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服饰巡礼

民族服饰巡礼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使在汉族,中原与江南、北国与岭南都有不同的服饰民俗。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她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四)川、黔地区的民族服饰1.彝族分布在川、黔、滇、桂等省区,集中在凉山、楚雄等地。总体来看,彝族服饰形体美丽又文雅大方,同时又富地方色彩。
民族服饰巡礼_中国民俗旅游

三、民族服饰巡礼

中国服饰民俗极其丰富,它不仅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有纵横一万里的广阔内涵。即使在汉族,中原与江南、北国与岭南都有不同的服饰民俗。何况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她们都处在山区与边区,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她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

(一)东北三省的民族服饰

1.朝鲜族

聚居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黑龙江、辽宁等地。女子着长裙与长袖短袄。

袄,鸡心斜领,斜襟,无扣,以布带打结,袖口、衣襟多镶彩边。袄短仅30厘米,年长者也不及腰,身内常见小背心。长裙过膝,婚后更长至足踝。一般袄浅色,裙深蓝、浅蓝等较浅色调。也有袄裙一色的。另外朝鲜族“阿妈妮”更喜欢盛装打扮,以表示对生活的乐观追求,而年轻姑娘更着重素雅美。男子上衣也是袄衫,外罩重色对襟坎肩,下身穿裤,长且肥大,裤脚结扎,俗称“跑裤”。男女足蹬船形鞋。

2.满族

散居全国各地,以辽宁为多。男子着长袍,外罩长及腰际、袖仅掩肘的马褂,头戴暖帽或凉帽,脚下穿靴。女子亦着袍,穿坎肩,衣袖、下摆、开衩处都镶边滚花,头梳二把头,脚穿马蹄形或花盆形底绣花木底鞋。

3.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

鄂伦春族聚居在黑龙江沿岸的黑河、爱珲、呼玛等地。鄂温克族,生活在内蒙古与黑龙江交界的大森林里。达斡尔族聚居在黑龙江和内蒙古。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里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族因天寒地冻,无论男女都着大襟长袍,并在袍子前襟下摆开衩,以方便骑射,所有边沿都镶边并加云纹,腰束宽大腰带,脚登绣花皮靴;都戴动物头形帽,佩短刀剑;善用狍皮、熊皮、兽筋缝制袍裤、靴帽、被子。鄂伦春人能用金、银线及各色丝线在皮上绣出动物、花草图案。用四张狐皮、两米色布、250克棉花制作的狐皮大帽,重达两公斤,可御-40℃寒冷。狍头皮帽能巧妙地保持狍头原形,使狩猎者更具英姿。

(二)蒙新地区的民族服饰

在内蒙古草原、新疆戈壁滩,包括青海、甘肃高原走廊地带,是我国地势的第二个阶梯地区,生活着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1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的服饰也很有特色。

1.蒙古族

散居在内蒙古、辽宁、青海、黑龙江、新疆、吉林、甘肃等省区。蒙古族服饰多样,有袖过手指,有满头珠翠,有衣衫遍绣的,但基本是着长袍。蒙古袍下摆不开衩,镶有滚边,有领,右衽,系彩色粗长腰带,带上挂有小刀、鼻烟壶等,右枉上喜挂香囊。另蒙古摔跤服也是极为夺目的服装,上身为革制坎肩、嵌银制铆钉,坎肩背后为一银镜或吉祥文字,腰围是特制嵌银钉的粗皮带和绸腰带,坎肩领口还有五彩飘带;下身是多褶的白长裤,外套吊膝,仍有沿边绣花。

2.回族

集中在宁夏。回族男子穿长裤、长褂或外罩深色背心,白衫外缠腰带,头戴白帽是他们标识性的服饰。女子着衫,穿长裤,里戴绣花兜兜,或长衫外套对襟坎肩,一般把头裹得严严实实的,鞋子与汉族无异。

