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如何理解信息素养

教师如何理解信息素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世界各国与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研究人员都十分注重信息素养的培育工作。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获得,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信息社会的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培育人的信息素养,使人类社会在信息社会这个阶段能够持续地健康发展。

第一章 教师如何理解信息素养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世界各国与地区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研究人员都十分注重信息素养的培育工作。作为现代人,信息素养是我们必须具备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素养,它又包含哪些部分呢,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信息素养。

第一节 信息素养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和人三个要素组成,只有在这三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的情况下,它才能取得良好的信息与文化传播效果,有力地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在信息系统中起着灵魂与核心的关键作用,他们使用信息系统的意识强弱与积极性的高低,对于信息系统软硬件了解与掌握的熟练程度,使用与操作信息系统软硬件的能力,对于信息系统效益的发挥程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整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不停运作着的巨大的信息交流与传播系统,因此所有人都属于这个庞大信息系统中的组成要素,所有的公民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融入社会的信息活动之中。这也是我们讨论信息素养的价值所在。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作为每一个具有文明修养的人,甚至于要作为一般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生活、工作的人,都应该能够积极、正确、有效地应用信息系统,正确地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掌握信息传播方法,利用与开发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换句话说,他们除了需要读、写、算等工业社会所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以外,更应该具备适应信息社会所特有的修养与能力,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信息素养。

要想理解信息素养,必须先要弄清楚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点,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素养,它是社会共同的判断。每个人信息素养的有无,不能是自封的,而应该是大家公认的。同时,随着社会上人们信息素养的共同提高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所公认的信息素养的内容也要发生变化,原来所掌握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知识与能力,都会慢慢过时,变得不再有用,那么人们也可能就不会再说你的信息素养高了。

第二点,信息素养是以收获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来衡量的,在信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人们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是为了通过建立与利用“人机联系”来加强自己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中有所作为的一分子,使得信息社会这个系统正常运作,并且得到比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要看这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大小与所起作用的好坏而言。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信息素养,不仅仅是看他能不能做到熟练地使用信息系统,更要看他能不能发挥信息系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最后一点,信息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正像读、写、算等文化修养需要通过教育才能获得一样,信息素养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获得,而且要注意经常地研修涵养。信息素养的获得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有意识、有目标地培育;也可以通过自学与尝试——错误——成功掌握反复勘正实现。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获得,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信息社会的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培育人的信息素养,使人类社会在信息社会这个阶段能够持续地健康发展。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的研究,我们在下面对于信息素养培育的各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进行讨论。

一、信息意识与情感

随着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革命爆发了,人类社会已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在进入信息社会的初始阶段,人们首要的任务是培养树立起信息意识与情感。

那么什么是信息意识呢?积极的信息意识和情感又是如何来培养的呢?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的角度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而培养积极的信息意识和情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树立敢用的信息意识

由于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设备的成本较高,特别是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几近奢侈。而且信息技术硬件的安装看上去十分复杂,连接线路错综复杂,许多软件的安装与启动也十分烦琐,这一切在无形中给人们一种压力。这就涉及一个敢用不敢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例如一家单位有了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系统,专门找一个有关专业的人员来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对于其他人员来说,不能实际应用,充其量只是个摆设,在人家参观的时候,显示一下自己的现代化水平。像这种情况,信息技术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和帮助人们取得真正良好的效益,人们会觉得没必要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建设一个效益不高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来树立敢用的信息意识。

2.增强想用的信息意识强度

现行情况下,很多人习惯于没有信息技术也能够进行日常生活与工作,没有那种首先想到信息的习惯意识,而没有这一习惯与意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事业发展很可能失败。例如,有些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习惯上首先关心的是得到教学大纲、教材,然后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按照原来的习惯出发,能够分析重点难点,采取什么教学策略与方法,这些事情做起来信手拈来,相比来说,他们主动采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却不够强烈。而在信息社会学习者能够获得的信息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如果教师没有对于信息的了解与利用,很可能回答不上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更不能指导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去获得与利用信息。只有想到使用信息技术来获取有用的信息,才能改变这一种现象。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来说,应该首先要求教师加强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强度。

3.培养积极的信息态度

信息技术的使用人员在运用信息时应具有积极的信息态度,努力迎接新技术的挑战,主动自我提升、自我激励,以求自身的进步,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越来越熟练、创造的效益越来越高。不沉迷于虚拟空间,把它作为工作的帮手和生活的调剂品,拓宽见识,减轻工作压力,改善生活环境。

现在有些人已经把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作为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都持积极态度运用信息技术,从不遗漏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孜孜不倦地在信息海洋中去遴选自己所要利用的信息。而另一些人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则心不在焉,这样他们就很可能会遗漏有用的信息,这种不积极的态度就可能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设置的信息系统形如虚设,造成极大的浪费。

有的人对于信息技术浅尝辄止,例如学会了DOS以后,即使知道了还有WINDOWS用起来更加方便,还是觉得旧的东西用起来十分顺手,学一样新东西太麻烦,而不愿意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些人则努力去迎接新技术的挑战,不断地学习新工具,使自己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工作人员在使用信息技术工作中的积极态度与进取精神,投入许多力量去创造与改造,才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具备信息的财富意识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现下许多企业的兴衰与否,与他们是否忽视了某些重要信息或者对于信息是否做了正确的利用有着很重要的关联。首先,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要有一种信息安全意识,了解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价值是一般软硬件无法比拟的,需要珍惜与保护,当然我们也需要与其他人共享,以扩大其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带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发展;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还应该具有信息的可使用意识,也就是说,他们必须了解信息技术是可以利用以获取多种有用信息的,因此人们要努力去获取信息,而且尽量迅速地利用它们去获得利益,同时也应该知道信息对于自己不是都有用的,使用之前需要努力去学会选择和判断,放弃那些对于自己没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采用最有用的信息;最后,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也应该知道使用信息技术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关键是我们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高的效益回报。

5.加强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法律是规范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约束与规定,原来的一些法律主要是针对物质社会制定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产生,原有的法律必须重新修订。世界上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十分关注如何修正信息时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我国在1997年颁布的新刑法中,有专门的条目规定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犯罪问题,把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以及其中存储、处理与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等,都定为犯罪行为,国家将对其处以刑事处罚。

我国制定这些法律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信息存储与传播的安全与畅通。从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整个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守法意识。只有具有这些意识,才不会因触犯法律而受到国家的处罚,也才能保障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播的安全与畅通,最终还是维护了自己的信息获得与利用的安全与方便。

