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错误观念使营养流失

错误观念使营养流失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饮食要吃的有效率就得讲究营养,现代社会我们已经具备了讲营养的条件,但是总有种种错误的饮食观念让我们白白与这些营养失之交臂。因此劳累后不应多吃大鱼、大肉。活杀的鸡虽然其生化水平被破坏,但其肌体组织还在活动。这种草酸钙是不容易为人体所吸收的。一旦二者混合就会使维生素C丧失殆尽。零食包装上面精美的水果照片,并且声称所有产品均来自新鲜水果。

●错误观念使营养流失

饮食要吃的有效率就得讲究营养,现代社会我们已经具备了讲营养的条件,但是总有种种错误的饮食观念让我们白白与这些营养失之交臂。

九种错误的饮食观念

长久以来的饮食习惯所形成的饮食观念根深蒂固,但是经过现代科学的验证,其中的一些观念虽长期被奉行,其实却是错误的。

错误一 吃得好才是有营养

很多人认为,补充营养就是要多吃鸡、鸭、鱼、肉等荤类食品。而且食品的价格越高,营养自然也就越好。事实上,有些食品的价格虽然便宜,但营养价值却很高。以咱们日常所吃的蔬菜来说,冬笋的价格可比胡萝卜的价格贵得多,但胡萝卜的营养价值却比冬笋要高很多;再者,很多人吃莴苣只吃茎不吃叶,认为茎才是精华部分,事实却正好相反,叶子的营养价值要比茎高得多。而一味的补充高蛋白也不能完全解决人体内必需元素,而能解决的恰恰是平时最简单的蔬菜、杂粮等。

错误二 劳累后多吃鱼肉蛋

很多人在大量消耗体力时会选择多吃些鱼,肉等来补充消耗,这也成了一条日常习惯,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食物按酸碱性可分为两大类,含有磷、氯、硫元素较多的食物,如鱼、肉、蛋、糖、花生、啤酒等属于酸性食物;含钾、钠、钙、镁元素较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茶等属于碱性食物。偏食酸性食物会引起酸中毒,既血液酸性化,这样会使劳累后的人更加疲劳,抵抗力降低,被疾病侵袭。因此劳累后不应多吃大鱼、大肉。

错误三 植物油十全十美

植物油中虽然含有大量的亚油酸,有助于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但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如果吃得过多,容易在人体内形成过氧化酯。这种物质积存在体内,能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等疾病,最后还可能会诱发癌症。美国生化学家在国立癌症研究所召开的会议上就报告说:“植物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虽不是致癌物质,但它有助于癌发生和发育。”因此,虽然植物食用油能够使食物更加美味,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应当学会克制自己。

错误四 水果都含丰富维生素

水果虽然富含维生素,但是不同的水果所含维生素的量是有很大差异的。以100克水果所含的维生素C含量来看,其中猕猴桃维生素含量为420毫克、鲜枣维生素含量为380毫克、草莓维生素含量为80毫克、橙子维生素含量为49毫克、枇杷维生素含量为36毫克、橘子和柿子维生素含量均为30毫克、桃子和香蕉维生素含量均为10毫克,而葡萄、苹果、无花果的维生素含量则仅为5毫克,梨的维生素含量更少,只有4毫克。所以,要想通过吃水果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C,选择哪种水果才是关键。

错误五 活鸡现杀现烹味道美

现代人对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认为越新鲜才越健康。但是鸡肉却不一定越新鲜味道越好。活杀的鸡虽然其生化水平被破坏,但其肌体组织还在活动。如果马上烹调,鸡肉蛋白质受热就会发生变性凝固,将水分从肌肉中析出,使肉质变得粗糙。因此必须有一个僵化的过程才能保证肉质的鲜美。这就是将杀后的鸡放一段时间,让其肌体中的各种酶起催化作用,使鸡的组织发生自溶和水解。这时候再烹调,口感才好。

