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课管理策略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课管理策略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08年秋,借着江西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改的大潮,我校适时推出了校本课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到今年,我校校本课工作已开展两届,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了不少的挑战,尤其是校本课策略的挑战。

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课管理策略

王慧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008年秋,借着江西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改的大潮,我校适时推出了校本课的开发与实施工作。到今年,我校校本课工作已开展两届,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了不少的挑战,尤其是校本课策略的挑战。对此,我们的体会是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紧贴课改,“以学定教”拉动课堂引擎

新课改强调“生本论”,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我校提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宗旨。校本课的开设就紧贴新课改开展。

1.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与发展需要,定课程。

在开课之前,科研处组织先在学生中开展问卷、座谈、访谈等方式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对课程开设的意见和建议等。根据学生的需要,综合考虑老师们的专业方向和爱好特长,确定开课意向,设计和编撰各自的校本教材。一批激励学生兴趣,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应运而生。冷文义校助的《物理与低碳生活》,何明红老师的《方文山歌词鉴赏》,张斌老师的《排球》,王熙老师的《用网页三剑客打造你的织梦之旅》,李林老师的《趣味哲学》等成为最受同学追捧的热门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等相关要求,我们还精心打造了一批极富九江特色、同文特色的校本课。例如朱水平老师开设的《诗意的庐山》,王小平老师的《白鹿洞书院与朱熹教学特点》,梁明老师的《同文文化》,万红老师的《崇儒励学,天下同文——校史讲座》,韩琼老师的《儒励女中的办学与启示》等。这些校本课的开设对弘扬地域文化,彰显同文特色,展现同文悠久的办学历史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还综合考虑中学生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身心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自然灾害及防御对策》、《心理健康教育》、《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一批贴近生活,服务学生的实用性课程,贯彻落实了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

2.注重学生个性特长与学习规律,定教法。

校本课的开设已尝试改革传统课堂的模式,开始实施走班制。去年我们在高二年级成功开设了《排球》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走班制的校本课。学生是从各班中根据自愿原则挑选出来的,是对课程有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教学极富针对性。同时,这两个班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另外,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与操作,是我校校本课开课的又一原则。据此,不少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间探寻和发现,开拓眼界,增长见识。例如石晓刚老师开设了《运用已有知识检测校园土壤中可溶性离子的研究》,就是一门非常具有操作特点和价值的校本课;丁忠锋老师开设了《摄影知识》,带领学生到校园和野外进行实地拍摄,摄制了许多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曾平老师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学生生存生活能力的培养和意志的磨练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二、依靠制度,“以管带促”实施规范管理

校本课从开发到实施到评价,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理顺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科学管理。

1.制度先行。

校科研处在校本课领导小组领导下,于2008年底开始着手制定《同文中学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讨论稿),经多次修订,在2009年6月定稿并施行。这个方案分为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目标、保障措施、课程分类、基本程序、管理细则等几个大的方面,是全校校本课开发实施的“大政方针”。科研处还相应地制定了多个文件和表格规范校本课的具体实施:(1)制定《同文中学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要求参加新课改的全年级老师申报填写;(2)制定《“课程纲要”审议表》,由教研组长填写初评意见,校学术委员会分组审议,提出复评意见和是否开课的审议结论,报校领导小组审定;(3)会同教务处一起编制《同文中学校本课程总课表》;(4)制定《校本课程课堂师生双向评议表》,分学生评议老师和老师评议学生集体的两张表,分别在课后投入专门的评议箱;(5)制定《校本课程听课评议表》,分发给听课的校领导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6)制定《校本课程跟踪检查表》,由科研处干事检查并记录每次上课情况;(7)制定《学生校本课表现及学分认定表》,表内包括所有上课学生的名单和考勤、纪律、考评等信息,作为最终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8)制定《校本课情况汇总表》,汇集各方面信息,作为教师发放津贴和课堂评价的依据。

2.扎实管理。

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在“知”上做文章,更注重“行”。把依制度办事,严格管理落到实处。校本课程开设的主要工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在学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学生需要;进行开课前的动员培训;下发《同文中学校本课课程纲要》,老师认真填写;领导小组审议“纲要”,确定开设课程;授课教师备课;编印《校本课程选修表》,各班学生选课;根据《班级选修单》对教师、课时、场地作出统筹和安排。(2)课程实施阶段:下发《校本课课程表》,老师依课表上课;每班选出校本课课代表,在每堂课后认真填写《校本课开设情况反馈表》,投入指定的意见箱;科研处工作人员每节课下班检查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出勤情况,填写《校本课程跟踪检查表》;学校领导、科研处、教研组、备课组随时推门听课,从开学至今,几乎每一周的校本课都有校领导小组成员会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深入课堂听课,及时了解情况,解决疑难问题,指导老师改进教学。(3)课程评价阶段: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和对教师上课情况的评价。这三个阶段中的每一项事情都有严格的时间节点,都由专人负责,工作开展井然有序。

三、加强交流,“因学成思”实现持续发展

校本课从拟开设到开设的过程,校科研处人员和相关教师经历了从茫然到明晰,到再茫然再明晰的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不能离开学习与交流。首先是科研处工作人员自学有关文件和理论,上网查阅资料,走访兄弟学校学习取经,然后把相关材料制作成课件,装订成学习小册子,在年级组会、教研组长会、全校老师大会等各级会议上组织老师们一起学习,共同研读,使老师们对校本课的开设有了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科研处还召集各班副班长(校本课科代表)开培训会,介绍校本课管理的有关要求,指导他们填写有关考评表。我校校本课程已渐渐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走进了课堂,成为新课改三级课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新成员。

第一届校本课的开设就比较有序而且初见成果。2010年,在“江西省第一届优秀校本课评比”活动中我校选送的叶蓉老师的《英文经典鉴赏》被评为优秀。同时,我校申报的省高中新课程实验重、难点攻关课题:《如何发挥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也于2010年顺利结题,王玉兰主任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在江西省课题工作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010年下半年,我们又在新高二年级开展了第二届校本课的开设工作。这一次,我们在吸取第一届经验的基础上,让拟开设和已开设校本课的老师们进行交流与探讨。这学期,我们在刚刚结束校本课教学的高二年级开展了“精品校本课教案评比”。让老师们在课程结束后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梳理自己的课程思路,整理自己的教学材料。在这次评比中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精品校本课教案。这些教案不仅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明晰,教学方法科学,而且内容丰实,图文并茂。比如冷文义校助的《物理与低碳生活》,梅景春老师的《震撼人心的物理插图》等教案都极富代表性。

我校校本课得以顺利进行,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与老师们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与摸索中,老师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课程思路。使我们的校本课能从多方面满足学生需求,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欢迎。同时老师们在学习、备课、上课、反思中也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从另一侧面展示了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

当然,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面临一些困境。例如校本课与高考应试的矛盾如何协调;走班课学生的管理等等。这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