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对于师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批判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型师生关系理论。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求“这是一种对亲密的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交往教学理论是在西德出现的一种以师生关系为侧重点的教学理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具有直接的帮助。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主要是基于教师这一社会角色所具有的责任义务及权利而与学生发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没有挑选的权利,只有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师生情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情感上或心理上因彼此理解、依恋等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对于师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生关系的价值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性因素构成了教育教学中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师与学生角色认识的不同,形成了过分注重权威与控制的师生关系价值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是作为基本目标而存在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掌握知识,教师是作为知识的拥有者、解释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因此,教师对知识教学的重视超过对一切其他内容的重视。传统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师与学生发展的严重不足,甚至畸形发展。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信任,教师经常思考的是如何控制学生,师生关系中的控制与被控制很难使师生之间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在倾斜的或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很难亲师信道,人格发展会处于压抑状态,在机械性的接受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也会被扼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当前国际教育思潮中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倾向。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合作教育、交往教学理论等对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更是情有独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批判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型师生关系理论。他认为师生人际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决定性因素。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心理需求“这是一种对亲密的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当师生之间建立真正的情感关系时,罗杰斯断言,一旦真诚,对个人的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态度出现了,振奋人心的事情就发生了,所得的报偿不仅在像分数和阅读成绩之类的事情上,而且也在较难捉摸的事情上,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对他人更大程度的喜爱等等。

合作教育是以师生关系为视野的一种教育理论。它主要强调以师生关系为中心的诸多教育关系的健康与协调。其基本点是,一是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摒弃权力与服从。二是在教育目标上,主张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不是单独地接受知识或发展能力。平等、合作、健康的师生人际关系,为实现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和最好的前景。三是在合作教育中教师是关键性的。四是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中,以人际关系为纽带,提出了多样化的合作方法与过程,如斯莱文等人提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学习应具备五要求:积极的相互依靠,面对面的学习交往、个人责任感、一定的交往技能、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

交往教学理论是在西德出现的一种以师生关系为侧重点的教学理论。1971年,K沙勒和KH舍费尔首先提出这种思想。随之引起了广泛关注。交往教学论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接合点。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学习中交往。

良好师生关系的价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1.有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条件,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造成学生对学科的厌烦。良好的师生关系之所以能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理性关系,而且是一种情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更多地体验到心理的愉悦,亲师信道,学生甚至会觉得如果学习不好会对不起老师。教学实践表明:一旦某些学生与某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的关系搞僵了,这些学生就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甚至反感,学习成绩也因此而下降,而倘若某些学生与任课教师关系融洽,并建立了友谊,即使这位任课教师所教的学科难学,也会因热爱教师而迁爱到这门学科上。

2.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创造性是在一定的教学氛围中发展的,在一个紧张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学生处于恐惧和担心之中,学生的思维会受到巨大的局限。而如果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处于一种自由、安全的环境,思维的开放性、活跃性会表现得非常突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保证好奇心、求知欲、成就动机、自信心、敢为性等与创造性关系密切的个性品质的发展。

3.有助于学生“全人发展”

“全人发展”是指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智慧方面的发展,而且也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精神发展。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为升学考试做准备的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教育,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和谐的发展,即“全人格教育”。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学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和热情,教给他们探求知识的方法。进行全人教育,或者说,把学生当做“人”来培养,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本保证。

由于小学时期学生对教师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与其他学龄段相比,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更大的影响。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的发展

1.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专业情意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由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教育教学成功,使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心和努力程度,因此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反而会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阻碍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缓解心理紧张和压力具有直接的帮助。如果师生关系不良,职业活动的紧张性以及得不到来自学生的关爱与尊重而使教师心情更加抑郁或急躁等,形成职业冷漠、倦怠、自卑等心理问题。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师职业活动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师生交往的原则与行为

良好的师生关系一般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性:①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②关心——彼此都知道自己受对方所重视。③独立性方不依赖另一方。④个体性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性。⑤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方需求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求的牺牲为代价。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双向性、互动性的人际关系。现代犹太教最著名的哲学家、有神论存在主义者代表人物马丁布贝尔认为,师生关系应为“你——我”关系,“你——我”关系包括对话关系、包容关系、共享关系,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的方式。这种平等、双向、全面的对话关系,才能真正把师生纳入到共同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才能真正意识并尊重对方的存在,教师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长中的“最重要的人物”。包容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接纳,尤其是教师,应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客观判断其言行、思想和需要,并帮助学生进入关系之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师生之间形成的包容关系,即使师生表现真实的“我”,又彼此接受和肯定“你”,师生双方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共享”关系是师生作为独立的自我相遇和理解,并且共同在教育中摄取双方创造的经验和智慧。

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具有主导作用的一方,其所持的与学生交往的原则和行为是决定师生关系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关键。

(一)建立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1.平等

平等要求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去对待,这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吴兵、李森对我国权威型师生关系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师生关系中的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绝对权威、发号施令、学生必须服从,师生之间没有相互沟通,无感情交流。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但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不利,学生表现出过分紧张、敌意、侵犯性等消极情绪。在现代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把学生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尊卑、强弱之分。虽然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存在差异,但师生作为“人”,在价值和尊严上并无差别,这种平等性是衡量和规范师生交往活动的至上准则,也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

