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比较教学评价案例

比较教学评价案例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案例1由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设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案;案例2由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总结代替课堂小结。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落实三维目标”方面的体现。杨老师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探究、边比较、边释疑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推进教学。

一、“同课比较”教学评价案例

为有效推进地方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快速发展和跨越发展,2013年10月19日,铜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了碧江、万山两城区10所初级中学的教师代表、市兼职教研员和“中学化学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比较实验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员及部分学生共计150余人,在铜仁五中就“同课比较”展开研讨。市教科所张桂莲老师在会上强调,这次城区初中化学教研活动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增强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实现教学相长;二是研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比较实验”教学方法;三是探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和“比较教学模式”的构建。下面笔者就铜仁市第五中字徐红老师(案例1)和铜仁市第十中学杨俊老师(案例2)的“质量守恒定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点评。

(一)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1.转变教育思想,从教学设计上迈出第一步

当前素质教育虽已全面实施,但有些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新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业务素质不强、创新能力落后,认为素质教育不外乎是个形式,甚至觉得是个口号,更别谈比较实验教学了。加上学校的升学压力、考试考核压力等,使教师在课堂上想放心却又不放心、想放手却又不敢放手。但本案例的两位老师从教学设计上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例如,案例1由学生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比较设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方案;案例2由学生通过比较实验总结代替课堂小结。一位老师在评课时说:“徐老师(案例1)作为一名近50岁的老教师,能够把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自主合作·比较实验’课堂教学中,是很不容易的,教育理念转变这么快这么彻底,更是难能可贵的。”

2.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更重角色

两位老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方案、现象和结论的实验比较等特点,让学生体验生生互动,亲身实践解决问题的场景,有效地实现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不难看出,两个案例的教学流程基本上都是:课前预习→创设情境→方案设计→比较实验→教师解析→小结反思,以“问题接问题、实验引探究、质疑到释疑”为支点,撑起整个“自主合作·比较实验”课堂,使学生快速融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状态,集中体现了“过程是学生的、结果是学生的、角色是学生的”的新的教育理念。

试想在实验教学中,如果老师将实验操作步骤写在黑板或学案上,让学生按步骤做实验,学生会很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学会变得更流畅。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实验,只是机械地按照步骤进行操作,课后其实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记不起来。案例1中的徐老师并没有过多讲解实验,而是让学生自主设计、比较优化、合作探究、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突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角色感受、过程体验和结果共享;案例2中的杨老师采取分组比较实验,汇报实验情况,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学生肩负着导演实验这一角色,带着一种神秘、一种探究精神以及一些思考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新鲜的角色、愉悦的情感、深刻的经历、独特的结论。笔者认为,如果能让学生忘记自己是学生,那应该是学生乐学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三维目标”相统一的育人思想

化学新课程理念强调:化学教学要“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用教材教化学”。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围绕教科书,多渠道开发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教学资源,以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本次教学案例中,两位老师都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材的深度开发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在教材中的安排是:4个实验,其中2个是“活动与探索”,另外2个是“演示实验”。徐老师没有机械地教教材,而增设一个“活动与探索”,以增强实验的比较特色;杨老师进行了趣味引入和拓展延伸的设计,如“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的比较实验和“镁条的燃烧”实验中质量“变大、变小、不变”的三种可能性变化的比较分析,赋予了本节课以更大的参考价值。

2.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一是利用现代教育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探究比较情境,对学生的比较实验探究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二是设计“魔术式”的导课,吸引学生注意力;三是插入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在丰富教学比较方法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收集能力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教学的比较性、生活性、社会性,实现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的有效对接。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树立全面育人理念,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把调动学生内在学习与发展动机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动力,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培养学生干事的本领。下面我们来看看两个课堂教学案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落实三维目标”方面的体现。

