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大学生信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信仰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总体而言,对大学生信仰的调研显示大学生的思想信念继续保持健康、良好的态势;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仰,而且大多数同学在信仰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顾协国 随付国

信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追求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辞海》对信仰的定义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1]新华字典》中,信仰是指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2]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将信仰定义为: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定势(或态度)。[3]就实质而言,信仰的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信仰的形态纷繁复杂,但归纳起来却是两大类型: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4]信仰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盲目的信仰是迷信。科学的信仰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的信仰是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关乎一个政党的目标指向,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选择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才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应当树立科学的信仰,即要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唯有如此,才能成为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为进一步了解当今大学生信仰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和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100%;经过统计和整理得到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0%。针对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大学生信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信仰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

一、大学生信仰的总体状况

总体而言,对大学生信仰的调研显示大学生的思想信念继续保持健康、良好的态势;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仰,而且大多数同学在信仰上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是充满理想信念、值得信赖的一代;当代大学生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本次调研中,在对是否具有信仰问题的回答中,有320人回答有信仰,占调查总人数的71.1%。在对个人具有哪种信仰的回答中,有228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占调查的有信仰学生总数的71.3%,选择其他的,包括西方民主政治、宗教、实用主义(如对金钱、权力的崇拜)等信仰在内的占学生总数的28.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有着正确的、科学的信仰;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少数大学生信仰西方民主政治、信仰宗教等现象。

当前大学生信仰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大学生信仰的多元化程度加深。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联系空前加强。在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念、传统等不可避免地会引入我国,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信仰产生影响,使大学生信仰中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西方民主政治、宗教、实用主义等多种观念。

其二,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倾向明显。大学生信仰的功利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其表现主要是在政治取向方面,如在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尽管有近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基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但是,仍然有25%的同学认为是基于“能够帮助自己就业、有面子、跟着别人走”等原因。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只有端正了入党动机,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真正地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其三,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对大学生信仰的调研中,关于信仰教育获取渠道的回答,80%的同学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其他的渠道,如网络、图书资料等方面的选择较少;而对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的调研,大多数同学认为当前的信仰教育较多地注重相关理论的教育和传授,教条化现象较为突出,经常有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现实情况现象的发生。这也表明我们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推进了信仰多元化、功利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使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就实质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的财富不断积累,另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不断加剧,导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更为严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示了自身的活力;但同时也流入了西方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如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观念纷纷涌入国内,这也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一个经济时代中技术和经验互相作用不仅伴随着制度变更,而且也伴随着有关社会信仰的改变。”[5]由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加上西方思潮的影响,容易诱发和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这些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信仰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的特点和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过去的教育大多是生搬硬套或者片面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后,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的甚至是流于形式。这些情况使以往的信仰教育存在着手段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等缺陷;而这是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相脱节的,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从年龄上来看,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能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要努力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大学生需要信仰的引导和帮助。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信仰的生成期和选择期;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较少,对信仰的选择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大学生又处于思想波动频繁的阶段,加上社会环境、外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有时候大学生的信仰会产生波动。

三、加强信仰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研究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和谐文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7]

信仰体现了社会成员的最高价值追求,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要求我们要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树立主流的价值观和信仰。信仰的教育和引导要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的集中表现和体现。

当前,须通过各类途径,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高等学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信仰,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为了做好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浙江海洋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成立“大学生思想动态研判小组”,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部指定骨干教师先行备课,分别从科学信仰、宗教问题两个方面准备参考材料、提纲、讲稿等,之后经过四次全体政治理论课教师集中研讨、交流,结合调查问卷、授课对象、本人专业和感悟程度,每人形成各具特点的包含有20个观点在内的讲课提纲。在讲课提纲的基础上,再经过全体教师会议的形式交流意见,探讨疑难问题,并经过教研室、社会科学部的统稿,形成了《浙江海洋学院信仰观教育参考资料》。

2009年9月、2010年9月,浙江海洋学院社会科学部连续对2009级、2010级全校新生进行了大学生信仰观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结束后,大学生普遍反映在思想上受到了震动,认为只有拥有了科学的信仰观,才会使他们成为一个内心充实、追求高尚的人,科学信仰是大学生成才的政治保障和理论基础。信仰观是他们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明灯,灯越擦越亮,信仰观越思越明。

(二)注重发挥社团组织、研究机构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

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8]

