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理创新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管理创新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同时受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企业界较早提出管理创新的命题影响,在教育界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命题。教育创新是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还有的学者认为,管理创新是引进“变动”、“发展”和“创新”的观念,管理创新就是动态的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的活动。

第二节 管理创新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学校管理创新包括管理观念、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风格、管理模式、管理技术、管理制度、管理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其策略主要是寻找机遇,提出构想,快速行动,持之以恒,全员参与等。

一、学校管理创新的内涵与本质

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益影响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科学技术进步,愈来愈明显地牵动了世界产业发展规律的全球性思考。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创新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战略型管理研究之中,并且正逐渐成为科技思想和管理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创新在科学技术进步领域的运用,可以说最为典型。有关研究表明,17世纪以来,由于技术发明的加速进步,科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断得到克服,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步伐大大加快。1782年,人类在科学上发现了摄影的原理,而直到1838年才在技术上发明了照相机,实现可运用产品的孕育时间长达56年;1858年就发现了电磁波通信原理,26年后的1921年才出现第一个公众广播电台;而1987年科学家提出了多媒体的设想,仅隔4年多媒体电脑就走上了市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浪潮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中国企业在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转变时期,同样提出了创新与管理创新文化的思想。我国高科技领域研究专家吴季松先生《知识经济》一书中称“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他认为知识和技术是科学的两个产物,知识的创新叫“发现”,技术的创新叫“发明”,在不断加速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高科技”这个时代性概念,也正是创新的产物,它使得科学技术能够在短期内直接产业化,并在全世界普及成为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富有理论创新意味的科学判断。

宏观发展战略需要创新,一般管理也需要创新,即使在微观管理活动中,如在学校管理具体工作中,也同样需要创新的意识。因为任何一个构想不会自动地产生出创新,即使作为一种发明,要将它推广运用开来,也首先要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得到科学的证明;而要将其付诸实施以引起管理者所期望出现的变化,也需要配合以种种独立存在的其他因素来加以统筹的考虑。也许我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在学校管理的计划中所期望出现的局面,甚至也还要取决于多项基础性创新成果的成功的整合。因此,在管理的每一项实施操作中,都应有明确的创新意识来支撑人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促成每一项组织发展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在学校管理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同时受到国内外经济理论界、企业界较早提出管理创新的命题影响,在教育界响亮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命题。教育创新是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开发人的创造力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培养高素质的教育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的提供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在教育管理中,及时地、鲜明地提出学校管理创新的问题。

在学校,管理创新是相对于常规管理而言的,常规管理指在管理实践中重复出现的、例行的管理活动。它的特点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它通常是通过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条例、守则、规范等来实施管理。与此相对的管理创新则指在管理实践中运用常规手段、方法之外的灵活机动的,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其特点是富有弹性,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

常规管理和管理创新是管理活动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常规管理是实施管理的手段,是管理活动的基础。若管理上没有章法可循,必然导致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然而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常规管理也并非所向无敌。因为章法是固定的,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人是活的,客观形势是多变的,以不变应万变,就没有不发生问题的;并且它忽视了恰恰是管理活动中最有活力的内容,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说,管理创新是常规管理的必要补充,它可使常规管理更有实效性。

学校管理创新研究涉及到管理创新的内涵、目标、内容、流程、模式等问题。关于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学校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创造一种更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方式,以放大其组合功效。有的人认为,它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开发、利用并优化组合学校教育资源,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管理本身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过程也就是创新过程,管理的本质就是创新。正如管理学家杜拉克所说:“不创新,即死亡。”还有的学者认为,管理创新是引进“变动”、“发展”和“创新”的观念,管理创新就是动态的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上述这些观点,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学校管理新的内涵和本质。

二、学校管理创新的内容

学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管理职能过程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基本环节,有管理实务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科研管理、体卫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职能,有管理方法的“目标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法规管理”等多种方法。而学校管理创新既不归属于上述某一类,也不是和上述各类相并列,它是存于其中又超于其上,它是对其中各种管理内容进行或部分或总体的创造或更新,是学校管理活动和学校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崭新的内容。