6.加强检索和综合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由于信息传播的迅速与信息技术在扩展人脑功能方面的巨大作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我们称之为知识爆炸的现象。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力的社会,知识不仅在建设精神文明中发挥引导群众、教育群众的巨大作用,而且它的成功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产生巨大财富的生产力。在信息社会中从事知识劳动的人,无论是创造与开发知识产品,还是利用这些知识产品,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与利用的行为规范,可以说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我们在伦理道德方面要遵守更多新的要求。

丰富的精神追求才是信息技术工作者的主要目标。知识劳动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畏的科学伦理精神,不要因为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而丧失丰富的精神追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才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终极目标

作为教师更应该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严格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来说,必须要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道德修养问题。

1.信息素养中首要的道德——高度社会责任

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科技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道德修养的第一要点。作为科技与文化传播的工作者,他们所从事的是研究知识与文化、创造知识与文化的精神劳动,这种劳动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其要比直接的物质劳动具有更加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求。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研究与科学文化传播时,考虑到信息传播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科学研究工作者与文化工作者更加要遵循道德行为规范,富有责任心与追求真理的精神。

一方面,每个使用信息技术的科技工作者都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传播是快速而广泛的,每一项研究的成果都会很快地传播到各个地方,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在进行研究的一开始就必须十分关心成果的社会应用,科技工作者必须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使人们境况变好还是变坏负责。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利用网络可以传播有益于人类的科学技术,也可以传播有害的计算机病毒,而他们的责任是推动前者抵制后者。

另一方面,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同样要了解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文化传播的范围,因此应该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与传播时,具有一种提升人类道德和理性的高度使命感,努力提高自己作品的品位,创造与传播真善美,而不是制造一些低俗的、一些对于人类发展有反动作用的作品;同时,他们应该敢于面对社会的各种落后与丑恶现象与行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大众进行良性疏导。

2.确保研究成果的纯洁性和科学性

信息传播是一个在大家共同遵守一定的协议的条件下,相互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如果某些人破坏了这些协议,那么信息交换就会出现障碍。这些协议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在进行信息交换过程中,没有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的等级差别,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劳动成果。由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大量下载各种资料,因此更加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人的劳动,应该提倡一种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不能去剽窃和仿冒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别人的知识劳动成果时应该指明出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跨越时空限制的大面积传播,影响十分大,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传播的人们必须要对自己发表的成果的事实性与科学性负责,做到言之有据,同时在引用人家的成果时要进行验证,做到不传播虚假的信息。

3.知识劳动者必须具有的品质——端正的学风、文风

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使你在不知道与你进行对话的人的性别、年龄、学历与职位的情况下,知道他的观点,这一点可能有利于培养对事不对人的良好作风。但是公正、科学、实事求是地对事物作出客观评价,不拉帮结派、因人褒贬仍然是从事信息传播的人们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尽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得到许多信息,但是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自己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

4.信息技术利用者的工作保证——良好的合作精神

作为信息技术系统中的人通常有这样两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信息传播的传导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每个人发送电子邮件、订货单、送交学术论文的同时,还会接收人家寄来的电子邮件,并且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查询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资料。无论是作为传导者还是接受者,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都必须有一种合作精神,对于别人的问题与要求要用诚恳的态度给予帮助;自己提出的要求也应该是诚恳的,不能强制对方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才能使信息传播产生一种良好的互动效应。

作为信息传播者来说,首先应该保证自己所传播的是符合人类的道德规范,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的信息,而不是有害于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的东西。例如,不应该传播那些可能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淫秽信息;不应该传播那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无稽之谈;不应该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等。其次,要善于与他人通过信息技术沟通。虽然电子邮件行文相对比较自由,与通常的信函相比似乎不那么规范,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通讯时,你仍然是在面对人而不是机器,必须充分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此外,还要尊重其他人的自由,不要随意地往人家的地址发送东西。

而作为信息传播的接受者,首先应该尊重他人的劳动与信息产权,未经同意不要下载人家的信息;同时,由于在利用信息技术接收信息的时候,接受者通常是被允许可以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这时接受者或信息查阅者就更加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要去盗窃人家的机密信息。此外,在收到电子邮件以后,应该及时给予答复,帮助人家解决相关问题。

三、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信息技术产生了许多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无论是作为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者与开发者,还是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普通成员,都应该具有这些基本知识。

1.信息时代的基本要求——了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许多基本知识已经作为普通的通俗科技知识在各种大众化的媒体上进行讨论与评价;在各种社会团体的活动中,人们都在议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在家庭与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交换利用信息技术的心得成为时尚。总之,在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成为一般人所应该了解的常识。很难想象,在信息社会一个有文化的人在自己与朋友的交谈中会不涉及信息技术,也很难设想一个有文化的人会在人家谈论信息技术的时候不知所措。

从一般用于讨论与了解的意义上来说,人们应该知道信息技术是怎么一回事,包括什么东西,它的应用对于社会与人类可能有什么影响,又有什么局限性,信息系统有哪些组成部分(包括硬件、系统软件以及应用软件),各个部分在信息系统工作中的基本功能,各种各样的机型代号(例如奔腾、133、166等)有些什么意义,各种有关的名词术语(例如多媒体、计算机病毒、上网、下载、数据库、光盘、打印机、网卡等等)的意思是什么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使他们基本上能够阅读有关的一般通俗科普信息文章和参加有关的讨论,谈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2.利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弄懂信息技术

对于一部分信息技术的利用者,例如一些信息技术的开发者与高层次技术的利用者,一些热心信息技术的发烧友,他们不仅需要了解一般的信息技术科普知识,而且还应该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例如,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构成,各个部分的工作机制以及在系统工作时的功能与作用,这样他们可以在自己开发信息技术的工作中充分利用他们的知识。

对于许多应用计算机的人们来说,应该懂得自己所使用的文件在计算机中的组织方式,在操作系统的管理下,它们是一种以根目录为主干的树型结构,在不同的分支目录中可以有同样名字的文件,这样在查找与利用时必须使用正确的路径。另外,他们还应该了解目前的计算机系统可以让多个任务同时工作,因此在某些时候的等待是一种正常现象。同时他们还要了解哪些工作应该使用哪些软件去进行;还需要了解信息系统是由人们制作开发的软件控制的,软件与数据的好坏决定了信息系统的结果优劣与工作效率,了解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例如软件的有些错误可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与危害。