案例1:属于比较实验探索课。徐老师从培养科学素养和“三维目标”设计出发,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体验过程、学习方法、融入情感和培养能力。采用比较实验的方法,利用“白磷的燃烧”“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镁条的燃烧”4个实验方案,层层推进课堂教学,最后以“碳酸钠溶液和盐酸反应”实验的“不平衡”现象的逆向比较思维方式和“六不变”的精辟概括,落实重点,破解难点,让学生领悟到“要从实验学化学”的新课程理念。同时,组织学生讨论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有机地渗透了“低碳经济”和“绿色化学”的理念,也升华了学生关注环境的意识。

案例2:属于问题实验探究课。杨老师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探究、边比较、边释疑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推进教学。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探讨一下纸张燃烧存在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得出发生变化的可能:纸的形状、颜色、组成物质及质量。第二个问题:各实验小组的探究比较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学生总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产生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第三个问题:“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实验的“不平衡”是不是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呢?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产生“不平衡”现象是因为有二氧化碳逸出。第四个问题:“镁条的燃烧”实验中质量一定增加吗?引导学生探讨,得出“变大、变小、不变”三种可能的实验结论,从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较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4.创新课堂小结,体现新的小结观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理念,我们也应该用新理念对待课堂小结。过去将小结定位于提炼知识和课堂结束语,新课程理念则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提炼全面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小结应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和能力提升的生长点,让学生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深化认识、体验成长。同时,不能把作业功能定位于巩固和检查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应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徐老师开放性、探究性、比较性的作业布置,杨老师以学生总结代替课堂小结,这些方法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几点建议

1.要精心准备

课前设计教案,确定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器材及教具,做好课堂应急等是上好、上活一堂课的前提。同时,要充分考虑比较实验是否适量、材料的选择是否合理、问题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有序组织教学,提高比较实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要敢于放手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较学习、探究学习分别是4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几种学习方式的科学整合。案例1、2中的两位老师都很注重“比较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融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但是,学生角色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挥,教师还是“不放心、不放手”,学生自主合作程度不够、比较优势不明显。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要“敢于放心、敢于放手”,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比较学习活动场所,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比较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

3.要直面问题

教师在组织比较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和操作水平的局限,有的学生可能得出偏差较大甚至错误的结论,这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引导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重做实验或进行比较实验。有的学生做事认真、观察仔细,为加深理解,反复推敲字词句,任何实验现象都要问个究竟,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并对有关问题或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比较分析,一时不能解释的可以通过师生合作进一步进行比较探究实验。例如,在案例2中,一位同学得出“在敞口条件下,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前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混合溶液的总质量”的错误结论;另一位同学质疑,认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产生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未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又如何变化呢?总之,要本着探讨和比较的精神,在课堂上,不存在好与坏,不存在能力的强与弱。

二、四维度视角评价案例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度融合多元学习方式,探索适合铜仁市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2013年12月27日,全市30余所中学教师代表、专职教研员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比较实验研究与实践”题组成员及部分学生共计300余人,在铜仁市实验中学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比较实验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向与会代表及学生予以课堂展示,市教育局、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区(县)教研室等也选派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并作了科学而精彩的点评。下面就铜仁市民族中学杨明梅老师(案例3:金属的性质)、铜仁第一中学龙胜勇老师(案例4:硫和氮的氧化物)、铜仁市实验中学秦可老师(案例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铜仁市实验中学敖芳老师(案例6: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四位老师的比较教学课堂展示,从教育理念、结构建模、教·学融合、课堂文化四个维度谈点体会。

(一)四维度视角评价

1.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的核心支撑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四位老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个学生比较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整合,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例如,铜仁市民族中学杨老师展示的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性质”(案例3)中钠、镁、铝等金属的比较实验探究设计;铜仁第一中学龙老师展示的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案例4)的知识整合、比较以及创新能力培养;铜仁市实验中学秦老师展示的选修4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案例5)的比较实验方法、探究实验理念;铜仁市实验中学敖老师展示的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案例6)的比较实验教学导图扩展模式。他们都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比较实验教学。