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领域,是指现代学校高层管理者在办学管理方面可以创新和应该创新的基本内容与范围。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涉及到的方面,应当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它包括以下一些主要内容。

(一)学校管理观念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包括目标、组织、经费、物资、技术、信息、时间、人员、士气及其行为等基本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始终存在着相互矛盾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其相互关系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最佳办法,以形成系统整体的最大的育人合力,就必须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学校管理观念支配和指导着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同的管理观念所产生的管理行为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实现管理观念的创新,用现代化管理观念指导现代学校管理实践。

创新观念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创新观念影响和制约着创新的实践,没有突破的观念也就没有突破的做法,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成果。《中国先进企业经验》一书对创造者的特点归纳了七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有强烈的探究精神,乐于迎接新的挑战,还有一条是有独立的个性和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具备上述两条,就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这样的管理者决不模仿他人,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决不沿着他人的脚步行进,而是开拓前进的先锋;更不会是双脚健全而不会走路的保守派。

(二)学校管理目标创新

学校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从事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特定的社会环境要求学校采用特定的方式培养和提供特定的人才产品。一旦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学校办学方向、管理目标以及学校同社会的关系等都必须进行调整,即管理目标必须创新。现代学校管理创新必须具有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要有新的导向和挑战性,二是达到这个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要有新的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

(三)学校管理组织创新

学校管理组织创新,主要是指学校组织机构和结构创新。现代社会已不再把学校组织机构和结构看作是一个刚性的等级结构体系,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柔性的网络系统,一个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因为刚性的组织机构和结构已不再适应现代学校多变的状态。而从传统的刚性的等级结构体系到柔性的组织机构与结构,再到学校型组织机构与结构的本质就是现代学校管理组织创新的重要结果。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不仅自己要有创新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组织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创新活动中来;不仅要从舆论宣传上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的创新活动创造环境、提供条件。现实生活中不少管理者往往是保守的,他们常认定优秀管理的象征就是维持组织的运行,并对创新尝试中的失败吹毛求疵。

管理者需要进行角色转换,自觉带头创新,并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他人进行创新,努力创造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去探索新的方法和找出新的程序,而非简单的重复。管理者应正确对待创新中的失败,包括允许失败甚至鼓励失败的创新者。建立合理的评价和奖励制度,包括奖励没有获得成功的创新者,并赋予创新能手以相当大的决策自主权,以合理的激励保证管理不断创新。

(四)学校管理风格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风格直接涉及到人的士气与积极性的有效发挥,以及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融合。现代学校管理风格创新,实际上就是现代学校管理创新主体在办学管理活动中以不凡的气魄、度量和作风对待人与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士气与积极性,更为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与管理要素,使之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管理活动的实施者是人,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坚持不懈创新,作出创新成果的根本保障。创新人格包括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意志和毅力,积极的心态,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因此,创新管理者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这些创新素质,这是学校创新管理的首要条件。由此,现代学校管理风格创新主要表现为:①以不凡的气度抓住学校的问题,以敢于胜利的气魄作出新的决策;②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学校人员管理有新的发展;③情感管理的新突破;④参与管理制度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阶段;⑤作风民主,为师生员工服务有新招;⑥处理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事宜有新的特点。

(五)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管理模式是管理与管理实践的中介。是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的有机动态的组合样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既可以是学校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管理模式创新。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课堂管理模式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创新等。

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创新就是根据自己学校特点创造出全新的有自己特色的综合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获得巨大成功。因而,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是要在综合性上下功夫,即:①学校管理体系上的综合性创新;②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的综合性创新;③学校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的综合性创新;④学校评价上的综合性创新;⑤学校某个方面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创新从性质上分,主要可以分为结构性创新、特色性创新、渐进性创新和再造性创新等。

结构性创新是学校重塑的创新,它是以学校的结构变化为今后的竞争创新一个基本框架,这种创新打破了原有的结构框架,是学校管理者旨在追求长久性发展,并取得部分优势的设计,并且是以管理科学理论和政策创新为支持的设计。如现在一些地区性教育集团,公办学校的转制等。

