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采取多单位联盟方式

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采取多单位联盟方式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智库还可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的气候变化智库参与,以理事会成员的身份共同开展研究。各研究机构可采取联合培养方式为气候变化领域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3.7.3.1 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整合相关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国外众多高校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较强的研究实力。因此,可以整合国内相关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以多单位联盟的方式成立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同时,智库还可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的气候变化智库参与,以理事会成员的身份共同开展研究。

智库不设实体单位,采用虚拟网络形式的松散型组织结构,如图3-5所示。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理事会成员身份参与智库的研究工作,智库本身不承担研究主体职能,研究工作仍主要依靠所属高校的科研人员承担。智库设立首席科学家,并由首席科学家担任主任一职,智库主任统一负责管理智库的各项事务,并向理事会汇报。智库设立学术委员会(或科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智库的科学研究予以指导。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对智库的发展战略、长期规划、科学研究予以审议和指导,并负责协调和监督研究活动的开展等工作。各研究机构可采取联合培养方式为气候变化领域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图3-5 拟建智库组织结构图

多单位联盟的方式能够使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保证各研究机构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已有优势,同时又可发挥不同机构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更快地提升我国的气候变化研究水平。

网络式松散型组织结构和项目小组形式能够较好地保障智库的正常运行和项目研究的持续进行。在网络式松散型组织结构中,智库的成员与成员之间能够更容易建立一种持续的合作关系。智库能够统一协调与利用现有各气候变化研究机构的优势研究资源,如研究人员间的合作、研究经费的分配等。项目小组能够将隶属于不同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项目的方式组织起来,在智库的统一监管和项目负责人的协调下,使不同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各展所长,高效、优质地完成中心承担的各项科学研究工作。

3.7.3.2 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设立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

智库制定运行章程,用来指导和规范中心的日常管理,明确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的职责与运作方式。智库运行的理念是资源整合、协同竞争、开放合作,即智库要整合多个研究机构在学科、课程、人才、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实现1+1>2。同时,几个研究机构既要协作来应对外部机构的竞争,在智库内部也要通过竞争来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研究实力。此外,智库要不断推进合作与交流,在共享现有学术资源的基础上与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其具体运行模式如下:

(1)理事会是智库的领导机构,理事长由理事长单位人员出任,理事长单位每两年在国内研究机构中轮换一次。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会议由理事长召集、各理事单位轮流承办,参加人员包括中心首席科学家、各理事单位研究机构主要管理人员、重大项目负责人、学术委员会成员、重要研究人员,以及可能的观察员等。理事会议是审议、确定智库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中心的中长期政策和发展战略。智库的首席科学家、学术委员会委员等统一由理事会推选产生,理事会还将讨论确定智库的发展战略、阶段任务、重点研究方向、资金投人等。

(2)学术委员会是智库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成员经合作研究机构推荐、理事会审批确认产生,一般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政府官员组成。学术委员会每半年举行一次会议,期间还可以根据需要召开临时会议。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智库的科学研究远景规划和计划草案,对智库的基金资助进行审议和批准,对科研项目的执行和研究提供咨询,对较大型学术活动提出建议,并推动与促进智库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构的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等。

(3)智库设立由主任(兼任首席科学家)、副主任、秘书或助理组成的管理团队,负责智库的日常运行管理和宏观管理工作,并协调各研究机构负责人及研究人员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智库设立相应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各领域研究活动的开展。智库管理团队、学科带头人每月定期组织交流会,讨论研究进展、人员调配、资源共享等相关问题。

(4)智库每年组织一次由各理事单位研究机构所有人员参加的年度会议,邀请气候变化领域内的国内外知名人士、政府官员、合作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等共同参加,各理事单位研究机构的重要成果、年度报告、研究报告等都可在大会上予以发布。

(5)智库内部建立研究生互访制度。要求智库下属各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必须到智库内其他单位参加相关课程学习,并参与其他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从而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锻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更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6)设立科研项目种子基金。由政府和各研究机构所在单位投资设立种子基金,面向智库机构发布并征集指南,要求两个以上单位合作申请,同时要求有一个外方单位参与项目的实质性研究工作,对于获得资助的项目,要求定期举办会议(可以采用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种子基金的支持促进整个智库内部的合作,整合智库中各研究机构的学科优势。

(7)建立智库门户网站,形成良好的网络沟通和交流平台。各研究机构通过门户网站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发布、项目研究工作的协作和交流,并支持研究生选课和在线学习。

3.7.3.3 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成员由高校知名专家组成

理事会由国内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相关的高校研究机构组成。学术委员会由研究机构学术委员会成员和国际知名专家组成。

拟建智库以松散型的虚拟组织形式运行,不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所需管理人员数量不多。中心的首席科学家由来自理事单位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担任,也可聘请其他高水平研究专家出任。另外,中心聘用一名专职秘书,工作地点和人事关系挂靠在中心主任的单位,可以根据主任人选的调整变更,辅助中心主任管理中心的日常事务。

研究团队是拟建高等院校应对气候变化智库的中坚力量,研究团队科研实力是否雄厚决定着研究成果质量的高低。因此,智库应该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不断增强智库的科研实力。从研究人员的所属关系及人员类型来看,研究团队成员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研究员(内部):智库的研究员仍然依托各理事单位研究机构开展研究工作。以智库名义邀请来自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的在领域内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通过项目合作、研究顾问等方式参与到中心所属各研究机构的研究工作中。