3.维吾尔族

集中居住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男子着竖长条纹长衫,对襟而不扣,腰间扎方巾。内衣侧开领,外衫前襟直接敞开,流畅潇洒。女子着丝绸长衫或连衣裙,大开领、圆领,尤其以大翻领为多,领口不扣。轻盈的艾得里斯裙为维吾尔女子最喜爱的服装,外套为红、深蓝或黑绒坎肩,贴身而合体,前胸多绣葡萄花纹。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男女老少一律戴绣花帽,其中最小的圆帽直径仅10厘米,重不足100克。其他像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哈萨克、塔吉克族,男子都是头顶戴小花帽,足蹬皮靴,身着绣花白衫,外套坎肩;女子着长裙、连衫裙,外再套贴身深色坎肩,头包巾,极富西域风情。俄罗斯族人分别在清末从西伯利亚、远东、中亚迁入。男子着西装、戴领带,衬衫放入长裤之中,穿皮靴。女子穿多褶长到小腿的长裙、连衣裙,颜色、图案丰富大方。

(三)青藏高原的藏族服饰

藏族,集中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云南等地。藏族喜爱长袍,其式样基本相同。面料为兽皮里、呢布面,边缘均翻出很宽的毛边以为装饰。

男子皮袍较肥大,袖子很长,腰间系带。女子平时爱穿斜领衫,外罩无袖长袍,腰间围彩条长裙。男子头上戴头巾或侧卷檐皮帽(帽檐向侧前方延伸上翘);妇女则裹头巾或是将辫子中夹彩带盘在头上,成一彩辫头箍。腰间有许多银佩饰与挂奶钩,并喜耳环、手镯等饰件。以颈、胸及腰部的佩饰最为精美,如佛珠、银牌、银链、银环等。

藏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藏袍穿着时,常常喜脱掉一袖,袒露右肩,甚至干脆脱掉两袖,将两袖掖在腰带处。袍内可着布衣,也可袒胸而不着布衣。这与高原上天气多变、冷热无定有关,也与藏民游牧的生产方式有关。彩条氆氇可作为女子的前围腰,也常做男袍的边缘装饰。有大红、朱红、橘黄、柠檬黄、绿、深蓝、天蓝、白、紫等色条,杂陈中显现出闪闪发光的效果。男子腰间常佩短刃、火石等在山林原野生活的必需品。

(四)川、黔地区的民族服饰

1.彝族

分布在川、黔、滇、桂等省区,集中在凉山、楚雄等地。男子上着大襟式、彩色、宽缘饰的长袖衣,下穿肥大裤子或宽幅多褶长裙。最有特点的是头扎前面突出的“英雄结”,身披“查尔瓦”。

“英雄结”是锥形缠头布结,结高高翘起,长约30厘米。

“查尔瓦”是彝族人的一种披风,以羊毛织成,染成黑、蓝、黄、白等色。

男孩、青年人用的颜色鲜艳,中老年人多浅色、黑色。缘边绣彩饰,下摆垂穗。由于披风较大,可以遮雨、防寒,休息时也可做围帐,睡觉时可当被子。脚下着布履或赤脚。

女子多穿彩条、窄袖长衫,外套宽缘镶边深绿色紧身小坎肩。下裳为几道横条布接成的百褶裙,裙子上半部适体,下半部多褶,是一种表现形体婀娜多姿的服装。头上搭一条小方巾,小辫子盘在巾上,再系珠饰,部分饰物悬垂至胸前,配合手镯、耳环。脚穿绣花翘头鞋。

总体来看,彝族服饰形体美丽又文雅大方,同时又富地方色彩。除凉山地区外,其他彝族姑娘还有穿大花衣,戴绣花帽,着围腰以及无袖罩衫的习惯。

2.苗族

分布于黔、川、滇、桂、粤等省区。原居洞庭湖,秦汉时称“五溪蛮”,唐以后称苗。

苗族服饰颜色斑斓,以黑为主,款式多,配件多,全身银器饰物。女子上衣短,中间掩襟、大襟,露出同色的绣花内衣。下裳为短裙、长裙。全身遍施图案,以黑为底色,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等多种手法,做出色彩斑斓、眼花缭乱的各种颜色与款式。

