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研究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研究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校本课程管理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次,校本课程的发展还需要学校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对此有的学生家长很不能理解,他们担心校本课程会影响学校的升学教育。对学校来说,如何做好说服工作,取得家长的谅解和支持,让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挑战。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创新研究

胥 秋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由中央政府组织人力设计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再以指令性文件规定全国统一实施,地方和学校只负责课程的实施,没有课程决策和开发的权力。这种体制称为“国家本位课程”。它虽然有助于实现课程整体设计水平的优质化,有助于课程实施的规范化,有利于达到国家的教育目标,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课程内容不能与地区经济文化和学校特色相结合,课程管理僵化,不利于地方和学校积极性的发挥,教师是被动的课程实施者,不利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学生个性难以得到发展等。为了克服单一的“国家课程”的弊病,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促进了课程的本土化和对地方的适应性;同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把原先过于集中的课程决策权力分配一部分给地方和学校,使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并努力实现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协调统一,也体现了课程权力分配和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对学校来说,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可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也就是校本课程。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指的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即学校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自主设置的课程,包括环境分析、确定课程目标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的全过程。校本课程从性质上来说不是一种课程类型,它不是指一门具体的课,也不是指教师自己编的一本教材,它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小学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学校获得更多办学自主权的体现,是真正实现校本管理的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者和参与者包括学校的教师(不一定是本校的教师,可以是其他学校的教师或校际间教师合作开发课程)、校长、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代表、学生。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开发者,校本课程目标的制订、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都离不开教师。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校本课程管理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首先要对学校、社区实际情况和课程资源进行准确的分析,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然后和教师共同参与,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组织、协调好物质和人事关系,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一个有利环境。课程专家是掌握校本课程理论和技能的专门人才,他们能够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向学校教师提供咨询服务或技术指导。家长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在课程管理当中应有一定地位,并且在教育改革中起到桥梁和助手的作用。社区可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大量课程资源,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吸取社区人士的意见,争取社区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虽然不是管理工作的主要人员,而是课程开发所指向的对象,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重视学生的参与。

校本课程有利于克服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教育条件脱节的弊病,体现地方和学校的特色;可以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邀请社区代表、家长、课程专家、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校本课程还可以成为实现校本管理的一个突破口。校本课程是校本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校本管理的实现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校本课程的发展,使教师、家长、社区代表、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决策过程当中,有利于他们逐渐意识并获得学校其他事务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为实现校本管理做好铺垫;同时校本管理的推进也有利于校本课程的落实。

然而,我国的中小学长期以来都是被动地实施国家课程,只有教学管理,没有课程管理,对于校本课程,广大的中小学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校本课程会给现有的学校管理带来哪些冲击呢?

二、校本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挑战

从学校所面对的外部关系来看,学校首先遇到的挑战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得不向外界开放。我国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与社会直接接触甚少,其消极影响表现为:一是学校对社会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的要求反应迟缓;二是地方性和社区性的文化,不能及时地吸纳到学校课程中,课程缺少地方特色;三是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地域文化个性,不能有效地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总之,学校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和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而现在校本课程开发者和参与者包括了社区代表,社区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就是与社区合作开发的。学校与社区如何形成良好互动的关系,利用好社区的课程资源,将社区的变化与文化反映到校本课程中,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挑战。

其次,校本课程的发展还需要学校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我国中小学一直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而校本课程一方面是占用教师应试教育教学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占用学生平常用来学习升学考试科目的时间。对此有的学生家长很不能理解,他们担心校本课程会影响学校的升学教育。学生通过校本课程也许能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满足学生的兴趣,但在现有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对这一部分学生是不利的,所以家长希望的是学生能升学,校本课程可有可无。对学校来说,如何做好说服工作,取得家长的谅解和支持,让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挑战。

从学校内部来看,校本课程给学校管理带来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随着校本课程的推行,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师造成了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冲击正常的教学

过去课程是国家制定的,教师只要会教学(课程的实施)就可以了,而现在教师是校本课程编写、实施、评价的中坚力量。这要求教师有分析环境、设定课程目标、课程编写、评价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中小学的教师还不具备这样的高素质。那么学校就要定期地对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教师送到师范院校去学习;一种是进行校本培训。那么怎样的教师培训既能有较好的效果,对学校来说又花费小、不影响正常教学呢?而且无论如何,教师为了适应校本课程的需要,总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填补课程方面专业素养上的不足,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也同样会倾注教师的许多心血,那么教师的负担会加重吗?教师本来所授课程的教学能够保证吗?这些都给学校的教师管理和教学管理带来了挑战。

2.校本课程的推进给学校管理中的权力结构带来了变化

传统组织理论所推崇的金字塔式的组织层级模式也体现在微观的学校组织中。组织之中等级森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层级分明,学生处在金字塔的最底层。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校长、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代表、学生的参与,还需要教导主任、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的配合,这就涉及校本课程发展中的分权问题。校本课程的参与者之间有没有从属关系,各自的权限又如何?由于这种分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而学校对新的分权模式又没有清楚的认识,这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挑战。

3.校本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校长的课程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备受考验

过去校长主要是抓教学和学校的一些日常工作,课程管理从来不是校长的职责。但是校本课程发展迫使校长的角色不得不转变,要求校长对课程资源有敏感性,能够领导教师进行课程的开发,而且在课程开发中还要协调好校内的各种关系。校本课程开发很多时候是一个团队活动,涉及一群教师,涉及过去分工明确、缺乏横向交流与协作的各个职能部门,涉及财力和资源的保证,所以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样一个整体目标,校长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校长是否具备这样的协调能力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这一目标完成的质量。