总之,多懂得一些信息系统的细节与原理,可以使得应用人员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操控。

3.高层次的信息素养——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有着它本身的客观规律,对于它的了解也是信息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有了对于历史的了解,知道信息技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经过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就可以展望未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他们不仅能够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来谈论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角度形成对信息的本质与源流的认识,建立更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四、信息能力

信息社会可以看成是随处可以看到、随时可以用到信息技术的信息传播系统,而所有的人无论他们自觉还是不自觉,都要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因此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如果从人们一般使用信息技术系统的角度来说,那么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能力则包括一些技术性较强的问题。例如,如何选择与安装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技术系统,如何启动、运行与结束一个信息技术系统的工作,如何对于一个信息技术系统进行日常维护等等。我们把使用信息技术系统的能力可以细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

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尽管现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越来越简单,但是还必须人们自己去操作,包括启动信息系统进行工作,在任务完成以后关闭信息系统,选择所要使用的软件并且运行它,正确地进行人机会话等等。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还应该学会一些安装、测试等简单的操作。

2.信息系统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系统由软硬件与人组成,硬件提供了信息传播活动的基础,软件起着控制硬件系统工作、发挥信息系统性能的作用。一个信息系统使用的软件不同,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人决定着使用什么样的软硬件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一般信息系统制作者在同样的硬件系统上提供了大量适合不同需要的软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软硬件组合来完成自己的工作。许多软件是通用的,可以从事某一个类别的工作,例如用来进行文字处理的软件有WPS、Word等,用来进行远程通讯与查询的有Lookout、Netscape、Internet Explorer等。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与信息的组织并不完全一样,而且信息社会的人们一般都会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要使用几种不同的软件,因此使用这些软件的能力应该是他们信息能力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信息能力对于各人来说,差别可能相当不一致,有的人可能文字处理软件使用能力强一些,有的人可能数据库软件能力强一些,有的人可能电子通讯能力强一些,也有的人可能对于某些财务软件比较了解。但是,在能够正确使用一些软件工具这一点上,应该是信息能力方面的一个共同要求。

3.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与利用信息来改善工作与生活,因此,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是人们需要的信息能力的一部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进行有效的查找,以比较少的时间发现自己有用的信息。因特网是一个联结有数以千计个计算机的庞大信息资源,人们不可能把所有信息全部下载到自己使用的本地信息系统中来,此外现在的光盘品种很多,每一个光盘的信息容量也很大,也难以查找其中的信息,因此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发挥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益。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具有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获取了信息以后,还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通过适当的分析与鉴别,使得它们能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积极效益。这些都属于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4.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

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除了利用信息资源以外,通常还需要自己开发一些信息资源。例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一些文章,利用Powerpoint等准备讲演稿,编制自己使用的家庭记事录、通讯录以及简单的家庭预决算,编制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这些都属于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每个人的信息资源开发能力是根据他本人的工作需要与生活习惯而各不相同的,但是具有一点信息资源开发能力有助于提高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兴趣,也能够促进信息意识与情感的提高与巩固。

5.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的人们之中,有一部分是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还有一部分人十分热心,他们不仅希望能够利用信息与开发一些信息资源,而且还会会从自己的使用经验出发来评价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觉得这些信息系统有许多地方应该改进,也许需要另外做一个,成为“电脑发烧友”或是“网络发烧友”。为了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工作,他们需要更加专门化的能力,能够掌握一两种效率比较高的程序设计语言,并且能够使用它们开发有效的信息系统,或者对于信息系统的硬件部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设计与制作专门的信息技术设施,提高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率。

第二节 信息素养的内容

由于前一节中,在讨论信息素养的意识情感方面与道德伦理方面时所进行的分析本身就是我们需要培育的信息素养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而且意识情感与伦理道德的培育应该是与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的,因此以下关于信息素养的内容问题,会更加集中在信息素养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两个方面。同时,有必要先简单地介绍一些信息技术与系统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后面对于信息素养内容的讨论。

一、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

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与人三个部分组成的。下面我们分别简要地讨论它的各个部分的有关知识,然后讨论有关信息系统的协调问题。

1.信息系统中的硬件

信息系统的硬件是信息系统的所有物理的实际设施的统称,作为信息系统,它们可以按照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分为信息存储设备、信息传输设备、信息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信息处理设备等几类。

(1)信息存储设备

信息在传播之前是需要存储起来的,用于存放声音与图像信息的录像录音设备、用于存放程序与数据的计算机内存、外存都是信息存储设施。

按照信息存储的组织方式,它们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①内部存储器。计算机的主机内部有一些地方用于存放程序与信息处理过程中所要使用的数据与信息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暂时性数据,这就是内部存储器,通常简称为内存。

内存通常是直接按照地址存取的,因此称为随机存取存储(Random—Access Memory—RAM),其中的数据与信息在信息系统关闭时或者退出运行时就会不再保存,因此为了把最为必需的信息,例如系统启动所必需的系统自检程序等保存在一个专门的存储器中,这种存储器一般只能够读出而不能够写入,因此称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而且,信息系统除了内存以外还有着存放信息数量更加大的外部存储器(通常称为外存储器或辅助存储器,简称为外存)。内存的读写速度要比外存高,但是不能够长期保存信息;外存速度比较慢,但是可以在信息系统关闭时保存信息,因此采取只是在信息系统工作过程需要时将内存与外存中的信息进行交换。内存的价格比较高,而且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容量总是不能够、也没有必要全部保存在内存中,因此一个信息系统必然要合理配置适当的内存与外存。为了提高内存与外存之间信息交换的速度,使之能够在信息系统工作过程中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许多信息系统采取一种称为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的存储器作为内外存信息交换的中间存储器。有关外存的情况还将进一步分为顺序存储设备与随机存储设备进行讨论。

②顺序存储设备。磁带录音机、盒式录像机等等设备,把声音、文字与图像等信息以顺序方式记录在磁带上,然后在需要时重新播放出来,这些设备称为顺序存储设备。目前,它们可以有两种方式记录信息,一种是模拟方式,一种是数字方式,各自有着它们的工作原理。

一般说来,顺序存储设备所能够存储的信息容量大,它的使用方法相当方便,只要按下各个功能键就可以进行记录信息、传播信息、进带与倒带等工作,但是它们的信息记录速度与重新播放的速度都受到机器性能的影响,速度比较慢。因此,它们往往用作为信息的记录设备或是信息系统的内部信息的后备存储器。