节日里苗家姑娘盛装可达四五十种。盛装组件有头帕、上衣、围腰、腰带、背肩搭、裙子、裹腿、鞋、银饰等。苗女全身银饰,头上梳髻,常用银凤冠,以“喜鹊登梅”“丹凤朝阳”精工镂刻。胸前有大项圈并银锁,银锁下还垂有整整齐齐的银质珠穗。手镯和大耳环、簪也都是银质的。男子主要穿对襟上衣、长裤,有时外罩背心(绣彩胸衣),长布包头,围腰,裹腿、赤足,裹腿上多绣花。

3.水族、侗族、布依族

水族和侗族分布在黔、桂、湘三省毗连地区。布依族主要集中在黔西地区及贵阳市等地。他们的服饰与苗族差不多,男女都长巾大包头,黑衣对襟,黑裙垂膝。女性胸前有重叠的项圈、胸圈,男的绑腿、围腰、草履。他们都爱穿绣花衣,多用黑底色,都银圈、大耳环、手镯等银饰物。其中,侗族女子为长衫短裙,对襟不系扣,露出胸前花兜兜。而且,侗族女子出嫁要绣好六七十双鞋带到婆家。这些都是大同中的小异罢了。

(五)云南的民族服饰

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境内至少有17个民族,今日的云南成了民族民俗的采风旅游宝地。

1.傣族

集中在西双版纳地区。女子服饰秀美多姿,上衣多为长袖或短袖的薄衣,花纹细腻秀丽,无领圆口,衣长及腰,对襟、侧襟均有,以白、浅红、青为多,淡雅文静。下身为筒裙,平时不系腰带,用手拎一角捻成结,向另一方相掩,掖入腰间,前面便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大褶,裙掩左右均可。裙色深,与浅色衣形成对比。头上有尖顶斗笠,若赶会、游玩就打小绸伞。头上多盘髻,喜插鲜花,腰挂包。整体装束显现体形修长、轻盈、优雅。男子则短衣长裤,缠头巾,冷天披毛毯,热天挂披风。

2.白族

大理附近为聚居地。好穿浅色窄袖上衣,外罩宽缘边斜竖领或大襟坎肩。下着深色长裤,裤管略肥短。腰系一彩绣围腰,腰带绣上各种花卉。头饰为横宽条状头饰罩住发髻,垂下长穗,有的穗长可至后背中部。

白族服饰的最大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都有镶边花饰;其次,往往上身头饰比较华丽,而下身又较朴素;再者,姑娘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妇女服饰比较朴实。可以说,大襟衣外罩“比甲”,紧束腰带系围裙,上衣前短后摆长,白绵羊皮当披肩,是各地白族妇女的装束共性。男子则着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鹿皮坎肩。坎肩前有密密的纽扣、宽缘边,裹腿和腰带亦习惯以绒球为饰。如遇喜庆节日跳龙舞,男子亦着大红裤、白衣、黑坎肩,戴六角帽。

3.哈尼族

分布在云南红河澜沧江流域。哈尼族女子服饰上下一色,基调沉稳,以得体合身着称。深蓝色长袖上衣,对襟,开领很低,有的不系扣,衣长仅过腰,前襟开领处显露出红色的胸衣。下身为深蓝色短裙,裙短在膝盖之上。用蓝色布裹腿,头帕、布鞋也是蓝色。装饰遍及全身,质料有银质、玻璃质、木质、彩绒花布;形状有圆形片状、珠状、泡状、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颜色有大红、朱红、深绿、天蓝、孔雀蓝、赭石、橘黄、淡黄,玫瑰、黑、白等色。男子头戴白巾,身穿深蓝色或黑色短衣,长裤,身挂大挂包以及各种饰件。

(六)南岭南北地区的民族服饰

1.壮族

大部分集中在广西,少量分布在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东南及湖南江华等地。壮族男女都喜穿白色或其他浅色的上衣,上衣多为对襟、扣绊,与汉装很接近。下身为黑色肥裤管长裤,赤脚或穿草鞋。男子戴斗笠,系宽腰带。女子头系彩巾,彩巾穗络垂于左右。上衣胸前只钉两对扣绊,衣袖裤管襟边、袖间等都镶上花栏杆,所带挎包背兜多以壮锦制作,锦上以彩绒绣上生动有趣的对称纹样。姑娘腰间的围裙,面深色,纹样粗犷,一面浅色,装饰性强。