2.结构建模:课堂教学的脉络、骨架

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概括化。或者说,课堂教学模式是在确定的教育思想下,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规范教师自身行为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教学范型。它是孕育于教学经验之中,经过总结概括,并抽象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法论体系。用于教师的指导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动态比较和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案例3的“自主检验→比较实验探究→实践运用”、案例4的“创设情境→问题设置→比较优化→创新探讨→总结提升”、案例5的“创设情境→比较实验探究→质疑释疑→总结提升”、案例6的“创设情境→比较引探→自主合作→科学总结”,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运用比较实验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实现比较实验教学有效建模的目的。

3.教·学融合:课堂教学的质量视角

(1)以导课为着力点,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新课的金钥匙。教学导课就好比歌唱家定调,定准了,就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之后的课上起来自然就顺了。导课的方式很多,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课都必须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要尽量短小精悍。例如,案例3中杨老师的“黄金搭档”、案例4中龙老师抛出的“六个比较问题”、案例5中秦老师的“小游戏”、案例6中敖老师的“绿色文化特色”,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导课特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了铺垫,起到“画龙点睛”“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以比较实验探究为出发点,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比较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开展,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合作、生生互动、大胆质疑、比较探究、结论概括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例如,对案例3的过程进行描述,学生说:“把钠切成大小不同的颗粒,把小钠粒放到水中,钠迅速反应,冒着青烟(实则为雾),并不停地转动,小钠粒飘起来啦!”在案例4中对硫和氮的性质进行比较,学生说:“硫的氧化物臭得有味!”在案例5中,一名同学总结说:“反应快慢不同,故浓度、温度、催化剂等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在案例6对氯水性质的多样性的实验探讨中,学生概括性阐述:“无论绿色、黄色、红色都被漂白啦!”这些案例都突出了比较认知的形成过程,注重了角色感受、过程体验和结论共享。

(3)以目标的动态生成为落脚点,让教学有趣、有效。教学中的问题应在课堂上找原因,由课堂的比较实验探究来解决,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例如,案例3的“金属扮演”,案例4的“性质比较找茬”,案例6的“氯水的‘不问青黄皂(照)白’”,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三维目标”动态生成。又如,案例5中的多元化比较实验改进,案例6中的以“比较教学导图”与氯水性质的开放延伸等驱动性问题,使问题解决得到体现,预设与生成得到落实,知识与技能得到重视,解决策略得到强化,使知识在问题接问题、实验引探究、质疑到释疑中有效生成。

4.课堂文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中,注重课堂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从课堂文化视角来看,四位老师都很注重动机、兴趣、习惯、信心、安全、环保、民主、关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比如,案例3的“比较思维”,案例4的“辩证思维”,案例5的“创新精神”。兴趣习惯的培养、安全意识的强化、“地方文化”与“小品艺术”的构建、“绿色化学”和“低碳理念”的渗透,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实现了课堂文化的创新。

(二)几点建议

1.要注重“比较实验”特征,优化课堂要素配置

比较教学的实施应立足“比较实验”特征。例如,案例3中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出“钠、镁、铝与氧气、水或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课前提出来,不仅淡化了课堂教学,而且使“自主合作、比较实验”失去了意义。案例4的“自主合作、比较学习”程度不够、氛围不浓,虽没做实验,但也可有效调控课堂结构,优化课堂要素配置,凸显比较优势和教学特色。

2.要注重问题解决和目标生成的有机统一

问题解决和目标生成是比较学习和比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案例3对金属性质的总结,应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案例4中,学生跟着感觉走、跟着老师走的成分多,应让学生动起来;案例5的多元化探究比较实验应引导学生怎么做、观察什么、如何得出实验结论;案例6中的“课堂留白”价值不大,如果将“氯气的制取的开放性延伸”留白,可能会好些。

3.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应强调“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你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改进方法?”“氯气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钠与水或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白雾(学生可能说成烟)是什么?”“你能归纳一下制取氯气装置图的八点错误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你还知道哪些?”等,这些问题的暗示和追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其作用不可小视。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比较实验”课堂教学中,方法、路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重视模式构建的探索和学习方式的整合,同时还要重视过程体验、结果评价、角色定位和文化创新,努力营造一个分工明确、和谐高效的学习共同体。

