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发展中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

教师发展中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决定了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内涵的多维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其发展任务的复合性和长期性。研究型大学教师作为人的发展与其专业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标准是针对所有教师的一个普适性规定,同样也适用于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专业化。

二、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的内涵

潘懋元等认为,“从广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可以是所有在职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育者的发展和提高,即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当前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及师德的提升三个方面”(4)。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其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在教育实践中,必须由人来培养人,由和谐发展的生命来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高校教师的发展是教师作为公民、专业人员、教育者的发展,因此高校教师的发展首先应强调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发展,教师应当成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其次,应强调作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即在与教育、科研实践的互动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不断地增进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改变自身教育行为以及对自身教育行为的认识过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及对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决定了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内涵的多维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其发展任务的复合性和长期性。

(一)研究型大学教师作为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人的社会特征的发展。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身体、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发展。人的社会特征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社会素质、需要、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发展是引起人不断发展的内在精神性动力,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促进人不断发展的外在的物质性动力,社会环境的发展是实现人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5)人的发展既需要个体的能动发展,也需要社会、家庭、团体的影响和塑造。人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与自然、社会、他人互动的实践过程。研究型大学教师作为人的发展与其专业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实现了自身的和谐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他们应当成为的角色,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重身份的转换中对自我、教育对象、家庭、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刘经南等认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应该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笔者认为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当且必须成为“有根”的世界公民,才能胜任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的使命。“所谓‘有根’的世界公民,是以血缘性、本土性、全球性为基础的。”(6)“有根”的世界公民应当热爱自己的国家,以本土文化民族精神为根,学习、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不狂妄自大,亦不妄自菲薄。学会爱和感恩,尊老爱幼,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境界。胸怀全球,放眼世界,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以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共同发展为己任,并积极地作出应有的贡献。研究型大学教师作为特定角色身份的人,应当以成为“有根”的世界公民为目标,以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为己任,不断学习和进取,努力成为优秀的研究型大学教师。

(二)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美国卡耐基财团组织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制定并倡导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五项标准:一是要对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态度、观念全面负责,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实施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二是了解学科内容,掌握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组织及如何与其他领域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掌握知识的多种途径。三是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提出建议的责任;探讨达成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化情景中的个别化学习;鼓励学生的学习作业;定期评价学生学习的进步。四是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经验中学到知识——验证自身的判断,不断作出困难的选择,征求他人的建议,以改进自身的实践;参与教育研究,丰富学识。五是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以推进教育工作,善用社区的资源与人才。这个标准是针对所有教师的一个普适性规定,同样也适用于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基于该标准,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包含以下内容:

1.教师人格的完善

在心理学中,人格也称为个性,是一个人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指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它们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它们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健康的人格强调人格要素的完整统一性,人格的独特性、自主性和社会性。尽管不同个体的人格各异,但是高校教师应当逐步养成与自身教师角色相适应的共同的专业化的人格特质。这些特质主要包括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批判性思维、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关爱意识等。只有拥有了这些人格特质,教师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和愉悦感,逐步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教书和育人是社会赋予高校教师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任务,育人贯穿于教书过程的始终,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会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地交汇和互动。教师的人格与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行动和效果紧密相关。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优化自我概念、整合人格的重要时期。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眼神都会令学生久久难以忘怀,从而给学生以长久的影响。我们还深深体会到,学生往往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高校教师是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最多的个体,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面临心理困惑甚至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比例逐年上升,高校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而引发的恶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虽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淡漠或缺失状况不容乐观。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以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是每个高校教师应当而且必须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另外,在生活和工作压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应该得到关注。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教师人格的完善也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2.知识增进与学术水平的提高

拥有丰厚的知识底蕴与高超的学术水平是成为优秀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必备条件和核心竞争力,也是他们区别于一般高校教师的显著特征。这里所说的学术水平既包括科研学术水平也包括教学学术水平。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研究型大学教师是社会精英人才的培养者;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讲,他们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间力量;从社会服务角度讲,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的神圣使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他们是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引领者和传播者。这一切都要求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始终保持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不断地追求和学习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和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世界飞速变化和发展,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变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但要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彰显于他们的科研成果之中,开展科学研究、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他们教师生涯的必修课。他们需要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预测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他们需要加强与国内外业界同行的交流,致力于学科发展,引领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他们需要将学科前沿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培养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角色任务、职业目标、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区别于医生、律师等职业而成为一个专门化职业的根本原因。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宽泛的知识面、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有着更高的自我期望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设计、组织教学,如何将育人、育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实现教书、育人、育心三位一体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项专门的技能,是教师多种能力、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和反映,其内涵十分丰富。狭义地说,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思维启迪能力、学生评价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地发现知识、综合知识、运用知识和传授知识,教师的教学活动之目的并非止于传授知识,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把学生培养教育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造。教师应当“做力所能及的任何事情去帮助和鼓励学生学习,而不对学生造成任何严重伤害”(7),引导学生尊重而且敢于挑战权威,以批判性的思维认识不同的人和事,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创造能力,执著地追求真理。

研究型大学教师人格的完善、知识增进与学术水平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为基础、相辅相成的,三者的协调发展达成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