特色性创新是以同类学校的“空缺”为特点的创新,是一种“人无我有”的创新,它是通过对学校的一些领域进行细化、改进和改变,使其支撑学校向纵深发展,如在教学管理方面,江苏泰兴的洋思初级中学的“先学后讲”的课堂教学创新管理,就具有不同于一般学校只是老师讲的课堂教学特色。

渐进性创新,以上两种创新都是看得见的,而渐进式创新则几乎是看不见的,它是一种累积性的逐步改进的创新。

再造性创新,是一种参照式的创新,他是模仿已有的管理模式,或按照上级的指令进行管理运行。

从学校管理创新的形式来看,又可以分为移植性创新和自主性创新。

移植性创新是对古今中外学校管理理论或实践模式及其他行业的管理理论或实践模式通过引进、消化、改进、借鉴他人做法,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进行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是一种创新性模仿,是一种改良性的创新。

自主性创新是以学校自身为主体,在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所进行的全新的创造,或是自己在实践的探索中创造出一种新的理论等都属于自主性创新,自主性创新是以学校为主体,以独创为特征的创新。

(六)学校管理技术创新

学校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是学校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联系,管理资源的配置、以及管理的活动中运用的方式。管理方法过去有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等,技术有线性规划技术、预测决策技术等。在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方面,现在还有学术管理方法、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等。通过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以达到学校整体创新管理的目标。

现代学校技术创新就是把现代网络技术、预测技术、决策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目标管理技术等管理技术成果引入学校管理活动中,并加以高速改装,建立最佳通向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的有现代学校特点的新桥梁。由此,现代学校管理技术创新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教育计划编制技术、人才需求预测技术、培养目标设计的调查技术、教学计划评价与优化技术创新;①学校机构设置和制衡机制、人员选聘和使用以及继续教育、学校队伍建设和评价以及显课程与潜课程的组织创新;(3)激励技术和冲突解决技术以及管理者影响力提高技术创新;④学校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行为控制技术以及学校财务控制技术创新;⑤学校教育教学与经营评价技术创新。

(七)学校管理制度创新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主要包括人员聘用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教学制度、校规校纪、评价制度等的创造。

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是要从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方面分析学校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主要有:①学校产权制度的创新;①学校各类常规管理制度创新;①学校管理制度效用评价的创新;①学校管理制度方式的创新;①系统化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八)学校管理环境创新

现代学校管理环境创新简言之就是优化管理育人环境,指的是通过学校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学校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的方向发展。比如通过学校公共关系活动,影响社会和政府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政策的制定;通过学校管理思想创新,影响社会公众确立现代教育意识、科技意识和国民素质意识;通过学校管理目标创新,影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等等。

学校创新管理是一种目标指向明确,但随机性较大,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的活动,其活动的进行,必须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条件。这种政策的支持,包括创新管理中的人事分配政策、经费政策、奖励政策、评价政策等。

一定的政策对创新管理具有目标导引、行为调控、促进推动的功能。学校创新管理要想有效进行,必须有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条件,否则,创新管理就难以启动,即便启动也难以顺利进行。

学校创新管理并非是管理者单方面的行为,它是在学校管理者的倡导和设计下,由学校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的目的性行为,学校管理者的各种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学校创新氛围的基础,如果学校中人们的思想僵化,思路不清,机械、呆板,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欲望、动机,对创新举动百般阻挠,就不可能形成强烈的创新氛围,学校管理者的任何创新活动也就无法推行下去。因此,改变领导作风,唤起被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形成学校创新机制,营造积极的、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学校创新管理的基础条件。

三、学校管理创新的步骤和程序

学校管理创新“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过程”,因为它是对学校旧的传统管理的否定,对新的学校管理思想、目标、组织、风格、模式、技术、制度和环境的探索,在取得最终成果之前一般都经历无数次的反复甚至失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杂乱无章”是相对于学校旧的管理观念、制度和秩序而言的,是相对于个别调整、创新而言的,从学校管理创新的全过程而言,或者说要有效地开展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是有一定的步骤、程序和规律的,这就是寻找机遇、提出构想、快速行动、持之以恒、全员参与,这是一切学校管理创新通向成功大道的共同规律。

