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创新力的特征及发育过程的审视

学校创新力的特征及发育过程的审视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是系统性的特征。学校创新力的表现具有弥漫的特点。这种植入性特征使得学校创新力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实现自身的调整和生成。一所学校创新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办一所“好学校”,办好一所学校的过程就是一所学校创新力发育的过程。我们先就“好学校”提出一个观点,解决什么是“好学校”的标准,这样我们才可能有一个分析学校创新力发育过程的基础。

第三节 学校创新力的特征及发育过程的审视

一、学校创新力的特征

我们对学校创新力的认知研究,从“要素分析”和“特征分析”两个方面展开。从本体论上来说,前者研究的是现象,后者研究的是本质;从认知论上说,前者研究的是客观事物,后者研究的是主观意识;从研究目的来看,前者着重于对事物进行解释,后者着重于证实;从研究内容来看,前者注重的是过程和局部,后者注重的是整体和共性;从研究设计方向来说,前者注重的是演化,后者注重的是预定。

前一节对创新力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本节对学校创新力特征的分析是建立在对创新特征、学校组织特征以及两者关系认知基础之上的。蔡贤浩认为:“创新是人的本质规定,是创新主体的能动性活动,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充满活力的活动。”[14]从表现形态上看,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破坏性(不破不立)、必然性和偶然性(发展的永恒性和发现的偶然性)、复杂性、阶段性和历史性等特征。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打基础的,其基本特征是使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具备生活、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做好准备。萨乔万尼(Sergiovanni,T.J.)认为学校不同于一般的工业组织,学校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的共同体。他指出了这种学习共同体的特点:(1)成员间的关系是拥有与他人相同意向的社会生活;(2)共同体内的控制依赖规范、目的、价值观、专业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成员间自然而然的互依性;(3)共同体的授权更多地聚焦于成员之间的以及对组织的承诺、责任和义务;(4)共同体的团队精神得自于成员间的互依感、彼此间的责任感等情感和规范方面的因素。[15]在基础教育领域,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力的培养是不矛盾的,创新教育并不排斥和否弃知识教育。“正如人们所熟知的一句西方格言:‘空袋不能直立’——所蕴含的道理一样,知识是我们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强健所必不可少的。无知必然无能,贫乏必然平庸。但关键在于获取何种知识,特别是如何获得的知识。”[16]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能创新,只有掌握创造思维的人才能创新,而这些是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如斯,我们认为学校创新力具有如下五种特征:

第一是内秉性的特征。学校创新力是一所学校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创新事实”是办学实践的产物,所谓“事实”是在特定情境下形成,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假如我们将“事实”从特定的情境和历史背景下剥离出来,那么这个“事实”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事实”了。每所学校表现出来的教育创新,因为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变化,学校内部格局的变化等学校基因进化,由于各自学校办学的实践和体验,带来一些只属于这所学校自己,具有草根形态的行为,甚至是不入流的、不被主流认同的。可是正是这些东西让学校至少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到哪里去,以及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到达要去的地方。在中小学校创新力的作用下,每所学校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卷上势必捺下自己独特的“指纹”。因此我们说,学校创新力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原的内秉特征。

第二是系统性的特征。学校创新力的表现具有弥漫的特点。一所学校的教育创新,往往是各个教育主体、各类人物(如校长、教师、学生等)、各种教育变革的实践的联动行为,促使着教育进步的结果产生。我们不能单纯地将某个“创新事实”看成是某一时期、某个任务、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些行为。那样的理解往往都倾向于把事实看作是孤立的、绝对的和突然的。郑金洲指出:“创新的特征……思维、观念和认识上的新颖性等,是存在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我们不能想象创新可以在学校的某一方面得到张扬,而其他方面可以‘按兵不动’。……它以整体的变革为前提,虽然可以在某一个时期内突出‘创新’的某些方面,如创新态度、创新方法等,但它们是在创新总目标中分化或者说细化出来的具体目标,是指向人的,而不只是指向学校某一方面工作的。”[17]

第三是历史性的特征。我们越是望向历史的深处,就越是发现一所具有教育变革愿望和能力的学校,往往烙有这所学校历史积淀形成的文化基因的印迹;我们越是扩展关注的视阈,就越是发现,一所学校迸发的创新力量往往都贴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的历史标签;我们越是关注更多学校的教育创新事实,就越是发现,每所学校的创新力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段性”的局限。将这种“阶段性”一个一个地累积、叠加起来就形成了学校创新力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学校变革、发展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录、阶段性成果加以确认、尊重,并在学校当下的创新实践中传承、发扬光大,就构成了学校创新力的历史性特征。