2.瑶族

散居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地。瑶族女子着无领上衣,深色,领口处翻出浅色的内衣领,下身长裤、布鞋。上身还外罩彩绣坎肩,腰间系带,非常庄重别致。首服奇特,以白纱绳为纲,外缠彩色织花丝带,镶珍珠彩链,顶盖绣花布,边缘垂黄色或红色彩穗。瑶族分布广,分支多,不同的支族,其服饰也有差别。如南丹地区的瑶女坎肩,腋下不连缝,下身短裙;龙胜瑶女则窄袖上衣,下着长裙。男子服装仍以包头、对襟衣、围腰、长裤、裹腿为主,赤脚或穿草鞋,与西南地区其他民族的服装相近。

3.黎族

主要集中在海南岛。女子以窄袖、紧身短衣为主,两片前襟自领口直线而下,直至肚脐之上,并有两排银圈饰物。下着短裙仅至膝上,筒裙造型,面料则多黎锦。黎锦多人物、几何图纹纹样,各具吉祥祝福含义。其中以绞缬与织造相结合的黎锦,更为俏丽迷人。头巾以织花布为主。颈戴银项圈,少则二圈,多则五六圈,另有银手镯、银耳环饰物。

4.土家族

主要分布在川、湘、鄂、黔边区。男子对襟上衣,宽边,头包巾,布履。女子则穿大襟衣,下身为长裙、长裤,所有边缘都有很宽的花纹装饰,喜围腰;爱将发辫盘于头上,或用红布卷成头箍。土家锦又称斑布,是集丝、棉、毛线于一体的五彩织锦,是土家族最出名的面料。姑娘人生中重要的嫁妆被和跳“摆手舞”时穿的披甲都是用土家锦制成的。

(七)闽浙地区的民族服饰

1.惠安女

福建惠安县崇武等东南沿海村镇的汉族妇女,以“封建头,民主肚,解放脚,经济衫与浪费裤”而享誉海内外,成为汉族服饰中最具个性、最引人兴趣的风景线。惠安女的服饰从头首、上身、下身到足部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大包头巾与低戴斗笠是惠女头上必备的饰物。头巾有多种颜色和图案,或蓝,或绿,或青蓝底缀以白圈及样式各异的花朵,色彩明快鲜艳。头巾从后脑勺往前捂住双颊下颌,把脸面几乎全包,只露出一双大眼、一个鼻子和一张嘴巴。历史上惠安女流行用鱼骨头、牛羊骨头插在头上再用头巾装饰,现在用铜钱把头发扎成两条硬辫并向左右两侧撑开。斗笠黄色圆形,饰有四个绿色扣子。戴时往往斗笠做前倾状,把前额、脸面都遮住,因此一般难觅惠安女的芳容。尤其她们一年四季斗笠、头巾不脱,即使劳动挑石,斗笠与挑杠也相互倾斜挤在一块,甚至上公共汽车也不肯拿下,给人留下极为神秘的想象。

上衣以短、窄、贴身为特点,短得把肚脐都露出来,窄得把上肢全包住,贴身使胸围紧束,身段玲珑,曲线毕露。上衣前后下摆是椭圆形、尖状,自由飘荡。由于省料省工,人们戏称它为“经济衫”。衣衫好尚蓝、绿、黑色,或白底柳条花纹等,且袖口、衣沿都嵌着花边。下身多穿裤管宽大、裤裆很浅的深蓝色、深黑色的裤子,腰系银裤链。裤子浅档、白裤腰。银裤链一般用色彩鲜艳,图案精巧的丝绳做成,少则一两股,多则达八九股,是结婚时男方必须赠送的定情物之一。由于上衣短紧,裤筒肥大,裤链扎紧裤腰,悬挂臀部,走起路来,裤筒飘动,腰肢、裤腰忽隐忽现,十分潇洒飘逸。民间形容她们的奇特服饰:“裤头脱脱,头顶插牛骨,腹肚黑漆漆,肚脐像土豆窟。”

