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教师素养与民族文化

浅谈教师素养与民族文化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除应具备上述基本教育素养外,还应具备另一种素养——积极学习、研究、吸收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使之为汉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服务。〔8〕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因此,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13〕基于这种观点,结合笔者在回族地区民族中学工作的实践,我们来考察一下回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其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

浅谈教师素养与民族文化——让优秀的回族传统文化为中学语文教育服务

关 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1〕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一个教师自身素质与修养的高低,决定了其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高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力只能有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人才只能由人才来培养”。〔2〕21世纪的中国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对教师的教育素养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教育战线任务愈来愈重,各级教育部门不能不努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3〕2002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指出“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4〕同时江泽民同志对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5〕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成为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具体地说,语文教师应具备如下基本教育素养(一)敬业爱岗:语文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无比热爱,要用满腔热情和全部心血去诠释“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二)后积薄发: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本学科知识储备及与之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三)追求创新:语文教师要不断认真钻研、锐意进取、投身课改,勇于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民族地区工作的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授汉语文知识,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任务,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工作。建国之初,李维汉同志就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汉语语文的使用范围势必继续扩大,日益成为我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工具,学会了它,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交际往来,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就业、升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等……少数民族如果掌握了汉语文,就更有利于从汉族文化里面吸取一切有益的东西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6〕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民族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呢?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除应具备上述基本教育素养外,还应具备另一种素养——积极学习、研究、吸收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使之为汉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服务。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应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1)“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每一个民族之所以作为民族而存在,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的一切形式和表现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7〕民族文化反映了该民族的传统和心理素质,是民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少数民族人民。(2)“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中华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8〕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因此,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

我党一贯执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早在1935年5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通过川、滇、康、青、甘等省的藏族地区。红军总政治部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队“绝对遵从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风俗、习惯、语言文字”。〔9〕红军当时十分尊重藏语、藏文,提倡广大汉族指战员认真“学习藏民语言,还请喇嘛教授藏语藏文和藏民歌谣,优待通司(翻译),发布文告用汉藏语行文”。〔10〕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11〕

其次,要努力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12〕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含义,一般说来比较模糊,这是因为无法精确划定起止年代和固定内容。学术界大体认为是“在历史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被不断继承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13〕基于这种观点,结合笔者在回族地区民族中学工作的实践,我们来考察一下回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特点,以及其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影响。

回族人民在历史上善于学习、勇于开拓、爱国爱教,在许多领域内出现过不少杰出代表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推动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汉回间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的密切联系,以至人口的杂居,语言文字的共同等等,便形成回族在哲学、文学、艺术以至住宅、服饰等方面,都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不只与汉族有不同的特殊的宗教生活,以及因宗教信仰而形成的起居、饮食、丧塟习惯、婚姻约束等等,且有共同的民族感情。”〔14〕这就是回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根据这样的文化特点,结合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全面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一)学习回族杰出人物事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回族人民素有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爱国爱教的优秀传统,从元代以来,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不少颇有影响力的回族杰出人物。如诗人萨都剌、丁鹤年和马世俊,散曲家马九皋,大航海家郑和,政治家赛典赤,清官海瑞,思想家李贽,学者马自成、蒋湘南,民族英雄左宝贵,文学家丁澎,军事政治家马文升,画家改琦,抗日功臣马鸿宾,民国高级将领白崇禧,共和国前任副总理杨静仁,“中国交响乐之父”(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相声艺术家马三立和史学大家白寿彝,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等等。

回族是古代东西亚文明的中介民族之一。明代著名回族航海家郑和(1371-1434)先后七次下西洋,前后30年,行程计以万里,到经地区,南至爪哇岛,北迄波斯湾和红海东岸的麦加,东至台湾,西达非洲东海岸、赤道以南。包括亚非近40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开辟了中国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极大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交融。为了进一步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详细情况,笔者搜集了《明史·郑和传》、《中国航海史》、《中阿贸易史》《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等书籍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阅读。通过阅读,学生既了解了历史史实、人物事迹,又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提升了阅读水平。

回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属于伊玛尼(信仰)”的观念根深蒂固。回族人民每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总是挺身而出,积极投入保家卫国、保卫边疆的反侵略斗争中。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1901—1944)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本斋率领弟弟和几十名群众在家乡组织了“回民抗日义勇队”。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大量日军。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长期的战争生活,使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 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年仅43岁。中共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主席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曰:“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2005年,适逢抗战胜利60周年,笔者抓住这一契机,组织“缅怀抗日英雄马本斋”主题班会。通过英雄事迹材料搜集、英雄故事介绍、抗日诗歌朗读、抗日歌曲演唱、抗日小品、电影《回民支队》精彩片段表演等活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培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有所提高。