三、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创新

1.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理念的创新

校本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应该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尊严,开发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反映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须做到:第一,课程管理权力的下移,让社区、学校、教师在课程管理中拥有更大的权力,尤其重视教师对课改的参与;第二,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之一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主动的、个性化的,校本课程要为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教材提供更大的空间;第三,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第四,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应实行柔性的管理,尊重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切不可限制过多、管理过严,否则就会挫伤教师和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2.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机制的创新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应从科层管理向民主分权管理过渡,建立恰当的课程决策机制。现代学校的组织结构来源于工厂的科层制的组织形式,对应到学校,校长处于行政权力的顶层,其课程权力优先获得支持,教师处于校内行政权力的底层,其课程权力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尽管新课改赋予了校长、教师、专家、家长、学生、社区代表参与校本课程的权力,但事实上,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目前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的课程开发权利,更不用说采取什么行动了。课程专家只有凭借知识、权威介入时,才会获得一部分课程权力,而且这种权力也是通过作用于校长或教师而间接获得的。所以,如果不建立科学合理、多方面参与的课程编制机制,形成校本课程的集体决策程序,就可能把校本课程变成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决策过程应是权力各方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各方的意志、利益、观点冲突的过程。只有在各方人员观念和有价值的信息的不断冲撞和融合中才能产生新的见解,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使课程具有生命力。

3.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文化的创新

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应倡导合作与对话的管理文化。传统的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指令的服从,学校教职员工对校长指令的服从。校长负责制下的学校管理给了校长以压倒性的权力,但是校长个人的思维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在校本课程的发展中独尊校长的意见是行不通的。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集思广益,通过沟通和交流,在平等合作与对话的文化中生长发育出校本课程。譬如学校与课程专家的合作与对话可以使课程专家进入学校,对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教师也可通过与教研人员、课程专家的直接“对话”,掌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可以使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发一门校本课程。校际之间也可以联合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之间、校际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观摩、交流。学校与社区的交流与对话可以发现优秀的课程资源,从而与社区合作共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师在与学生的合作与对话中实施校本课程。跨班级、跨年级学生间的合作,可以促成临时班级成为新的“学习共同体”。总之,校长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学生通过合作与对话,共同进行需要评估,明晰本校的教育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和大致结构,并且组成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合作审议、评价教师申报和实施的校本课程。

4.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学校管理措施的创新

(1)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提高校本课程参与各方相关素质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方式。校本培训的对象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现阶段最重要的培训对象是校长和教师。校本课程要求校长和教师自主编制课程,他们缺乏相应的思想准备,也没有接受过课程设计的系统训练,多数情况下,只能参照其他学校的做法或凭经验和感觉进行,因此校长和教师迫切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校本培训一方面能让他们掌握校本课程的目标制订、编制、实施、评价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使他们能够正确规范地开发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也是向他们宣传校本课程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实行分权的管理机制。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代表都是分享权力的一方,只有在相互合作中才能发展好校本课程。

(2)转变校长的角色

过去校长只要负责实施既定的课程与接受检查即可,现在,校本课程将课程行政的权力主体转移到学校,校长必须从一个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发现者、领导者、激励者和协调者。

首先,校长要具有课程资源的敏感性,善于分析发现学校内部和社区中的课程资源;校长注意调查、分析、审议学生的意见,发现学生的兴趣,使学校课程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出学校的特色。

其次,校长作为课程的领导者,还需在课程的目标制订、实施与评价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再次,校长作为一个激励者,要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教师明确所承担的课程责任,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和研究。

最后,校长还是校本课程发展中的协调人。他的责任是协调好教师、学生、社区、学生家长、学校内各个职能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校本课程的最优化

(3)调动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首先,要建立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激励可分为外在的激励和内在的激励。对教师外在的激励可以实行一些奖励制度,对于有能力进行课程规划、教材设计与编制的教师进行适当的薪资、津贴等奖励。当然,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激励,也就是要重视引导教师的自我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对自己教育思想的实践,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实现,教师能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产生出成就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激励的效果会更长久。由于教师处在教学的第一线,对学生的特点最了解,所以在校本课程具体的编制和实施中应尊重教师的意见,给教师充分的自主权。

其次,要给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各种方便。譬如要提供给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学校应力争避免增加教师工作时间,减轻教师的许多琐事的负担,尽量让学生自我管理,实行弹性坐班制,特许时间给一些教师专用于校本课程开发。另外,学校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资源的保障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所需要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学校要给予合理的安排,尽量保证教师的需求能得到满足。

(4)唤醒家长、社区代表和学生校本课程的参与意识

首先,学校可以定期的向家长收集校本课程的意见。由于家长都非常关心子女的教育情况,一般也会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学校。还可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和班主任、各科老师共同讨论、交流,倾听家长的意见。另外,学校实施了校本课程之后,要定期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表现、学习的效果,让家长理解和认可校本课程,慢慢地愿意参与到校本课程中。

其次,学校应主动的联系社区,与社区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一开始社区可能会觉得是一种负担,但是由于校本课程反映了社区的文化和特色,社区会逐渐意识到校本课程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从而认可校本课程,并愿意参与到校本课程的设计中。

最后,还应引导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意识。校本课程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校本课程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学生一直处于学校权力结构的最底层,很难有话语权,也习惯了保持沉默。在校本课程决策时应让学生代表参加,尊重学生的意见并进行及时反馈,根据学生的意见改进相关的工作,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才会逐步觉醒。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许多的问题,广大的中小学应该及早地调整管理策略,适应新课改校本课程的要求。当然对学校来说,管理理念、机制、文化和措施的革新是非常不易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所以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7-27(2).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