③随机存取设备。各种磁盘驱动器,例如硬盘与软盘,还有光盘,它们的信息存储在一个一个地扇形区域(称为扇区),然后依靠读写装置一个一个扇区地读写。因为信息不是严格按照顺序存储的,可以按照地址随机读写,所以它们称为随机存取设备。

随机存取设备存取速度比较快,但是存储容量比顺序存储设备少一些,价格也比较贵一些。因此,许多情况下人们使用顺序存取设备来制作大型数据的备份,以防止意外数据丢失而造成损失;同时,信息技术研究人员努力提高随机存取设备的容量与速度,人们研究发明了软磁盘、硬磁盘、光盘、可读写光盘等一系列产品,而且不断提高它们的存储容量与存取速度。就拿软磁盘来说,最早的软磁盘只有360千字节的容量,而现在的存储容量可以达到2 880千字节。

(2)信息输入、输出设备

信息系统的工作是对从外面获取的各种信息(可以称为生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各种各样经过处理的数据信息,然后向外传播给信息接受者。这个过程需要从外面获取信息以及向外面传送处理过的信息,即与外界交换信息,用于与外界交换信息的设施称为输入、输出设备。实际上,它们通常还进一步分为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两类。

①输入设备

输入设备的功能是向信息系统输入各种各样的原始信息与数据。最早的计算机信息输入方法是拨动开关来输入指令与数据,后来发展到使用穿孔卡片与穿孔纸带,人们使用专门的设施在卡片或纸带上的某些位置上打孔或不打孔,表明该位置为0或是1,然后由专门的阅读设备识别并且将信息送入信息系统。这种设备需要人们把信息全部转换成为二进制代码,然后再一个一个地打在纸带上,因此使用困难,而且信息输入可靠性比较差,又不容易改正错误,因此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与使用,成为信息技术推广使用的重要障碍。输入设备的重要突破是使用键盘输入。它使得人们可以像使用打字机一样来送入各种信息,而且与屏幕相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检查输入的信息是否正确,及时进行修改。现在,经过信息系统设计与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越来越多的输入设备制造出来,更加方便了信息系统的使用。简单地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一些类别的输入设备:

A.字符输入设备。键盘、条码阅读器、光学字符阅读器等等,使人们可以输入字符与数码。它们一般是输入各种字符与数字代码。

B.位置信息输入设备。这一类设备首先要求确定一个屏幕或者纸张的各个部分代表什么内容,并且使用图标或者文字说明它们的含义,然后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可以把有关信息送入系统。穿孔纸带是这样的输入设备;成批输入学生考试答案的光学标记阅读器(OMR)可以一分钟送入几十张做好标记的答案单,而每一张答案单上有着几十个数据信息,输入速度比用键盘快了许多,而错误可能性也大大减少。现在所流行的鼠标器、触摸屏、电子写入板、光笔等等都是这一类输入设备。这一类输入设备操作简单,因此它们的用途广泛,特别适合于大众化的场合使用。

C.图像图形信息输入设备。这一类设备主要用于输入各种各样图像图形信息,当然使用鼠标器、光笔、电子写入板等设备也可以送人图像图形信息,但是它们的使用需要一一定的技能技巧:目前常用的图像图形输入设备有图像扫描输入仪(Scanner)。还有可以用于获取实况图像记录的摄像机与数码照相机等。

D.声音信息输入设备。这一类设备用于输入声音信息。其中一部分是可以用于实况声音记录的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另外的一些是用于输入MIDI文件的设备,例如连接到计算机的电子琴,人们在弹奏电子琴时,计算机按照MIDI格式自动记录了所弹奏的音乐。

E.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传感器把各种各样的感觉信号转换成为电子信号送入计算机。例如,浓度传感器测量出某些气体或者液体的浓度;温度传感器测量出所在位置的温度;触感与力度传感器测量出一个地方所受压力的大小,从而可以确定人们所使用的握力或者所受到的推力。

②输出设备

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向信息系统以外传送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结果与提示信息系统使用者应该怎么做,使得信息系统可以与人协同工作,发挥信息系统的工作效益。目前的输出设备有如下一些类型:

A.视觉输出设备。输出各种各样的视觉信息,例如文字、图像、图形、动画等等。这类设备的典型代表是显示器,它通过屏幕传送视觉信息。最早的显示器是用检测设备之一的示波器并且增加字符显示功能,后来也有使用电视机来替代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显示器功能越来越强,由只能显示黑白两色发展到显示彩色;至于分辨率则发展到1024×1280;而且有了把输入输出功能结合在一起的触摸屏显示器;屏幕有大到一个墙面的,或小到能够装在头盔里面,使得人们有一种实地经历的感觉。其他的视觉输出设备还有打印机、绘图仪等等,可以把视觉信息绘制在纸张或是投影片上,以供保留使用。

B.声音输出设备。输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信息,例如效果声音、背景音乐声、解说词、提问与回答等等。早期的信息系统没有声音输出设备,以后的一个阶段计算机只有十分简单的声音播放设备,可以播发简单的效果声,要播放解说词等复杂声音,一种方法是使用录音机存储好预先制作的声音,由计算机控制它的播放;多媒体计算机出现后,可以把声音预先制作成为数据文件,然后播发出来。

输入输出设备都有一个与信息系统的主机连接并且交换信息的问题,它们之间需要有一个进行信号转换与传送的部件,这个部件称为界面(interface)或接口。

(3)信息处理设备

对于信息系统来说,信息处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种信息技术设备有着各种信息处理功能。

功能最为全面与强大的是计算机主机(中央处理器CPU),它能够执行各种各样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指令,从而完成指定的工作,这些指令是预先由外存交换到计算机内存中来的,依据一定的顺序执行。指令的集合包括其中不可缺少的数据称为程序。同样的一个主机,运行不同的程序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处理结果。主机的主要参数是它的指令系统与运行的时针频率,频率以赫兹为单位,例如100千赫兹、133千赫兹等等。

其他的一些信息处理设备的功能有压缩图像图形信息和声音信息,使得有限的空间可以存放比较多的信息,而在需要的时候重新解码播放,例如声霸卡与视霸卡。

(4)信息传输设备

当需要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子系统)或者不同的信息系统共同工作时,系统需要把各自处理的信息相互传送,因此需要专门的信息传输设备。