三、“比较实验”教学评价案例

为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促进化学实验操作的示范效应与磁场效应的形成与融合,探索适合铜仁地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2014年6月27日,全市11个区(县、市)的学校理科教师代表、有关课题组成员共计200余人,在铜仁市万山区民族中学就“化学比较实验”向与会代表及学生予以展示,市教育局、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区县设备中心等也选派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下面是笔者作为评委代表,从三个层面对11位老师的化学比较实验展示案例进行的点评。

(一)实验建模:实验展示的重要保障

1.模式选择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最直观、最快捷、最科学的教学形式。充分挖掘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知识生成等教学构成元素,突出化学实验教学要素功能和比较优势。本次化学实验展示模式主要有:①规定实验:实验→问题→讨论→结论;②创新实验:问题→讨论→实验→结论。但代表在各自程序模块的侧重程度、问题选择、讨论深度、结论定位上存在差异。例如,思南第三中学何显勇老师展示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包括加热)侧重于问题的解读,松桃县第二中学文继荣老师展示的“实验室制取氧气及检验”重在实验结论的提炼。

2.方案设计

实验方案是教学的骨架与脉络,是实验展示的策略与程序,必须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并准确把握。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多种途径(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结论等),使整个展示过程的启发与诱导、思维与视听有机结合,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推论,并对结论进行提炼。比如,德江县民族中学张桂英老师展示的“层层推进”“氯化钠溶液的配制”,铜仁市第五中学杨再发老师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创新比较实验的设计。

3.情境构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情境构建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在情境构建中,教师要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构建“自主-合作”的实验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例如,松桃县第二中学文继荣老师带来的“松江河沙”,沿河县第三中学陈学英老师展示的“医疗器件”,铜仁学院附属中学张新云老师的“专业化微型实验装置”,印江刀坝中学李明贵老师的“电烙铁”“废笔壳的妙用”等都选择了各具特色的切入点,展示了独特的个性和实验教学风格,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4.课前模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模拟是实验展示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学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代表把实验一设计完就草草了事,甚至自己都还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课堂展示中出现的“等待”“空白”“仪器缺失”“装置漏气”“酒精灯点不着火”等就是很好的说明。笔者认为“课前模拟”这一步一定要做,并且一定要做实、做好。

(二)理念融入:实验展示的核心看点

1.突出比较优势

比较实验是化学实验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方案、现象、结论、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准确把握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开放性等多种属性,突出提升比较实验的比较优势,探索发现比较实验的实验规律和发展趋势。例如,铜仁市第五中学杨再发老师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中“三步比较实验”的创新展示,由直观的“二元定位”和“三元比较”生成“二氧化碳的性质”;石阡五德中学麻春慧老师的“分子运动实验改进”、江口民族中学杨虹老师的“探究可燃物质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分别利用“两束纸花”和“两支试管”的现象变化,充分体现了比较实验的优势和特色。

2.融入绿色理念

“绿色化学”理念强调在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原子、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再利用,过程、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在本次化学实验展示中,老师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主动地防止、减少和消除实验展示造成的环境污染。例如,利用氨水做“分子运动实验改进”的封闭设计,气球在“探究可燃物质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中用作尾气处理,药品微量化,实验仪器微型化,以及废旧青霉素瓶、塑料瓶、点滴管、注射器等资源的再利用,都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对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3.渗透辩证思维

在创新实验改进过程中渗透辩证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学习与发展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例如,思南第三中学何显勇老师展示的“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对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发展思维的培养,以及直观感知与比较类推思想意识的贯穿;印江刀坝中学李明贵老师展示的“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改进”中的跨界学习思想、量变与质变的发展规律;松桃县第二中学文继荣老师展示的“探究河沙催化氯酸钾分解的实验设计”中的开放、封闭、半封闭的学习理念;沿河县第三中学陈学英老师展示的“用双氧水制氧气及性质实验改进”的微量与微型经济性的融入、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统一,都从不同的角度、程度、深度,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比较、探究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整合知识碎片

