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悉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悉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现状,从以下几种路径出发,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悉

袁 敬[1]

【摘 要】 现阶段,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被摆在突出位置。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强化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学作用等路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健康成长的需要。现阶段,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大学生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呈现出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人们的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现状,从以下几种路径出发,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一、突出主导价值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

针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现实,要妥善处理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辩证关系,这是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思想基础。承认价值取向多样化并不等同于听任多样化自发无序地发展,而是必须确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整个价值观结构体系中的各种价值观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同时,还必须认真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法则,所以,善于包容,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由之路。换个角度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发挥支配和调节作用的本身就蕴涵着尊重其差异性、包容其多样性,否则,其支配和调节作用就无从谈起。因此,对于当前在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复杂性取向,无论放任自流还是一味堵塞都是失策,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价值观的同时尊重并积极引导差异,这无疑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以大学生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

(一)明确目标,导向清晰,加强思政课教学目的的针对性

教学目的,也就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终极指向。只有具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具有明确的要求,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的讲授和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其强大的生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判断。在新的形势下,针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多元化的状况,通过加强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通过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使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从而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性地位,在高等学府优越的文化环境中,对社会政治文化、国家理想和公众利益表现出强烈的关注,能够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表现出认同,尽可能消除在学生中呈现的“文化冷淡”现象,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二)方法多样,灵活运用,加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师生进行有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种种方式所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它以教学目的为方向,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和改进,增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性。特别要增强时代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从根本上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认同,较彻底的解决大学生“信”与“行”的问题。教师在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时,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各种价值冲突下所表现的困惑,注意分析和了解学生的问题,从而提高课程讲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和多维互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创造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使价值观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课,而是要让它成为大学生所喜爱和钟爱的课程。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人们常说“教无定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所呈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同时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程体系层次多样,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定位不仅关系到自身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部还提出要在本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关高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可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课程体系具有层次性,增加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更加突出的现实,我们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促进多样化的发展,保证价值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导,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要求和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价值评价,在开放与宽容之中引导学生吸纳合理化程度较高的意识观念,提高学校与社会的整合程度,缩短学生在学校中的理念价值与在社会中的经验价值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接纳力,从而改变价值混乱局面,减少他们在教育与实践之间的困惑和迷乱。将学生的人生理想、成才目标、成才途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大学生自身成才和发展的内驱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功能,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一)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被称为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经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以校内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精神与氛围。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在现有的物质环境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优化育人环境。具体来说,高校要完善学校的舆论环境,创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开展校园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作学术报告、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等。还要树立全员价值观教育意识,形成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功能,营造健康的求学与做人环境

大学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了大学的价值观,其校风、学风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大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基地,最基本的群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学知识学做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学校中的基本活动。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的活动,教师都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完成其应担当的职责。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并且要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求学与做人环境。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自身修养、学校教育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推动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高校除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还必须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手段使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出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和谐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高层次精神体现,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熏陶着每个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乃至于他们的深层次价值观的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校园文化建构的道德素质基础,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起点。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校风、教风、学风,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学校的传统和习惯、学生社团及文化活动、学校的环境布局与美化等方面。学校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帮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各种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地成为一个文明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学校要充分发掘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1.我们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2.不断完善学校的人际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团结向上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3.要美化校容、校貌。学校要向学生传递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的信息,使之受到积极的感染;4.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系列大学生主题活动,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在校园中不仅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还可以参加广泛的娱乐活动,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中表现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摄影知识讲座、计算机讲座、文学作品欣赏、交响乐讲座等,还有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会演、文学沙龙、辩论赛等。校园文化寓教于乐,增强凝聚力,使大学生在娱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文化品位。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娱乐中逐步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四、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教学作用

加强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通过社会实践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把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又拓展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当代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在多元价值观下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和困惑,结合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育,建立一个系统化强的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地,使理论上的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同时,根据大学生价值选择矛盾化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中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有一定的利益导向相配合,否则就无法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因此,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西方社会的“义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导公民、青年学生通过服务社会来体验奉献的乐趣,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要倡导和推动学生更多地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三下乡”活动、帮贫扶贫活动等,把价值观的构建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由理论转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考虑青年人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恰当的形式来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培养评估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徐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8.1.

[2]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N].人民日报,2007-1-12.

[3]梅荣政,王炳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7,(6).

[4]罗成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7(4):154-155.

[5]ROBINSONSHAVER,WRIGHTSMAN.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8:874-902.

【注释】

[1]袁敬,男,1963年生,陕西勉县人,本科,经济与法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