错误六 小葱拌豆腐色香味俱全

小葱拌豆腐是咱们的一道流传很久的家常菜色,不但味道好,而且颜色赏目。就像咱们的一条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但是现代营养学家认为,豆腐里含有钙质,而葱中含有草酸。草酸很容易和钙质融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这种草酸钙是不容易为人体所吸收的。这道菜的营养物质自然也发挥不了作用。

错误七 胡萝卜、白萝卜常搭配

许多人喜欢把胡萝卜和白萝卜切成丁凉拌,做成色香味俱全的小菜,有红有白,不仅看起来美观,吃起来也爽口。而且这两种物质都含有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的维生素。但是,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白萝卜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而胡萝卜中含有一种抗坏血酸的分解酵素,这种物质会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一旦二者混合就会使维生素C丧失殆尽。

错误八 饭前先喝汤

有人倡导饭前喝汤,增加饱足感,帮助控制体重;也有人说饭前喝汤可以暖胃,减少胃病发作。总之,饭前喝汤是最新流行的健康饮食方式。但是饭前喝汤,要看喝什么汤、喝多少汤而定。确实,餐前一小碗汤,能提醒肠胃道开始分泌消化酵素,为食物消化做预备,但是如果大量喝汤,一喝一大碗,却可能使胃中消化液被稀释,反而消化不良。

错误九 没事多喝水、多喝水没事

人体需要大量的水,而且多喝水还可以排毒养颜,对水分摄取不足的上班族来说,尤其要多喝水。但一天要喝多少水才够?一般来说,人体水分的需要量大约与热量相同。但是根据生活环境和活动量的不同,需要的水量也不同。因此具体计算水量是很麻烦的,而且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有些人干脆没事多喝水。这样一来人体中水分往往会超标,多到超过能够耐受的极限时,就可能导致体内某些电解质不平衡,影响身体机能。尤其是心脏或肾脏功能不足或已有衰竭现象的人,水分过多无法排出体外会对生命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水分摄取。

流行饮食观念上的误区

新的食品越来越多,新的饮食方式也层出不穷,但是流行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许多流行饮食观念也是存在误区的。

误区一 含有谷物的都是健康食品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含有谷物的食品是健康食品,而且大量研究表明,富含谷物的食品能有效抵抗心脏病、癌症以及其他多种疾病。但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只有未经加工的谷物才富含纤维素、维生素E和镁等营养物质,才是真正健康的。小麦一旦加工成面粉,就会导致这些营养素的丢失,谷物食品所应有的好处自然也就所剩无几了。波士顿一个非营利性消费者组织的负责人哈瑞曼说:“不幸的是,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食品仅仅是标有‘富含谷物’,其实里面没有一粒完整的谷粒。”因此要想买到真正的健康食品,一定要仔细看清营养标签,尽量选择那些你所需要的谷物被列在第一位或第二位的。

误区二 维生素饮料很健康

鉴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现在的瓶装水更多的将广告点打在营养成分上面,宣称富含各种维生素以及中草药“精华”。但是事实却是,这些瓶装水中含有大量热量,而维生素含量却并不高。以某知名品牌的饮品为例,一整瓶水含有125卡的热量,而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还不如两个草莓多。因此,当你口渴时,选择不含热量的纯净水就可以。如果对维生素有需要,另外补充就是。

误区三 含水果的零食更健康

零食包装上面精美的水果照片,并且声称所有产品均来自新鲜水果。但是即便如此,你也绝对不能用它们当做补充每天所需营养的来源。

“浓缩的葡萄汁或梨汁听起来非常健康,其实它们的原料大多只是果糖和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专业的盖尔教授这样说,“它们往往含有很多热量——几乎全部来自添加的糖”。

所以千万不要把这样的小食品直接当水果,如果你想寻找一些简单快捷的方法,也许袋装葡萄干或者其他一些水果干是不错的选择。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小零食还是要尽量少吃。

