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隐性问题与层级服务内涵

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隐性问题与层级服务内涵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产物,数字图书馆服务本质是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过程中实现资源价值创新,转化出新知识与社会财富。数字图书馆自身有独有的服务层级,即在依照信息层级进行资源配置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能力的高低。数字图书馆服务基础主要有用户与资源分级,资源主要包括文献、人才与环境资源。

图书馆包含在社会层级结构中,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认为:“图书馆发展与社会思想史、与支持图书馆的文化结构、与价值观变化都有紧密联系”。“图书馆在社会中起着媒介作用。它过去是、现在仍是受社会环境影响与制约”。图书馆布局与社会层级结构基本一致,按社会层级进行资源配置,高层次如专业、科研机构图书馆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金量,而较低层次图书馆则处于信息资源分配体系下层,这决定了图书馆的信息供给、服务模式,同时也限定了不同读者的需求模式。将社会层级理论应用于图书馆能够推动图书馆在内容与形式、组织构建与知识服务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推进图书馆在转型实践中不断赢取发展空间。

1.数字图书馆分级服务的隐性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给予社会层级新内涵。网络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的差异是社会层级的新维度。首先是信息社会权力分布与权威结构的消解。网络的“非中心化”对传统权威结构产生冲击,其“公共性”使人人拥有网络使用权,个体都能通过网络与其他用户交换信息。权威结构通常取决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当网络成为一种新生产资料时,网络经济的公共性便发挥出均权意识功能,“公共性”消解了传统信息权威分配结构的信息基础。其次,网络时代如果掌握较多的信息资源技术就相对拥有较强的信息资源获取、利用力,信息资源使知识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智力从而改变了网络社会财富占有方式。随着信息分化的细化,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连通的结点,信息资源从总体上变得均质,社会个体关系也变得更为异质,以信息资源的获取、利用能力和网络资源拥有量作为信息资源分层标准具有合理性。因为,该分层法符合社会个体存在差异的特征,以信息资源拥有量与网络资源获取、利用能力为分层尺度,既关注客体硬件设备也考虑个体主观能动性具有逻辑合理性。信息应用差距这种现实也在影响着知识服务,在数字化进程中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这种“信息落差”给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带来了知识运用与创新力的差别。信息差距是信息社会资源差距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带来的知识应用能力差距是知识服务中的隐性问题。

2.数字图书馆层级服务内涵

作为信息与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产物,数字图书馆服务本质是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过程中实现资源价值创新,转化出新知识与社会财富。数字图书馆自身有独有的服务层级,即在依照信息层级进行资源配置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能力的高低。图书馆层级服务是社会发展产物,社会层级决定服务层级的提供度,用户获取信息手段与途径的改变则使层级服务具有了跨越性。图书馆层级服务的基础有:文献资源的累积、用户层次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升级、信息资源环境的多样性等。当图书馆由传统金字塔形转变为扁平网状结构时,读者知识服务居于体系中心,各层级服务并列围绕四周。读者选择权延展度的扩大使诉求途径发生变化,在知识服务日渐成为主要服务范式的情形下,读者可远程直达文献资源所有源,享受到嵌入式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基础主要有用户与资源分级,资源主要包括文献、人才与环境资源。文献资源由知识密集度与价值含量因素起作用,可从载体与加工层次等层面分级;人才资源以业务和管理分级体现;环境资源则涵盖人文与网络基础,是图书馆发展完善的软实力。用户资源分级的内环境来自用户对知识服务的期望和满意度,外环境则来自社会信息分层的细化,相对于文献、人才等内在资源其外在性更显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