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初探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初探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一提起学生的德育教育, 人们首先会与班主任紧密相连。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只关注是否教会了学生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笔者具体谈谈在数学学科中如何落实德育目标。另一方面,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此时教育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处理复杂问题, 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辛立基 马辉才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和智力, 还要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即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提起学生的德育教育, 人们首先会与班主任紧密相连。 有人说过: “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 但实际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只关注是否教会了学生知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 难道我们要为社会培养不合格的“危险品” 吗? 笔者具体谈谈在数学学科中如何落实德育目标。

一、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方面, 教师直接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现行教材大多数都紧紧围绕各种生活素材编排, 如练习中的环保教育、 奥运奖牌获得情况、 垃圾回收、 数学史料等内容, 作为教师要珍惜这些素材, 放大资源作用, 不能一带而过, 因为这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好素材。 教师应善于从这些素材中挖掘、 提炼其蕴含的德育因素, 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实现在数学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例如: 在二年级计算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 中以“北京申奥成功” 作为主题情境, 北京以56票的绝对优势胜利, 鲜艳的五星红旗、 五彩缤纷的烟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应用题教学中, “啄木鸟吃害虫” “南京长江大桥” “节约用水” 等数学问题分别渗透着环保意识、 爱国意识、 节约资源意识, 都是鲜活的德育素材, 教师提纲挈领式地引导, 可以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一方面,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二次开发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例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时, 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 我出示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吉县的人口数及土地面积, 学生在读写数中,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国情、 区情、 县情普及。 这样做, 不仅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赋予了数学教学浓郁的时代气息, 这样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二、 紧扣解题过程进行做人教育

(一) 借助教学素材教育学生做务实的工作者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往往有许多干扰条件迷惑着学生, 解题时我引导学生边读题边筛选信息(提取有用信息, 排除无用信息), 如二年级有一题为: 小明身高145厘米, 体重26千克; 小李身高138厘米, 体重22千克, 问小李比小明矮多少? 一共告诉四个条件, 两个身高, 两个体重, 根据问题看身高是有用条件, 体重是无用条件, 这样学生就知道比较的是身高, 学生也就真相大白。解完此类题我都会顺势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做无用之人, 不做别人的“干扰条件”, 应该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做一名务实的工作者。

(二) 借助间接条件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面对许多间接条件, 感到杂乱无章, 理不出头绪。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27页有一道题: 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 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 儿童有多少人? 看完此题, 学生无从下手, 我就指导学生分析找到关键信息, “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 即要让学生知道第一步与第二步之间是递进关系, 只有先解决中间的量, 才能解决后边的问题。应该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 即只要知道总共人数是儿童人数的几倍就会迎刃而解, 所以第一步就要先算总人数是儿童的几倍, 即2+1=3(倍), 第二步再算儿童的人数456÷3=152(人)。 此时教育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处理复杂问题, 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在生活中有时需要直接, 有时需要委婉,如对别人的缺点需要以含蓄、 委婉的方式指出, 对自己的缺点要求别人直接指出。

(三) 引用解题规则, 教育学生做守法之人

数学中有许多顺序、 规则, 如四则运算顺序, 做题完整、 书写规范等。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18页有一道题: 三年级学生去茶园里劳动, 女生有56人, 男生有64人。 4名学生分成一组, 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有两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先把男生分组(56÷4=14), 再把女生分组(64÷4=16), 最后把两组合起来(14+16=30); 第二种方案先算一共有多少人, 再把总人数平均分, 无论是哪一种解法, 都有先后顺序。 做完此类题告诉学生: 生活如数学,数学来自生活, 生活中处处也有规则, 如尊老爱幼、 讲究卫生、 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要遵守社会道德规则和法律法规, 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四) 利用条件分析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细节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要一丝不苟, 教师在教学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形成做任何事情都认真负责的态度, 独立思考, 勇于克服困难, 敢于正视错误、 改正错误。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答非所问, 或者是画蛇添足, 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抓住关键信息或要求。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21页有一道题: 三年级有90名学生, 每两人用一张课桌, 需要多少张课桌? 把这些课桌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 每间教室放多少张? 在这道题第二问的解决中大多数学生都用90÷3=30 (张),显然学生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学生把人平均分在了3个教室,但题目中要求把课桌平均放在3个教室, 只能用90÷2÷3%这样的式子解决才是正确的。再如,学生没有抓住问题中的“大约”“估一估”等关键信息,导致经常出错,所以解决问题中捕捉关键词是关键。解完此类题时趁机教育学生平时要关注生活细节,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 强化培优补差活动, 实施爱与合作的教育

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转变,除了自己帮助辅导外,还可安排优生作为小老师帮助周边的学困生, 不仅让优生感受因自己知识的不足给别人讲解时困难重重, 增加其前进的动力, 也让优生从中体会到助人成功的快乐感, 同时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如在教学“面积的计算”时, 在学生认识图形和会计算面积的同时, 带领学生实地测量教室、 操场等,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整理出来, 再计算出面积。 通过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使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与同学们在一起学习, 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 也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要意识到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 加强了所学知识与具体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既让学生认识团体合作的重要性, 又让学生增加了集体责任感, 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总之,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根本目的是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点点滴滴, 有机渗透, 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以达到德育、 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教师只要做到有心、 得法, 德育教育一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