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间或群体的视角分析历史问题

空间或群体的视角分析历史问题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时间、空间或群体的视角不同,会对史料的选择、分析、研究、解释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人们对同一历史事实得出完全不同的历史认识。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内阁召开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凸显全球变暖对这个国家的威胁。如震惊世界的“9·11”事件遭到反对恐怖主义人们的坚决反对,这种殃及无辜的恐怖主义行为是反人类的行为。但是,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却认为是所谓“圣战”行为。

华东师大三附中 李代友

目标内容:从不同的时间、空间或群体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历史就是人类过往发生的事实。但是人类过往发生的历史事实庞杂、丰富,真正得以记载、保存下来的历史事实是极其有限的、碎片化的。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多是历史学家利用记载保存下来的历史,或者是碎片连接和联想出来的过往画面。

可见,完全客观地再现历史原貌已经不可能,遗存的历史事实也很大程度上受到记录者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影响。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认为,我们看到的历史,其实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96页)

正因为历史的这个特性,绝对客观、真实的历史不可能再现。因为时间、空间或群体的视角不同,会对史料的选择、分析、研究、解释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人们对同一历史事实得出完全不同的历史认识。

一、时间和时间的视角

所谓时间,即是所处的时代。无论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或者是普通人学习、认知历史,都会受到所处生活时代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对于同样的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形成截然相反的视角。

如对于“恐怖主义”,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在古代,“恐怖”这一概念本身并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经常被当作实施恐吓性“对外”政策的一种手段,是一个有效的政治工具,是强势团体与弱势团体都可能使用的方式。最为典型的就是“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流传了千年,荆轲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一直为人们赞颂。

到了近代,随着民族观念逐渐加深,为了本民族利益或为了反抗民族压迫而进行的恐怖活动逐渐上升。如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镇压反革命,革命者们实施了严厉的恐怖政策。

在当代,由于南北关系恶化、发展中国家贫穷状态的加剧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内部分裂等原因,产生了恐怖主义狂热势力,主要表现为团体或个人的反政府、反社会的暴力行为。 当前国际恐怖势力,已经成为人类的公敌,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带来极大的挑战。(张家栋,《恐怖主义的概念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

不同的时间,因为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也会导致人们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

如人们对待工业化的态度。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对物质财富的渴望,人们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财富给予极大的颂扬,认为工业化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使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但时至20世纪中后期,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引起人们对工业化的批判和反思,主张限制或改进工业化。

2002年,面对工业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道路做了具体的阐述: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苦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表明了我国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批判、反思后的理性选择。

另外,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史料的占有情况不同,也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识。

如20世纪90年代,由于苏联的解体,苏联关于冷战和中苏关系的大量历史档案解禁,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华东师范大学的沈志华教授利用这些宝贵的档案,揭开了冷战时期和中苏关系的诸多历史谜团。

二、空间和空间的视角

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空间有宇宙空间、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等。这里我们探讨的应该是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即人们生活的地理上的地域或区域。人们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区域,如城市、乡村,或沿海、内陆,或国内、国外,必然会对其经济生活、观念、视野带来很大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相同的历史事件或问题产生不同的视角,形成不同的看法。

如全球气候变暖给世界带来极大挑战。1992年,150多个国家在里约热内卢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标志着人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进程正式启动。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又制定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然而,不同处境的国家对待公约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美国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对于海拔低、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强烈希望国际社会履行国际公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沉没”的国家。该国气象局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37.6厘米,这意味着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由于气温的上升,坐落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马尔代夫消亡时间屈指可数。2009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内阁召开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凸显全球变暖对这个国家的威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挑战,处在不同地域的国家,由于它们承担了不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在气候变暖的生态环境中的处境不同等原因,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上就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政策。

三、群体和群体视角

群体,也称为社群,是一群彼此有着一定共同利益而且互动着的人群。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的行为规则。各类社会群体出于各自的利益,对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历史视角,产生不同的行为。

如震惊世界的“9·11”事件遭到反对恐怖主义人们的坚决反对,这种殃及无辜的恐怖主义行为是反人类的行为。但是,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却认为是所谓“圣战”行为。1988年,当时还是美国副总统的布什,在一封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中说道:“对所有读这本书的人来说,恐怖分子就是攻击我们所珍视的制度和亵渎我们价值观的罪犯,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张家栋,《恐怖主义的概念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

“9·11”事件是反对恐怖主义的人们坚决反对的恐怖主义行为,但是在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看来却是“圣战”行为。

再如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纪念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而作罢。

