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学生的压力与挫折

高职学生的压力与挫折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适度的压力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活动,激发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培养其良好意志、品质的必要条件。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主要器官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包括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加速,血压、体温上升,骨骼肌紧张等。

目前高职学生所体验的压力不可忽视,如考试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等。高职学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高职学生必须学会管理和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才能拥有快乐和健康的生活。

一、高职学生的压力

(一)常见压力

1.交际困难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高职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导致高职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因:目前高职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2.强烈依赖网络

不少高职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所深深吸引。所以,有些高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高职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高职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高职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在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二)压力的反应与主观评价

压力并不直接导致我们的感受和体验,而我们对压力的认识反应或主观评价,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和体验。对压力的反应包括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1.压力的心理反应

在压力情境下,个体的感知功能被激活,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也变得活跃。个体的认知反应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具有消极的作用。积极的一面是认知活动增强,有利于应对压力情境,迎接威胁与挑战。但也可能产生诸如“灾难化”消极认知反应,即对负性压力源的潜在后果估计得过分严重。消极认知反应还包括自我评价降低,使得个体的自主感知自信心丧失。例如,一个长期得到师生称赞的学生,突然面对一次考试失利,很可能就会一蹶不振,变得怀疑自己。

个体的心理反应还集中在情绪方面。面对压力,个体最常见的情绪反应包括焦虑与恐惧、愤怒与怨恨、抑郁等。

2.压力的行为反应

压力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与心理和情绪反应密切相关,也可以将其视为心理和生理过程的外显反应。行为反应主要涉及面部表情、目光、身姿和动作,也包括声调、音高、语速和节奏等副言语线索。当压力超过当事人承受能力的时候,个体的行为反应可能会显得惊慌失措,以致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下降,动作刻板,或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或运动减少而呆滞、木僵。

3.对压力的认知和评价

个体对压力的反应,不是直接而单纯的,而是要受到中介机制——认知评价的影响。它决定着个体如何看待刺激的行走与压力的大小。认知与评价机制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压力源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即是单一性的还是复合性的,一般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2)社会支持系统。当个体具有较强的社会支持系统时,他可能对压力知觉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可以得到帮助;相反,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人会很沮丧,有一种独自面对困难的悲伤。

(3)当事人自身的身心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婚姻状况、职业等人口统计学状况;体魄强壮与否的生理状况;认知与归因风格、性格倾向、情绪状态、应对能力与应对风格、人格动力特征、自我概念等心理因素。

(三)压力的作用及反应阶段

1.压力的作用

(1)积极作用。一般单一性社会压力有益于健康,它使人生活得充实,人生变得有意义,这类压力称为“良性压力”。事实上,完全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真实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年的心理压力是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经受过生活压力的青少年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适应环境,更容易取得成功;反之,早年生活条件太好,没经历过挫折和压力,则有如温室里成长的花朵,经不起生活的风吹雨打。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适度的压力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活动,激发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和培养其良好意志、品质的必要条件。

(2)消极影响。继时性压力和破坏性压力,则成为人们健康的杀手。继时性压力使人处于慢性心理应急状态,时间一久便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身心症状。病人会产生呼吸困难、易疲劳、心悸和胸痛等生理症状。此外,还有紧张性头痛、焦虑、抑郁、强迫行为等心理症状,是为慢性应激障碍。破坏性压力,比如地震、战争等,则容易使人患上创伤后压力失调,或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感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系列问题,是为急性应激障碍。比如女性被强暴后会变得呆滞、心因性记忆丧失、回避社会活动、失去安全感等。强大自然灾害的心理反应,则比创伤后压力失调更为严重,易产生灾难症候群。

2.压力反应的阶段

压力作用于个体之后,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如心跳加快、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重新分布;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多;汗腺分泌迅速;代谢活动加强,为肌肉活动提供充分的能量等。这一系列活动均有利于机体动员各器官的贮备力,尽力应对环境的变化。根据内分泌学和生化学家塞利的研究,在适应压力的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警觉阶段。警觉阶段又叫“唤醒期”或“准备期”。此时发现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应付。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主要器官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包括呼吸、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加速,血压、体温上升,骨骼肌紧张等。

(2)搏斗阶段。搏击阶段又叫“战斗期”或“反抗期”。继警觉之后,人体全身心投入战斗,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或退却。这一阶段人体会出现以下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实则处于意识控制之下的抑制状态;个体内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以及能量被大量耗费;个体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即便是微小的刺激,也能引发个体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爱人的唠叨、孩子的纠缠,都会让一个下班的精疲力竭的丈夫或者妻子勃然大怒,找对方“出气”。

