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原则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政治性,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鲜明党性以及目的性特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杜绝使用各种落后甚至迷信的教育方法。突出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其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本要求。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在坚持、突出先进性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需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现实的需要,是当今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为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达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使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方面,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培养其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该教育的灵魂所在。这需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对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决抵制和防御种种错误思潮的消极影响,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所谓政治性,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鲜明党性以及目的性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几年,我国社会日新月异,全国人民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经济生活日益富饶,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不断变化。尽管如此,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始终是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这是培养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杜绝使用各种落后甚至迷信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够抵制各种消极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旗帜鲜明的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者。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社会蕴藏的生产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但同时也出现了社会思潮繁多,价值观念冲突、矛盾,价值标准无法明确的现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干扰。在如此严峻的社会境遇下,我们始终坚持教育方法的政治性原则,采取说服、引导而不是打压的教育方式,帮助大学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了大学生对正确人生航向的把握,确保了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育人育脑的重要工作,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真正理解而愿意接受、能够接受并真正接受。要完成这样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离不开科学方法和科学理论理论的支撑,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者必须借助于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开展理论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效激发起大学生学理论、用理论的浓厚兴趣,寻求到内在的发展力量和动力,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推动大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完成由抽象的个体向社会化角色的转换。通过学习科学理论体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促使其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标准来衡量人的活动和价值。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一种内在逻辑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以理服人”,促进其“灵魂的转向”。[163]

可以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坚持政治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级特征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164]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必须要坚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先进分子,同时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先进性要求和层次性要求相结合,突出先进性,寓先进性于层次性,用先进性带动一般性,使少数影响多数,多数学习少数,从而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坚持先进性、突出先进性,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教育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武装大学生。教育实践中,各个大学要大力宣传认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与激励作用。突出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其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根本要求。

其次,是要满足层次性要求。大学生整体上素质较高,是经过多年培养、层层选拔出的高素质群体,但毕竟大学生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再加上精英教育时代的结束,大众教育的开启,大学生群体的素质也有很大差别。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也呈现不同的层次性。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在坚持、突出先进性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需求。高校要一边积极培育、宣传典型,一边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道德水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恰当而灵活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本质内涵体现了我国在理想道德建设上的一致性要求、广泛性要求。它不但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具有适用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引领力,符合不同层次群众在思想上的不同层次需求,是各民族、各层次联结的精神纽带。我们只有把先进性与层次性结合起来,才能适应当前不同层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差异性、选择性、多变性、独立性的特点,才能保证青年大学生获得在政治上、精神上和道义上的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165]此外,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坚持先进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还要釆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全体大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并紧密团结起来,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理论灌输与全面渗透相结合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人类探索、认识世界的结晶。反过来,科学的理论又可以指导人们采取科学的行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一部分是来自直接经验,但更多的是来自间接经验,来自对前人的学习,来自对前人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等认识的继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这是发展的需要。人们的价值观念、思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形成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在学习人类现有的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判断、价值目标及价值标准等方面的正确的认识,能够反映主客体之间本质的价值属性。价值观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教育对象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标准衡量周边的事物,结合自身的利益和实际需要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进而实现价值、创造价值。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其中,价值观理论的教育是基础。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都非常重视价值观理论的教育,并且取得了突出成效。特别是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我们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价值观教育,同时做到紧密结合时代,创新理论、创新实践,以适应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需要,对价值观理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其中有些问题我们现有的价值观理论还无法完全解决,需要我们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价值观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系统科学的理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形式上开设几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有限的,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直接显性的教育,而应将显性的教育方法和隐形的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基于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但要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渗透、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科研、工作、娱乐、消费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志愿活动、网络教育等育人的整合作用,从而让大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有强制性的一面,但更多的体现为非强制性的一面,它主要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以及人们的内心自律得以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才能够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才可能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实践精神。大学生拥有的这种内在的实践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实施的强大动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通过外在教育,让大学生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实现道德内化,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要有良好的校内教育环境和轻松愉悦的校园舆论氛围,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齐抓共管,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加强教育的渗透力度,有力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及其内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将该项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任务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相互结合,而且要与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结合;不仅要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还要与通识课、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在当今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理应渗透到网络领域,主动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挖掘各种先进典型资源,加强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引导和示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咨询指导与服务之中等等。[167]

总之,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系统的理论教育与全面渗透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够充分调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还要充分利用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和引导,充分利用教育方法的感官刺激及心理影响作用,做到各种教育方法的全面整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尽力有效避免大学生的抵触与厌恶情绪,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四、正面教育为主与批评引导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动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需要进行教育,需要通过正面的灌输、说理和引导来进行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要按照“三贴近”(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要按全面、全方位培养教育人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相结合;确保大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潮的引领作用,确保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在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满意成效。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让大学生领会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把握其内涵及其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从而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确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握正确的努力方向,力争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引导大学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成为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努力成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168]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坚持教育为主,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对错误思想、错误社会思潮的批判,提高大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正面教育和批判引导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应该结合进行,缺一不可。毛泽东曾经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169]我们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战斗力,就必须加强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力度,增加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划清界限的内容。特别是要注意揭露和批评那些打着宣传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号曲解马克思主义、打着宣传解释党中央精神的旗号歪曲党中央精神的言论。[170]当今世界,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大学生敏感的神经。社会思潮是有阶级性和政治的,有先进与腐朽、正确与落后之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切实通过对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及批判提高大学生的鉴别力、不为错误思潮所诱惑。经过对错误思想、社会思潮的批判可以让大学生明白是非、知晓善恶;经过坚决地批判斗争,错误的社会思潮才会退出意识形态的舞台,不再毒害大学生;经过对错误思想、社会思潮的批判、斗争,使大学生提高认识,增强政治敏锐性,逐步地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有理有据有力的批判需要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没有理论武装,分析难以到位,批判也难以有力,这还要仰仗系统的正面教育。

五、坚持与时俱进与创新教育方法相结合

与国外高校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相比,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一是过分注重于正面宣传和理论灌输的作用,忽视“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教育方法单一。二是在教育途径的选择方面,过分强调学校和家庭的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却很少注意到社会大环境及社区小环境在该重要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地位。几种教育途径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发挥不出教育合力的整体性功能。三是过分注重于面向大学生全体的统一性教育,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课堂教学中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其实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常常被学生所忽视,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教育作用。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教育的强大动力。要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加快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教育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这些思想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在当今的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不断得到扩展,教育者的地位和作用也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新思想、新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改革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该项教育更具有广泛性与针对性,更直接也更深入。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性,增强时代感与感染力,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新的环境、模式以及新的教育手段、教育载体。再者,我们已经身处其中的信息时代,无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地认识到全球化的时代特征,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便利与工具价值,要不断地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创新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加强管理,发挥优势,主动出击,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新渠道。”[171]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掌握网络技术,关注网络信息;要把传授知识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把系统教育和专题讲座结合起来,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推广,要呼吁并带动全社会重视教育环境的塑造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与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