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用及应用

作用及应用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食物养生和治疗疾病,就是应用食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利用食物的五味和对人体的亲和选择性作用,调和脏腑,协调阴阳,使机体重新恢复到五脏安和、阴平阳秘的状态。滋味相同者,作用相近;滋味不同者,作用相异。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疾病的基础。一些食物具有特异的预防作用,如葱姜汤可以预防感冒;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绿豆汤能预防夏季中暑等。

食物和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归经等性能。应用食物养生和治疗疾病,就是应用食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利用食物的五味和对人体的亲和选择性作用,调和脏腑,协调阴阳,使机体重新恢复到五脏安和、阴平阳秘的状态。性味归经理论是中医营养和治疗中食物选择中的重要依据。

一、食物的性能

食物养生治病的性能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对食物的认识积累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它与阴阳、脏腑、经络、治疗等中医基础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四性

“四性”指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仅在程度上不同。

食物的四性是在古人根据食物作用与人体所产生的反应归纳总结出来的。凡适用于热性体质或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寒凉性食物。反之,凡适用于寒性体质或病症的食物,则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在实际应用中,应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为原则。

食物四性举例如下。

寒性食物:苦瓜、苦菜、马齿苋、莲藕、食盐、海带、紫菜等。

凉性食物:绿豆大麦苋菜、芹菜、丝瓜、萝卜、茄子、茶叶等。

热性食物:芥末、辣椒胡椒、干姜等。

温性食物:糯米、韭菜、茴香、葱白、芫荽、核桃、羊乳等。

还有一类食物,寒热性质倾向不太明显,作用比较和缓,则归于平性食物。如粳米、黄豆、白扁豆、山药、莲子、牛乳、猪肉等。

一般来讲,寒凉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温热的食物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平性食物大都具有补益滋养的功效。

(二)五味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此外还有涩味和淡味,但一般统称为五味。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食物的真实滋味,后来由于将食物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遂以味解释、归纳食物的作用。

食物的五味各有特点,正如《本草备要》所说:“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泻,此五味之用也。”概括而言,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滋味相同者,作用相近;滋味不同者,作用相异。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生姜、葱白、韭菜、茴香、黄酒等。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粳米、糯米、大枣、饴糖等。

酸味:有收敛、固涩等作用,如石榴、乌梅等。

苦味:有清热、泻火、除湿、泻下的作用,如苦瓜、杏仁等。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如海带、紫菜、食盐等。

食物除以上五味外,还有淡味、涩味、芳香味等。

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如玉米须、冬瓜、黄瓜等。

涩味:与酸味作用相近,如浮小麦、乌梅等。

芳香味:有醒脾开胃、行气化湿、开窍爽神等作用,以水果、蔬菜居多,如柑橘、苹果、芫荽、香椿、茴香等。

(三)归经

归经显示某种食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部位等的突出作用,它表明食物的重点选择性,这是古人对食物作用选择性的认识,是食物作用的内在规律,食物的归经与五味有一定的联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一般情况下,辛味食物归肺经,甘味食物归脾经,酸味食物归肝经,苦味食物归心经,咸味食物归肾经。

食物归经举例如下。

1.归心经的食物

小麦、浮小麦、莲子、百合、龙眼肉、酸枣等。

2.归肺经的食物

梨、苹果、甘蔗、荸荠、枇杷、白果、牛奶等。

3.归脾经的食物

粳米、粟米、黄豆、莲藕、大枣、猪肉、牛奶等。

4.归肝经的食物

芹菜、油菜、胡萝卜、茴香、龙眼肉、黑芝麻等。

5.归肾经的食物

山药、桑椹、黑芝麻、核桃、乌骨鸡、海参等。

6.归胃经的食物

粳米、粟米、糯米、白扁豆、土豆、牛肉、牛乳等。

7.归膀胱经的食物

刀豆、玉米、玉米须、冬瓜、鲤鱼等。

8.归小肠经的食物

赤小豆、冬瓜、苋菜、食盐等。

9.归大肠经的食物

荞麦、马齿苋、茄子、苦瓜、木耳等。

二、食物的作用

食物的基本作用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补”“泻”“调”。具体而言,即补虚扶正、泻实祛邪、调和脏腑,以维持脏腑功能的协调,维护机体阴阳平衡;或者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地恢复到正常状态。

(一)补虚扶正

凡是能够补充人体物质、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或者改善虚弱症候的食物,都具有补虚扶弱、扶助正气的作用。

人体各组织、器官和整体的功能低下,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中医学把这种状态称为“正气虚”,总体表现为精神萎靡、身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缺乏、腰痛腿软、脉象细弱或沉细。益气、养血、滋阴、壮阳都是补虚扶正的手段。

补益类食物举例如下。

1.补气类

粳米、糯米、黄豆、土豆、大枣、牛肉、肌肉、鸡蛋等。

2.补血类

胡萝卜、龙眼肉、桑椹、猪肉、羊肉、猪肝、羊肝、牛肝、甲鱼、海参等。

3.滋阴类

山药、银耳、鸭肉、鸡蛋黄、鸭蛋黄、甲鱼、乌贼鱼、猪皮等。

4.壮阳类

核桃、韭菜、刀豆、羊肉、狗肉、鹿肉、兔肉、猪肾、鸽蛋、虾、淡菜等。

(二)泻实祛邪

外界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或内脏功能活动失调、亢进,均能使人发生疾病。如果病邪较盛,中医称为“邪气实”,临床表现多为呼吸气粗、精神烦躁、脘腹胀满、疼痛难忍、大便秘结、小便不通或者淋沥涩痛、舌苔黄腻、脉实有力等。