(3)衰竭阶段。衰竭阶段又叫“枯竭期”或“倦怠期”。由于抗击压力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此时个体在短时间内难以继续承受压力。如果一个压力反应周期之后,外在的压力消失了,经过一定时间的调理和休息,个体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体征。如果压力源持续存在,个体仍不能适应,那么一个能量已经消耗殆尽的人,就必然会发生危险,此时,疾病、死亡都是极有可能的。长期处于叠加性压力和破坏性压力状态下的人容易出现身心疾病,就是这个道理。

二、挫折与高职学生

(一)常见的挫折

大学生活虽然如诗歌般浪漫、美好,但是挫折也常常不期而遇。当代高职学生的主要挫折遭遇如下。

1.学习挫折

这几乎是所有挫折中最常遇到的挫折。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导向,学生的学习挫折感便由此而来。而且由于分数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评鉴标准,所以高职学生的学习挫折往往表现为某学科的成绩不够理想。学习挫折直接削弱高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遭受学习挫折后,“难过”占41.6%,“担忧”占31.7%;其次,“不安”占26.2%,“紧张”占19.2%,“难堪”占16.4%,“气愤”占16.4%;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仅6.1%。

2.人际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对高职学生而言是仅次于学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社会需要。高职学生都希望获得更广泛的良好人际关系,从而维系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但是,由于性格或者成长经验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要么难以抛开自尊、自傲和矜持的面具,要么以错误的方式伸出橄榄枝,反而引起别人的误解,导致人际交往挫折。

3.恋爱挫折

对爱情的渴望也常常折磨着高职学生。应该说,爱情对高职学生而言是非常正常的需求,但是,由于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高职学生往往难以得到爱神的垂青。我们从大学校园BBS上公开征友的信息来看,女生选择男朋友的标准往往是“阳光帅气,身高175厘米以上”;而男生择友的标准也往往是外表美丽、性格温柔。不可否认,近年来高职学生的恋爱现象越来越具有追求感性和物质化的倾向,加上高职学生恋爱动机的差异、恋爱过程中交流沟通技能的欠缺,维持恋爱需要的物质条件不具备等原因,部分高职学生也会遭遇恋爱挫折。

4.择业挫折

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给高职学生带来的隐性压力不言而喻。对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来说,择业更是一种现实的挫折。根据调查,无论是就业岗位、地点、薪酬福利等,高职学生的期望一般高于社会提供的范围。所以,在整个就业过程中,高职学生都会感到失望、焦虑。

(二)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着重于人们的体验反应,认为挫折是意志行为过程中由于不可预知的因素对目标有所阻碍,从而在主体身上引起的一种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

1.挫折针对意志行为

人之所以常常有苦恼、焦虑、愤怒这些负性情绪体验,就是因为行为目标遇阻和受挫。如果人没有明确的目标,行为没有意志性,挫折就无从产生。即便遇到障碍,也不会把它看作挫折。比如你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读不读研究生对你来说都没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你根本没把读研究生当作你的目标,那么,即使你失利了,对你来说也根本不是一种挫折。

2.挫折是主体的情绪体验

人在遭受挫折后,会马上引起复杂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反应。个体会有自尊心的损伤感、自信心的丧失感、行为的失败感和达不到目的的愧疚感等一系列纠结的情绪情感,之后会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等情绪体验所交织成的复杂心情,概括称为“焦虑”。正是因为挫折能够引起人的这种巨大的负性情感反应,使人痛苦,所以人们才不愿意面对挫折。若遇到了,还可能采取一些防御性心理反应,从而避免陷入痛苦的泥潭。

3.挫折是主体的认识

引起挫折的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一般不受个人支配与控制。但是对于同样的刺激是否会引起同样的反应,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是说,人对于刺激情境是否会引起挫折反应,还在于主体自己怎么去认识这种刺激情景。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杯弓蛇影”便生动说明了这个道理:同样的情境,不同的诠释,导致不同的结果。

4.挫折是不可预知的

传统的科学观总幻想着人类能够完全掌握事物的发展过程,控制行为结果。对于像火箭发射、机械运行这类物理事件,科学家已经实现了精确的控制。但是对于由人参与的社会性活动呢?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告诉人们,对世界的完全控制只是人类的美好愿望,永远不可能达到,尤其是社会历史进程。因此,对日常的意志行为过程,我们可以大概估计会遇到哪些困难,但是永远不能精确地预测到它们会是什么,以及如何发生、何时发生。高职学生由于社会生经验不够丰富,更是缺乏对挫折的预测与准备。