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必须发挥好社团组织的作用。2009年12月4日,浙江省高校首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反邪教协会——浙江海洋学院反邪教协会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了《浙江海洋学院反邪教协会章程》,选举产生浙江海洋学院反邪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原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应启肇任会长,协会聘请党委副书记黄建钢、舟山市科协党组书记黄雪忠、舟山市宗教局副局长袁德新、舟山市社科联副主席王文涛、舟山市610办公室副主任叶遵长为顾问。协会先期共发展会员1000多人,其中教师100多人。

浙江海洋学院还注重设立相关的研究平台,以推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2009年12月,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成立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中心”,这是全国高校第一家有关研究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平台机构。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中心通过组织和推动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深入进行了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逐步建设了大学生信仰观研究资料信息中心,以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信仰观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

2010年3月2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浙江海洋学院承办的“青年学生信仰教育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刚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党委副书记黄建钢致开幕词。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浦解明、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君和来自广东省教育厅、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宁波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高校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事信仰教育实践的部门负责同志4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10年5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将浙江海洋学院社会科学部“青年学生信仰问题研究”列为2010年研究课题,课题主要研究当前青年学生信仰问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求青年学生信仰形成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理清新形势下青年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的信仰教育提供科学的导向和合理的对策。

2010年5月24日,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高建平教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关于大学生信仰教育有效途径的思考》的文章。文章指出,要让信仰教育“跃动”起来,使信仰教育通过感动、激动、行动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三)开展相关实践,推进大学生科学信仰观的树立

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仅仅依靠理论是不够的,更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深入推进大学生对科学信仰的认知、帮助大学生认清错误信仰,如法轮功等邪教的本质,促进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树立,浙江海洋学院结合舟山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反邪教的宣传实践活动。

针对舟山在反邪教宣传方面存在着的不足,特别是远离舟山本岛的各个小岛,居民整体思想解放力度不够,科学发展理念薄弱,同时又因对外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海岛居民长期处于口口相传的环境中,社会舆论影响较少等现状,浙江海洋学院反邪教协会邀请校社科部常大惠老师为协会会员主讲了“如何正确辨别邪教”等专题讲座,并于2010年6月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通过严格面试,确定了来自各二级学院共14名学生组成的暑期海岛社会实践团。

2010年7月12日至7月14日,实践团到舟山市岱山县三个镇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深入宣传、调查工作。浙江海洋学院反邪教协会暑期海岛社会实践团社会实践活动主题鲜明、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并与岱山县当地签订了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协议书,与当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受到了当地的欢迎;《今日岱山》、岱山网等本地媒体也闻讯前来,对浙江海洋学院反邪教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此次活动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采访报道,采访文章与视频于当日及次日在岱山电视台与《今日岱山》等媒体的播出与刊登扩大了反邪教活动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浙江海洋学院反邪教协会暑期海岛社会实践团获得浙江省反邪教协会第四届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校三下乡优秀团队,团队负责人顾协国老师获得浙江海洋学院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实践团学生负责人马璐铟获浙江省反邪教协会优秀学生干部。

2011年,浙江海洋学院反邪教协会暑期海岛社会实践团继续前进的脚步,获2011年浙江省反邪教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二等奖,获得2011年浙江省反邪教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顾协国老师获得2011年浙江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四)更新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信仰自我教育的作用

每个社会成员信仰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是其对思想观念的选择和认同。思想观念是外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9]。一个人信仰的形成和确立,归根到底其自身最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信仰教育要注重大学生自身作用的发挥,要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对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认识,引导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认同,增强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陶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大学生为人类美好事业奋斗到底的坚强决心。

四、结 语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10]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信仰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尽快树立科学的信仰。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必须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理想、信念、信仰问题,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的信心传导到大学生心中,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最终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冯天策.信仰:人类的精神家园.济南:济南出版社,2000.

[4]邱有光.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信仰教育.文史博览,2007(1).

[5]肖欢,乔学琴.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教育探索,2008(1).

[6]陈跃,莫小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西南大学学报,2010(3).

[7]李宗云.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8]赵金飞.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研究.嘉兴学院学报,2011(1).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

【注释】

[1]巢峰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8页。

[2]引自:http://xh.5156edu.com/html5/72274.html。

[3]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页。

[4]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5][美]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戴睿、易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6]转引自: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55/4932440.html。

[7]《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8]转引自:http://www.ccyl.org.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0321_14553.htm。

[9]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10]转引自: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