第四是多样性的特征。正因为中小学校创新力具有前面所阐述的三种特征,所以它的表现将是从多方面来体现的,比如通过教师发动改革来促进学校办学实践的改进,通过建立以政府、社区、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新型关系以促进学校办学实践改进等。学校创新力的多样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创新主体的多样性,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政府、社区都可以参与到学校创新实践中来;创新形态的多样性,发展战略创新、教育服务创新、教育技术手段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都可能成为学校创新的亮点;创新类型的多样性,原始创新、结构创新、运用创新都是有价值的创新;创新方法的多样性,综摄法、回归法、头脑风暴法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创新突破,都可能提高学校创新力。

第五是植入性的特征。一所学校的创新力可能因信息传输的影响而迸发;可能因战略人物的空降而彰显;可能因引进的某种先进的教育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而萌生;可能因他山之石的经验本土化的应用而衍生;可能因学校办学条件的变化、学校内部格局的变化等学校基因的变化而形成。这种植入性特征使得学校创新力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随时实现自身的调整和生成。

二、学校创新力发育过程的审视

一所学校创新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办一所“好学校”,办好一所学校的过程就是一所学校创新力发育的过程。我们先就“好学校”提出一个观点,解决什么是“好学校”的标准,这样我们才可能有一个分析学校创新力发育过程的基础。

萨乔万尼认为如果将科层领导、心理领导或技术——理性领导置于首位,那么效率就会成为组织的最高价值,而忠诚、和谐、道义、美、真理都算不上最高的价值。果真如此,经营一个死亡集中营和领导一所育人的学校还有什么差别呢?所以真正适合于学校组织的领导理论,当然应将道德领导置于首位。[18]郑杰认为,对学校这种特殊组织而言,有比“效能”更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有人道”,也就是说学校必须是有道德的,必须是能增进所有人幸福的,而不是增添人的痛苦的,人道是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19]诚然,质量、效能、人道是学校发展的三个最主要的台阶,先得有质量,学校才有生存权;然后去追求功能提升,使学校更具竞争力;之后是道德的自我完善和超越,使学校教育在造福人类方面更具社会责任感。这是三个依次递进却又无法跨越的重要阶段,每一阶段为下一阶段打基础做准备,学校的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最终成为一所好学校的。当然这种追求又是永无止境的,今天的辉煌到底有多少是值得后人记取的,以及后人到底有多少精神财富可以植入,都是动态的过程,因此,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学校的最高境界。

在对“好学校”内涵认知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一所学校创新力的发育过程可分为潜在层、临界层和效应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循环往复的系统运行的过程就是学校创新力发育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后者是前者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img52

图6-2 学校创新力发育层次图

在每个历史断面,教育发展总是要作出回应,改革总是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这一状况在给学校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无序和混乱,这些不确定性既来自宏观制度和政策,也来自微观环境和学校自身的行为,准确把握当下社会与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问题,认真地总结、反思、揭示学校教育创新主体的培育和生成过程,明确学校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就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凡是能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得力的改革举措,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学校,无一例外,这所学校的战略人物一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改革创新的胆识,善于抓住时机回应社会的挑战,在解决学校生存发展面对的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校长应确立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和主导文化精神,同时力求在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模式及价值成长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并形成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这时,这所学校创新力就处于潜在层的阶段了。学校的生存驱使学校不仅在在口头上关注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性,更须在行动上去面对学生及至家长的需要,人们只有面临真正的生存危机时才会穷则思变。

面对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学校首先是要有问题意识,先将问题揭示出来,然后研究其解决策略。学校的教育发展始终面对稳定与变化、保存与更新、保守与开放、本土与全球、局部与整体这五对矛盾,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这样一些变化:价值失控,学生观念与行为出现更多差异;工具理性的深化,人们更为关注实用技术和可以转化为产品的知识;个人与团体身份认同趋于多样化、模糊化;身心背离,人的精神世界面临更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呈现出智慧洋溢、创意迸发的景象和状态:有的学校致力于文化重构,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地方差异,制定针对性和引导性的发展规划;有的学校面对全球化对学校管理和基础教育课程带来的影响,管理体制发生从集权管理向民主管理的变化,致力于学校管理机制的改革;有的学校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致力于课件开发,体现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风格;有的学校针对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给课程文化建设带来的困惑与问题,致力于构建本校课程文化建设。这包括:多元化的课程价值取向,以“仁爱与情感”、“和谐”、“价值与信念”为标志的现代课程内容文化,以理解、体验、参与、合作为标志的课程实施文化。在面临社会转型期给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带来的诸多影响,有的学校致力于提高学校生活质量的变革,努力使学校成为人性养育的圣殿,而不仅是单纯地用科学世界取代生活世界。社会转型期要求基础教育进行必要的变革,新型的教育需要新型的教师来实现。学校普遍关注新型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有的学校致力于构建具有“可逆”特征的,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的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进取心”的教师队伍……。在一个纷繁复杂缤纷异彩的变革场景中,学校教育呈现的不仅仅在于它的多元嬗变,见仁见智,更在于时时孕育其中的关系冲突、思想交锋与行为抗衡,这时学校的创新力正处于临界层的状态,形式上已初露头角,但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还要用理性和逻辑的方式来扩展提升和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