误区四 饭后吃点薄荷糖

饭后嘴里可能会有异味,又或者餐后人会感到油腻,这时来点薄荷糖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薄荷糖清凉的味道也会让人感到舒心。但事实上,这样做会带来不少麻烦。根据美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信息中心研究发现,薄荷会引起烧心感,还有可能使胃液逆流进食道引起烧灼样的感觉。因为薄荷会使胃贲门的肌肉放松,从而引起逆流的发生。所以,饭后吃薄荷糖的习惯还是要戒掉才好。

误区五 断食、排毒,体内环保

排毒餐盛行后,各种断食、排毒风起云涌,酵素、地瓜、活性炭,只要冠上排毒、消宿便的字眼,马上就会有一群追随者蜂拥而至。但是,断食排毒并不是任何时候、每个人都适合的。

断食会使人体摄入的铁元素减少,铁元素的主要功能是与蛋白质一起形成血红蛋白,作为载体以保证氧气的正常运行。断食则会破坏这一运行的连续,阻止氧气进入人体,对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通常情况下,大脑缺氧15秒会昏迷,心脏缺氧5分钟会死亡

另一方面,断食会燃烧体内的肌肉组织和营养素,以补充体内不够的热量和营养,这样会使用于身体战备和维护的物资枯竭,减弱排毒的能力,增加得病的机会。再加上胆汁在绝食时无法分泌排出,更可能增加得胆结石的机会。

所以,不要轻易断食。如果一定要断食,最好在床上进行,长时间睡眠,像冬眠的熊一样,以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

食物消毒的四种错误观念

工业社会,细菌、病毒繁殖很快,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消毒越来越应该引起重视。可是有不少人对食物消毒存在种种误区:

误区一 细菌怕盐,所以咸肉、腌鱼等就不用消毒

腌肉是一道深入民心的食物,早期的生活常识是盐能够杀菌,腌渍能使食物长久保存。渐渐就演变为腌鱼、腌肉不用杀毒。但是现代研究发现,有一种使人肠胃发炎的“沙门氏菌”,能够在含盐量高达10%~15%的肉类中生存好几个月,只有用沸水煮30分钟才能将其全部杀死。因此,食用腌制食品时,也需要严格消毒。

误区二 冰冻的食物没有细菌

低温能够杀菌,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能够适用这种情况。像有的细菌就专门在低温下生活、繁殖,如使人发生严重腹泻、失水的“嗜盐菌”,能在零下20摄氏度的蛋白质内生存11周之久。所以,食用冰冻食物时,也不能大意。

误区三 有坏味的食物,只要煮一煮,就可以吃了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老年人更是舍不得浪费食物,一些有坏味的食物舍不得扔掉,就煮过之后接着吃。这种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因为有的细菌耐高温,如能破坏人体中枢神经的“肉毒杆菌”,其菌芽孢在100摄氏度的沸水中也能够生存5个多小时。另外像有的细菌虽然被杀死了,但死菌本身的毒素,以及它在食物中繁殖时所产生的毒素,并不能完全被沸水破坏。所以,变坏了的食物就是蒸煮再吃,也会使人中毒。

误区四 食物只要经过煮沸,就可以消毒杀菌防病

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食物中毒可分为生物型和化学型两大类。生物型中毒主要是指由细菌、病毒、微生物等污染的食物所引发的中毒,例如腐败食物中的霉菌所造成的中毒。这一类污染食物可用高温蒸煮进行消毒,即使留有少量毒素也不会造成严重危害。但化学型中毒,是高温处理所不能避免的,甚至有时候煮沸反而会使毒素浓度增大。比如,烂白菜中产生有毒的亚硝酸盐,人吃了就会发生严重的中毒现象。此外,发芽和未成熟土豆中的龙葵碱、油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等,均不能通过高温达到消毒目的。

家庭饮食常见的七误区

家庭饮食大同而小异,但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自成一套的饮食观念。家庭饮食更关注每个人的营养补充和能量摄入,固有观念和新思想发生碰撞自然会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误区。

