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筑发展新高地

构筑发展新高地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6月27日,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观摩交流会在银川隆重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文化市场的主体,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及《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出台,为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2013年6月27日,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观摩交流会在银川隆重召开。召开文化产业发展观摩交流会,既是对全区文化产业的一次检阅,更是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次再动员,再促进。

近年来,我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特色文化逐步彰显,文化产品亮点纷呈,文化企业不断壮大,文化市场繁荣活跃,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2012年,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4.5亿元,同比增长了37.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2.34%。

用实力说话:产业主体齐头并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文化市场的主体,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加速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步伐,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应运而生,成为自治区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关键转折点,实现了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突破。与此同时,《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及《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继出台,为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仅用了4年的时间,转制后的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便脱胎换骨,实现了从“保吃饭”到谋发展的战略转型。目前集团公司形成了包括宁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阳光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0家全资子公司和宁夏画报实业有限公司等2家控股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公司。2009年年底,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又顺利加盟中国出版集团,标志着集团公司开始走上跨地区联合重组的发展道路。截至2012年12月底,集团公司资产总计4.87亿元,比去年同期4.43亿元增长10%;净资产总计2.85亿元,比上年同期2.52亿元增长13.1%;集团公司完成营业总收入3.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58%;实现利润总额320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68%。

中卫市歌舞团自2009年改制组建至今,始终把实施精品战略、潜心创作编排作为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先后创排了《回乡婚礼》《美好明天》《盛世欢歌》等200多个大型精品剧目,尤其是大型回族风情歌舞剧《回乡婚礼》在全区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成为弘扬回族文化的精品剧目。目前,该剧已在区内外上演600余场,并成功进驻沙湖、沙坡头等景区,率先在全区迈开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步伐,实现了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2012年,中卫市歌舞团先后两次走出国门到阿联酋、沙特、毛里求斯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并获得成功,与阿联酋阿伊莎文化交流中心签订了“2012年至2013年在阿联酋七个酋长国演出21场次”的演出协议。受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委派,今年10月将赴巴林、卡塔尔等中东六国再次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自2009年9月组建以来,主要致力于全区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与经营,直播卫星全覆盖“户户通”工程,积极投身“三网融合”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区市、县有线网络资源的整合工作,完成全区80万“户户通”工程安装工作,并负责其运营、维护和管理工作,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努力探索建立企业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管理模式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过几年的发展,集团公司现已形成了总资产近10亿元,员工逾千人,下辖五家全资子(分)公司、两家参股子公司的企业集团,成为集电视广告经营、广电等节目制作、有线网络及数据业务服务等为一身的文化骨干企业。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公司、中卫市歌舞团、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凤凰涅槃的经历,只是我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透过这些缩影,看到的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眼光和决心,看到的是全区广大文化工作者服从大局、负重拼搏的胆识勇气,看到的是宁夏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光明前景。

以特色引领:文化产业色彩纷呈

作为《宁夏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战略布局之一的大六盘红色生态文化产业带建设核心区的固原市,几年来,以六盘山秀丽的山水风光为背景,以红色文化、民风民俗为重点,充分发挥六盘山区文化积淀丰厚、文化氛围浓厚的优势,下大力气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力开发地域化、原创化的系列文化产品,大力扶持文化旅游经营单位的发展壮大,全力打造具有固原特色的文化产业。2012年,固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21亿元,占全市GDP的1.39%。

隆德县是全国闻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为了打造一个集中展示全县民俗文化精髓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隆德县县委、政府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六盘山文化城,成立六盘人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公司,将全县从事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文化艺人及单位统一起来,进驻六盘山文化城。政府不遗余力地整合推动,使蛰伏民间的文化艺人深受鼓舞,剪纸、秦腔、绘画、书法、篆刻等从事不同种类的民间艺人纷纷前来开店,各种传统民俗手工艺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时间,靳守恭的农民画、张炜的剪纸、魏氏砖雕、苏维童民间社火脸谱等成了隆德县文化产品的代名词。2009年文化城开业时的从业人员只有80人,实现产值200万元,2012年年底文化城的从业人员已达200人,实现产值300万元。

同时,固原市委、政府以泾源县王洛宾艺术馆、西吉县钱币博物馆、彭阳县皇甫谧博物馆、原州区农耕博物馆等专题馆和各县公共文化设施为载体,梳理整合六盘山区社火、民歌、回族婚礼服饰、剪纸、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地方特色文化系列产品,加快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化。通过举办彭阳县“第五届六盘山山花旅游节”“须弥山石窟文化庙会”和“火石寨丁香谷旅游攀岩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拓展文化旅游内容。深入挖掘红军长征会师等革命史素材,组织创作、编排、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六盘山》《骑兵第一连》等一批红色文化精品相继推出,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高原绿岛、长征圣山、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已成为固原市亮丽的名片

