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应允许学生不服或对教师的“说服”提出异议,否则会形成学生的被动感,使自主意识减退。作风端正是与教师的尊师爱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尊师爱生是我国千百年来处理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爱生,就是要求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认真负责、诲人不倦,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尊师与爱生,爱生是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

第三节 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在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往往把对父母的依附性转移到教师身上,他们希望教师像父母那样对他们做出反应。因此,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要扮演父母温暖、热情、期望和关怀的角色。同时,要组织教学,要建立良好的校院秩序,要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纪律,教师还是学生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因此,教师必须是学生的榜样、朋友和知己,做到学高身正,诲人不倦。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专业以外的更多、更高的要求。

一、仪表要大方

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一个衣着高雅、风度洒脱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无疑会比一个不饰仪表的教师能赢得学生更多的喜欢。在学生眼里,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把教师当成偶像和标准。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教师的依恋感较强,加之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有很强的示范性,所以,教师的风度仪表影响着学生,影响着师生关系。风度仪表是一个人德、才、体、貌各方面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的独特风貌。如有的教师敏捷机灵,有的老成持重,有的温柔细腻,有的含蓄深沉,有的幽默风趣等等。对于有良好风度仪表的教师,学生大多会给予积极的评价,抱有好感。对那些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蓬头垢面的教师,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因此教师的风度仪表可以强烈地感召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的教师应当衣着朴素、整洁、庄重;举止文雅、诚实、大方;容貌净美、本色。净美并不是说教师要有漂亮的脸蛋,而是指作为审美客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令他们感到舒服与愉快的美。

二、作风要端正

作风端正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性的特殊性。师生关系民主化是以双方人格的平等为前提的,没有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就没有民主教育可言。教师和学生虽然权利和义务不同,但在人格上即作为人的尊严上应该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当学生把教师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一员时,他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合理要求,并将其内化为对自己的要求。对待学生的一切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教师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同学生一起探讨,主要依靠学生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修养。教师应允许学生不服或对教师的“说服”提出异议,否则会形成学生的被动感,使自主意识减退。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倾向时,教师应能较多地容忍其缺点和弱点,并在人格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温和的批评和对话,斥责、讥讽、体罚和变相体罚,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作风民主的本质就是反对强制,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正确的观点。作风民主要求教师提高民主意识,以平等的态度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其个体意识的复苏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使之成为聪明、勇敢、自尊和自重的一代新人。

教师要发扬民主作风,就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足”之处。再高明的教师也避免不了缺点和错误。当错误出现时,教师应该敢于承认,坚决改正,绝不应顾惜体面而加以掩饰。同时,要允许学生的批评,长期以来,教师训斥学生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学生批评教师则被认为是悖礼犯义,大逆不道。实际上,学生批评教师,是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表现,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的一种关心与爱护。是难能可贵,难得可贵的。教师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不仅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教育方法,而且有利于把学生从小培养成为敢想敢说和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作风端正是与教师的尊师爱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尊师爱生是我国千百年来处理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尊师,就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的人格、尊敬教师的劳动、虚心聆听教师的教诲,谦恭有礼、学而不厌。爱生,就是要求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认真负责、诲人不倦,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尊师与爱生,爱生是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通向学生信任教师的桥梁。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相信和尊敬教师,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热爱学生,不仅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和尊敬,而且还能通过迁移作用发展学生对学生、学生对其他人的亲近友好情感。

教师自身特有的素质和兴趣对于建立平易近人的民主作风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具有正常的能力、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教师,一般都能以诚相见,以礼待人、开朗幽默、审时度势。这都是学生乐意接近他的有利条件。甚至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正规的粉笔字,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尤其是教师的兴趣,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因此,教师除了熟练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有广泛的求知兴趣,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体育、艺术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可以想象,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教师也能打一阵;学生喜欢下象棋,教师也能对奕几盘;学生喜欢唱歌,教师也能放声一曲……在这种师生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体验,怎么能不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呢!