误区一 骨头汤补钙

俗话说,以形补形。补钙的首选自然就是和骨头汤。照顾骨折病人通常比较喜欢的做法就是用肉骨头汤补钙。但是,实际上肉骨头汤中含钙量并不高。实验发现,用1公斤肉骨头煮汤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以成人每天所需要的钙摄入量推荐为800毫克来讲,骨折的病人则需要更多。这样来看,骨头汤所能补充的钙就显得微乎其微了,用肉骨头汤补钙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所以如果需要补钙最好是选择牛奶或其他一些更直接的方法。

误区二 肾结石病人不能补钙

认为肾结石的病人不能补钙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考虑:肾结石的形成是因为草酸钙在尿中沉积,而草酸钙是由草酸和钙相结合形成的。所以要想避免肾结石就应尽量减少钙。但是,钙在人体是必需的,如果缺少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但是草酸却是可以避免的。防治肾结石的关键是减少摄入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竹笋等,如果吃也应该煮沸,有效去除草酸含量。所以,肾结石的病人是可以补钙的。

误区三 没有鳞的鱼胆固醇高

这种说法有点以偏概全,事实上的确有一些没有鳞的鱼胆固醇较高,如银鱼、河鳗、泥鳅、黄鳝、鳕鱼,但不是所有无鳞的鱼胆固醇都高,如带鱼、鲨鱼与有鳞的草鱼、鲳鱼、鲈鱼等胆固醇含量相似。但不管是胆固醇高还是胆固醇低,食用的时候都应该讲究个度字。

误区四 糖尿病病人吃碳水化合物越少越好

血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关。但并不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了,血糖含量就会降低。相反,如果单纯的减少食碳水化合物反而使人体消化吸收加快,使血糖很快升高,使血糖在人体维持时间短,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心悸、头晕、出冷汗等。正确的做法是,糖尿病病人应当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大约保持在占总能量的60%~65%。糖尿病患者每次应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片、新鲜蔬菜等,使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缓慢,血糖就不会升高过快,水平亦较稳定。

误区五 不吃高胆固醇食物

通过现代医学不断的宣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会增加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性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接受这种观念的同时,有些人却错误地把胆固醇高的食物看成是一种有害的食物,唯恐避之不及。但是,适量的胆固醇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的。实际上,胆固醇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要物质,而且只要不是长期从食物中摄入异常高的胆固醇,就不会引起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明显升高。像每天吃一个鸡蛋并不会引起胆固醇浓度的变化。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朋友,每天胆固醇摄入量控制在300毫克以下,这样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的危害。适当吃肥猪肉、蛋黄、动物内脏,如肝、脑、肾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误区六 晚上只吃菜不吃饭可减肥

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又太少,多余的能量在体内转为脂肪积聚,于是形成肥胖。产生能量的三大来源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少吃饭可少摄入碳水化合物,可减少摄入能量,但多吃菜肴便会多摄入脂肪,以脂肪1克可产生9千卡的能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1克可产生4千卡的能量来看,多吃菜肴产生的能量更高。这样不但达不到减肥的目的,反使摄入的营养素不能平衡,不利于健康。

误区七 冬令进补蛋白质

在寒冷的冬天为了补充能量抵御严寒,很多人会吃大量高蛋白物质来进补。那么何所谓补?补是针对缺而言,缺什么就补什么。同样,不缺就不补。目前,我国居民膳食中蛋白质供给量是够的,一般人群没必要再专门补充蛋白质;且蛋白质补充过多,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同时也增加钙的排出,更容易产生缺钙。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再补充蛋白质,只有在疾病时或特殊需要时才要补充。

如果一定要进补,那么从我国膳食结构中缺少的营养素来看,人体缺乏的一般是维生素A、B2、B1、钙、锌等。因此,补充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才是补得有针对性。

吃鸡蛋的十个常见误区

鸡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食品,然而什么样的鸡蛋才是最有营养的,什么人不适合吃鸡蛋,以及不正确的吃法会对我们的健康有着怎样的不良影响?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进入以下误区:

误区一 蛋壳颜色越深,营养价值越高

怎样挑鸡蛋是一门学问,很多人在买鸡蛋的时候经常会挑红壳的,说是红壳蛋营养价值高。蛋壳的颜色真的跟鸡蛋的营养有关吗?实际上,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

