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学校创新力的若干认识及策略

培育学校创新力的若干认识及策略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育学校创新力,重要的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性和逻辑的认识和解决当下学校发展问题,这是培育学校创新力的根本内核。因此,培育学校创新力,首先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规范办学的思路和行为,使之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相统一。

第五节 培育学校创新力的若干认识及策略

一、学校教育创新实践过程的一般规律

我们从学校教育创新实践过程的一般规律,来体会培育学校创新力的基本途径。我们发现学校教育创新实践过程的一般规律,可以抽象地概括为八步循环图。(见图6-3)

(1)研究新需求。主要是研究社会、政府、办学方、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学校的要求,特别是研究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将办学的新需求具体化。

(2)寻找问题与新起点。对照新要求寻找差距,确定变革与发展的问题,然后在这些问题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既根本、重要,又能够找到新办法更快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教育创新的“创新点”。

(3)植入新概念。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为。创新是做以前没有做

img53

图6-3 学校教育创新过程的八步循环模式图

过的事,所有创新都是在新理念的启发指导下进行的。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引入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4)制定战略与计划。具有长远的教育战略是学校能够持久创新的重要保障,但是只有战略是不够的,还要在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出具体的创新计划,计划是实施创新的行为方案。不管是原创性的创新,还是推广型的创新,都要有科学严密的计划。

(5)专家论证。战略与计划制定出来之后,往往不能马上付诸实施,因为需要进一步进行专家论证。专家论证就是要对战略与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先进性和实效性进行深入的考察,并进一步完善方案。这是任何一项专业技术创新都必须重视并且必须做好的工作。这一工作往往需要真正内行的教育专家来进行。

(6)实施创新。这是一个将战略和计划付诸实施的动态操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四件事情:一是按照计划中的操作定义进行操作,不要随意更改创新措施与手段;二是注意观测创新项目的运行情况,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创新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判断;三是如果经过科学论证确实发现创新的措施与手段有问题,应该及时加以调整;四是建好创新档案。

(7)总结评估。学校创新的目的是不断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效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高效益地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所以,对于学校进行的教育创新的手段和措施,要进行科学的总结与评估。这既是完善与改进的基础,也是学校发展水平的自我鉴定过程。

(8)创新改进。学校的教育创新促使学校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改进就是学习过程。创新改进是每一个创新循环的结束环节,也是引发下一轮教育创新的中继环节。

二、培育学校创新力的若干认识

在学校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校长必须起着重要的指导、引路、激励和以身示范的重要作用,离开了强有力的领导,学校的创新教育是无法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学校管理也是学习教育创新的重要因素。组织人力、配备资源、制定制度、分工协作、检查调整是一个领导者指挥管理的保障。培育学校创新力,重要的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性和逻辑的认识和解决当下学校发展问题,这是培育学校创新力的根本内核。

1.坚持培育学校创新力与社会历史责任相统一

学校作为“公益事业”,学习的境界和价值取向应高于社会。学校是不可取代的,不在于技术和能力,而恰恰在于人道关怀。如果学校为追求效率而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话,那么人道关怀就是强调教育的公平。在解决学校的生存发展面对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校长必须确立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同时要坚持培育学校创新力与社会历史责任相统一,力求在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学校教育制度的新思路、新举措,确保学校不至于为片面追求效率而丧失最基本的道德。

2.坚持培育学校创新力与理论探索相统一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回应时代的挑战,学校创新力在不断发育,学校有这样或那样的教育创新的事实,而这些事实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当我们将这个“事实”从特定的背景下剥离出来,它是否能够转化为面对将来变革的能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坚持将“草根状态”的教育创新行为萌生的创新力的发育过程与理论探索相统一,使其发育成值得后人记取的精神财富和可持续创新的动力源。从教育实践创新来说,无论是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还是内容创新,其出发点都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新认识,其结果都是表现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而这种教育理论的内容就是对开始创新实践时所形成的“教育认识”的证明与完善。