(二)研读回族文学作品,丰富语文视野

回族从他们先民时代就仰慕汉族的文学,并刻苦地学习。从而自五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皆造就了一批回族文学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元代回族著名诗人萨都刺(1271—1355)的作品文辞雄健,流丽清婉。多写自然景物和边塞风光,同情民间疾苦。中国当代著名女小说家霍达(1945—)早期创作主要以电影文学剧本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更多涉足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创作。前后发表中短篇小说十几篇和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优秀的回族文学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更是中学生重要的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笔者通过推荐优秀回族作家书目,组织读课外书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习惯”。〔15〕

(三)公正、客观地对待宗教信仰

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但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回族群众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地区的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其思想观念必然对其子女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层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公正、客观地对待青少年教育中的宗教信仰问题。

1.公正评价伊斯兰教的历史作用

“从元到明的数百年间,由于伊斯兰教的影响,使散布在全国各地,尽管来源不同,但在语言、心理状态等方面有着共同特点的回回人联结在一起,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16〕“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当回族反对外来的民族压迫的时候,曾被作为团结的纽带、斗争的旗帜。”〔17〕“伊斯兰教中有些积极的因素。如教规规定:济施贫乏,富者济贫,强者扶危济弱。而清洁、戒酒等,都是有好作用的。”〔18〕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宗教也是这样。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中的作用已成为过去的历史,它对回族人民的影响,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普及,随着回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逐渐减弱,直至消亡”。〔19〕

2.尊重学生家长的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着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必然规律;当我们认识了宗教的这个发展规律,就要按照这个规律办事。“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20〕;“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21〕因此,我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比如伊斯兰教可以信仰哲合林耶,也可以信仰虎非耶)”。〔22〕学生家长作为合法的成年公民当然有宗教信仰自由,因此要尊重他们的信仰选择;不要说伤害他们信仰的话,不要做伤害他们信仰的事。这对于教育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3.坚决反对中小学在校生参加宗教活动

不可否认,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伊斯兰教曾对回族的文化教育有过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但是,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建国后,宗教教育在时代面前已逐渐趋于弱化,普通教育已成为回族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宗教对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如在一些回族地区,少年儿童中还有弃学念经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校学生参加宗教活动,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普通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回族学生的学习成绩。事实证明,在回族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宗教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回族中虽不具有普遍性,却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回族教育的发展。所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我国政府的一贯方针是少数民族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虽然宗教文化是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但是根据我国宪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得利用宗教妨碍实施义务教育的活动,不得在校内进行宗教活动。学校要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现象、社会进化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的科学教育,使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在群众普遍信教的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宗教界爱国人士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的积极性。“今天,中国的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但同时宗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办事,而不能同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相冲突。这既关系到宗教能否为社会所容纳、所接受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又关系到社会能否与宗教和睦相处。”〔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在党和政府正确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指引下,可以为促进社会和谐,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国和平发展,为建设和谐世界,为天下太平、人类幸福,做出独特贡献。”〔24〕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多次强调,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高度重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5〕因此在民族地区工作中小学教师(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民族教育工作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全党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6〕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27〕让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28〕为“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9〕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转引自高光先《一个向教学艺术索取享受的人》,《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1期第14页。

〔3〕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第5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引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二〇〇二年九月八日),《人民日报》第一版(2002年09月09日)。

〔5〕引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二〇〇二年九月八日),《人民日报》第一版(2002年09月09日)。

〔6〕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第488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李德洙《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求是》2007年第1期第11页。

〔8〕李德洙《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求是》2007年第1期第11页。

〔9〕引自周锡银《红军长征经过藏区与党的民族政策在藏区的实践》,《中国民族史研究》第5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引自周锡银《红军长征经过藏区与党的民族政策在藏区的实践》,《中国民族史研究》第5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4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第31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3〕张佳生《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在民族学中的意义》,《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第270页,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14〕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第12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年版。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17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余振贵《伊斯兰教和回族》(《民族团结》1983年第11期),转引自《宗教与民族研究资料选辑》第40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1986年10月版。

〔17〕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第513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8〕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第112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年版。

〔19〕马苏坤《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新疆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转引自《宗教与民族研究资料选辑》第423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1986年10月版。

〔20〕引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91页。

〔21〕引自《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68页。

〔22〕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第507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3〕叶小文《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求是》2007年第11期第38页。

〔24〕叶小文《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求是》2007年第11期第38页。

〔25〕引自《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 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05月16日第一版)。

〔26〕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人民日报》(2005年06月01日第一版)。

〔27〕引自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09-01第一版)。

〔28〕引自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09-01第一版)。

〔29〕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人民日报》(2005年06月01日第一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