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石嘴山市把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作为谋划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城市转型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隆湖开发区移民深厚的文化底蕴,2009年6月,投资2000万元修建的石嘴山市首座文化产业城——星海文化产业创业城正式投入使用。星海文化产业创业城主要从事古玩艺术品展示、鉴定、装裱等业务,入驻创业城的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客商达到了70多家,其中清心斋画廊及万璋传媒公司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文化公司。2010年8月成功举办了“庆祝石嘴山市成立50周年首届‘星海雅集’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暨书画作品展会”和“石嘴山市第二届民间文物藏品收藏鉴定暨赛宝大会”。几年来,共接待国外多个访问团及国内黑龙江、内蒙古等30多个省、市、县党政代表团前来观摩学习,2010年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星海湖文化产业园是石嘴山市全力打造的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星海湖湿地区域已形成了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商务产业、休闲度假、影视中心、文化旅游等六大功能片区。自2010年以来,石嘴山市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成立石嘴山市华夏脉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围绕湖面、湖岸,重点开发建设了25个景点,形成“石嘴山市星海湖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以文化旅游业和休闲产业为核心,形成了文化旅游娱乐业、文化旅游商贸购物业、文化旅游中介服务业、旅游交通客运业、文化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六大要素产业,星海湖文化产业园集聚效益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星海湖文化产业园已完成投资52亿多元,建成“三馆一中心”“五七”干校博物馆、民俗文化博物馆、贺兰山生态博物馆、宁夏水城水街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和景点。2012年9月,星海湖文化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计划到2020年整个园区完成总投资达148亿元,到2015年,力争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78亿元,旅游总收入达19亿元;到2020年,全市文化业增加值达26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全国有影响、西部有亮点”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必将成为“山水园林、重工基地”石嘴山市一道最美的风景线,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提起吴忠市的文化产业,人们忘不了中华黄河坛的恢弘辽阔,黄河楼的雄伟壮观,傍晚时分滨河体育运动公园等处流连忘返的人群。作为宁夏回族风情文化产业区、黄河金岸文化旅游产业带等建设的主阵地,近年来,以“滨河水韵、回族之乡”为目标,吴忠市一手抓文化事业建设,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文化产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从2010年逐年递增60万元,对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园区建设进行扶持。目前,中华黄河坛、青铜古镇建成并投入运营;吴忠“两馆一中心”、滨河体育运动公园、黄河楼、红寺堡移民博物馆、盐池历史博物馆、同心回族砖雕文化广场主体工程建成;吴忠夜游黄河、黄河文化园、青铜峡水力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企业的内在优势,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先后涌现出吴忠市万绨旎民族服饰公司、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同心伊泽回族剪纸文化产业合作社、金世纪包装有限责任公司、恒纳手工仿古地毯、宁夏谦益艺术品收藏交流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依托中华黄河坛、黄河楼、黄河文化展示园、回族历史人物园和黄河公园开展“黄河金岸·美丽吴忠”周末假日休闲游。2013年“五一”小长假,吴忠市共接待游客26.5万人次,同比增长120%,实现旅游总收入7497万元,同比增长25%。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拥有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演出、会展、文化艺术培训、对外文化交流等涉及10个领域、从业人员4000余人、资产总规模14.8亿元的文化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看黄河,领略五千年黄河文化;玩轻松,亲水近河健体踏青;品美食,遍尝回乡清真小吃”已成为吴忠市休闲旅游品牌。黄河水韵悠远,回乡风情浓郁,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的新吴忠越来越显示出了醉人的风采。