3.坚持培育学校创新力的逻辑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相统一

学校的创新力的培育过程,必须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相统一。比如杜郎口中学,一开始崔校长考虑的是“给学校找条活路”,使学校实现质量的提高;接着,崔校长不断地总结经验,请专家指点,让学校效能得到提高;现在,崔校长寻求的是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成长,让学生更幸福地成长。

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就是创新主体的培育与生长过程,是通过构建一种创新的观念。思想与目标,进一步使这种观念、思想与目标通过一系列基本条件,进一步生成具体的办学实践行为的复杂过程。因此,培育学校创新力,首先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规范办学的思路和行为,使之与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相统一。

正处于转型阶段的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改革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这一状况在给学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培育学校创新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内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心理环境、办学自主权以及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外部环境条件则指扁平化机制以及科学地评价机制,因此,培育学校创新力要坚持与办学基础相统一。首先是对已有经验的反思总结,每所学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机遇的所在,结合学校创新环境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学校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特色,凭借校长的战略思路和组织实践能力,挖掘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形成应对变革的自我更新机制,从学校教育价值观念的建构和学校教育体系的全面更新;从改造教育过程到改变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真正的发展。

4.坚持培育学校创新力与显性办学实践相统一

我们从创新源基与教育创新行为来认识学校创新力的培育与实践的统一。创新源基是学校开展和坚持教育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文化与物质基础。不同学校的创新源基可能不尽相同,但每一所学校都具有自己创新的动力和条件。创新源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学校教育创新需求,其次是学校发现并认可这种需求,依据学校的具体条件,为满足这些新的需求而提出的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在实践中,学校创新源基主要有三种生成形式:

一是外部的创新需求或任务得到学校认可后,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源基。例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对当代中小学校的要求,学校认可并遵循这一要求,将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工作目标与任务,从而形成如火如荼的教育创新行为。

二是学校发展的问题与矛盾中衍生出来的创新源基。例如,我国高中教育发展,不同的区域都设有重点校、示范校,而重点校和示范校的特点,一是少数,二是特殊。如何让所有的学校都焕发光彩;如何找到自己学校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然后站到只属于自己学校的发展新起点上;如何让自己学校走上充满活力的个性发展之路,特色学校就成为所有学校都可以追求的目标。因此,特色学校的发展建设就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

三是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或个别创新理论的合法化,成为学校教育机制新的源基,例如,江苏洋思中学校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被大家认可以后,变成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创新,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能。

三、培育学校创新力的策略

对学校创新力的培育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将是苍白和乏味的。与其罗列一通大同小异的创新策略,不如转换角度,以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实践案例中抽象出一些方法作为策略建议呈现给读者。本章第四节 已经提供了几个案例并作了粗浅分析,这里,我们再以钱学森的学习经历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人们都公认钱学森是了不起的创新人才,是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创新能力、成就是不用多说的,就学校创新教育的成效来说,他的成长经历是颇具代表性的。钱学森认为是两次接受学校教育经历影响造就了他,那么是学校教育的哪些因素造就了他,使他历经几十年沧桑而念念不忘呢?我们顺着钱老回忆的轨迹,将目光投向历史的深处,探寻两所学校影响钱学森一生的创新教育策略。

领导创新的战略人物——校长、著名教育家林励儒(新中国初期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在他领导下,北师大附中弥漫着教与学开拓、创造的良好风气”;

有益于创造的学习习惯——“学生临考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

鼓励动手操作的教育理念——“实验做得很多,化学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

多渠道的知识来源——“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每天午饭后,在教室里交谈感兴趣的各种科学知识”;

创新教育方法的教师——“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

重视非智力因素和多元发展——“音乐、美术课学校也是重视的,我们的美术老师就是国画大师高希舜先生”。

创新竞争的环境——“在这里(加州理工学院),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

钱学森说:“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6年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作用。上海交大4年实际上就学了两年,考上公费留学美国,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引自:《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光明日报.2009.12.1)北师大附中是钱学森记忆最深的地方,在北师大附中所受的教育终身影响着他,加州理工学院为钱学森创新能力的起飞打下了基础,冯·卡门教授带领他步入了高深的科学殿堂。这两所学校的教育过程可以作为培育学校创新力的策略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