最早的信息传输设备是人与动物,中国的烽火台也是一种当时比较先进的信息传输设施,可以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它包括传者(点烽火者)、信息(各种烽火的意义)、媒体(一系列烽火台以及点火用具)、受者(监视烽火的人)、效果(能否看到以及是否相信)。

电话电信的发明使得通信技术进入了电子时代,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能力与效益。作为一个通信技术系统来说,它们的硬件通常包含信息发送设施、信息传送设施与信息接收设施。电子通信的信息发送设施将所需要发送的信息转换为电子信号,然后送出;信息传送设施传送带有信息的电子信号到信息接收设施;而信息接收设施接收到这些电子信号后再分离出里面所含有的信息。

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除了使用软盘、磁带传送数据与文件以外,最早用来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交换信息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电子通信线路,例如同轴电缆、标准的电话线,或使用红外、微波或卫星传送的无线通信连接。在计算机之间直接的电子通信比通过磁盘传送信息更加快速,不兼容方面的问题也少,还可提供实时的双向通信。这种把两台以上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信息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通常简称为网络。

在同一房间的计算机(或者在同一大楼内或者彼此距离在几千英尺之内)可以通过选用适当的电缆直接相连,每个计算机上安装有某种输入,输出端口或网络卡相互连接,这样联成的计算机网络称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为LAN)。另外,也可以使用标准电话线来连接计算机,这时,必须将计算机发送的数字信号转化成能在电话线中传输的模拟音频信号,还必须在接收信息的计算机上将模拟的音频信号转化成数字信号,这时需要利用一种人们称为调制解调器(modem,它是调制器Modulator和解调器Demodulator前几个字母的缩写)的计算机外部设备,它通过输入、输出端口直接与计算机相连,而通过标准的模拟插座与电话线相连,计算机要发送或接收信息时,必须运行特殊的通信程序,例如Point—to—Point、Mouse Talk、Mac Terminal等,这些程序通常都称作终端仿真软件,因为它们可以让微机作为一个终端与大型机或小型机通信,通信软件与主机上所使用的调制解调器相兼容。计算机网络提高和扩展了计算机共享各种各样的昂贵外部设备(如大容量硬盘与打印机)的能力。例如每个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都可以直接与打印机通信,学生可以直接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上打印他们的文档,而不再需要用软盘来传送他们需要打印的文档。

(5)其他辅助设施

信息系统还需要各种各样的辅助设施,例如电源、冷却设备、机箱、各种连接线等等。

2.信息系统中的软件

软件是信息技术系统中用于控制和指示硬件如何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与信息产生等工作内容的部分。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软件与操作系统,教育电视系统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电视录像带等。由于它们通常是程序、数据、电磁信号信息等人们看不到的东西,所以称之为软件。软件在教育技术系统中起着存储信息系统的内容、决定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与操作等等作用。电视录像等简单信息系统的软件主要是信息内容的存储;而计算机(多媒体)的软件功能比较复杂,可以进一步分为如下一些类型: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用于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资源(包括计算机处理器运行时间、存储器空间、输入输出设备、各种文件等等)的系统软件,它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方便、有效和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设置操作系统的两个主要目的是,高效地利用计算机系统资源和为用户使用计算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系统从功能特征上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用于一个一个地运行程序过程的批处理操作系统,简称批处理系统(batch system);将计算机处理时间分片,每个片段依次执行各个程序过程的一个片段的分时操作系统(time—sharing operating system),简称分时系统;根据程序过程的时间要求来安排计算机的运行时间的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简称实时系统。

微型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一般以磁盘为基础,微软公司早期推出的是DOS系统,主要功能是文件管理与各种各样的设备的驱动与控制,后来开发的Windows系统功能比较强,允许多个任务同时进行,各种设备的添加相当方便,而且文件的管理十分符合人们的习惯方式。

在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大容量软盘,然后在盘上安装一种称为网络操作系统的特殊软件,这台计算机便成为网络服务器,它的文件及存储以及计算能力都可以被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共享。

(2)工具软件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硬件是难以操纵的,为了方便人们使用,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人员研制了各种各样的工具软件,帮助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人员工作。

①维护工具。以PSTOOLS为代表的是用来维护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工具软件,可以查出并且修复计算机的许多故障。

②通用工具。使用最为普遍的工具软件是那些帮助一般信息系统使用者进行各种日常工作的通用工具软件。它们主要有如下一些:

A.文字处理软件:WPS、Wordstar、Word等等软件帮助人们进行文章的输入和编辑、格式编排、文档管理等文字处理工作,使得人们可以从笔与纸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它是办公室自动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B.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FoxBase、FoxPro等等软件帮助人们进行往来人员(客户、亲友)情况(通讯地址、重要日期、爱好等等)的记录与管理,使得人们可以不断保持合适的交往。它的更大应用是各种管理信息系统。

C.电子报表软件:Excel、Viscalc等等软件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日常预算、简易统计等财务及其他商务管理工作,简化了人们的家庭事务管理工作。

D.通讯软件:Exchanger等等软件帮助人们进行发送与接收电子邮件等远程通讯工作。

E.各种其他工具软件:Piantbrush、Powerpoint等等软件帮助人们进行图形绘制、准备演讲报告大纲等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③软件开发工具

更加多的一些软件工具是为了提供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人员去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信息系统,这就是各种各样的软件开发工具。

A.各种程序设计语言。数字化信息系统的硬件之所以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因为它能够执行一系列预先编排好的指令,也就是程序。这些程序在机器内部是以二进制的代码方式出现的,人们很难阅读。因此,早期的计算机使用者只能是少数人。为了推广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者研究出一个沟通方法:规定一种人们用来编排程序的语言,开发将该语言所编排的程序转换为信息系统内部程序的软件工具,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工具与语言编排自己所希望让信息系统(计算机)执行的程序。

应该说,机器指令本身也是可以用来编排程序的一种语言,人们把它称为机器语言,它的特点是与信息系统硬件联系非常紧密,编写的程序可以质量十分高,但是很难使用;为了帮助使用与记忆机器指令,人们把一些机器指令用助记符来书写,并且使用宏命令来表示有些基本的例行程序,这就形成了汇编语言,而用来把汇编语言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的称为汇编器(汇编程序),汇编语言仍然十分接近信息系统的硬件,阅读与编排都需要相当的技能:更进一步推出的程序设计语言十分接近人们的自然语言的语法与语义,称为高级语言,BASIC、LOGO、ALGOL、PAS—CAL、C等等都是可以适合于多种任务的通用高级语言。用来把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转换为机器程序的方法可以是①首先把它翻译为机器语言程序,然后执行,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编译程序:②一边读入,一边解释它的含义并且执行,这时使用的工具称为解释程序。