用于泻实祛邪的食物具有祛除病邪的作用,邪去正复则脏安,身体康复。

泻实祛邪类食物的种类较多,分述如下。

1.散风寒类

大豆黄卷、生姜、葱白、芫荽、芥菜等。

2.散风热类

茶叶、豆豉杨桃等。

3.化痰类

萝卜、杏仁、生姜、海带、紫菜等。

4.止咳平喘类

杏仁、梨、白果、枇杷、百合等。

5.清热泻火类

苦瓜、苦菜、蕨菜、西瓜等。

6.清热化湿类

白扁豆、茄子、薏苡仁、黄瓜等。

7.清热解毒类

绿豆、赤小豆、马齿苋、苦瓜、蓟菜等。

8.清热解暑类

西瓜、绿豆、绿茶等。

9.清热利咽类

荸荠、青果、无花果等。

10.温理类

干姜、花椒、茴香、胡椒、辣椒、羊肉等。

11.祛风湿类

薏苡仁、木瓜、樱桃、鳝鱼等。

12.芳香化湿类

草果、草豆蔻、白豆蔻等。

13.利水渗湿类

玉米须、赤小豆、冬瓜等。

14.理气类

刀豆、茉莉花、玫瑰花等。

15.活血类

山楂、酒、醋等。

16.凉血类

茄子、藕、丝瓜、木耳等。

17.止血类

藕、藕节、槐花等。

18.消食类

麦芽、谷芽、山楂等。

19.通便类

香蕉、蜂蜜、菠菜、核桃、黑芝麻等。

20.安神类

莲子、小麦、百合、龙眼肉、猪心等。

21.收涩类

乌梅、石海、芡实、莲子等。

22.驱虫类

南瓜子、槟榔、榧子等。

(三)调和脏腑

中医认为脏和腑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互相帮助,相互依赖,构成了有机整体,从而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脏腑之间或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失去协调、平衡的关系,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脾胃都是饮食的主要脏腑,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倘若脾胃不和,脾气不升,就会出现食欲缺乏、食后腹胀、倦怠乏力等清阳不升、脾不健运的临床表现;胃气不降,则会出现食停胃脘的胃脘胀满、胃痛、恶心欲呕的临床表现。治宜调和脾胃,予以白扁豆、生姜、山药、猪肚、胡萝卜、麦芽、谷芽等。

三、食物的应用

(一)生命所需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没有食物的摄入,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无法进行。《灵枢·五味》明确指出:“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不入则气少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李时珍亦云:“盖水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故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

(二)养生保健

历代本草文献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不少记载,涉及种类很多,可以归纳为九个方面。

1.形体

轻身食物:燕麦、高粱米、大枣、榧子、龙眼等。

肥健食物:小麦、粳米、酸枣、葡萄、藕、山药、牛肉等。

2.体力

益气力食物:荞麦、大麦、桑椹、榛子等。

强筋骨食物:栗子、酸枣、鳝鱼、食盐等。

3.头发

乌发食物:黑芝麻、核桃、大麦等。

生发食物:白芝麻、韭菜子、核桃等。

润发食物:鲍鱼等。

4.容颜

美容食物:粳米、山药、白瓜子、樱桃、牛乳、鸡子白、菠萝蜜等。

5.五官

聪耳食物:莲子、山药、荸荠、蒲菜、芥菜、蜂蜜等。

明目食物:黑芝麻、芡实、山药、马齿苋、苦瓜、枸杞菜、动物肝、蚌、白鱼、桑椹等。

健齿食物:花椒、蒲菜、莴笋等。

润喉通鼻食物:橄榄、无花果、柿霜、杏、柿子、花椒等。

6.智力

益智食物:核桃、葡萄、菠萝、荔枝、龙眼、大枣、百合、山药、茶、黑芝麻等。

7.神智

安神食物:莲子、酸枣、百合、荔枝、龙眼、山药、鹌鹑牡蛎肉等。

8.生殖生育

壮阳食物:核桃、栗子、刀豆、菠萝、樱桃、韭菜、花椒、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窝、海虾、海参、鳗鱼等。

助孕食物:羊肾、麻雀蛋、鹌鹑蛋等。

安胎食物:鲤鱼、柠檬、生姜等。

9.延年益寿

延年驻颜食物:山药、莲肉、芝麻、核桃、马齿苋等。

从上述食物可以看出,养生并非一味补益,而是补泻兼施。

(三)防治疾病

中医饮食治疗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治未病”,预防为主;二是治疗疾病或辅助治疗疾病。

1.预防疾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即预防疾病。中医认为身体虚弱、阴阳不平衡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全面膳食可以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合理的饮食是预防疾病的基础。

(1)未病防病:明代张介宾《类经》注曰“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危而已矣”。“知命者,其谨于危而已矣”就是预知病理体质的逐渐形成并及时纠正之,在其病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预防,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些食物具有特异的预防作用,如葱姜汤可以预防感冒;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汁可预防白喉;绿豆汤能预防夏季中暑等。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考虑到疾病未来的发展趋势,治疗于未传变之时,防治疾病向坏的方面转化。

2.治疗疾病

食物既能补益,又能泻实。“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饮食无药之苦,无药之弊,“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于对症,病自渐愈,既不对症,亦无他患”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古代用之甚多。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首次记载了用海藻酒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用猪胰治疗糖尿病等,都对后世有所启发。

根据古代食物本草和其他医书的记载以及临床经验,食疗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涉及病种很多,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病均有,对一些急性病症,饮食疗法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患病之后,机体的康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般慢性病病程较长,缠绵不愈,常年吃药打针,非常痛苦,经济上也承受不起。俗话说“三分吃药,七分调养”。饮食调养是最重要的环节。它融治疗于日常饮食或美味佳肴之中,补气血、安脏腑、清神志,平衡阴阳,慢慢调理,以促进机体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