(三)挫折反应特点

1.生理反应

个体遭受挫折以后,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在能量,以有效地应付外界环境的变化。比如,受挫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增强,消耗大量的能量,于是神经末梢释放生物信息,刺激心肌收缩力增强,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使人血压升高;刺激呼吸加快,以保证氧气供应;刺激各种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蛋白质、脂肪、糖原分解。

在体内潜能被大量消耗的同时,机体内部那些与情绪反应无直接联系的器官或系统则得不到必要的能量而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如消化道蠕动减慢、胃肠液分泌减少等。如果长期处于挫折情境而不得到消解,上述生理变化将会进一步增强,从而引起身心病变,出现皮肤和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悸、气急、腹胀、尿少等一系列症状。

2.心理反应

挫折情境中的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以及较为复杂的防御性心理反应。

(1)愤怒和敌意。如果受挫者意识到挫折情境来自人而不是自然因素时,会产生愤怒和敌意的情绪体验。所谓“怒从心头起,恶向但边生”,愤怒之后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极端行为反应。比如,2004年2月,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杀害同寝室的同学这一事件,就是马加爵在遭受同学的嘲讽之后产生的愤怒行为反应所导致的。

(2)焦虑与担忧。通常情况下,我们不知道挫折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就是知道挫折来源于什么,我们却无法解决,这时我们往往会产生焦虑与担忧的情绪反应。焦虑是挫折后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适度焦虑,如考试前适度紧张,对提高活动效率、发挥潜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过度的焦虑是有害的,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发展成焦虑症。焦虑之外,往往还有对于事情进展能否顺利、目标能否达到的担忧。

(3)冷漠。当人遇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好像没有什么情绪反应,这就是受挫后的冷漠反应。冷漠并非没有情绪反应,相反,是一种压抑极深的痛苦情绪反应。当个人面对亲人、朋友带给自己的伤害,或者面对无法摆脱的挫折情境时,通常会表现出冷漠的反应。

(4)压抑。当我们无法对挫折情境,表达我们的愤怒与不满的时候,需要暂时将消极情绪压抑起来。压抑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按照精神分析理论,被压抑的情绪进入潜意识,会通过其他途径变相表露出来。

(5)升华。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挫折,将挫折转化为一种激励的力量。所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遇挫越勇”就是这种在挫折面前自我激励的情绪状态。

(6)向下比较。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有必要和那些命运比我们更差的人去比较,以消除心里的愤怒不平的消极情绪,让自己的心理获得一种平衡感。

3.行为反应

人在挫折情境下除了有情绪反应之外,可能还伴随着某种行为反应。

(1)报复与攻击。对于人为造成的挫折,比如他人的恶意阻挠,会激起当事人强烈的反应,可能会直接激发出报复和攻击行为。受网络暴力文化的影响,很多青少年面对挫折具有暴力倾向,比如高职学生犯罪。

(2)退行。是指遇到挫折时,心理活动和反应退回到个体早期发展水平,以幼稚、不成熟的方式应对当前情境。比如,高职学生的活动计划受到家长或者老师的反对,可能就会采取赌气、咒骂、暴食、疯狂购物、砸物甚至出走等非积极、非成熟的方式去应对。

(3)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在面对挫折情境,经多次尝试也无法避免失败的经验,使得个体在挫折面前完全失去任何意志努力的现象。这是心理学家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遭受多次挫折和打击,却不能克服苦难、战胜挫折,久而久之就会沮丧,从而倾向于放弃意志努力,听从命运的摆布。

(4)补偿。是指一个因某方面的缺陷而无法达到期望的目标时,以其他方面的成功来弥补先前的遗憾与自卑的现象。例如,高职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或者自身的相貌条件在恋爱问题上受挫,那么他就可以发奋学习,以学习的成功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5)幽默。遇到挫折,以看似轻松发笑的语言对挫折的原因或者遭受挫折以后的后果进行解说,使人的心理紧张或愤怒感暂时消失的艺术,就是幽默。幽默反映出个人看待挫折与成败的一种超然心态和智慧。幽默搞笑正日渐成为高职学生释放学习挫折和压力的一种手段。

(6)宣泄。宣泄是指采用道德法律许可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愤怒等极端情绪,从而避免发生直接人际冲突和心理郁积的一种方式。常见的宣泄方式有在空旷处大吼大叫、摔打物品、打出气袋、跳舞、唱歌等。

在遇到挫折时,人们产生各种挫折反应是正常的。因此,学会适应和驾驭这些反应,使这些反应不至于失控而导致异常,进而能够面对现实、调整身心、摆脱负向情绪。我们应知道,采取积极和理智的方式应对挫折,是每个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任务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