此外,还有各种专门用来开发某一个领域的软件的专用程序设计语言,例如用来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著作者语言有PILOT、TUTOR等。随着软件工程学的研究发展,人们提倡一种集成环境,把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语言的文字处理、程序的编辑调试以及由研究人员提供的大量例行程序库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在使用时,信息系统通过与开发者交互会话,满足开发者的需要,并且提出各种帮助与建议,因此相当易学好用。使用者只要使用这种环境就可以方便地完成程序设计工作。许多通用程序设计语言也往这个方向发展,例如Visual Basic、Visual C++等等。

B.媒体信息管理工具。各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分类、编辑、存储与查询使用,对于一般用户来说是一件十分复杂而烦琐的工作。各种媒体的处理程序与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这些功能。

C.信息浏览工具。计算机网络出现以后,除了发送与接收信息以外,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了分布在各个计算机网点上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库。而网络用户要利用这些信息,就必须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在这个信息海洋中航行,去寻找有着所需要的信息的岛屿或港口,并且挖掘与获取其中的信息宝藏。Gopher与Netscape就是在因特网络上进行信息浏览的工具。

(3)应用软件

各种专门用来从事不同工作的信息系统软件称为应用软件。例如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称为教学软件,也称课件(Courseware);用来进行考试命题、出卷的称为计算机化题库;用来进行各种辅助管理工作的称为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用来进行机票预定与出售的是机票出售与定位系统等等。

应用软件的特点是面向一个非常明确的任务与任务领域,所用的术语、概念、功能、操作方式等与该领域的人员的习惯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它的针对性十分强。通常,都是由该领域的人员委托并且监督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有一些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应用软件也可能逐渐成为工具软件。例如办公室自动化应用软件、文字处理软件、电子报表软件等各个重要部分都成为通用工具软件,甚至包括准备讲演的图片制作软件与远程通讯软件也成了通用工具软件。

3.信息系统中的人

信息系统中的最有活力与创造性的部分是系统中的人。他们选择信息系统,决定信息系统的工作目标与方式,操作信息系统保证它们的正常运行,通过各种方式应用信息系统从事自己的工作,掌握与了解信息系统的优点与局限性,并且评价各种信息系统的好坏,从而影响信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开发。而各种各样的人在信息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将他们分为开发者、管理维护人员以及一般使用者三类。

(1)信息系统开发者

前面已经讨论过,信息系统是结合了软硬件与人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的软硬件都是现代科技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发明创造与开发利用都要靠科技人员进行。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离不了它的开发者的辛勤劳动,同时,由于信息系统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心人可以从中得到大量启示与帮助,因此许多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也可能会在某一天成为信息系统的开发者。

信息系统的开发者首先应该具有一切研究开发人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他们是一个创造者,有着创造的欲望与坚韧的精神,不怕困难与挫折,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在信息系统的开发时更加需要人们有这样的工作精神;他们还应该广识博览,了解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失败的记录,而且能够了解原因,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在这一点上是有优势的,因此他们应该是信息系统的专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获取信息;此外,信息系统开发者具有开发创造的敏锐感,能够从他人的工作中很快地找到自己工作的出发点。

其次,信息系统开发者还应该是信息系统的熟练使用者。他们应该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因此他们能够利用信息系统知道现在有关的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怎样做,以及有什么结果,对于现在的开发者来说,固然需要自己的不断努力,但是能够很快地得到信息,利用他人的成果进行创造性工作,是信息时代更为有效的工作方式;他们还应该相当熟悉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工具;同时,他们还应该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长处。

(2)信息系统管理人员

信息系统的软硬件都是一些精密而贵重的设施,它们的保管与存放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方面的要求,而且需要注意防静电、防灰尘、防火、防盗等等;同时,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十分宝贵的财富,记录和保存着各种极其有用的资料,它们往往需要提供许多使用者共同利用,从价值上来说,有着丰富内容的信息资源通常会比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还要高一些,而在信息系统的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以及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因此信息系统(特别是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需要经常的维护,必须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与维护人员。

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应该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与保管条件,工作认真负责,并且他们还需要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与维护方法,会使用各种必要的维护工具。

(3)信息系统使用者

在信息系统中的人中间,最大多数的是使用者。只有有了足够的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信息系统才能体现出它的存在价值,也才能为信息系统的开发者与管理者带来利益。因特网(Internet)的每一个网点上都有着访问网点的人数记录,反映了该网点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这就说明了人们对于使用者的重视。更何况,许多使用者可能发展成为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对于所有的使用者来说,他们首先应该对信息系统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知道信息系统可以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具有使用信息系统的愿望与要求;其次,他们还应该认识到,信息系统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常用工具,既不害怕接触,也不掉以轻心;使用者还应该知道信息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并且能够进行启动、运行、人机会话、结束工作等所有基本操作,以及能够了解与判断基本的常见错误,进行简单的维护。使用者的范围极其广泛,按照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可以进一步分为如下一些种类:

①专用信息系统的使用者。相当一部分的信息系统是专门用于某一个专门目的与任务的,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特殊约定,这些系统的使用者可以说是信息系统的大多数,他们应该相当熟悉该专用系统的使用与操作。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信息系统主要用于进行教学活动,因此使用者除了需要了解一般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以外,还需要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应用;计算机化题库是用来进行命题的,使用者应该了解题库方面的主要术语、命题要求(多项细目表)与习题应该如何送入、属性是什么、对于试卷的质量有些什么影响等等,而且能够进行基本操作;对于会计事务信息系统,应该了解各个数据在会计事务处理中的意义,并且能够进行数据送入与核对等等。

②通用工具的使用者。大多数人是利用各种各样的通用工具来帮助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他们需要写作时运用文字处理软件,希望能够比较快速而简便地把自己所要写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审读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再正式成文打印。他们需要记住自己亲友与有业务往来的人员的通讯地址与电话号码时,就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制作一个家庭(业务)数据库,按照姓名、关系。把他们的生日、通讯地址、电话号码以及爱好等等编排起来。他们需要进行家庭财务计划时,可以使用电子报表软件,只要决定家庭某个阶段准备购买一些什么东西,各种东西的价格是多少,送入信息系统,马上就能够自动进行分类计算。列出各类需要多少开支,而且可以很方便地调整自己的家务计划,保证收支平衡。他们需要查找信息资料时,打开自己家里的计算机,先看看有没有现成的信息,然后联结到信息网上,查询有没有最新的内容,如果看到有意思的东西,把它们从信息网上取下来,以便以后引用。