所谓碎片,是指零星破碎的物片。知识碎片是知识在人脑中的不连续、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则思维活动的产物,包括在课本、报刊、网络、媒体、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获取的没有深刻理解和记忆不全的知识等,是知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材料。整合知识碎片,是提升实验教学能力和创新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有效利用给学生带来的价值不可小视。教师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学进行知识碎片的教学。例如,万山区茶店中学方阳老师展示的“用自来水制备蒸馏水”实验设计了知识碎片整合,玉屏朱家场中学赵文章老师的生活知识碎片整合,沿河县第三中学陈学英老师的“医疗器件”知识碎片整合,印江刀坝中学李明贵老师的“跨学科”知识碎片整合。

5.探索危机体验

顾名思义,危机是指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目前,国内外对危机的定义比较多,笔者认为荷兰莱顿大学著名管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定义比较切合实际: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性和不确定性很强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若出现问题就要抓住问题,依循“问题→讨论→假设→实验→观察→再讨论→再假设→再实验→分析综合→结论”的思路解决问题,让学生适当感受危机、体验危机、思考危机、化解危机。

(三)几点建议

1.注重实验细节和知识生成要素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人们常说的话题,化学实验细节也不例外。化学实验细节是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知识生成要素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所在。例如,用自来水制备蒸馏水实验中烧瓶外产生的白烟或白雾是什么?在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对比实验中加入液态物质的体积是否相等?点燃氢气的火焰为何呈黄色而不是淡蓝色?“二氧化碳的灭火性及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中二氧化碳爬上一步楼梯的时间是多少?白磷燃烧为什么浮在水面?这些实验细节和知识生成要素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同时,实验药品、仪器、有关材料及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准备要一应俱全,药品、仪器、提篮的摆放及废弃物的处理要全面考虑。一位评委老师这样感叹:“不能仅仅只为要做实验而做实验,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做实验、思考实验、分析实验、创新实验!”

2.既要立足教材也要突破“框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实验教学中,不要局限于教材的“框框”中教学,也不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框框”下活动。教材的深度开发、知识碎片的整合、危机体验的尝试、新教育理念的融合、资源器材的综合应用、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等,都要求教育者既要立足教材也要突破“框框”。例如,三位老师展示的“用自来水制备蒸馏水”实验装置的“一取一改一舍”,“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实验改进中的取舍与“左右双向实验设计”等,这些实验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而“高度集成”“彻底环保”“完全创新”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3.化学实验是技术更是艺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技术性、艺术性、感染力、生命力都在于不断地创新,这要求教育者不仅是实验操作的技术者,还是展演的艺术者,更是化学实验的经营者,时刻要把学生置于发现者、探索者、实践者的重要位置。例如,何老师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加热”的叙述以及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堪称本次实验展示的典范。但是,有的老师在实验操作时,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不知所措,谈不上技术,更谈不上艺术。若能在“蜡烛蒸汽燃烧实验探究”“分子运动实验比较改进”“二氧化碳阶梯灭火实验”中分别增加“火焰穿越隧道(或时空)”“纸树开花也红艳艳”“二氧化碳爬楼梯也步步高”等幽默的话语,必将激起学生心中的“千层浪”,让化学实验技术更加科学,艺术更加完美,课堂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总之,本次化学比较实验课堂展示,老师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实验展演丰富,实现了自主-合作-比较-探究的有效统一和良性互动,促进了化学实验教学“三层次”的转型,即从被动向主动转型、从主导向主体转型、从实验向问题探究转型,突出体现了中学化学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及比较实验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和经验。做到规定实验“取舍求变”,有继承、有发展;创新实验有整合、有比较、有新意,内容、手段、形式等更加注重时代性、社会性、过程性,有一定的结论评价、角色定位和文化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