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中段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小学中段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历来把整理与复习当做一项技能来培养,无论是老教材和新的实验教材,都在相应的位置安排这个内容。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尤以新世纪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独具匠心。新世纪小学数学改变了老教材和部分实验教材单纯做题的编写模式,在每册教材中一般安排二到三个“整理与复习”和一个“总复习”。

小学中段数学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王乐峥

摘要:复习是知识巩固的过程,是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的过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见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很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笔者谈了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 整理与复习 课堂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结构的八级阶梯模式: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1],其中“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和反馈”都属于整理与复习的范畴。而从我们中国人的观念来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一个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要回过头来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为后续学习作出有条理的系统铺垫。因此,学会整理知识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及其他知识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中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历来把整理与复习当做一项技能来培养,无论是老教材和新的实验教材,都在相应的位置安排这个内容。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尤以新世纪小学数学的整理与复习独具匠心。新世纪小学数学改变了老教材和部分实验教材单纯做题的编写模式,在每册教材中一般安排二到三个“整理与复习”和一个“总复习”。在第一学段的“整理与复习”中,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即“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练一练”。第二学段的“整理与复习”只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你学会了什么”,另一部分是“练一练”。只是第二学段中的“你学会了什么”栏目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对你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地整理,并与同学交流”和“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交流”。由此可以看出第二学段的整理是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提高了对学生整理的要求,希望以此锻炼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整理与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长期以来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以讲解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常以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三是以大量的机械操练作为知识巩固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查阅大量参考书与搜集式题上,学生时常感到疲惫不堪。那么,如何开展好整理与复习的课堂教学,使整理有序、复习有效,达到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的目的呢?面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我开始了对整理与复习课的深度思考。

二、对“整理与复习”的再认识

数学的整理与复习课是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的过程。

整理与复习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整理,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是指重新学习。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

通过理论学习,我明确了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巩固已学知识,还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沟通,把平时学的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逐渐形成认知结构。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同时结合学生实际,做到能够堵漏补缺,扬长补短。在少而精的练习中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实际应用。

小学中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数学学习的转型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从无意识学习向有意自控学习转变,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时期[2]。而且中段学生开始对“有用”数学感兴趣,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索的积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把努力和能力看得同等重要,而是改变了态度,他们更为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与他人比较的结果,特别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合作、交流去得到答案以及老师的评价与肯定。

针对小学中段学生的特点,本着自主性、针对性、讲练结合原则,我从单元整理与复习课入手,开始探索这类课的课堂教学策略,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

三、尝试一:组织学生学习整理策略

在三年级时,学生基本不具备自主整理复习的能力,因此我组织学生一起学习一些整理的策略:

1.罗列一个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点

罗列是整理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一个最简单的整理。刚开始组织学生整理,我和我的学生都是在课堂里完成的。整理前,我会要求孩子们再次翻阅教科书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回忆。所谓“展卷有益”,学生翻阅教科书的过程,就是再现所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过程。例如,对三年级上册四单元《乘法》,学生就做了如下罗列:(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4)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5)连乘。

这就是按在教材编排的课时顺序罗列一个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这个整理策略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接受并掌握。

2.按一定的标准对一个单元的基本知识点进行分类整合

这种整理策略叫做分类,它是从整体的角度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以便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学生在一年级就接触过初步的分类知识,但是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分类远比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分类要困难得多。学生在分类时,必须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来罗列知识。例如,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知识可以把前三项归为一类,就叫做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另外两条保留,这样一个单元的五个知识点就分成了三类。

利用这些知识点相对简单的单元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整理法,有助于更多的学生学会这种整理策略。

3.整理形成知识结构图

学生在罗列和分类的基础上,将一个单元的知识点用简洁的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结构图。例如,三年级上册四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可以这样写:

img8

刚开始引导学生书写这样的知识结构图也并非易事,因此我用了一年的时间采用“先理后练”的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模式:交代复习任务——学生自主看书回顾梳理——小组交流,相互提点——全班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形成知识结构图——巩固、深化、拓展练习。通过三年级共12个单元的尝试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书写知识结构图的一般方法,不过课堂效率不高:小组交流并不深入到位,总能发现好学生自顾自地说个不停,学困生一脸茫然地坐在那里几乎没有听懂多少;练习时间太短,甚至没有时间进行巩固练习,使得整理与复习脱节;一部分学生成了记录的机器,只愿抄写现成的知识结构图,不愿动脑回忆、归类、整理。这些现象让我的整理与复习课堂再次陷入困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真正自主投入的开展整理与复习工作呢?我不得不改进教学策略,进行第二次尝试。