4.信息系统三要素的协调

前面分别对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人三个要素进行了讨论,然而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必须十分协调地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在这里讨论一下信息系统的协调问题。

(1)信息系统的配置协调

信息系统是一个包括硬件、软件与人三个要素,而每一个要素又有着广大的变化范围的复杂系统,因此如果希望信息系统能够十分协调地工作,三者之间就必须配置合理。

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效益高低不是取决于它的最优部分,而恰恰是在于它的效益最低部分,这就是系统性原理。由于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硬件的功能发展得越来越强大,软件功能也越来越多,广告展示令人目不暇接。在进行配置系统时就更加要注意三者的合理配置问题,不要成为盲目的“追新族”。

在信息系统配置或者更新时,还需要把握时机。这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由于信息系统软硬件从研制到大量生产与销售有一个过程,而一般说来刚刚开始推出时性能价格比是比较低的,而且质量上尽管有考核检验,但是没有大范围使用,一些隐藏比较深的问题不能暴露出来,因此不要“追新”;另一方面,一般说来,各种机器的型号很多,但是总有几个是主要的型号,许多其他型号只是配合成为系列,以形成一种广告效应的,如果系统配置人员需要的是稳定,那么选择那些主要型号比较合理。而如果需要的是专门化,那么可以参考其他配置。

(2)信息系统的软环境

在选择信息系统配置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软环境。它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信息系统的日常服务。信息系统的供应者通常会提供许多服务项目,我们认为最应该关心的是他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服务与维护服务。信息系统的使用价值在于信息传播的质与量,而信息交流面越大,其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对于信息服务要注意他们所提供的信息范围是否与使用者的需要相符,能否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获取信息的方法是否简单易学;对于维护服务,不但要注意保修期限与费用问题,更要关心是否能够上门服务。

信息系统使用者、开发者的相互交流,对于使用者提高应用水平和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在选择信息系统特别是通用工具时需要注意它们现在与潜在的使用者有多少,有没有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网络(例如,用户协会的组织、网络上的有关网点与公共组等等)。

(3)信息系统中人是核心与灵魂

归根到底,信息系统中,人是系统的灵魂与核心。没有使用者的信息系统本身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只是浪费投资者的人力物力。而且即使信息系统有了使用者、管理者与开发者,不同的人使用与管理同样的信息系统,也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取得不同的效果。那么,需要怎样的人呢?我们在这里进行简单的讨论。

首先,信息系统中的人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工作目标。亦步亦趋的使用者使用信息系统维护他们的习惯,事业没有发展;心怀不轨的使用者可能制作一些病毒破坏系统,也可能利用信息系统窃取情报。决心利用现代科技、利用信息资源改进自己的工作,谋求更加大的利益的人们,才会很好地决定利用信息系统究竟要做什么,才会注意如何发挥信息系统的最大潜力,取得最大的效益。

其次,信息系统中的人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他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会影响信息系统的效能。马马虎虎的使用者给信息系统送入的是许多错误百出的信息,可能使得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完全错误,造成极大的危害;拖拖拉拉的使用者可能失去信息的时效性;优柔寡断的使用者在大量信息面前可能更加手足失措。能够认真仔细地工作,及时获取并且利用信息,了解信息内涵并且敢于利用信息的使用者,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

再者,信息系统中的人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效率。信息系统的工作范围极其广泛,尽管软件开发者想尽办法使得信息系统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易学,但是信息系统的使用总是有一个过程的,生疏的人效率低下,送入数据与获取信息速度慢,而且经常容易走错路径。精通信息系统操作的使用者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潜力;了解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不会在信息系统的某些故障面前缩手缩脚,而是可以判断是否能够自己简单处理一下,还是需要送外面去维护修理。

二、信息知识方面的内容

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部分,信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它说明人们对于信息技术了解的程度,而且通过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意识、情感以及伦理道德也可能得到巩固与加强。信息知识方面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历史

作为信息知识的一个部分,首先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的许多基本名词术语的含义,这样可以理解信息时代的许多消息的意义,也才能与周围的同事、朋友、家人谈论日常所经常发生的由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种现象与新闻。例如:办公室可能增加或者更新了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大家在谈论它们是什么品牌的,好还是不好等等。只有听得懂才能与同事进行讨论,也才能不至于独自向隅。那么哪些东西属于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常用名词术语。例如: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比特?什么是字节?

(2)各种信息技术。例如: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信息网络?什么是因特网?微型计算机是什么?什么是多媒体?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机器人?

(3)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例如: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实现了精确性;信息多样性与可重现性;信息存储容量大;传播范围大;传播的及时性;信息交换的交互性等等。

(4)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经过了几个关键性阶段;各个阶段有些什么特点;代表性的产品与系统是什么;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等。

2.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人们还应该知道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这样在一些问题上就不会有误解。例如,了解了信息系统是按照人们规定的算法,执行人们编制的软件而进行工作的,人们才能既不对信息系统的工作感到神秘而不敢接触,也不会对于所得到的信息盲目接受,而是首先要判断与选择有用的信息,并且加以利用。笔者认为应了解信息系统工作原理的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原理。例如,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各种信息的数字化表示,二进制原理及其演算,二进制、十进制以及其他进制之间的转换。

(2)程序、算法与数据。例如,什么是程序?信息系统是如何执行一个程序的?信息是如何获取与送人信息系统的?信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放于信息系统中?又是如何恢复并且重现为原来面貌的?同一个信息系统为什么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加工工作?算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等。

(3)信息传播原理。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各自起着什么作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基本形态等。

3.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

信息系统是一个由硬件、软件等许多部分组成的复杂系统,而各个部分又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与功能。作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应该了解各个部分的作用与它们的基本类型。

(1)硬件。信息系统硬件的作用是什么?一个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哪些基本硬件,各自具有什么功能?例如,输入设备有哪些?输出设备有哪些?存储设备有哪些?什么是中央处理器?它们有什么样的功能特点?机型代码的含义是什么等等。

(2)软件。信息系统软件的作用是什么?一个信息系统通常包括哪些基本软件?什么是系统软件?系统软件有哪些?各自具有什么功能?什么是应用软件?通常有些什么应用软件?各自功能是什么等等。