判断鸡蛋的营养价值主要从蛋白和蛋黄两个方面。从感官上看,蛋清越浓稠,表明蛋白质含量越高,蛋白的品质越好。蛋黄颜色越深则表明其中叶黄素、胡萝卜素含量较高,这些物质能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因此,正常情况下,蛋黄颜色较深的鸡蛋营养价值更高。

误区二 “功能鸡蛋”比普通鸡蛋好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含有锌、碘、硒、钙的各种“功能鸡蛋”上市了。在吃鸡蛋的同时就能方便的补充各种物质。但是,功能鸡蛋中所含的营养素并不是每个人都缺乏的,胡乱吃反而会增加这种物质在人体的含量,扰乱人体内各元素的平衡,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食用功能鸡蛋。因此,在选择功能鸡蛋时应有一定的针对性,缺什么吃什么。

误区三 生鸡蛋更有营养

一些人以为,生吃鸡蛋有润肺及滋润嗓音功效。然而,生吃鸡蛋不但不卫生,还特别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并非更有营养。另外生鸡蛋里含有抗生物素蛋白,会影响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容易使身体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皮肤发炎、脱眉等生物素缺乏症。生鸡蛋的蛋白质结构紧密,而且还含有抗胰蛋白酶,大部分不能被人体吸收,只有煮熟后的蛋白质才变得松软被人体消化吸收。

误区四 鸡蛋怎么吃营养都一样

鸡蛋吃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煮、蒸、炸、炒等。做法不一样,吸收的营养也不一样。就从鸡蛋营养的吸收和消化率来讲,煮、蒸蛋为100%,嫩炸为98%,炒蛋为97%,荷包蛋为92.5%,老炸为81.1%,生吃为30%~50%。因此,要想更好地吸收鸡蛋中的营养,煮、蒸才是最健康最有营养的吃法。

误区五 炒鸡蛋放味精味道会更好

鸡蛋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谷氨酸与一定量的氯化钠,加热后这两种物质会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新物质,它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有特别纯正的鲜味。如果在炒鸡蛋时放味精,味精分解产生的鲜味就会破坏鸡蛋本身的自然鲜味。所以,在炒鸡蛋时最好不要放味精。

误区六 煎煮鸡蛋时间越长越好

鸡蛋如果煮的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化学物质。

误区七 鸡蛋与白糖同煮味道好

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习惯。糖和蛋白质都是很好的营养物质,但是鸡蛋和白糖同煮,会使鸡蛋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这种物质不易被人体吸收,还会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

误区八 鸡蛋与豆浆同食更营养

很多人的早餐会选择边喝豆浆边吃鸡蛋,或是把鸡蛋打在豆浆里煮。单独来看,豆浆性味甘平,含植物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很多营养成分,如果是单独饮用有很好的滋补作用。但是豆浆与鸡蛋同食时,豆浆中一种叫做胰蛋白酶的特殊物质就会与蛋清中的卵清蛋白相结合,影响鸡蛋蛋白的吸收。

误区九 老年人忌吃鸡蛋

一直以来都盛行着老年人忌食鸡蛋的说法,因为鸡蛋中含有很高的胆固醇。但是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蛋黄中含特别丰富的卵磷脂,是一种强有力的乳化剂,能使胆固醇和脂肪颗粒变得极细,顺利通过血管壁而被细胞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而且蛋黄中的卵磷脂被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进入血液中进而合成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主要物质,可提高脑功能,从而增强记忆力。

误区十 产妇吃鸡蛋越多越好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非常大,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这个时候如果大量食用鸡蛋,会导致肝、肾的负担加重,往往会产生不良后果。而且鸡蛋所带来的过多蛋白质,会在肠道产生大量的氨、酚等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容易出现腹部胀闷、头晕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状,导致“蛋白质中毒综合征”。因此,蛋白质的摄入应根据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来衡量。正常情况下,产妇每天最多吃3个左右的鸡蛋差不多就可以了。