三、以诚信为本

不管是“四有”人才,还是又红又专;不管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是高素质、高能力培养,总之,教育的目的是把未成熟的孩子塑造成成熟的现代人。这种人有教养有创造性,知道社会也知道自我,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渡过自己短暂的一生。因此,对于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了解学生比了解学科更重要。要更多地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寄信任于学生。信任学生,就是相信未来、相信历史;就是相信将来我们的学生这一代人比我们自己这一代人高明,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雏凤清于老凤声。那么,教师怎样做到相信学生呢?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天性是好奇的,有创造性的,但同时又是服从的、好模仿的。在学习积极性还没有被错误教育挫伤光之前,他们定要自己去找寻知识,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一个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去教导和什么时候站在一旁不作干预;什么时候去解释和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知识;什么时候去作示范和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什么时候要学生小心聆听和什么时候让他们自由表达。在这些事情上是不能作出简单的法规的,因为教学是一项有生命的活动,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艺术。一个正确步骤的决定有赖于当时实在的情形,但原则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自己。

其次,为了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信任感,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既要重视言语交际,又要重视非言语交际。

师生交往中注意言语交际是增强学生与教师相互信任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对学生的讲授和谈话都应做到准确、有效和可接受。准确是前提,有效是目的,而可接受性是准确和有效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出发点是对学生的信任。但准确并不等于精确。客观情况是复杂的,有时模糊语更能准确有效地传情达意,且能达到可接受的效果。譬如,教师有时会说“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很好,只有极个别同学仍需努力,我们相信他也能做好的”。这种方式既保护了少数学生的自尊心,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所谓非言语交际指的是说话人借助于非言语符号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在师生关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非言语交际活动。教师用非言语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向,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相互交流。与言语交际相比,非言语交际更显示出其独特的隐喻性和暗示性。因此,非言语交际更应注意其出发点是出于对学生的信任和爱护。这种对学生的信任感要从教师的注视目光和面部表情上显示出来。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够表达出其他手段不能表达出的微妙意思,它是非言语交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用诚恳和信任的目光望着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和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的学生,都可以产生一定的效应。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常常处在学生注目中心的地位,丰富、鲜明的面部表情可以向学生施加心理影响,并产生积极效果,特定的面部表情甚至可以营造出特定的交往氛围,或喜或悲,或轻松或严肃。切忌目光游离,喜怒无常。另外,非言语交际还包括手势、身体姿态等,都非常重要。无论在什么场合,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束目光,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都应包含着对学生的无限信任。

四、教师要恰当控制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教师是促进学生变化成长的主要的和决定的因素。教师把来自不同环境、不同家庭和分散的教育对象组成一个集体,向他们展示目标,提出要求,不断地给以指导;还要经常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裁决其发生的纠纷,对每个人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诊断,等等。因此,对学生来说,教师居于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地位。以怎样的方式从事领导,就构成了领导行为问题。教师的领导行为不同,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也就不同。

教师的影响对象,首先是教育对象,是一群还不够成熟的学生,这就和其他行业领导对象的成人有明显区别。教师对学生的领导旨在使其得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成熟的人,这和其他行业旨在使被领导者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工作任务不同。因此,这种领导的效果是不易量化的,而且还不能只看眼前行为,还要看教育对象离开教师之后的表现。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领导是指导性和教导性的控制领导,控制领导一方面强调教育目标、强调纪律规范;另一方面,要控制学生。既然是控制,就应留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余地。

我们在这里强调教育目标和教学纪律规范是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向着一致的方向发展。这是由于教师总是从具体的要求开始,让学生逐步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受到各种规矩的制约,教师则要经常强调、督促和检查,对合乎要求的予以肯定和表扬,反之予以否定和批评。由于有统一的目标、明确的要求和有衡量事物正误的标准,所以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明辨是非,有努力方向,有助于形成步调一致的集体和形成一个比较安静的学习环境和秩序。

但是,如果教师控制得太严了,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很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大的依赖性,仅仅满足于一般地完成各种规定的任务,缺乏创造性,甚至使班级气氛死气沉沉。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乃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的控制领导要留有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余地。这种充分余地的把握,正是教师水平的体现。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和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由于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还不成熟的人,由于各类学校的教学环境大有差异,我们无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分寸和尺度。但可以从效果上来验证教师对学生的控制领导水平。这就是:第一,能够促进班级向着有机整体的方向发展。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师生间、同学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配合默契,学生积极性高、集体荣誉感强。第二,有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环境常对性格特征的形成起到制约作用,友爱、欢愉和相互信任的环境,为良好性格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意志坚定。第三,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之间的充分理解、信任和期待,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奋进。第四,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会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学生相信某位教师,对他有感情,那么,对他所任的课程也会孜孜以求。

总之,要想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就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懂得如何关心与热爱学生,为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不断以“为人师表”的行为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