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富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语中排在第一位,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12个词、24个字中,只有“富强”代表物质性的、经济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到了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在报告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和一个富强的中国是紧密相连的。

1455班 程雯雯

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富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语中排在第一位,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从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做(how)三方面进行阐述。

“富强”,财富充裕,力量强大。《管子·形势解》的解释是:富足而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富强,宏观来讲,就是国家整体实力的富足和强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富强是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基础。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硬实力、软实力的发展和增强,使国家走向全面富强。富强首先在于富民,即人民富裕。其次,富强还在于强国,即国家强盛,体现为国家拥有巨大的经济财富和强大的综合国力,能对他国和国际秩序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国家的富强是为民造福的重要前提,实现富强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的自由和幸福。

“富强”是实现核心价值观中其他内容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重视生产力问题,重视经济基础问题,没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恐怕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12个词、24个字中,只有“富强”代表物质性的、经济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富强”放在第一位。“富强”的内涵所经历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时期考察:第一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党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提出要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如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也多次强调中国要“富强”,比如歌曲《歌唱祖国》中的歌词写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从这个时期来看,党提出的富强,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的,我们要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就是国家要富足,强盛。第二个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提出我国要搞“四个现代化”,就是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提出“四化”后,毛泽东还把它上升到一个高度,就是通过“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见“四化”就是当时“富强”的内涵。第三个时期,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通过拨乱反正,大力批评“贫穷的社会主义”的谬论,他主张让人民富裕以及采用“先富带动后富”的途径,他设想小康目标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至1000美元。到了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在报告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很显然,这一时期“富强”不只是指国家富强,还包括了人民也要富强的意思。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论述的“富强”,其含义一直在变化,是一个从相对较为简单、模糊到比较具体、实际、全面的过程。“富强”既是说国家既富又强,也是说人民既富又强。

第二个方面关于为什么,换而言之,就是富强的重要性、必要性。推动中国走入世界强国行列,是中国近代以来百余年间一直存在着的社会基本问题,是中国广大人民普遍的民族愿望和要求。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一直处于落后挨打地位,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肆进行政治压迫、经济掠夺和精神麻醉,致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实现国家富强乃是整个世界演变总趋势背景下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从而深入阐明了中国实现富强的必要性、紧迫性。富强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从三个角度阐明:一个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中华民族在古代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但到了近代,中国被迫沦为西方殖民势力侵略宰割的对象。毛泽东正确认识到:为实现民族振兴,谋求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创建一个富强的新中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个角度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人民长期比较选择的结果,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需要充分的物质基础。毛泽东认为,如果没有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和在此基础上的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便得不到充分体现。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和一个富强的中国是紧密相连的。第三个角度是世界的眼光。毛泽东极为重视从全球角度思考中国的富强大业。他认为:“我们在整个世界上应该有这个职责,世界上四个人中间就有我们一个人,这么不争气,那不行,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如果中国长期落后,势必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为了人类的进步,全国各界要共同努力,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的国家。一方面,“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共同富裕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人均GDP还处于中等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我国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行业垄断、寻租腐败、市场分化等原因导致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明确“富强”为核心价值观是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最后一个是关于怎么做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背景的条件下,邓小平深入地思考了国家富强的内涵,使这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具有了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邓小平认为,建设富强国家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富强国家,邓小平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维立体角度构建了走向富强的具体时间目标和内容。第一,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与科技强国;第四,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各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国。“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富则国强。实践证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国家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习近平也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国对未来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按“富”的进路划分为均富、先富和共富。现今社会要解决如何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分配方式合理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内容,更是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神舟”成就中国飞天梦、“辽宁号”筑起海上长城总结出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祖国新生代,我们需要树立理想,勤于学习,自信阳光,挑起复兴中华民族经济和建设富强中国的重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