十六种常吃食物要很小心

长绿芽的土豆,局部有点烂掉的生姜,削削接着吃掉。相信很多家庭都曾经遇到这种情况,而且也都曾抱这种这没什么吧,还是可以吃的心态,来解决这种问题的。但是,长期有这样的饮食习惯的话,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特别是下面这些食物我们尤其要小心食用。

烂白菜

已经烂掉的白菜千万不要觉得浪费而舍不得扔掉。如果食用的话,会使人因为缺氧而引起头痛、头晕、恶心、腹胀等等症状,严重时还会抽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腐烂的生姜

人们会用到生姜的地方大多是为了做鱼的时候除除腥,一大块姜往往只用了一点便放在一边,等下次再用的时候通常会发现有小部分已经腐烂了。千万不要因为只需加入少量入味就将就吃下去。因为腐烂后的生姜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黄樟素。人吃了这种毒素,即使量很少,也能引起肝细胞中毒和变性。

长斑的红薯

红薯上长黑斑,是由于感染黑斑菌所致,贸然食用特别容易中毒。烤红薯由于外皮黑糊糊的极容易将这种情况遮盖住,有些不法商贩借此售卖已经长黑斑的红薯,因此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一定要看清。

发霉的茶叶

茶叶保存不当受潮便会发霉,这主要是受了青霉、曲霉污染的结果,如果喝了发霉的茶叶水,轻则引起头晕、腹泻、重则可以引起重要器官坏死。

变色的紫菜

如果紫菜在干燥、包装前已经被有毒物所污染,那么这种紫菜在凉水浸泡后会呈蓝紫色。这种紫菜对人体有害,不能食用。

棕色芯的甘蔗

甘蔗里面呈黑、棕褐色,吃起来会有一股酒精味就是变质的症状。这是甘蔗受了串珠镰刀菌感染并产生了毒素所致。这种甘蔗最好不要食用。

发黄的银耳

银耳发黄是由于受到黄杆菌污染而变质了,这样的银耳吃下去可引起头晕、肚痛和腹泻等中毒现象。

发芽绿土豆

发芽土豆的嫩芽和变成绿色的皮中龙葵碱含量很高,食用易中毒。因此,发芽和表皮发绿的马铃薯都不可以食用。

无根豆芽

无根豆芽的形成是因为在生产过程中过多施用除草剂生长出来的。草剂中含有使人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害物质。因此食用无根豆芽必然会为这些物质所害。

胖大的豆芽

用化肥发的豆芽都是又白又胖的,同时过量的化肥会在豆芽中残留大量的氨。然后在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亚硝铵,这种物质大量食用会引起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

青西红柿

未成熟的青西红柿中含有一种叫做龙葵素的毒性物质,对人体有害。食用这种还未成熟的青色西红柿,口腔有苦涩感,吃后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生吃危险性更大。

鲜黄花菜

鲜黄花有毒。因为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这种毒素可引起嗓子发干、胃部烧灼感、血尿等中毒症状。如果要食用鲜黄花菜则必须先在开水中冲烫一下,然后用凉水浸泡2小时以上,中间换一次水。这样鲜黄花菜就无毒了。

新鲜木耳

新鲜木耳含有一种对光线特别敏感的啉类物质,食用后经太阳照射可引起日光性皮炎。

新鲜蚕豆

新鲜的蚕豆食用后会可能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病症,出现全身乏力、贫血等症状。

未腌透的咸菜

腌菜时如果放盐量不足,或者腌制时间不满8天,腌菜中会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这时候食用很有可能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没煮熟的四季豆

虽然许多蔬菜都可以生吃,而且蔬菜煮太久会破坏他的维生素,但是没煮熟的四季豆,或外表是青色的菜豆含有毒素,食后便会中毒。因此,吃四季豆、菜豆等的时候一定要等他完全熟透了。

四大饮食观念会影响宝宝发育

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经常会遇到这些情况:“我家宝宝怎么特别容易患感冒?平时也挑有营养的食物吃,但就是面黄肌瘦,生长发育不达标。”其实,出现这些情况都是由爸爸妈妈一些错误的饮食观念造成的。