(2)研究生:智库通过建立完整的气候变化学科,充分利用依托高校优势的教学资源,吸引有志于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硕士、博士等加人到智库,在中心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到具体的项目研究工作中。智库将利用各高校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采用联合培养和独立培养两种方式加强对气候变化人才的培养。智库将尽快协调建立各高校研究机构间的学分互认体系,并加强研究生在各机构之间的课程和学术交流。

(3)外部人员:智库将接收外部的访问学者和学生,提供学习交流机会。根据各研究机构现有条件,计划在智库成立初期每年接收10名左右的访问学者和学生,并提供奖学金资助和一定数量的研究经费支持。

智库下属研究机构现有的人才引进优惠措施能够保证智库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在智库成立初期,研究人员可主要从国内所依托高校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教授中遴选,并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人中心的研究网络中。智库还可以利用所依托高校的国际影响力,以优惠政策引进海外人才,特别是在气候变化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智库可通过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增强研究实力。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与智库在气候变化学科建设方面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建立完整、专业的气候变化学科能够更好地吸引新生力量,同时,研究生的加人也能够促进气候变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3.7.3.4 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经费来源多元化、国际化

智库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获得政府/学校拨款、申请项目经费、接受社会捐赠、成立基金等几种方式,具有来源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

(1)政府/学校拨款:为保障智库的运行和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需要国家或所依托高校为智库提供一部分固定经费投人,以支持中心常驻人员管理、设备运行及维护等。

(2)申请项目经费:智库通过基金申请,承担国家任务,与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以研究项目的形式获得经费资助。通过与国外企业、科研机构等的项目合作,不仅能够获得经费资助,同时获得的研究成果更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扩大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3)接受社会捐助: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智库提供经费支持。在对国外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的调研中也可以发现,社会捐助占据了多数智库经费来源的极大比例。随着我国捐赠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捐赠将在智库的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际组织和我国政府每年都会在科研领域投人大量资金,气候变化研究也不例外。因此,各个研究机构可以通过合理分配,将一部分经费用作智库的日常运行费用,能够更好地保障中心的气候变化研究正常开展。

随着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认识的不断深人,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气候变化领域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国家级基金、省市级基金都明确提出了重点支持气候变化研究的方针计划。智库要把握国家政策方向,顺应国家科研趋势,面向国家未来规划承接或申请政府的中心气候变化研究项目,获得经费支持。

此外,智库应充分调动社会非营利组织、企业、个人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捐助意识,通过不断地宣传,使社会公众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危害及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号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支持气候变化研究的队伍中。同时,努力完善智库的捐赠制度,并提倡经费使用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准则,使捐助者能够及时了解经费的使用去向及研究活动的进展,增强捐助者信心。

3.7.3.5 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成果发布方式多样化

基于对国外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的综合调研,借鉴我国高校现有成果发布途径,智库的成果发布方式应主要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术会议/论坛、网络传播、教材和学术专著、公众演讲和新闻采访等方式。

(1)学术论文:纵观国际上大学设立型气候变化智库的成果发布方式,在同行评议的期刊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是一个很重要的宣传方式,既可以向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专家展示中心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后续向社会公众发布的研究成果、年度报告等增加可信度。因此,智库要积极地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将其作为扩大自身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手段。

(2)研究报告:智库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气候变化热点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如工作简报、可公开的项目成果总结、年度报告等,能够使决策者和公众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焦点关注问题及其背后的科学数据及研究进展,进而影响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智库在整合各研究机构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可每年重点发布如《国际及中国油价预测报告》《中国CO2排放报告》《中国能源报告》《地球科学年度进展》《智库年度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科研成果。

(3)学术会议/论坛:智库通过发起气候变化领域的学术论坛或学术会议,能够吸引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到中心的研究工作中来,从而为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支持。同时,智库还可以积极参与到较有国际影响力的其他学术会议或学术论坛中。智库将每年组织一次工程技术领域的国内会议和一次环境政策领域的国内会议,每两年组织一次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会议

(4)网络传播:网络传播的渠道包括中心网站、微博、实时通信工具、虚拟社区等,传播的内容包括研究报告、文章、会议材料等。智库可根据可公开项目的研究进展,不定时地发布科普性和评论性文章,通过微博、博客等注重与感兴趣人群的互动交流。

(5)教材和学术专著:为配合我国高等院校气候变化学科的建立和完善,智库将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编写与气候变化学科相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这对智库承担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具有积极作用。教材和学术专著体现了智库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理念,能够为气候变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必需的教学资源。

(6)公众演讲和新闻采访等其他方式:智库还可以通过举办公开讲座、公众演讲、接受新闻采访等方式,将中心的研究成果以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公众,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好、更及时地了解智库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动态,更广泛地向社会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

智库应注重对学术论文发表的引导和利用,多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期刊或会议上发布研究成果,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增强智库的学术影响力。智库应充分利用现有高校的科研优势,在已有项目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气候变化热点领域的研究课题,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同时,所依托高校在国内外应具有一定的公信力,能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众发布一系列研究报告,吸引公众关注。通过逐步积累,增加领域及社会范围对中心研究成果的信任度。

由智库本身发起气候变化领域的专门论坛或组织学术会议是国际气候变化智库的普遍做法。如英国廷德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每两年就会举办国际科学理事大会,邀请气候变化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出席。智库可以通过组织国内的大型气候变化学术会议,或承办由国家组织的国际会议,逐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无论是公众演讲、接受新闻采访,还是通过网站发布研究信息,其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导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顺应国家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