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迎战新课改,探究新教研

迎战新课改,探究新教研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在部分省区试点以来,2008年我省也正式实施。这次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是行为的指导,只有真正接受和领会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认为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

迎战新课改,探究新教研

漆险峰

课程改革从2004年在部分省区试点以来,2008年我省也正式实施。这次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改革并非孤立的体现在教材的变化上,它是对整体教育教学理念、程序和管理制度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这无疑给我们这些教育教学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我们历史组全体同仁面对这场教育教学领域的革新,积极主动地进行“迎战”,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正在就,以后也将继续就以下几个方面不断进行探究。

一、顺应新课改,探究教育新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只有真正接受和领会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师要认清教改的必要性,改变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教改埋怨多,顺应少;应付多,适应少的现象。

这次新课改给我们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的最直观的改革是教材本身的巨大变化。如: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颠覆了以往的通史体例,形成了模块式知识结构,这里暂且不论这种巨变的对与错,起码它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这仅是内容形式的变,历史学科最大的变化是学科基础理论——历史观的变化。以往的历史教材、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五种社会形态说来统领中国史和世界史,而新教材则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来编写。历史观的不同,必将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取舍、分析历史事件的立场和观点和变化。

在这些变化面前,我们以前备的教案没用了,我们以前的学科理念要更新了,总之我们多年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被颠覆了。于是我们感觉有些不适应了,于是便有人埋怨,于是便有人牢骚满腹,于是便有人消极应付,这都是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虽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但存在太久就不正常了,就会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会被课改的历史潮流所淘汰。所以,要顺应新课改的潮流,首先要真正认清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是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兴起、发展的必要。

2.是中华民族崛起、综合国力提高的必要。

3.是我国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解决人口负担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4.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所需人才的必要。

其次在新课程改革潮流下,要不断学习并准确理会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要努力改变听得多、学得少,知道皮毛多、领会深意少的现状。教育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教师通过学习和领会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便无从谈起,我们历史组,特别是正在担任新课程教学任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不断组织学习,开展反思与讨论,不断提高认识,力争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面上来。我们不仅就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过广泛的探讨,我们也深入探讨过历史学科的许多新理念,学习探讨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重视审视知识的定位。应该说课改两年以来,我们相互学习、交流体会、互助合作、共同成长,形成了对教育教学新理念的一定认识。但这只是一个起步,对新理念的深入领悟和切实贯彻,还须不断深入研讨、反复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顺应新课改,探究教学新方式

教育理念不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教学方式不转变,教育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理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方式是达到教学目的、追求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模式,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才能适应新课改、新考改的潮流。

1.探究课程内容的创生和开发。在传统的教学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和吸收者。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认为教学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课标深入处理教材,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仅仅教教材,学会对现有教材进行创生和开发,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适应目前高考出现的依托课标,脱离教材的命题改革趋势。这方面我们历史组也进行了一些较有成效的探索,如:不断通过听课、说课活动,结合实践,交流对课程创新与开发的建议和心得,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由于课时紧、内容多,而且存在传统的不讲透、不讲全就不放心的观念,所以课堂上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讲得过多的现象。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给,学生收的教学模式还未出现根本性的转变。这样一定程度上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一定程度上被抹杀了,教也就容易走向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这样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偶尔做做容易,要真正很好地贯彻于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确不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理论上给予了高度肯定,在实践中多年来也一直在努力探索,上学期我们还让高一年级专门拿出两个班来进行大胆实践,探索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几个青年教师的公开课、录像课也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冯慧老师在省优秀课评比中获一等奖,罗静老师的录像课也荣获省一等奖,前不久周浪老师刚录制的一堂录像课也在课程的创生和开发,在课堂新模式的探索方面取得同仁们的一致认可。但不足的是在平日的常规教学中很难真正一贯地去执行。我们要真正探索的是每一天里常规教学的新模式,一种切实可行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这也是我们以后教研活动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3.教学手段现代化对教学过程的优化。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

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便于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新情景,指导学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很强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文科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面对当前高考历史试题几乎全是新情景、新材料的题型,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更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根本所在。多媒体教学可为课堂上提供更多的师生互动、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及空间,也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了保障。

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调动学生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中,单靠语言来描绘,缺乏情景和环境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顺应新考改、探究训练新模式

2004年9月,广东、海南、山东、宁夏4省区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同时也拉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帷幕。所以新考改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新考改是对新课改的呼应,又是对新课改的有力推动,以考改促课改。说到底,只有高考这根指挥棒“挥舞”起新课改的旋律,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跳起“新课改”这支舞蹈。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这几年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如:1.依托课标,脱离教材;2.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论从材料出;3.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实现生活;4.关注学术新动态,打破固有教材结论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注重学生开创性思维的考查等等。

这些变化,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这不仅对我们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还对我们平时的训练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断去探究训练新的适应目前高考改革方向的新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才能把学生真正地从题海中解救出来。训练不能单靠数量,更重要的是靠训练的质量。要提高训练的质量,就要顺应高考改革的潮流,探究高考改革的试题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和趋势融合到我们学生平时的训练题之中,要做到如此,那就正像学校要求我们的那样:“老师下海,学生上海。”

四、顺应新课改,探究尖子生发展的新途径

鉴于九江一中在九江地区的龙头地位,乃至全省一流名校的地位,也鉴于九江一中客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尖子生的培养日益凸现其重要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在继承原有的优良传统作法的前提下,探寻顺应新课改下尖子生发展的新途径,既是我们教研工作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1.尖子生培养要走分层化、小班化教学模式。分层化即组建零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尖子生进行培养和强化,因材施教,提高效率。小班化即一个班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能实施个性化教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新课改中所主张的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师生交往互动性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简单地说,分层化就是把尖子生的培养具体化、目标化;小班化就是便于尖子生培养的个性化、有效化。

2.尖子生培养要真正走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道路。说简单一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尖子生一般学习习惯较好,学习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学习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只是我们教师总是不放心放手让他们去“自主”而已,总是处处讲,时时讲,搞得教师“累死了”,学生“闷死了”。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过程既可在每一节课中贯穿其中,也可以通过多开一些自习课、特色课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知识、巩固知识、开阔视野的空间和时间,真正的尖子生教师不能把他们的时间占得过多,统得过死。另外,也可提供一些报刊、杂志、书籍到班级中,便于学生自主查阅,拓展知识面等等。就这几年历史高考命题的改革趋势来看,通过长期自主、探究学习形式下所形成的材料阅读能力、史料分析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外文史知识及常识的掌握能力,对提高尖子生的分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尖子生培养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关于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新课改下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先前已有所述,无需再论。简单地说,它是新课改精神和新教学模式得以落实的一个技术性支撑。目前我校新教学楼尚在建设之中,短期内全面推行多媒体化教学不符合实际,正因如此,这里只是针对尖子生培养来讲,建议可先期利用好我们现有的几间多媒体教室,先武装起几个班级。既可发挥其现有作用,又可在多媒体教学领域起个先锋带头作用,为以后的整体实施起个过渡。

以上是我代表历史组就教研工作的一个简要工作汇报,我们历史组全体同仁,团结互爱,教研氛围浓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组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主动积极的态度,对教育教学中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要求作更加深入的研讨和学习,力争在这场时代改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昂首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