四、尝试二:研究简单有效的整理与复习课堂教学模式

复习课作为数学的一种重要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屡见不鲜,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是台州市双语学校小学数学复习课课题组开展的《构建协商探究的教学体系》[3]。该校通过研究得出四种“复习课的课堂策略”:师生协商策略、关注差异策略、整理应用策略和知识整合策略,运用这些策略他们实现了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的民主化;在复习活动中师生能形成共同的意图;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增强,同时使知识形成网络;开发和提升了师生的学习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今年南芬师校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的课题阶段总结中详细罗列了五种常见的教学模式[4],分别是“理在课前,课中汇报侧重练习型”、“先理后练型”、“先练后理型”、“边理边练型”和“诊断强化型”。

进入四年级的教学后,我根据自己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尝试了几种教学模式。但很快发现,不论是“先理后练”、“先练后理型”还是“边理边练型”,都出现了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预定复习任务的情况,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每次教师的提问总是只能有几个同学举手回答,课堂练习的反馈情况也欠佳,有时就连教科书内设计的练习题都完成得不尽如人意。于是我迅速调整了教学方式,开始尝试采用“理在课前,课中汇报并提高练习”的教学模式。

以四年级下期二单元《认识图形》单元的整理与复习课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课前整理,独立完成自己对一个单元的整理复习

每个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整理与复习本》,每个单元完成三项整理复习内容:知识结构图、我的收获和我的问题。学生可以查阅教科书、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以及一些课外参考资料,在家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整理与复习作业,思考汇报发言的方式,做好课堂交流的准备。

2.小组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简单整理一个单元的知识主线后,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开展分组互学。在这5分钟内,除了传递本子的沙沙声,教室里没有其他声音。当他们都较为仔细地看了同伴的整理内容后,再开展小组自评互评,使每个人的分类思路、整理内容更好地与同伴分享,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汇报,查漏补缺

小组交流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全班汇报环节,这个环节重在“查漏补缺”。每个人整理的知识结构图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能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都是值得教师肯定的,那么,通过全班交流的环节,学生可以更大限度地完善自己对一个单元知识的认识,当他们发现特别有想法的知识整理时,就会动笔把自己遗漏的重点知识或特色举例等记录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图旁,以补充完善自己的整理。

通过这一环节的师生互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大多数学生都能对一个单元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为应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4.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教师在新课阶段有意识选择一些学生易错或错过的习题,整理成卷。利用整理与复习课的最后20分钟时间进行当堂检测、订正,在帮助学生巩固一个单元特别重要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反思自己的复习方法,以期促进学生自主整理复习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反思

通过两年整理与复习课堂教学的尝试,学生的整理能力明显提高了,通过一次次的教师示范,生生互学,几乎每个人都能写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他们的分类整理能力在一次次作业中让人看到了可喜的变化。课堂也一改往常复习课的死气沉沉现象,热闹非凡,每个人都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自己的整理中有一点点与众不同之处,就渴望与全班同学分享,老师的肯定、同学的现场记录成为了对每个发言人最高的褒奖。错题再练大大提高了每个同学全对的可能,于是他们开始心怀希望,期待在课堂中展现自己的复习成果,也提高了每个孩子自主整理与复习的积极性。

不过在研究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1)看似40分钟的课堂,因为课前整理,无形中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是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呢?(2)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里充分展现了自己,但精心思考的时间过少,那些精彩的整理是记在学生心里还是仅仅留在了本子上?(3)学生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这样的整理与复习课夯实了基础,就忽略了对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题目的练习。

虽然数学整理与复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在我区教研员、我校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却只能作为抛出的一块石头,教育之路任重道远,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学生自主、个性化学法指导的有效策略及密度大的教学内容如何进行取舍分配课时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这块石头能激起更多教学研究的涟漪。

参考文献

[1]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33~35.

[2]庞维国,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小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4~49.

[3]叶云素,构建协商探究的教学体系[J],小学教案课件网,2006(9).

[4]杨颖,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J],本溪教育网,2011(7).

(此文在成都市第八届教育改革与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