6]从社会层面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家网,2014-06-30.

[7]从个人层面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家网,2014-06-30.

[8]从国际视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07-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