2.畲族

畲族人口60多万,散居在闽、浙、粤、赣等省。因长期与汉人杂居共处,生活习性深受汉族影响,但仍保留着自己的特色。男子多着带襟无领短衫、布条衣、坎肩,以及裤管较肥并镶有朱红、孔雀蓝、天蓝等色边饰的裤子。妇女高髻蒙布裹发,身穿无领衣衫和围裙,尚黑色,衣衫的领圈、袖口、右襟常镶各种颜色的花鸟、几何纹样的花边。

节庆时节,妇女盛装打扮,五彩缤纷。她们头戴凤冠,身着花边衣,腰系花带,脚穿花鞋。凤冠是用红布包银色竹筒制成,并缀串串石珠,或红色丝绦。成年妇女戴“凤凰冠”,未成年和未婚女子则梳“凤凰髻”“碗匣”,小凤凰打扮。花带分线织、丝织两种,多有动植物形、文字形、几何形等图案,红、黑、白、蓝、绿诸色交织,常见的有绿底白花、蓝底红花等,它是畲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围裙,长仅30厘米左右,黑色,镶边,以两组或两个单独的刺绣花样为多见。绑腿、赤脚也是畲族女子的生活习性之一。

3.高山族服饰

高山族是祖国宝岛台湾的土著少数民族,古代称“东番”“番族”,集中居住在台湾酉部、东部纵谷平原和中部山区,现共有人口50多万,另约有2000人散居在闽、浙等大陆各地。分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及雅美等支系。

男子多着无襟无袖长衣,类似长坎肩,前襟缝绣对称宽布条,以红条状为主,肩头与腰带亦多为红色。内穿长袖衬衣,也常不穿,多无领与露手臂。下身着长裤,或系半腰围裙,裸腿,多赤足。多用红色布包头,裹成筒状,垂缨左侧。身上头上都以贝壳、兽骨、羽毛为饰,极具原始古朴风情。

兰屿岛的雅美人由于气候炎热,男子往往上身赤裸,只用腰布打成丁字带,遮住下身,当然也有穿对襟短背心的。

鲁靠斯和拉当是高山族以窄幅麻布为原料、手工织成的常服,比较粗糙。在背部和腋下缝合,前襟对开,无袖似背心,长至膝头的,称“靠鲁斯”;短至肚脐的,称“拉当”。

女子服装近似汉族,也类似黎族。北部女子着对襟长袖衫、肚兜,系裙子。裙有单式、左右双式以及竖式等不同样式。布农、排湾女子则多窄袖长衣、长裙或膝裤、围裙搭配。雅美女子穿着少,仅着背心,围腰布,天凉时也只围裹方巾保暖。挂贝壳、耳环、凿牙、文身等都是高山族各地族群崇尚的人身装饰习俗。珠衣,流行北部地区,是将贝壳雕琢成带孔的小珠粒,用麻线穿起来,横列缝制在衣服上。一件珠衣要用好几万颗贝珠,耐心琢磨、编串缝制而成。它既是一件贝珠衣,又是一件艺术品。高山族流行戴耳环,俗称“贯耳”。一般从四五岁便用柑橘刺、竹刺、缝衣针穿耳,至13岁才悬耳饰。

高山族男人喜欢面部胡须干净,也有些部族喜欢拔除额毛和眉毛。他们厌恶丛生的须髯,喜欢面容整洁俊秀。而女子则喜欢新月形弯眉。传统的去体毛、修眉都是用拇指和食指甲涂灰拔毛,也有用细麻线拉搓把毛绞光的;现今则多用金属钳子拔毛。拔毛多在青少年时期,但阿美人要进入成年后才允许拔毛。卑南地区,男女成婚便停止拔毛、修眉,一旦离婚独身,拔毛、修眉又重新开始。

凿齿,又叫“拔牙”与“缺齿”,是高山族为恋爱而形成的一种特有习俗。拔牙有三种形式:一是拔去左右门牙,二是拔去左右门齿和犬齿,三是只拔左右犬齿,而且都是只拔上齿不拔下齿。拔下的牙齿主要是交给情人珍藏,因为在高山族人看来,牙是人身的一部分,忍痛拔牙相赠,表示爱情诚挚。但随着科学普及,此风已渐不流行了。

总之,服饰民俗是最能直接标识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风情和文化差异的民俗事象之一,理当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我们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要注重开发当代的民族服饰,而且还应积极挖掘古代服饰民俗,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