(3)系统。信息系统是如何组成的?硬软件之间的关系怎样?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怎样等等。

4.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

信息素养中的知识部分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了解信息技术对于社会与人类的影响,知道信息技术有些什么作用,同时也知道它有些什么局限性。它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社会上使用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应该了解社会上使用信息技术以后,使得文化传播与交流更加迅速与广泛,有利于人类社会文化、科学技术、文艺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有些不符合人类伦理道德规范的东西也可能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传播。例如,现在因特网上有一些色情文化传播的网点。

(2)使用信息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益处与不利处。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快地得到与传播各种经济信息,可以帮助人们在制造出实物之前进行各种模拟试验,获得各种数据,提高各个行业的设计与制造效益与产品质量,并且可以使工业生产做到多样化,甚至可以按需设计与制造。但是,由于利用信息技术所传播的信息都是人们开发与传播的,因此,信息资源中可能传播错误信息或者不及时的信息,如果不加判断分析而盲目轻信,就会造成损害。同时,控制信息系统的软件也可能有错误,如果没有很好地测试,使用时可能会带来破坏与损失。

(3)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与它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困难,改善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相互远离的亲友的联系,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只有这种联系是否存在局限性?此外,由于过度玩耍电脑游戏而产生的“电脑综合症”应该值得注意。

5.信息技术有关法律与道德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些法律与道德问题也应该引起信息社会中人们的共同关注:

(1)利用信息技术时注意法律与道德问题的必要性。首先,应该认识到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必须关注法律与道德问题,这样在有了守法意识的同时还能够知道法律而不会犯法。

(2)使用信息技术中可能会遇到法律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能产生一些新的法律问题,今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会出现新的法律问题。例如有意制造与散布计算机病毒,利用信息技术盗窃国家机密,利用信息技术破坏别人的数据与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等等。

(3)使用信息技术中可能会遇到伦理道德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主要的目的是能够及时地得到各方面的信息与帮助,必然与其他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因此,出现了人际关系问题,也产生了伦理道德问题。

三、信息能力方面的内容

一部分专家认为,实际上,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了信息传播,也就有了对于信息的接受、理解、分析、处理等工作,也就有了个人的信息能力问题。

人们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着会不会与能不能的要求。而按照人们使用信息系统的顺序,信息能力可以概括为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信息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使用能力

信息社会中信息系统处处可见,使用与操作信息系统可以说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最基本的事情之一。因此,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可以说,信息素养方面会不会与能不能的要求中最基本的就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能不能安装与启动信息系统工作;能不能正确无误地操作信息系统;能不能进行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当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时,能不能判断与估计故障的原因,能不能进行必要的处理;能不能根据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并且正确与熟练地使用;能不能使用一些软件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工作;能不能设计小、中、大型信息系统等等,都属于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的范畴。

2.信息获取能力

大多数人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从信息资源获取有利于自己工作生活的各种信息,因此信息获取能力是信息能力中十分有用的一种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信息资源的浏览与查找能力。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在各种信息资源中进行浏览与查找,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取得它们并且保存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方,以备后用。例如,知道不知道因特网上有哪些有用的网点?可以通过哪些软件工具进行浏览与查找?如何下载信息?光盘信息如何浏览?

(2)现场信息收集能力。进一步的信息获取能力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现场信息。它们包括进行各种试验设计,采集有用的数据,并且转化为所需要的信息。这里可能包含了以下一些工作:首先要对任务中的信息需求进行分析,知道需要哪些信息,它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取得,并且了解如何取得;其次,应该能够考虑如果需要这些信息,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技术,是否有现成的系统可以利用,还是需要自己或者请人协助进行一些信息采集的设计工作;在有了这些以后,还需要能够使用信息系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数据采集,并且能够将所采集的数据转化为人们能够理解与利用的信息。例如,在需要调查社会情况时,能够设计如何测试该情况的测试办法,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调查测试,收集所需要情况的数据。

3.信息理解能力

信息资源中有着大量信息,人们在利用它们之前必须能够理解它们。因此,信息理解能力是信息能力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信息理解能力实际上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识别与理解能力。能够正确无误地识别与理解所遇到的信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反映了什么客观规律与现象。

(2)评价判断能力。能够正确地判断与估计所查找到的信息的价值与意义;了解这些信息是否正确地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现实,它们的时效性如何;避免传播谬误的、过时的信息。

(3)选择能力。能够在广阔的信息资源中选择适合于自己需要的信息。

4.信息处理能力

人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将所得到的信息化为己用,而所得到的信息都是其他人的结果或者没有经过加工的数据与信息,因此人们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把所得到的信息真正利用起来。这也就是为什么信息处理能力是被人们认为是信息能力的重要部分的理由。信息处理能力与对于算法的理解掌握以及程序设计能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分类能力。能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最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方式分类,并且了解各种信息的组织方式与工具,能够以方便的形式排列次序,以便今后的存取处理。例如,知道各种数据结构及各种分类排序方法,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工作等等。

(2)信息统计分析能力。能够以各种有效的数学方法,对所得到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这些信息的意义与可靠性有整体性认识。

(3)信息重组能力。能够对于所得到的信息按照需要重新进行组合,使得可以利用它们得到某些新发现,说明某些论点。

(4)信息编辑加工能力。能够从所得到的信息中,截取有用的某些部分,进行编辑加工,可能在增加某些自己的信息内容后,形成自己需要的信息。

(5)信息存取能力。能够以比较方便的方式将所得到的信息组织起来,存放在信息存储设备中,并且可以随时访问与取得这些所存储的信息。

5.信息表达能力

以上所涉及的各种信息能力,主要是与作为接受信息、利用信息的接受者有关的信息能力部分。但是信息系统中,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而当人们以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的面貌出现时,信息表达能力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能力。

(1)信息生成能力。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生成所需要的信息产品。进一步说,它包括对于所得到的经过信息处理的信息进行思考,发现其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值得注意的信息,例如从社会调查数据中发现市场的需要,从学生情况调查中发现对于学校教学的评价等等,并且考虑有没有值得传播的信息。

(2)信息表示能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示成为所需形式的信息产品。进一步说,它包括挑选与准备各种形式的信息素材,例如声音、图形、图像、文字材料等等片段;将信息素材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加工,产生新的信息。

(3)信息报告能力。能够以他人容易理解的方式提交报告与进行报告,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