错误一 牛奶过浓过甜

很多爸爸妈妈喜欢将奶粉调得过浓,糖放得过多,以为这样才营养,宝宝会长得更快。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奶浓度过高,会使婴儿血钠浓度升高,血压上升,甚至导致抽筋。奶浓度过高还会引起宝宝便秘。糖过多会影响锌的吸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导致宝宝食欲减退,吸收减少,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错误二 牛奶喂养过多

有的宝宝只爱喝牛奶,不吃其他食品,爸妈也认为,宝宝喝的牛奶越多就越有营养。但是6个月以上的宝宝仅吃牛奶已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久而久之,会导致营养不良。另外,以下三个原因也说明了牛奶不应喂养过多:一来牛奶中乳糖含量较多,宝宝摄入过量乳糖会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腹泻。二来牛奶中的磷含量过高,会“排挤”体内的钙元素,有可能发生低血钙抽筋。三来牛奶含铁很低,吸收也差,仅为人奶的20%,因此喂牛奶过多,会影响其他食物摄入,致使铁不足而发生贫血。

错误三 酸牛奶饮用不当

很多爸妈认为酸牛奶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于是一大早就给空腹的宝宝喝酸奶。但是空腹时胃酸过高,会将酸奶中的乳酸菌杀死。另外,将酸牛奶加热后给宝宝吃,也会使活的乳酸杆菌被杀死。这样,酸牛奶的保健作用就达不到了。再者,如果大量饮用酸奶会很容易导致胃酸过多,影响胃黏膜及消化酶的分泌,降低食欲,破坏人体内的电解质平衡。对婴幼儿尤其不利。

错误四 贫血多吃菠菜

菠菜富含丰富的铁,宝宝贫血,爸爸妈妈就给宝宝吃菠菜补铁。但科学证明,菠菜中富含的铁多数不能被人体吸收,相反,菠菜还会起坏作用。因为菠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它会和食物中的钙相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使宝宝缺钙。但是给宝宝吃菠菜时,如果在烹调前将菠菜在沸水中浸一下,就会将菠菜中的草酸去除一部分,可以减少钙的丢失。另外,补充铁可以多吃动物性食物,如鱼肉、猪肉、牛肝等,或者直接吃一些钙片。

学生饮食的四个误区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在饮食上自然是竭尽所能帮孩子补充营养,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又往往会陷入各种饮食误区,以下就是一些常见的饮食误区:

错误一 过分看重进补

近年来,各种补品、营养食品满天飞,品种越来越全,针对越来越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开始为孩子准备各种营养品。于是也将有的家长导入饮食误区,不注重一日三餐的营养合理搭配,只靠营养品补充。但是要知道,脑组织中的蛋白质、脂肪主要是由膳食提供的。营养品并不是万能的。

错误二 过量饮用咖啡

学生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学生为了提神醒脑,大量饮用咖啡,有的甚至成瘾。为了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直接或间接的默许了这种行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咖啡饮用过量会使大脑高度抑制,出现血压降低、剧烈头痛等症状。不仅不能提神,对孩子的身体也是个不小的危害。

错误三 以饮料代水

饮料口味越来越多,相对于白水更得学生的喜欢。同时,现代的饮料更是添加了各种功能,如,提神,补充维生素等。有些家长考虑到孩子学习紧张,消耗大,往往备足各种饮料代替水。但由于饮料中糖分过高,饮用过多,会影响食欲,引起腹胀,使人不能好好进餐,影响各种营养素的吸收。

错误四 不注意饮食卫生及饮食规律

在学校附近经常会有一些小摊,甚至是手推车式的小食品,光顾这些地方吃一些不卫生的食品容易导致急性肠胃炎,进而影响学生的考试。

由于学习压力大,有些学生会有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不少学生不吃早餐,也有一些学生吃零食代替正餐,还有些学生晚上回家饿急了会暴饮暴食等等,这些习惯都会破坏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都是对身体极为不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