哥伦布发现美洲,开辟新航路,把美洲带入近代文明,也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崛起提供了资本和市场,开启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新时代。对欧洲人来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完全值得纪念。但是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同时也给美洲带来了欧洲殖民者,殖民者在美洲残酷屠杀美洲印第安人,大肆掠夺财富。对美洲印第安人来说,这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所以,纪念哥伦布遭到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坚决反对。

四、坚持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

从不同的时间、空间或群体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是看待历史的科学方法。人们看待历史的观点会随着生活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观念的更新、历史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永恒的发展。

人们看待历史的观点还会因为所处的空间或群体而不同,这是因为空间或群体可能拓展,也可能束缚了人们看待历史的观点,使得人们看待历史的观点受到空间或群体印记和利益的影响,或是全面,或是片面。

我们必须在唯物史观指导的前提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从不同的时间、空间或群体的视角,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的方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看待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五、实施案例

目标1:从不同时间的视角,分析综合评价历史问题。

师:自从2001年“9·11”事件及随后美国发起的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后,“恐怖主义”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公众非常熟悉的词语。那么,什么是“恐怖主义”呢?请看下面一段材料:

材料1:恐怖主义是对各国政府、公众或个人使用令人莫测的暴力、讹诈或威胁,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各种政治组织、民族团体、宗教狂热者、革命者和追求社会正义者,以及军队和秘密警察都可以利用恐怖主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师:从这个定义来看,恐怖主义有哪些特征呢?

生:恐怖主义的目的是特定的政治目的,恐怖分子使用的手段是暴力、讹诈、威胁,攻击的目标是政府,或无辜的公众、个人,实施的主体是各种政治组织、民族团体、宗教狂热者、革命者和追求社会正义者。

师:当今比较突出的恐怖组织有哪些?

生:有“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等。

师:是的。事实上,恐怖主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国家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恐怖主义有不同的界定。另外,作为一种人类的冲突形式,恐怖活动也有很长的历史。东西方的古代历史中都有典型的恐怖刺杀活动,如中国古代的“荆轲刺秦王”,罗马史上的“刺杀恺撒”等。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材料2:在这两次革命中,资产阶级都是实际上领导运动的阶级。无产阶级和那些不属于资产阶级的城市居民阶层,不是还没有与资产阶级不同的任何单独的利益,就是还没有组成为一些独立发展的阶级或一个阶级的几个部分。因此,在它们起来反对资产阶级的地方,例如1793年和1794年在法国,它们只不过是为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斗争,虽然它们采用的是非资产阶级的方式。全部法兰西的恐怖主义,无非是用来消灭资产阶级的敌人,即消灭专制制度、封建制度以及市侩主义的一种平民方式而已。

——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9页

师:马克思谈到的1793年和1794年的恐怖主义指的是什么?

生:应该是指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革命恐怖主义。

师:很好。马克思对此的态度如何呢?

生:他认为是“用来消灭资产阶级的敌人,即消灭专制制度、封建制度以及市侩主义的一种平民方式”。

师:是的。在法国大革命中,马克思认为革命恐怖主义也是一种反封建的革命方式。事实上,在近代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中,革命恐怖主义都曾经是一种革命的手段。

二战结束后,恐怖主义一度也成为被殖民、被剥削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方式。在当今,由于南北关系恶化、发展中国家贫穷状态的加剧和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内部分裂等原因,产生了恐怖主义狂热势力。

目标2:从不同空间或群体的视角,比较归纳历史问题。

师:请看以下材料。

材料1: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1521年,麦哲伦带领环球航行船队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与土著人发生冲突,酋长拉普拉普率领土著人打败麦哲伦船队并杀死了麦哲伦。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

生: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做出了贡献。

师:很好。同一历史事件,为何评价会如此不同?

生:因为评价人站的地位和视角不同,正面文字的评价是站在麦哲伦环球航行对近代化和全球化影响视角;背面文字的评价是站在菲律宾土著人的视角。

教师:是的。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人们政治立场、社会地位、需求等的不同,会导致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不同,这就是我们说的从不同的空间或群体的视角,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生:是的。同样的例子还可以看教材第73页的关于全球温室效应问题。

材料2:1994年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标志着人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进程正式启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又制定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期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由于各国在面临全球温室效应问题上境遇不同,也导致它们在减排问题上的态度不同。对于海拔低、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强烈希望国际社会履行国际公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有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以减排会影响国家经济为由而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生:这也可以说明从不同的时间、空间、群体的视角,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不同。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已经会进行模仿和迁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