2.理解

理解要求教师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彼此的相互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教师来说,为了让学生理解自己,认同自己,应该把自我真实地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教师,以可感、可亲、可敬的形象被学生理解和接纳。教师了解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移情式理解而不是评价式理解。评价式理解是教师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生标准去评价现实中的学生。移情式理解要求教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这种理解通常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更愿意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师生之间心理相通、相融,师生关系融洽。如霍懋征老师在与学生交往中,总是蹲下身与学生交流。

3.真诚

卡尔罗杰斯把真诚理解为咨询员在心理咨询中,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和诚实,是一个表里一致、真实可靠的人。对于教师来说,真诚意味着教师在学生面前是真实地表现自己,在感情上是真挚的。在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有隔离感,不能诚实地交往,人与人之间彼此存在戒心,相互提防,就会出现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说的,“当人际关系缺乏真诚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疾病”。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另外,教师的真诚会成为学生的榜样,学会真诚。

4.接纳和尊重

接纳和尊重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发展潜能的信任,教师只有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才能真正接纳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耐心点燃学生上进的火焰。其次是和教师的人生态度联系在一起,一个教师如果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反之,人生态度以及职业态度消极的教师,就失去了敏锐地发现学生优点的心理基础,所看到的只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也就谈不上对学生的接纳和尊重了。在师生的人际交往中,教师只有真诚地接纳和尊重学生,学生也才能真诚地接纳和尊重、认同教师,才能建立良性的沟通渠道。

5.互惠和互动

互惠是指在师生双方的交往中,教师应该意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仅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对教师来说也具有明显的个人意义,在交往中,师生双方均有所得。互惠性认知对于教师摆正交往心态具有积极意义。互动性是指教师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双方都具有积极性、主动参与到交往活动中,才能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互惠性和互动性昭示着师生双方的交往,将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之间形成彼此有密切联系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互惠和互动中,教师应认识到,师生交往的互惠性是一种必然,而互惠性的实现离不开双方积极的互动。这种认识对于教师的交往心态和互动行为的影响是明显的。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行为基础

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赖于师生良好的交往行为。在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行为应该表现出以下特征:

1.淡化权威意识

按照相互作用理论,教师心理上的“父母”成分太重,权威意识过强,忽略别人的感受,不留余地地说出对别人的评价,结果造成对方不悦。如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通常是命令、指责、训斥、恐吓、奚落等。教师的这种权威意识强化了学生的“弱者”心态,从而失去交往的意愿。

2.主动性

学生都有“向师性”“向师性”是学生对老师积极趋向的心态。在师生交往中,如果教师主动与学生交往,学生的向师性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与老师的交往频率、强度都会加大,如果教师只是等待,没有主动的行为,学生的“向师性”会受到抑制,许多优秀教师成功的经验表明,教师主动地与学生交往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有个学生在街上遇见老师,当学生尚未开口时,教师主动叫出学生的名字、询问学生,会令学生非常感动,以后再见到这位老师,学生总是远远就开始打招呼。可以说,教师的主动能够令学生感动,心与教师贴得更近。

3.学会聆听

聆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交往技巧,善于聆听对对方是一种鼓励、心理支持。在人际交往中,互惠性是一个基本特点,任何人都期待通过交往有所收获。在师生交往中,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使教师信息的拥有者的角色淡化了,学生可能掌握教师所不知道的信息。所以,在交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聆听既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尊重老师,也使教师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在聆听过程中,要避免轻易地打断学生,轻易地下判断。教师应持这样一种态度“也许我不认同你所说,但我尊重你说的权利”。

4.学会表达

表达是人际沟通的基本手段,表达的技巧高低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教育实践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表达技巧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如不少教师在表达对学生的爱和期待时,常常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以致产生误解,如“恨铁不成钢”就是一种典型表现。也有不少教师,不能与学生采取理性沟通方式,通常以权威者的角色表达自己的意思和命令。也有一些教师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在学生面前过分抑制,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告诫学生要戒骄戒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使学生从成功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也有教师认为,距离产生威信,不苟言笑产生敬畏,因此在学生面前,常常把自己伪装起来,要么莫测高深,要么冷若冰霜等。可以说这些教师的表达方式是存在问题的。教师应该学会在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赏识教育、成功教育都告诉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欣赏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也会换来学生对教师的赏识,消除心理沟通的障碍

5.学会与学生共同活动

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会理解得更深刻。学生实际上渴望在活动中有教师的参与,在经常地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近距离地观察研究学生,学生也可以观察研究教师,师生之间心理的认同感会更强一些,心理相融性更高一些。当学生把教师当做“自己人”时,会向老师敞开心扉。这些了解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手段的针对性,而且也有助于师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但是,有些教师对师生共同活动持不屑的态度,也有教师放不下架子,想与学生交往但不敢、不会与学生交往等,师生的疏离很难保证双方有效的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