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作为教师所具备的各种要素,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归根结底是由时代决定的。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教师的专业认同的具体表现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深刻理解。同时,教师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协作,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工作。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质。

第三节 教师的专业素养

素养(quality)是指构成事物的要素,反映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成分或特征。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作为教师所具备的各种要素,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归根结底是由时代决定的。要做好一名称职的新时期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精神

教师的专业精神(professional spirit)是现代教师素养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在专业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的风范与活力,是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巩固、深化和发挥的动力,是教师内在素养在专业活动中的外在表现,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专业精神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中不仅有其相对独立的地位,更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价值与功能能够充分发挥的保证,是促进教师个人成长与完善的精神力量,也是影响学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专业精神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专业道德

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人的思想品德决定了人的行为,教师也一样,因此,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正如古德森(Goodson)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在新的教学道德规范中,专业化和专业精神将围绕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德定义而达到统一”[26]。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也明确指出:“教师组织应制定道德准则或行为准则,因为这样的准则非常有助于确保职业声望以及按照已定原则履行职业义务。”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的基本规范,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我国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项要求。

(二)专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活动的态度或价值倾向性。教师的专业认同的具体表现就是对教育事业的伟大意义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深刻理解。它是对教师职业社会定位的一种认同。教师是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是否认同和追求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是职业道德观念的核心。如果一个教育者没有认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就不会产生热爱和忠于职业的敬业精神,而认同的方面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敬业态度。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环节,就是要从职业认同入手,培养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以产生敬业意识。

(三)专业责任

由于教师的工作是一种个体性的隐蔽性的工作,因此,“教师的职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己,所有教师应力图在本职工作中尽可能达到最高标准”,“应该在教师组织的参与下制定和保持有关教师表现的职业标准”[27]。教师的专业责任意识是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学校的责任感、对学生的责任感、对同事的责任感、对家长的责任感、对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责任感等。教师专业是具有较大自由和较强自制的职业,长期严格的专业规范使教师形成了对专业规范的尊重和服从,并进而内化为教师的专业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使教师通过不断追求自身提高和专业发展来维护专业尊严、赢得社会尊重。

(四)专业创新

现代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师职业更是如此。教师职业之所以被视为一种专业,在于教师每天面临的是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每天面临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没有创新,根本无法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目前,我们社会正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创新是时代的特征和主旋律,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追求专业创新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内在要求。

(五)专业合作

教师的专业合作是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教师专业活动的基本载体。教师的专业合作包括教师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等。教师的专业活动是“合作性集体劳动”,每个教师的工作只是整个专业活动的一部分,教师与教师之间构成一种分工协作关系。教师专业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身的使命,首先必须强化师生合作精神,在合作和尊重中寻求建立自己的专业权威。同时,教师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协作,共同做好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工作。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是教师研究中开始较早的一个研究领域。舒尔曼(Shulman,L.S.)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七个方面。而斯滕伯格(Steinberg,R.J.)则将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为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具体的、非具体的)和实践的知识(外显的、缄默的)三个方面。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应由三个层面构成[28]:(1)有关当代科学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2)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3)教育学科类知识,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这三个层面的知识是相互支撑、渗透于有机整合的。从这些分类可以看出教师知识结构和体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总体来说,每一种分类都包含申继亮和辛涛从哲学认识论的层面将教师的知识结构概括的主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个方面。

(一)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subjective-involved knowledge)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特定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和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等。

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这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主要是解决教师教给学生什么样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其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高屋建瓴,把课讲好、讲活。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教师不仅自己要懂得,要准确、深刻地掌握,还必须能够给学生讲解清楚,熟练灵活地应用,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领悟、会用。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有精深广博的知识、才学。广博的知识不仅是专业的必要延伸,也是对教师工作的有力支撑。一方面,虽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教师要把握好所教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处理好所教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关系,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在现代教育条件下,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媒介为学生吸收知识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源,这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启迪了学生的智慧,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向教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回答中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用广博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却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与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相联系的还有教师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尊重科学文化的态度,读书与探索的兴趣和习惯,参加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以及艺术修养等,都是教师应该具备的。

(二)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知识、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地说,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感悟和领会并总结出来的有别于“理论知识”的实效性知识,它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如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等。实践知识一般具有不可传授性,但它却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有研究表明,专家教师同新手教师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实践知识的有无和多少。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实践知识理应占一席之地。

(三)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实践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保证。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仅仅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的专业知识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必须恰当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较娴熟、较科学合理的教学技巧和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等理论来武装自己,教师只有按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办事,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使自身在摸索过程中避免可能犯的错误,使教学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是相互结合和交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他们已具有的学科知识与具体的课堂情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的解释,同时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即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等),以便学生能理解、掌握。

三、专业技能

专业化的教师需要拥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professional skills)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它可以分为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三个方面。

(一)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 of teaching)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理解,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水平。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了解和研究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情况以及个性和家庭教育等,能够帮助教师选择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式,并预见教育行为的结果。一名教师,无论掌握了多么广博深厚的知识,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就无法准确地选择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智力活动、情感表现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学生的眼神、动作、表情等表现揣度学生的情绪体验、认知水平和努力程度,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二)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operative skills of teaching)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它所要解决的不是做什么,而是如何做的问题,具体包括课前的教学设计策略、课堂教学的传导策略、课堂管理策略、教学效果评价策略等。教师综合应用各种策略解决各种问题和冲突的能力常常表现为教育机智,这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例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29]。它是教师面对教育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和反应能力,它源于教师敏锐的观察、灵活和果断的意志,也源于他们教育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关爱。

(三)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regulated skills of teaching),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可以分为三大方面:(1)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由于教学活动极其复杂,包括的方面和涉及的因素多种多样,因此,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也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

我国的研究者在综合国外有关教学监控能力的研究后指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包括以下方面[30]:(1)计划与准备。即在课堂教学之前,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2)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有效地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3)教材的呈现。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4)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与非言语的沟通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方面应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发现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就立即想办法纠正。(5)评估学生的进步。教师教学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们能力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上,因此,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必然会非常认真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以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6)反省与评价。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教学监控能力高的教师会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在哪些方面上得成功,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相反,教学监控能力差的教师一般就不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课上过就完事了,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不反思自己教学的得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