(一)寻找机遇

现代学校管理创新首先是抛弃陈旧的学校管理思想、机构、模式制度、秩序,因为它们内部存在和显露出了某些不协调现象。这些不协调既对学校管理事业带来了阻力和不利的威胁,又为学校管理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现代学校一切管理创新都是从发现和利用传统管理内部的这种“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即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动有可能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关键。学校内部教育教学与经营管理中的瓶颈始终困扰着高层管理者,由此可以引发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出乎预料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可以将学校高层管理者从旧的思想模式中驱赶出来,成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现代学校管理创新首先必须从全面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经营管理活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开始。

(二)提出构想

在观察到显露的和潜在的不协调现象并究查其原因后,选用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推测其不协调的未来走向,估计其可能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发生的正面或负面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利用机会将“威胁”及“瓶颈”转化为机遇,采用便于发表独创性意见和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法、特尔莫法、畅谈会法,收集和提出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学校教育教学与经营管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的平衡的创造性设想和方案。

(三)快速行动

快速行动是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成功的秘密武器。这是因为任何新的学校管理设想或创造性学校管理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快速付诸行动,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受到检验,才能在做中补充,在做中逐渐完善,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协调”带来的机遇,没有行动的学校管理创新构想和方案,是没有存在价值的;快速将学校管理创新构想方案付诸行动可以赢得时间、赢得机会,增大成功概率,否则,惧讥讽、怕攻击,畏首畏尾,追求完美,就会延误良机,甚至造成严重失误。

上海建平中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建平中学就提出了“规范+选择”的教育思想,“合格+特长”的育人目标,并落实于教育行动;毫不留恋地摒弃了那种完全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尊重个性,不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从进校到出校只接受一种教育的传统模式。坚持两个发展一起抓,既抓全面发展,又把欢乐真正地还给学生,热情鼓励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去通过特长上的尽情发挥而发现自己的潜能,而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管理改革中,建平中学创新不断,他们认为,学校最主要的活动是教学活动,第一课程的改革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改革,在走小步、不停步,积小变为大变的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他们开始对第一课程的教学时间、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压缩第一课程的教学时间。改革不能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在调研文科、理科特点的基础上,他们把45钟一节课改为40分钟一节课,将每周第一课程教学时间的l/9调给第二课程,长期的实践证明了第一课程教学质量并没有因教学时间的压缩而下降,世界文学名著选读、中外名曲欣赏、围棋、桥牌、管弦乐、声乐、民乐等培养高品位气质和人格的课程开始登堂入室并在选修课程中占了显著的位置。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合格+特长”的育人模式,“规范+选择”的办学思想逐渐实现目标集合的基础上,把探索符合建平模式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常有法,教无定法,学校要求各科教学由传授式向探究式教学过渡,要求在各科教学中,学生能讲的让给学生讲,经过启发后学生还有困难的地方由教师画龙点睛。这已成为学校教学方法探索的方向性原则。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允许学生申请单科免试,单科跳级考试,允许跳级,注意评价第一智慧,即课程学习吸收知识的能力,也注意评价第二智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交能力。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程教学改革第二阶段方案出台后,他们在审视以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推出了探究性课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这些方面,这么多年过去了,至今看也是颇为前沿的。

快速地将观念转变为行动,为建平中学赢得了主动。一步主动,步步主动。长期以来,建平中学从教育观念转变,从外围向核心逼近,形成隐性课程、选修课程、微型课程、必修课程相结合与“扬长教育”课程模式,取代因循守旧、代代世袭的“补短教育”,激发学生的展望意识、竞争意识与参与能力,引导他们由知识型向复合型方向发展。“合格+特长”给学校注入了活力,“规范+选择”赢得了发展,教学质量连年获得大面积丰收,拔尖人才大批涌现。创新给学校带来了无穷的发展后劲与潜力。

(四)持之以恒

学校管理创新构想与方案只有经过实验才能成熟,而实验往往是有风险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失败是可能随时且经常发生的。现代学校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实验、不断失败,在不断完善中不断提高的过程。因而现代学校管理创新主体必须树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识,在开始行动后要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忍耐力,不论在实验中出现多大的波折与失败,都泰然处之,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决不能半途而废,决不把一次实验的失利看成是学校管理创新的全线失败,要总结经验教训,变失败为动力,迅速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继续拼搏。因为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最后五分钟”的坚持。这种坚持不是机械的,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必要时可用好“例外原理”。