“浪漫沙都、枸杞之乡”是最能体现中卫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的名片。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沙漠旅游产业项目,从圆园园怨年开始,中卫市投资猿亿元对腾格里沙漠、绿洲、荒漠等进行整合,开发出圆圆平方公里沙漠湿地旅游景区,对沙坡头旅游区实施“南扩北延东进西推”工程,2012年年底,《关于建设沙坡头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意见(送审稿)》获自治区政府原则通过。《意见》明确,沙坡头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以现有的沙坡头旅游区为核心,辐射黄河沙坡头大峡谷、千年党项民俗村、腾格里湿地、寺口风景区、石空大佛寺等,总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通过《意见》的实施,示范区建设将进一步放大与提升沙坡头旅游品牌影响力,彰显“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的城市形象定位,做强“品牌”,做大“产业”,努力把中卫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沙漠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成中卫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产业。与此同时,市财政3年来累计列入财政预算4500万元,专项用于文化建设,争取各类文化建设项目资金3.8亿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大型文化休闲广场11处。投资2.9亿元,建设占地面积420亩、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五馆一中心”。中宁县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县文化馆、图书馆;海原县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县图书馆、宣传文化中心、文物展览厅,改造了影剧院等。借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指导中卫市歌舞团在全区率先迈开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步伐。电视连续剧《风雨沙坡头》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摘得“影响中国旅游的一部电视剧”金奖,并在国内38个省市地方台热播。大型长篇章回小说《丝绸之路》正在与中央电视台协商拍摄事宜。中宁县推出大型历史话剧《中宁谈判》,提升了杞乡对外形象。海原县以“全国十大杰出母亲”马志英为原型创排歌舞剧《大山的女儿》,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大力支持中卫市民族文化街、中国枸杞文化博览园、海原县千珍绣民族手工艺公司等企业发展壮大。目前,中卫市民族文化街已聚集奇石馆、古玩收藏馆等40余家,2007年至今,先后组织举办“全国黄河奇石、宝玉石、艺术品展销会”5次,“宁夏(中卫)第三届黄河奇石大赛”3次,为弘扬黄河文化、展示地域特色、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枸杞文化博览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1亿元,分三期完成,一期(东区)项目中国枸杞博物馆、枸杞产品交易区等几大板块已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完工后,博览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枸杞专业市场。海原县千珍绣民族手工公司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公司总资产已达到2000余万元,年生产销售各种刺绣产品1万余件,每人年收入达到2.5万元左右,带动周边3000余人从事刺绣、剪纸创作与生产,公司拥有的“千珍绣”商标,是我区第一个刺绣品牌。创办人暨总经理乔亚茹曾荣获全国老区妇女创业创新标兵、全国“双学双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余项。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银川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7.79亿元,约占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的70%,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城市和回族风情文化产业区、西夏文化产业区及黄河金岸文化旅游产业带、贺兰山历史文化产业带的建设中银川市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几年来,银川市一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支持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西部影视城等会展及文化旅游品牌继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加大规划政策引导力度,先后修订完善了《银川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贺兰山东麓旅游发展规划》等,着手编制《银川滨河新区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各市县及旅游景区按照总体规划调整布局结构和景区建设。同时通过“典型引路”,实施连锁经营,文化企业在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的发展中得到了有效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宁夏软件园自2007年年初投入使用以来,已有十余家动漫相关企业入驻园区,目前动漫企业已经制作贮备了诸如《薯仔历险记》《糖果棒棒》等一批作品,共计330分钟。占地100亩、总投资约5亿元的新软件园已开工建设,综合办公楼已基本建成,企业正在入驻。新的宁夏软件园将成为西部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园区,给银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更有力的信心。银川文化城总占地28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一期建成开业以来,银川文化城充分发挥银川市城市名片的文化展示、市场交易、文化创研、产业开发等四大功能,举办了奇石展、名人名家书画展和剪纸、刺绣、黑陶制作等一系列民间艺术作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员培训班,宣传了宁夏、宣传了银川、凝聚了人气、扩大了交流,为银川市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交流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银川万达东方红国际电影城是由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2006年引进的合作项目,自2006年8月开业以来,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万达院线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影城累计实现票房收入1.03亿元,上缴国家各项税费1214万元。2011年银川万达金凤影城建成后,又为银川地区增添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影院,这将有力促进银川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宁夏百瑞源枸杞馆是我区首家民营企业自建的枸杞主题文化博物馆,也是全区目前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一家旅游购物景点。该馆占地总面积42亩,总投资2.5亿元。目前投资4000万元的一期工程中国枸杞馆已建成投入使用。2012年百瑞源枸杞馆接待游客突破40万人,比上年增长20%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二期工程将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三期工程旅游服务大厦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计划2015年年底完成全部项目建设。届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并完成上市的申报工作。随着滨河新区文化休闲旅游区、悦海湾中央商务区现代服务中心、中华回乡文化园二期项目、贺兰山东麓葡萄旅游产业带、黄河金岸国家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的实施,银川市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

倾全力培育:不负使命任重道远

在看到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建设一直在以事业为重点的管理体制下运行,文化产业习惯于按行业分类,事业与产业没有严格分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形不成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利于文化产业的统筹规划、做大做强。文化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市县(区)文化部门产业发展职能较弱,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自治区和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新建了中华黄河坛、宁夏大剧院等一大批文化产业设施。但从总体上,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两年前,我区教育、卫生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已分别达到14.63%和6.1%,而文化支出只占1.32%,两年以后,这一状况依然没有明显的改变,每年有限的投入尚不能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拉动作用。

从总体上看,我区的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网络文化和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改造的紧迫任务;产业特色不鲜明,优势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利用率不高,优势产业专而不精、特而不强;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集中度、关联度不高,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现有2个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规模较小,实力不强。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仅占2.34%。各市、县(区)间发展的极端不平衡也是影响全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区的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由于转企改制时间不长,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困扰着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呈现“弱、小、散、乱”的状况,在全区近7000家文化产业单位中,经初步认定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自治区“星级”文化企业才有50多家,其中投资规模在300万元以上的“星级”企业不到20家。由于企业实力不强,在产品研发、文化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普遍缺乏创新创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

由于机构编制、待遇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近年来,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属企事业单位新进人员较少,在职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人员老化、断档问题严重,有些地方正常的工作开展都不能完全保证,更不能适应文化管理现代化、文化科技化的发展新形势。文化产业社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大多集中在一般性的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创意性较强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文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成为制约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文化产业领域创新创意层出不穷、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融合发展日益广泛,宁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不协调,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适应的问题,解决全区集约化程度低、产业链不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扩大宁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民生建设的良性互动,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还有许多重任需要我们去完成。全区上下只有牢记使命、奋力拼搏,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才能奋力谱写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原载于《共产党人》2013年第1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