西方科学管理之父德里艾·泰勒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将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力授予下级,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这就叫“例外原理”。帕金森氏也说:“要使管理工作完善,必须有规章制度,但也不必完全被它束缚住手脚。”这里的“不必完全被它束缚住手脚”的言下之意就表示有例外事项的存在。对于例外事项的处理就不能机械地固守既定的章法,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制订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原则等,为实施常规管理提供依据,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事物都有特殊性的一面,对于事物的特殊性,就难以用常规的章法去规范。如果硬要死依既定的章法去处理,必然会陷入挫伤积极性、打击工作热情的僵局,此时,章法就成了束缚手脚的桎梏。遇此情形必须用“例外处理”的办法去解决,这是由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管理实践中,需要用“例外原理”的例子是不少的。比如学校试行岗位责任制,原则上是设岗定责,按量计酬,考绩发奖。就拿按工作量发放津贴来说,有些学校是老牌学校,老教师较多,这些老教师过去为学校的发展作了很大贡献,目前仍是诲人不倦地工作,但是从发展的大局出发,应该让他们退到第二线,让中青年教师挑大梁,这样这些老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如果依据常规,他们的津贴也随之减少。这样做虽然合理但不合情,不利于真正调动积极性。于是就要对津贴作点微调,这种微调就是“例外原理”的应用,通过微调,使退下来的老教师心情舒畅,他们感到自己得到尊重、得到肯定,同时也会使接近退下来的同志看到希望,从而真正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种“例外原理”的运用,既坚持了照章办事的原则性,也体现了实际处理的灵活性。它是常规管理的必要补充,使常规管理更具有生命力。

应用“例外原理”的另一层意义是可以使上一层次的主管人集中精力去规划学校、设计学校、经营学校、推销学校,从而走向管理的良性循环。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有一个舍得放权的问题。有作为的领导者总是舍得放权,把处理日常工作,尤其是循规依章的工作授权给他人,有些领导者却事事都要自己过手才放心,交给别人去办总是担心办不好,所以整天忙忙碌碌,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很好地运用“例外原理”这一管理办法。

(五)全员参与

现代学校管理创新必须是全员的,现代学校高层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一方面是强化自我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自己份内的管理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是全面规划,组织全校教职工从自身所肩负的教育教学和经营管理任务出发,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并竭尽全力为其创新提供环境和条件。为此,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解沟通,创造促进创新组织氛围。要确立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在工作上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照顾教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激发他们参事议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了解学校重大问题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学校领导要定期向教师代表大会通报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沟通情况,反馈信息。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资方案等重大决策必须由教师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充分发扬民主,使各项规章、方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树立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典型,使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有榜样,竞争有对手,奋斗有目标。为广大教师提供当家作主,发表意见,施展才华的机会,逐步强化教师主人翁意识,不断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创造潜能。

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各项制度、措施的制定都有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开发。做到定量与定责相结合,定责与考核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结合,工资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讲究奉献相结合。改革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陈规旧制,根除不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种种规章制度。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教师创造力的开发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质量。因此,建立一个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运行机制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

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运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反方面来考虑:

(1)因人而异,不强求一致。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正确对待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不同教师其创造力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

(2)要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依靠教师对于工作的积极性,让教师以主人的责任感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3)管理者不仅要做好精神激励工作,使教师有奉献为荣的思想意识,还要做好物质激励,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尽量满足教师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合理要求,使广大教师安于教育,奉献教育,以极大的热情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

(4)要不断强化学校的整体目标,不断调整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使目标的确定,机制的调整朝着有利于教师在轻松、愉快的管理氛围中安心工作、创造性地完成学校分配的各项工作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提高学科的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管理就是创新,学校管理必须创新,这是2l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校长管理学校的呼唤。这种创新不仅向学校的校长提出了管理学校的思想、目标、措施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要求,而且更需要校长们根据学校管理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整体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